女娲石的介绍大全(古人励志人生格言大全)

由网友()分享简介:女娲石的介绍大全



  女娲是人母,洪荒神话中,女娲是成了圣的,所以女蜗手里的女娲石也就成了神器之一。女娲石本来只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把石头,到底有多大的神力呢?以...

女娲石的介绍大全



  女娲是人母,洪荒神话中,女娲是成了圣的,所以女蜗手里的女娲石也就成了神器之一。女娲石本来只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一把石头,到底有多大的神力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女娲石的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女娲石的传说

  上古神石女娲石是创世女神女娲补天用的石头。据《淮南子》记载,在很久的过去,撑起天地的四根神柱倒塌了,大地裂开,天不能覆盖世间万物,地面也不能承载一切物体。火灾四处烧起来永不熄灭,水灾泛滥没有停止的迹象,猛兽吃善良的人民,凶残的大鸟专抓老人和体弱者。女娲心系苍生,于是提炼五彩石补天,天被修补起来后,九州大地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平静。补天用的石头也被后世称作女娲石,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其作品中也提到过女娲石 :“洒尽天汉流,蒸烂女娲石。”女娲石是女娲娘娘当年补天冶炼出来的神石,除了能够重生天地之外,还有另外一段传说。相传女娲的爱女因病去世,为了使自己的爱女重新活过来,女娲不惜倾注上万年的修为于补天遗留下来的五彩石,从此这块神石也就具备了特别的神力。

  女娲石的功效

  人类之母女娲,捏土造人、炼石补天,并帮助人族收伏许多妖魔,自古为神州人民景仰。相传女娲曾为了救自己病故之爱女,将自己万年修为贯注于一颗昔日补天所余的五彩玉石上,自此该灵石就具有特别之力。十神之器可以分开布成两种阵法“失却之阵”和“虚空之阵”。前者由“琴鼎印镜石”完成,依据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可以达到五种不同的效果。另一个说是由剩余的五样,游戏中并未过多设计,应与失却之阵类似。将伏羲琴和女娲石结合起来可运行天女白玉轮。女娲遗留下的补天神石。春秋时期淆山之战前夕,七曜使曾用其将慕容诗复活,而后一直被安放在云中界。云中界巨变,神器失散。三国时期,横艾寻得女娲石,替赵云施展续命之法。后因某种变故转世成人,成为白发少女——于小雪,发生了一段惊天动地的补天神话(详情见天之痕或轩辕剑叁外传:天之痕词条),在天之痕玉儿结局中,于小雪沉睡600年后恢复人形;在小雪结局中,最后下落不明。

  女娲石的主要传说记载在《封神榜》和《淮南子》中,作为一个神器,女娲石比起其他的神器来说比较不起眼,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不是想要翻天覆地,一颗女娲石就足矣了。

  女娲补天的故事

  我国古史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女神,她叫女娲。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呢?传说她是人首蛇身。女娲是一位善良的神,她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比如说她曾教给人们婚姻,还给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而使人们最为感动的,是女娲补天的故事。

  传说当人类繁衍起来后,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来,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闹得到处不宁,结果祝融打胜了,但败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头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经过女娲一番辛劳整治,苍天总算补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龙蛇猛兽佥欠迹了,人民又重新过着安乐的生活。但是这场特大的灾祸毕竟留下了痕迹。从此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和众星晨都很自然地归向西方,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里汇流。

  女娲补天的传说相关,在上古奇书《列子·汤问》、《淮南子·览冥训》、《山海经》上均有记载。

  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大战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不周山与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时王充把共工与女娲补天焊接到一块。

  秦汉初期,女娲炼石补天与共工大战是两个独立的神话故事,到了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为背景原因,完善情节解释了“女娲炼石补苍天”中缘何天塌地陷、发生灭世灾难的理由,至此,女娲与共工,融合成了一则救世神话。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之战的故事,在《山海经·西山经》有记载。而《山海经·海外北经》则有“共工之臣相柳氏”的记载。

  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气得用头去撞世界的支柱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万灵始得以安居。

  《淮南子·天文训》记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原道》记为共工与高辛氏之战;《雕玉集·壮力》记为共工与神农氏之战;《路史·太吴纪》记为共工与女娲之战。

  女娲补天是一个很著名的传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一回即引用这个故事。在中国民族所有的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中,有些都是有其原型人物的,都是远古时期为人类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聚落群体和首领。后人为了纪念她们的功绩,而将其编成神话。
 

女娲石的介绍大全相关文章:

1.一大段暖心的话

古人励志人生格言大全



  在中国古代,人生格言励志的有哪些?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生格言励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人励志人生格言大全(一)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2、安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闲适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巨人。——列别捷夫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6、没有受过教育的天赋就好比埋在矿石中的银子。——富兰克林     7、舍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8、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小人。——荀子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哲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1、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可以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行进。——鲁迅     12、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     1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诙谐列传》     1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7、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孟子》     18、奋发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20、天行健,小人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小人以厚德载物。——《易经》     2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2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24、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6、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27、天赋不会毁于他人,只会毁于自己。——博斯威尔     28、精诚所至,无动于衷。——《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29、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3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古人励志人生格言大全(二)     1、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坠为谁功。     金也空,银也空。死去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宅也空,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朝走西,暮朝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2、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为己谋.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3、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4、     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     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名利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     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无。-     -5、     -尘世纷纷一笔勾,林泉乐道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萝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得隙闲眠真可乐,吃些淡饭自忘忧。     眼前多少英雄辈,为甚来由不转头。-  

毕方鸟坐骑介绍大全



  毕方鸟坐骑在古代神话里就是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的角色,毕方为人间带来了火种,这也是它受到推崇的原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毕方鸟坐骑介绍,希望你喜欢。

  毕方史书记载

  毕方: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一足(有说两翼一足),不食五谷。见则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俱有载。

  在《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种鸟,型状如鹤,一足,有红色的纹和白喙。就是叫做毕方。

  《海外南经》:“毕方鸟在东方,青水西,只有一只脚。”

  《淮南子·汜论训》中说,木生毕方。因而有说毕方是木精所变的,而形状是鸟、一足、不食五谷。

  在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韩非子·十过》中说:“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

  袁珂说毕方是凤,凤为太阳鸟,故见则其吧有讹火。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大风为害,尧乃使羿...缴风于青邱之泽。”大风即大凤。

  《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毕方厉害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时候,大地还没有火,人类只能像野兽一样生吞活剥。这些还不算,更可怕的是寒冬。大雪封冻一切,一下子冻死了好多的人。人类祷求天帝能够救他们,天帝却将能救人类的火种藏在自己的怀中,不肯施舍。毕方是天帝身边的童子,他不忍心人类就此而灭亡,在天帝睡觉的时候,毕方把火种偷了出来,悄悄的带下了大地。大地此刻正是隆冬,到处是白白的雪。毕方在一个野外的树下,救了一个快要冻死去的年轻人,用火温暖的他的心,让他恢复了生机与力气。因为救人花去了不少的时间,毕方担心天帝醒后会追来,他就将火种送给被他救活的年青人,叮嘱他要把这火与热传遍大地,让天下所有的人不再害怕寒冷,不再有人被冻死。从此,有火的地方就有毕方的足迹,毕方为人类带来了火花带来了温暖。

  毕方坐骑

  毕方是为黄帝驾车的鸟,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但是后来演变着,毕方就成了会带来火灾的鸟,也就成了一种凶兽,和凤凰、青鸟这种祥瑞区分成两个阵营了。

  毕方既然能为黄帝驾车,那就说明它是很厉害的,就像明朝时候专门服务皇帝的锦衣卫一样,虽是鹰犬,但是谁敢招惹呢?

  毕方传说故事

  背景

  黄帝花七年时间兼并了东方诸国,随后又在中条山诸猛兽的协助下消灭了南方的竞争者蚩尤,终于让中原王国的疆域扩张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毕方

  但首席大臣风后却不识时务地用沉重的措辞向国王呈送新的战报。风后说,零星的叛乱并未因此平息。蚩尤的残部依旧侵犯着边境各地的平静。东南方向,著名的统帅相柳正重新招集蛇虫,依托茂密的森林随时准备反扑。西北方向,灵媒们也正加紧赶制招魂的法器,准备聚集蚩尤的魂魄,组建亡魂的军队,与黄帝再作搏杀。黄帝听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充满恐惧。他再也无法站稳,直直地向后倾倒。幸亏侍女敏捷,轻轻抱住国王,他才不至于硬生跌倒。风后赶紧将瓦解敌人的方法和盘托出。

  危机出现

  数日后,黄帝独自乘着一辆由各种火的符号装饰的战车,驰向泰山。这辆巨大的战车载着黄帝在泰山颠簸的小路上奔驰了五天。到第六天时,黄帝忽然发现战车前闪过一团黑影子。这影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渐渐分出了头颈与眉眼。它面朝战车,向后飞行,背后的影子逐渐聚集过来,而正面的影子却因为被风带动,逐渐消散。

  尽管如此,黄帝还是很快分辨出了它的形象。这个形象黄帝相当熟悉,此前,他曾经统帅军队,与之战斗,也曾经下令在北方极端寒冷之地砍下他的头颅,即使这样寒风依然无法立即封冻腔中的黑血,名为蚩的甲虫因此爬满了北方的国土。它是蚩尤。黄帝大惊失色,完全瘫软在战车中。他看到蚩尤的影子被一股疾风吹动,快速地析出一部分,逐渐凝结成手臂伸向自己。黄帝不知道对方想干什么,哀叫着抬起手,用袖子遮住脸,试图阻止蚩尤的袭击。

  毕方解危

  没人听到黄帝的哀叫。因为这叫声被另一阵尖锐的声音掩盖了。黄帝只觉得一阵红光闪过,象群便得了命令一样停下了沉重的脚步。国王放下袖子再看,黑色的影子已经消散,远处,一只红色的大鸟越飞越远。四周安静了下来,连草叶生长、蚯蚓呢喃的声音也听不到。

  多年以后,风后才又向黄帝提起了那只红色的鸟。他说,这只鸟名叫毕方,形态与鹤相似,习性也几乎没有区别,因此有时被误认为只有一条腿。毕方的羽毛是深浅不一的红色,喙相当宽大,黑色并带有白色的花纹。正是这只鸟,将黄帝征讨四方时杀死的敌军封锁在泰山之中。当然,借助这只鸟也可以将那支亡魂组成的军队释放出来。只是博学的风后也并不知道方法罢了。

  从那以后,一共过了四千六百年,毕方再没有在中原王国出现过。


猜你喜欢:

1.上古神兽毕方

2.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主题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主题曲

4.上古十大神兽是哪些

5.东皇太一的神话故事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



  在三皇五帝之前,更有盘古开天辟地,而华胥氏便是盘古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介绍,希望你喜欢。

  华胥氏的后裔及其踪迹

  从泛称说,华胥、有巢、燧人等等,均可统称为神话人物盘古氏时代部落首领的后裔。华胥以后的传说人物,则可泛称为华胥(几代的华胥氏)氏和燧人氏的后裔。如《易·系辞传》把赫胥排在华胥的八九代之后,说她起码有十几代的子孙。《太平御览》引《遁甲开山图》载:“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后裔)、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袭包牺之号。”说明他们都是伏羲氏的子孙,亦即华胥氏的后裔。文献有载的华胥子女伏羲、女娲,又生子少典、有虫乔,少典有虫乔又生炎帝、黄帝,炎黄的世代子孙等,均可称是华胥的后裔。其后裔形成的姓氏有:华胥、伏牺(羲)、伏、洑、宓、庖、泡、风胡、颛臾、颛、臾、昊、暞、呙、涡、汝、女、宿、夙、缩、柏、柏侯、伯常、柏常、柏成、伯成、郝、郝骨、省、须、须句、须卜、东方、东、东蒙、中英(皇)、毋、毋将、毋车、无怀、无弋、无氏、陈丰(锋)、袐(秘)、馝邦、馝邗、馝刊、娥陵、皞、尊、罇、蹇、寋譽、骞、郁、潜龙、沅、希、宿六斤、宿勤、宿沙、夙沙氏,与上之后裔姓相加,共计八十多个姓。又因古代五大民族集团的祖先都来自华胥氏世代子孙,所以今日中华民族都尊奉其为始祖母。

  1、华胥与胥姓

  其姓名或号华胥氏,后来还形成了“华胥”、“胥”姓。华胥为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云:“以国为氏。《路史》:‘伏羲母国。在阗中(今属重庆)’。”《史记·补三皇本纪》云:“太皞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姓氏词典》引《太平寰宇纪》云:“陕西蓝田县有华胥陵。”胥姓。它源于华胥、赫胥二氏。《通志·氏族略》云:华胥氏,相传为太昊之母姓,其后人多以“胥”为字(西周多以字行于世)。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字胥臣,任司空,华胥之后。其子便以“胥”为姓,称胥甲。甲之子胥开,开之子胥童,皆袭职为晋国大夫。我们认为胥姓的本源,是华胥氏之“胥”,非胥臣。此外,华胥氏之裔赫胥氏也有形成“胥姓”的。“今朝有胥鼎,繁峙(今属山西)人,官同平章事,封吴国公,屡典边疆,朝野倚重,且为政镇静,明悉吏事,金代以书生为封疆大员,政绩显著者,首举胥鼎一人。明朝有胥必彰,常德人,官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人称‘真御史’。此外,还有华姓与花姓。东汉末有华歆,尚书令。华佗,神医,谯郡(今安徽亳州人)。现代有数学家华罗庚、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汉代有花虔,唐代有花敬定,明代有花云、花宁、花润生等。汉、壮、布依及傈僳等族,均有花姓。

  2、赫与赫胥复姓

  《姓觿》收有赫姓。《路史》云:赫胥氏之后。《姓氏寻源》有赫氏。《风俗通》云:古天子赫胥之后有赫氏、赫胥氏。《千家姓》云: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族)族。明朝绥德(今属陕西)诸生有赫崇德。

  赫胥。《姓觿》有此姓。《路史》云:古帝赫胥氏之后。《风俗通》《姓氏寻源》均有此载。东晋大夏王赫连勃勃之姓,可能为赫胥所演变。赫连的后裔也有单性赫氏。

  3、尊卢氏形成的姓氏

  南宋罗泌《路史·禅通纪》云:“尊卢氏即宗卢氏五世。”这个氏族的首领世代袭号,为伏羲、女娲氏所生之子(即其氏族由二者的部落派生而来)。尊卢氏曾任伏羲部落之臣(管理人员)。尊卢氏之称,后来还形成了姓氏。《姓觿》收有尊姓。《姓考》云:尊卢氏之后。《姓氏寻源》有尊氏。《风俗通》云:尊氏,太昊之世诸侯尊卢氏之后。可见今蓝田的尊卢氏之陵,是其子孙的陵。这个陵与华胥氏之陵一样,最早也只能是春秋末或战国初所营修。按文献记载,北魏已注意到蓝田的“三皇旧居”,因而祭祀华胥陵及尊卢氏之陵的活动,应该是比较早的。据住在蓝田华胥镇张河村文化老人张蔚堂回忆,“在民国初期,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界名流,经常到华胥陵”祭祀。“往后随着军阀混战,祭祀活动逐渐被淡化,成规模的祭祀绝迹。”

  华胥氏故里和陵地之说

  1、生于华胥国之说

  《列子·黄帝》篇云:“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距)齐国(中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 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硋(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庄子·马蹄)篇云:“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赫即华的音转,一说赫胥是华胥之别称。这个自由自在、相互平等的华胥之国(应是氏族部落),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反映。弇州(州名、山名)和台州的地望说法较多,因而“华胥之国”也有12处之说。

  (1)今山东章丘县说

  台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与《哀公十四年》,均曰在齐地(今山东博山县)。台同邰、骀,《左传·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东章丘县。《大清一统志》载:“章丘县西朝阳故城有赫胥墓。”既然华胥之墓在此,那么这个华胥国(即部落)也就在今山东章丘县,华胥亦自然生于此。

  (2)今山西汾水流域说

  《左传·昭公元年》云:“汾川”,“则台骀汾神也。”《论衡》写作台台。《路史·后纪四》称默台、墨台,即台骀。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马市有骀神庙,其他县市也各有台、骀之地名。因而有的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山西南部,华胥生于此。

  (3)今河南新郑和新密市之间说

  《拾遗记》载:伏羲“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因河南新密市与新郑市之间古有“华阳国”(即华胥之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华胥生于此。

  (4)今陕西咸阳和宝鸡市说

  《史记·五帝本纪》云:“封弃于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嫠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邰城,在今陕西咸阳市杨陵区,遂有学者认为古华胥国在此,亦生于此。另一说是华胥氏生于今陕西宝鸡市南的天台山。

  (5)今甘肃西和县说

  弇州,在崦嵫山一带。《山海经·西山经》云:“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毕沅注:“字当作弇兹。”新编《辞源》释:“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神话说是日入之处。”赵逵夫先生考证:崦嵫之山,正当今西和县以北的嶓冢山。遂有学者认为华胥之国在今西和县一带,华胥生于此。

  (6)今青海省青海湖旁说

  屈原《离骚·远游》云:“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赵逵夫先生曰:“就战国时期神话传说中不周山之原型言之,当指祁连山西端今甘肃省敦煌县以南当金山口两面之山(阿尔金山主峰与党河南山)。”“西海”泛指甘肃以西的湖泊,有的学者认为是青海湖。于是便说:“在西北海外,有一个华胥国。这是一个人间乐土,居住着一些半人半神的人”。华胥氏族在这一带,自然也就生于此。

  (7)今四川成都盆地说

  胡太玉《破译(山海经)》云:“《列子·黄帝》篇中所描述的‘华胥之国’,正如‘都广之野’一般,是一片人间乐园”。“我们认为华胥之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因而华胥氏族部落的居地在今成都盆地。

  (8)今浙江临海县说

  《辞海》云:“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北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临海。”遂有华胥国在今浙江临海县之说,即华胥生于此。

  (9)今江苏太仓和太湖旁说

  《辞海》云:“弇山,古国名。明王世贞在其家乡太仓州(今江苏太仓)所筑。因广七十余亩,中迭二峰,名上弇、中弇、下弇,极园亭林之胜。所以弇山为太仓的别称。”遂有华胥生于太仓县之说,传说太湖一带古有华胥山,遂有华胥氏生于此之说。

  2、生于雷泽之说

  《辞海》云:“雷泽,古泽名,即‘雷夏’。一名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南流入黄河。相传为‘舜渔雷泽’之处,实因水有雷名,强为牵合”;“古县名。治所在今山东菏泽东北。因雷夏泽得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废入鄄城县。”因对雷泽的地望认识分歧,遂有多处华胥氏生地之说。

  (1)雷泽涉及的地方

  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诗纬·含神雾》云:“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淮南子·地形训》云:“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山海经》云:“鼓其腹则雷。”《尚书·禹贡》云:“雷夏即泽。”《周礼》注:“雷泽在成阳。”《汉书·地理志》云:“济阴郡成阳,雷泽在其北。”即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市北的鄄城县,成阳在今鄄城县西。古代雷泽水域宽广,涉及今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阳,因而有华胥故里分别在这三县之说。还因山西永济有雷泽地名及水名,故又有华胥故里在永济之说。

  (2)雷泽在吴西之说

  《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在吴西。”“吴西”,一般指的吴国都城(在今江苏省苏州)之西,因而有人认为华胥故里在苏州之西。一说在太湖。

  柯扬先生提出雷泽可能指仇池(又写作仇夷)山的别称。马世之先生依此考证: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西的岳山又称吴山,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在其西,正好与《山海经》之说相符合。《仇池记》云:“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百顷大湖,自然是个大泽。遂有华胥国在此之说。

  (3)雷泽在四川之说

  有的学者说:“联系到四川彭山县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华胥履的大迹,正是恐龙足印”。“雷泽”即“华泽”,“华胥国就是古代的天府之国”。“四川时有大湖,有可能就是华泽”。“四川(包括汉中)称为华阳,其间有华山,表明华泽也在这中间”,因而华胥是生在四川。

  3、生于九河之说

  《拾遗记》载伏羲氏曰:“华胥九河神女,以生余也。”《辞海》云:“《书·禹贡》记载当时黄河流至河北平原后‘又北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说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挈、钩盘、鬲津等九条河,今已不能确指。近人多主张九河不一定是九条河,而是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其地域一说在今河北东南,一说在今山东西北。我们认为后说较确。因为黄河折而东北流的一段,正是从山东阿城至垦利县的黄河,这个地区的黄河支流至今还有称徒骇河的。从史前社会说,可以理解为华胥部落由九个氏族组成。

  4、生于华胥之洲说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庖牺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1)华胥之洲今地望说

  这一地望有今山东泗水县东北古华渚(今名黄沟)之说;有今河南新密与新郑市之间说;有今甘肃西和县的仇池山之说;有今青海湖之说;有今四川盆地湖泊之说等,不多叙。

  (2)华胥之渚在蓝田比较准确而可信

  清代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宋敏求《长安志》引后魏《风土记》云:“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云:“骊山巅有三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又呼为人祖庙”。《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蓝田县”条之载,与后魏《风土记》相同。又云:“蓝田卫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陕西通志》云:“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西安府志》的记载与此相同。《蓝田县志》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在紧靠村子西边也是华胥沟,而越过华胥沟就是宋家村(旧称宋家圪?)”,与“华胥渚(华胥氏与其子女的居住之地)十分吻合。当地流传着一种传说,此地即华胥怀孕后栖息之地”。“在宋家村南塬有一座古庙名为‘三皇庙’,曾经有石碑刻文;‘古华胥伏羲肇娠地’等字样。与《宋书·符瑞志》的记载相近”。“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村。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在孟岩村附近有一个叫拾旗寨的村子,村中人大多相信是古时祭祀仪仗队成员的后代。”

  5、华胥生于华池之说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对诸多文献记载综合分析后说:“华胥氏也起于西方甘肃东部的华池一带。”又云:“弇州既在西方”,“则弇州之华胥氏之国当在甘肃天水之东的华亭县(今华池县)。”《元和郡县志》云:“华池县因县西华池水为名。”县城在今甘肃合水县东北120里的华池镇。《大清一统志》卷201“平凉府”载;“华岭山,在华亭县东五十里,山多桦树”;“华尖山,在华亭县西北二里,县居山之麓。”县旁有华亭川,隋于此置华亭县。即华胥氏的故里在今甘肃庆阳市华池县。“这些名叫华岭山、华尖山、华亭川、华亭县的地方,正因为华胥氏曾居留于此而得名。华胥氏以桦树为社树,故华岭多桦树,是华胥部落聚居的象征”。“华池西南庆阳县东十里有花坡,‘地多花木’,县西60里又有花村原,‘地产牡丹、芍药’。华胥氏当以花为图腾而得名。”可见华胥氏族发展壮大后,已分布在庆阳大部分地区。

  以上的这么多“生地”,有的是华胥前代或后代子孙之生地,有的是其支族族迁居地或氏族首领(袭华胥号)之生地,情况比较复杂。“生伏羲、女娲”的华胥氏,有踪迹可寻,亦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进行论述。分析诸说,我们赞同华胥氏的故里在今陕西蓝田县华胥镇孟岩村,去世后也安葬于此之说。因为这里在文献的记载中,比较详细而可靠。


猜你喜欢:

1.上古大神伏羲的家庭

2.上古人物介绍伏羲

3.女娲是怎样诞生的

4.上古时代五帝伏羲

5.伏羲是怎么来的

养蚕最早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缫丝和织绸的国家,这点已成定论,但是,关于养蚕的起源,却存在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争论。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养蚕的最早起源,希望你喜欢。

  养蚕最早起源介绍

  流行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论点是“嫘祖始蚕”。螺祖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公元前2550年)的元妃。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557—581年)尊螺祖为“先蚕”(即始蚕之神)。《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则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故《淮南蚕经》云‘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这种说法在宋元以后开始盛行。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中外有关文献在涉及我国养蚕起源问题时,几乎都以基本赞同的态度加以引述。192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到割得很平整的半只蚕茧。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有人把这半只蚕茧与“螺祖始蚕”说互相印证,由此推定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养蚕业的存在。

  但是,从50年代起,史学界有不少人对“螺祖始蚕”说提出异议。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一说法出现较迟。《史记》中虽然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螺祖为妻,但没有说起“始蚕”,可见汉初这一说法尚未出现,《通鉴外纪》为北宋末年的着作;《路史》是南宋人撰写的。《路史》中提到的《淮南(王)经》一般被认为是伪书。虽然北周把螺祖尊为先蚕,但在此以前北齐(550—577年)也曾把黄帝作为始蚕之神进行祭祀。同时,一些着名考古学家对西阴村的半只蚕茧提出质疑,认为这个发现是靠不住的孤证,大概是后世混人的东西,例如,夏鼐提出:“在华北黄土地带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层中,蚕丝这种质料的东西是不可能保存得那么完好的;而新石器时代又有什么锋利的刃器可以剪割或切割蚕茧,并且使之有‘极平直’的边缘呢?”(《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入见《文物》1972年第2期)这些异议和质疑虽然拥有很多支持者,但远没有得到所有有关研究者的赞同。有人认为,“螺祖始蚕”说虽然出自后人的推想、但作为时代化身而言,早在黄帝时代我国已有养蚕业是基本可信的。颇具权威性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陈维稷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就持这种观点。对于夏鼐的意见,也有人发表反驳文章。例如,日本学者布目顺郎认为,在雨量极小的黄土高原,蚕茧完全可以保存四五千年以上;他宣称自己用薄的石片和骨片(模拟当时人的生产工具)进行试验,结果切割的蚕茧确实边缘平直。

  另一方面,50年代末以来,长江下游地区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使有关养蚕起源的争论更趋复杂。1958年,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了一批丝织品,经鉴定其绝对年代距今已有四五千年;1963年,江苏吴江梅堰出上了饰有蚕纹的黑陶;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纺织工具组件和饰有蚕纹和编织纹的牙雕小盅(距今6000多年)。许多学者认为,蚕纹在陶器和牙雕上的出现,表明了当时人类对蚕的认识程度以及蚕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蚕纹和编织纹以及纺织工具的一起出土,说明了蚕丝在纺织中的应用;综合这一系列发现,则证明了东南地区也是养蚕业的一个发祥地,这里开始养蚕的时代甚至早于传说中黄帝螺祖所代表的时代。但是,也有人认为,浙江地区的古代文化落后于中原,钱山漾下层可能包括不同时代的遗存,甚至可能经过部分的扰乱。为此,当时参加钱山漾考古发掘的同志对发掘过程进行了认真的回忆,基本上排除了扰乱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回忆时距发掘时间较长,确定某些细节有困难。又有人认为,钱山漾地区出土的丝织物,使用的不一定是家蚕纤维,也可能是柞蚕丝等野生蚕丝。纺织界的有关人员,使用石腊切片和显微投影等方法,对钱山漾出上绢片重新做了鉴定,证实它们确实属于人工养育的家蚕丝。但是,他们又承认,由于出土绢片数量大少,碳化程度严重,分析工作受到一定局限。此外,对于河姆渡等地出土器物上的纹饰究竟是蚕还是其他昆虫的形象,目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

  养蚕简介

  把蚕放在纸盒子,或是筛米的小筛子里,用筛子的话要放一些纸垫在筛底。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用比较嫩的桑时喂它,换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叶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等它要结茧子的时候,拿些麦秆子札成枝枝桠桠的形状就可以了。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然后产卵。有时因为养的蚕少,所以破茧的时候蛾子会有落单的,但不用担心,只要有一对蛾成功,相信也够你养了。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装在冰箱里(4℃)保鲜(不能洒水,洒水叶子会很快黄掉,建议用保鲜袋密封)。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晾干,一定要晾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翘辫子。

  养蚕技术

  喷桑叶用于添食养蚕

  一市斤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10市斤桑叶添食,每天一次。蚕爱吃、粪便不臭,生长快,蚕茧厚,质量好,可增产10%左右。

  喷蚕体降温解暑

  夏天气温高,蚕容易生病,室温过高蚕还容易中暑死亡。可在高温天气,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喷于蚕体,每天中,下午各喷一次。

  喷桑叶保鲜

  夏天气温高,采回的桑叶堆放久了会发黄变质,秋天气候干燥,采回的桑叶,留久了会干枯变硬,可按一斤清水加5毫升发酵液,用来将桑叶喷湿,然后将桑叶装入编织袋或堆在地上,用塑料布盖好,保存24小时仍然鲜绿如初。

  喷桑叶促生长

  按一斤水加1—2毫升发酵液,喷洒桑田的桑叶,一个月喷2—3次,添加0.2%的磷酸二氢钾效果更好。喷到桑叶全湿不滴水为宜。桑叶生长快,叶油绿肥厚,可增产20—25%。还可减少病虫害。

  在使用活力99生酵剂发酵液前后6小时不能使用抗菌素,发酵液不论保存多久,只要还有甜醇曲香气味,就可以使用,如果发臭则就不能使用。

  养蚕节桑有窍门

  正常情况下养蚕,每生产1公斤蚕茧需15公斤桑叶。采取节约用桑措施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桑50公斤左右,而蚕茧产、质量可丝毫不受影响。其节约用桑措施是:

  ⒈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⒉防止桑叶萎凋。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⒊确保蚕室温度。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⒋推广少回育、条桑育。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⒌计划用桑和定量给桑。按不同蚕期逐龄、逐日、逐回制定标准用桑量,做到“蚕儿饱食不浪费,节约用桑不饿蚕”。每龄蚕初、末期,蚕食桑量减少,这时喂叶要适量。5龄蚕盛食期要让蚕儿充分饱食,但每日最大用桑量要控制在110公斤以内。

  ⒍添食蜕皮激素。蚕儿见熟5%左右,每张种使用1支蜕皮激素,兑水25公斤,拌和20公斤桑叶,一次给蚕吃完,能促使蚕儿一齐老熟,每张种可节省桑叶10公斤左右。


猜你喜欢:

1.古代年画最早起源于

2.苏教版五年级下品社复习资料

3.蚕的饲养方法

4.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5.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品社复习资料

母亲节是怎么来的_具体来源介绍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妈妈们会在母亲节这一天收到康乃馨等礼物,而中国的母亲花则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母亲节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母亲节起源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18这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英文:Rhea、Cybele,希腊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到古罗马时,这些活 动的规模就变得更大,庆祝盛况往往持续达三天之久。当然,古时人们对女神的崇拜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它同今天人们对母性的尊敬是大不相同的。

  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1876年,美国还在悲悼南北战争的死者。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在礼拜堂讲授美国国殇纪念日的课程,讲到战役中捐躯的英雄故事后,她进行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

  查维斯夫人为她的礼拜堂服务超过25年,当她在72岁逝世时,41 岁的女儿安娜,立志创立一个母亲节,来实现母亲多年前祈求的心愿。安娜先后写信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要求他们支持设立母亲节,以发扬孝道,初时反应冷淡,但她不气馁,继续向各界呼吁.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一个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反应热烈,终于获得维州州长的支持,并于1910年宣布在该州设立母亲节。1911年,庆祝母亲节的活动已经开展得非常广泛,不仅席卷美利坚合众国的每一个州,而且连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也都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美利坚合众国人还把宣传母亲节的传单用十种不同文字印发到各国去,以便扩大影响。此后几年中,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减。1912年,美利坚合众国专门成立了母亲节国际协会。

  1913年5月,美利坚合众国众议院一致通过决议,号召总统以及内阁、参众两院和联邦政府的一切官员一律在母亲节佩戴白色石竹花。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要求总统发布宣言,号召政府官员在所有的公共建筑物上悬挂国旗。紧接着,威尔逊总统昭告全国公民也在自己的住宅上挂国旗以表达人们对美利坚合众国全体母亲的热爱和尊敬。此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每年都要发表一篇内容相同的宣言。此后,母亲节便在各国开展。

  母亲节中国的节日传说

  在辽宁南部平原上,有一座2000多年的古城——鲅鱼圈熊岳城。在熊岳城东那片碧绿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顶有一青砖古塔,远远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远方,盼儿早早归来。这座山就叫望儿山,它有着一个催人泪下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郊是一片海滩。海边有一户贫苦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儿子,一心盼望儿子勤奋读书,将来学业有成。为了供儿子读书,她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辛苦劳作。儿子也很听母亲的话,决心苦学成才。母子苦熬了十几年。这年,朝廷举行大考,选拔人才,儿子决定进京赶考。临行前,母亲对儿子说:“孩子,你安心去考吧,考上考不上,都要早早回来,别让娘担心啊!”儿子说:“娘,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地考,一考完就回来,您就等着我的喜讯吧。”

  儿子乘海船赴京赶考去了。母亲昼耕夜织,等待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着急了,就天天到海边眺望。一年,两年,三年... ...南飞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亲的头发都花白了,却不见儿子的身影。七年,八年,九年... ...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风呼呼吹,母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可她每天望见的仍然是烟波浩淼的大海,来去匆匆的船帆。可怜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对着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成了一尊石像,也没有盼到儿子归来。原来,他的儿子早在赴京赶考的途中,不幸翻船落海身亡了。上天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盼儿的地方,兀地矗立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做“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修了慈母馆,好让子孙后代缅怀母亲的平凡而伟大的恩情。至今,鲅鱼圈人民还保留着敬母爱母的古风。在每年五月“母亲节”这天,都要开展各种敬母爱母活动。不少人还在慈母馆内为自己的母亲立碑铭志,以表达对母亲的崇敬。

  母亲节各国习俗

  中国: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会用贺卡和康乃馨来表示爱,也有人建议以忘忧草来表达母爱。

  挪威:母亲节定于二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阿根廷:则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庆祝母亲节。

  黎巴嫩:在春天的第一天庆祝母亲节。

  南非:母亲节则定于五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称母亲节为Materice,于每年圣诞节的前两个礼拜庆祝。庆祝的习俗是:小孩子们在母亲节的清晨溜进母亲房间,将母亲绑在床上,母亲醒来时发现自己被五花大绑,便哀求孩子们放开她,并以她预先藏在枕头下的小礼物作为交换。

  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母亲节则与教会有密切的关系。12月8号是纪念圣母玛利亚的日子,同时也是孩子们表达对母亲的爱的节日。

  瑞典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在母亲节前夕,瑞典红十字会会举办塑料制的母亲花的义卖,义卖所得将作为赞助育有许多小孩的母亲的度假经费。

  巴拿马:也叫圣灵怀胎的日,大意是为了让巴拿马人重视家庭,敬重母亲,所以在1924年5月11日,巴拿马第一个母亲节,1930年改为12月8日, do a Hercilia de Arosemena第一夫人所签定,但这只是这个网上的消息,不知是否准确,当时很多商号也响应了母亲节给母亲打折,并定为国定假日,非常有意义的节日。

  埃及: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是埃及的母亲节。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青少年都要给母亲赠送鲜花和礼物,为母亲举办音乐会和文娱演出,并评选出全国最理想的母亲。

  印度:每年四月五日是印度的妈妈节。这一天,凡是生了孩子的妈妈都要穿上五彩缤纷的纱丽,戴上精美的首饰,来到公共场所尽情娱乐,以显示做母亲的女性风采。

  中非: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中非共和国就要隆重庆祝传统的妈妈节。这天,妈妈们身着盛装,怀抱孩子在首都班吉市举行盛大游行。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也要参加她们节日的活动,使节日更加隆重热烈。

  法国:每年五月二十九日是法国的母亲节,节日这天,全球各地的妈妈都怀着喜悦的心情接受孩子们“节日愉快”的美好祝愿。法国首次庆祝母亲节是一九二八年,当时的法国总统为此颁布了一项法令:母亲节是国家的正式节日。法国人的母亲节则更像是一个为全家人举行的生日会。子女会为母亲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包括珠宝和富有意义的礼物。法国母亲节定在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晚餐,餐毕端出一个为母亲而做的蛋糕

  泰国:每年的八月十二日是泰国的母亲节。节日期间,全国最有意义的活动是“评选优秀母亲”,然后,成千上万的女儿手持洁白的茉莉花作为“母亲之花”敬献给母亲,以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日本母亲节。在日本,这个节日充满思念的气氛。为表示对母亲的尊敬,一般以赠送康乃馨为主。

  加拿大: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在这天,家庭成员除向母亲送礼物外,并要做各种让母亲欢喜事情,以表示敬爱之情。

  瑞士:每年的一月一日至四日为“妇女掌权日”。在这四天里,家庭一切大权由妇女掌管,男人甘愿听从摆布,以示对妇女的尊重。

  希腊:每年的一月八日是英诺克莱西亚镇的“妇女接管日”。这一天,妇女接管镇上的领导权,而男人们则代替他们呆在家里干家务活。在希腊,每年逢除夕的第二天,为“主妇休息日”,妇女们丢下家务,尽情吃喝玩乐。

  德国:在每年的狂欢节里,另有妇女们的专门活动——“女人节”。这天,妇女们冲进市政大厅,闯入办公室,坐上办公桌,以表示妇女接替政权。八月是汉堡市的“太太节”,节日里,由妇女组织的艺术团分别在全市各家剧院演出,节目内容大都是男女平等。

  英国:英格兰为表达对母亲们的敬意,乃订四旬斋(指复活节前夕之前,星期天除外的四十天)的第四个星期日为“MotheringSunday”,人们在这一天回家探视双亲,并致礼表示敬意。当时,有许多的穷人必须在有钱人家里当佣工,而被迫离家寄宿在主人家里,在这一天,主人们会放他们假,并鼓励他们返家与妈妈团聚。

  墨西哥:每年的十二月十二日是墨西哥的“圣母节”,以纪念一位心地善良、乐于救人的圣母。这天,人们身穿民族服装,高举圣母像旗帜,在老人的带领下载歌载舞。

  全世界的母亲节:虽然,许多国家是在一年中不同的时节庆祝属于他们的母亲节。然而,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如中国、丹麦、芬兰、意大利、土耳其、澳洲和比利时,都是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庆祝母亲节的。

  母亲节节日礼物

  康乃馨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国际上献给母亲的花是康乃馨,它在纤细青翠的花茎上,开着鲜艳美丽的花朵,花瓣紧凑而不易凋落,叶片细长而不易卷曲,花朵雍容富丽,姿态高雅别致。红色的康乃馨象征热情,正义,美好和永不放弃,祝愿母亲健康长寿;粉色的康乃馨,祈祝母亲永远年轻美丽;白色的康乃馨,象征儿女对母亲纯洁的爱和真挚的谢意;黄色花朵象征感恩,感谢母亲的辛勤付出。

  萱草

  萱草,在我国一向有“母亲花”的美称。远在《诗经、卫风、伯兮》里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古人又叫它忘忧草,背,北,指母亲住的北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到哪里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母亲住的屋子又叫萱堂,以萱草代替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叶梦得的诗云:“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萱草就成了母亲的代称,萱草也就自然成了我国的母亲之花。

  萱草花,又叫忘忧草。它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叶狭长,细长的枝顶端开出桔红或桔黄色的花,十分艳丽,非常适合供人观赏,它的花蕾叫金针,所以也叫金针蕾。在母亲节,子女为母亲送上一株忘忧草,祝福母亲远离烦恼和忧愁,身心愉悦,健康长寿。

  水晶

  水晶象征纯净无私的母爱,如母爱般坚固并且不离不弃,纯净如母爱,细腻如母爱。


猜你喜欢:

1.如何给母亲庆祝母亲节

2.2017年母亲节日期

3.2017年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几月几日

4.母亲节的由来是什么

5.母亲节的由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