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法国战役有怎样的历史评述)

由网友()分享简介: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



  波旁王朝,“旁”=“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

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



  波旁王朝,“旁”=“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波旁王朝的历史时间轴

  波旁王朝(843~1791.9){封建君主专制}

  1789.5.5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制宪会议{第三等级:}

  7.14 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正式爆发

  8.26 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废除贵族,取消行会,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

  {君主立宪派(斐扬派)掌权,代表大资、自由派贵族}

  1791.6.20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

  9 《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确立(~1792.9):保留王政,反对共和

  1792.8.10 八月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逮捕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工商业资产阶级}

  9.20 瓦尔密战役打败外国干涉军

  9.21召开国民公会

  9.22法兰西共和国(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9~1804.12.2)

  吉伦特派没收教会土地,严厉打击逃亡贵族。

  1793.1.21,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贫民要求打击投机商人、限制物价,遭吉伦特派镇压

  2~3,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

  5.31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统治

  6.2 雅各宾派掌权{中小资}

  颁布《雅各宾宪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外国武装干涉。

  但保持反劳工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秋 罗伯斯比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推行“恐怖政策”

  1794.7.27热月政变,逮捕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清除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恢复社会秩序,维护共和政体

  欧洲反法联盟加紧围剿革命

  1799.11.9 “雾月政变”,拿破仑任第一执政,打破围剿,建立独裁(第一帝国)

  1804.3 《法兰西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2.2~1814.6.22){资产阶级帝制}

  1804.12.2 拿破仑加冕,称拿破仑一世

  1812. 兵败俄国【开始崩溃】

  1813.10 兵败莱比锡【开始瓦解】

  1814.3 反法盟军、路易十八进入巴黎,拿破仑后被放逐厄尔巴岛

  1815.3.1. 拿破仑登陆法国

  3.20. 拿破仑重登皇位

  6.18. 滑铁卢兵败

  6.22. 拿破仑退位,不久被流放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最终覆灭、波旁王朝复辟】

  波旁王朝复辟(1815.6.22~1830.7.29){封建统治}

  路易十八世颁《大宪章》

  1824. 查理十世继位

  1830.7 查理十世签《七月赦令》【导火线】

  7.27 “七月革命”(~7.29“光荣的三日”){大资}

  七月王朝(1830.7.29~1848.2.24){君主立宪制,大资政权}

  1830.7.29. 路易·菲利浦被推上王位,三色旗为国旗

  1831.&1834. 里昂工人起义

  1847. 欧洲农业歉收

  1848.2.22~24.“二月革命”{中小资+工人}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2.24~1852.11){小资}

  1848.6. “六月革命”失败{工人}

  12月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成为第一位普选产生的总统

  1849. 秩序党在议会选举中大胜

  1851. 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开始独裁

  1852 初 颁布新宪法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1~1870.9.4){资本主义专制统治}

  1852.11路易·拿破仑· 波拿巴登基称帝,称“拿破仑三世”。经济繁荣,政治脆弱

  1870.7. 普法战争爆发

  9.2. 法降于色当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9.4~1940.)

  1870.9.4. 共和派废黜波拿巴家族,建立共和国

  1875. 宪法修正案确认共和制【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7. 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1878. 国歌《马赛曲》,国庆7.14.

猜你感兴趣

1.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2.法国历史上的国王简介

3.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4.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5.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6.法国历史简介

法国战役有怎样的历史评述



  法国战役,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从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法国及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AA,一起来看看吧。

  法国战役的历史评述

  法国战役是一场法西斯的侵略战役,是严重的反人类罪行。但细细发掘其中的事件,就值得我们好好的评价。

  首先,法国战役是一场传统军事手段与现代军事手段的较量,是战术的较量。在战役前夕,法国的装甲机械数量远远高于德国。但是法军依照传统,依然按军队建制分配装甲重武器,使得每支部队都有重型武器。虽然坦克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坦克装甲的真正威力。而德国不同,德军将装甲机械集中使用,组成机械化集团军,一个拳头的形式出击,更加具有战斗力和破坏力。

  第二点是战略观念上的差异导致战争结果的不同。法军传统的军事观念是以防线为基础进行的阵地战。并且这一战略观点在一战时战胜了德军。因此,在战争前夕,法国在法德边境上修筑了号称“攻不破”马奇诺防线,并部署了50万精锐法军,配有完整的防御系统,妄图用传统的阵地战阻挡德军进攻。然而德军并不买账,他们冲过艰难的阿登山区,绕过马其诺防线,从背后进攻法国,法军损失惨重。

  对于法国战役的评价不仅仅这一点。法国战役也是新法国诞生的开始。从法国撤退的剩余法军,在英美的帮助下,训练新战法,熟悉新思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为法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法国战役的惨败也是法国一手造成的。绥靖政策的执行,让法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防御漏洞百出。对法西斯的纵容,让法国付出了灭国的代价。这就告诉后人,对于罪恶势力,不能妥协,只能坚决的斗争。这就是法国战役的评价。

  法国战役法国惨败的原因

  法国战役中,法军被德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开战仅仅一个月巴黎沦陷,法国灭亡。那么法国为什么会如此惨败。

  从经济上来说,德军的经济强于法国。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发生了资本主义危机,经济一片萧条,德国和法国也未幸免。三十年代初,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开始进行扩展政策,大力发展军备。着重发展军工事业,经济势力大增。同时,在法国战役前夕,德军已经攻占了东欧小国,取得了大量的经济军事资源,势力大大强于法国。

  从政治上来说,法国推行绥靖政策,无心战争。法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从军队到民众都无心恋战,都希望渴望和平。而德国是一战的战败者,被法国欺压过久,因此对法国十分仇恨。同时德国奉行的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独裁统治,战争欲望狂热。德国对法国发起的攻击,更像是对一战的复仇,因此一路势如破竹。

  从文化上来说,德国人好战,军国主义气氛浓郁。而法国人生性浪漫安逸,对战争厌恶。

  从军事上来说,法国的军事理论过于陈旧。依然沿用一战的思维:重武器分散使用;幻想依靠马奇诺防线的威力,阻止德军进攻。而德军,通过先进的军事理念,将将坦克装甲集中使用,增加了威力。在进攻法国的时候,出奇招绕过马奇诺防线,使法军骄傲的防线失去了作用。不仅如此,法军将领在开战前依然轻视德军,依然以一战胜利者的姿态。对德军的主攻方向并不清楚,骄傲为失败买下了祸根。与此同时法国军事装备落后,德国的军事科技力量高于法国,法国人在德军机械化钢铁的攻击下,无力反抗。

  综上所述,这就是法国为什么会如此惨败的原因。

  法国战役的伤亡

  法国战役是德军对法国本土发起的一次攻城略地的侵略行动。那么在法国战役中双方伤亡如何?

  在法国战役中,作为抵抗国的法国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惨痛代价。法国部队伤亡20多万,其中伤12万,亡8万多。被俘法军达190多万,足可以看出法军的军心涣散,战斗力不足。作为同盟国的英国,也在法国战役中,损兵折将,伤亡达6.8万人以上。还有被灭国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抵抗德国的侵略中,军队也几乎消耗殆尽。尽管如此,英国举全国之力,依然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拯救出33.8万被德军逼得走投无路的英法联军。为正义的战争,保留下一批珍贵的战士,为以后的反攻,保持了新的希望。

  德军在法国战役的伤亡也是比较大的。虽然一路上德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是英法联军的抵抗还是让德军有所伤亡。据统计,德国在这次战役中,伤亡也达到15.6万人。其中有2.7万名德军阵亡,11万德军不同程度的受伤,还有1.8万人在进军法国的途中失踪。相对于英法盟军的损失而已,德军在军事上可谓是大胜。

  但是法国虽然亡国了,但是法军并没有在这次战役中彻底被消灭,在敦刻尔克港撤退了大约9.5万的法军。为法国1944年的复国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次消耗,受到伤害最多的还是无辜的民众。在法国战役期间,有多少人民死于飞机炮火中,我们更无法统计。

猜你感兴趣

1.法国战役为什么法国会惨败

2.法国战役有什么影响

3.怎么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

4.法国历史知识

5.法国宗教战争简介

6.法国里昂工人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波旁王朝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波旁王朝发展现状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波旁王朝发展现状

  1830年革命后,查理十世被迫逊位。但拥护他的保王党人拒绝承认这个决定,继续奉他和他的子孙为法王。而路易-菲利浦在1848年退位后,他的支持者也继续拥护他和他的子孙为法王。因此,法国的保王党分裂两个支持不同觎位王子的派系,一个是支持夏尔十世和其后代的主系派(Légitimisme)和奥尔良支系派(Orléanisme)。

  而夏尔十世的孙子尚博伯爵亨利去世,根据法国基于撒利法的传位法则,王位优先继承权应该给予尚博伯爵的最亲近的血亲,讽刺的却是当时奥尔良支系派的首领巴黎伯爵菲利浦。主系派支持者并不想和奥尔良支系派合流,因此不惜否认当年西班牙王腓力五世放弃对法国王位继承权决定的合法性,拥立伯爵在西班牙的表亲,西班牙王位卡洛斯派首领莫提逊伯爵胡安为他们的首领。

  由于莫提逊伯爵对法王位的继承合法性备受质疑,不少主系派的保王党人转而支持奥尔良支系,再加上莫提逊伯爵曾孙在1936年无嗣而亡,不受欢迎的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成为主系派领袖,令奥尔良支系派成为波旁保王党的主流。

  主系派今日的首领是安茹及加的斯公爵路易·阿方索·德·波旁-丹皮埃尔,他是西班牙王阿方索十三世的长子嫡孙。而奥尔良支系派巴黎伯爵亨利·罗伯特·德·波旁,他是法王路易·菲利浦的第六代孙。

  1975年,属于波旁-帕尔玛家族的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宣告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第三次复辟。2014年6月19日,胡安·卡洛斯一世正式退位,其长子登基,是为费利佩六世。费利佩的长女莱昂诺尔公主成为西班牙王位继承人。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简介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使法语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使自己成为法国史上最伟大、也是世界史上执政最长久的君主之一,与康熙同时代的西方大帝,时人尊称“太阳王”。1638年9月5日,路易十四诞生于圣日耳曼(Saint-Germain-en-Laye)的王室城堡。他是法王路易十三和王后奥地利的安娜(Anne d'Autriche,虽然她的称号是“奥地利”,但事实上她是一位西班牙公主,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的长子。1643年,路易继任法兰西国王,那时他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之后一直统治法国到1715 年其生日前4天去世为止,享年77岁。

  路易十四22岁时才开始对统治国家感兴趣,令所有人吃惊的是,他相当擅长此道。路易十四统治法国前后达72年之久。因曾在话剧中出演过太阳神阿波罗,他被称为太阳王(Roi Soleil)。 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

  路易十四在当时被看做一个奇迹,因为他的父母结婚23年没有子女。他四岁时(1643)就登基做国王了,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代他执政,但此后的18年中红衣主教马萨林是法国的真正统治者。直到1661年茹尔·马扎然死后他才开始亲政。他的执政期是欧洲君主专制的典型和榜样。

  路易十四执政的54年中(1661—1715),把国王的权力发展到了顶峰。在政治上他崇尚王权至上,“朕即国家”,并且用“君权神授”来为王权至上制造理论依据。路易十四对贵族实行高压政策,取消巴黎高等法院对国王敕令的指摘权,拒绝召开王国三级会议,对敢于反叛的外省贵族无情镇压;同时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路易十四还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整顿军备扩充兵源,引进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术,并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在思想上, 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经济上,路易十四将经济问题交给了柯尔伯,推行重商主义。

  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世留和马扎然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巴洛克式的专制王国。他发动战争、在凡尔赛宫举行豪华的庆祝、资助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来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如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的帮助下他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增强了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力量。对他执政不利的事件有他与教皇之间的不和,他对胡格诺派教徒的迫害以及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他执政期的后期法国国库空虚濒临破产。1660年路易与西班牙公主玛丽-泰蕾兹结婚,1683年玛丽-泰蕾兹死后他又与地位比他低的曼特农女侯爵弗朗索瓦丝·徳·奥比尼结婚。路易比他的儿子和最大的孙子活的都长,他的曾孙路易十五才继了他的位。

  路易十四在位72年.实际执政54年,是有准确历史以来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然而,这位君王洗澡却没有超过7次。是法国波旁王朝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代表。

  人物评价

  在法国,路易十四因为他使法国强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无计量的战争使法国的国家经济破产,他不得不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他对贵族的削权以及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在法国,路易十四因为他使法国强大而受到尊敬,但他的无计量的战争使法国的国家经济破产,他不得不不断加强对农民的税收要求。法国历史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他对贵族的削权以及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猜你感兴趣:

1.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2.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3.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4.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

5.法国历史知识

6.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波旁王朝有怎样的历史沿革



  波旁王朝 "旁"通"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以及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波旁王朝历史沿革,希望对你有用!

  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起源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而这个采邑最早出现于13世纪初,是法王一位家臣即今天波旁王室成员的母系祖先的私人封地。而其成员的父系祖先可追溯到来自卡佩王室的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之子克莱蒙伯爵罗贝尔与其子孙通过他和波旁领地的女继承人勃艮第的比阿特丽斯的婚姻,获得了对波旁公国的统治权。他们二人的长子路易在1327年获封为波旁公爵。自此以后,他的子孙以封国波旁为姓,因此这次受封被视为波旁王室的起源。

  虽然波旁的主系家族在1523年,因其公爵夏尔三世涉嫌叛国,而被褫夺爵位,失去领地。但其波旁家族分支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亦已获得不少其他爵位。而当中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成为了日后波旁王室的主轴。

  发展

  起家于纳瓦拉

  自1523年起,由于出现继承人问题的争议,波旁公国的爵位一直空缺,其资产暂时归属法国王室。1527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将波旁公国爵位授予旺多姆公爵夏尔。自此,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获得了波旁公国,而这个公国也是波旁家族日后夺得法国王位的重要资本。

  夏尔的儿子,第9代波旁公爵安托艾涅·德·波旁于1548年10月12日与纳瓦拉女王储让娜·达布雷特结婚。他们的长子亨利·德·波旁在1572年母亲去世后继承了纳瓦拉王国,是为纳瓦拉王恩里克三世,自此波旁家族入主了这个王国。虽然此时的纳瓦拉的疆域只是全盛时期的一小半,但足以成为日后波旁家族争夺法国王位的重要基地。

  入主法兰西

  亨利·德·波旁在纳瓦拉时,跟随母亲信奉胡格诺派。由于亨利的法国贵族的身分,在他继位为纳瓦拉王的时候,就成为了法国胡格诺派的领袖。再加上波旁家族的其他分支的力量,使波旁家族主导了法国政坛,与以天主教狂热份子为主的吉斯家族出现了纷争。导致亨利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残酷的法国宗教战争。为求自保,亨利数次改信天主教,但私底下依旧保持自己对胡格诺派的忠诚。

  宗教战争不但夺取大量法国平民伤亡,也间接导致了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的人丁凋零。昂古莱姆王朝的第二代王亨利二世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法国国王,而当中弗朗索瓦二世和查理九世皆在青年早逝。他们的弟弟亨利三世继承了王位,而他们最小的弟弟,阿朗松公爵弗朗索瓦成为王储。1584年,弗朗索瓦王储死去,法国王位只可传予波旁家族,亨利·德·波旁成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被软禁在法国宫廷里,接受王家的庇护。

  亨利·德·波旁具有的胡格诺派背景,导致很多法国天主教的不满,令他的入主法国之路充满危机。而另一方面在血缘上,波旁家族的另一个分支,布赛特分支(Bourbon-Busset)与亨利所属的拉马尔什-旺多姆分支相比,更亲近于当权的瓦卢瓦-昂古莱姆家族。只是布赛特分支的祖先,因婚姻未获法王路易十一的钦准,而被取消王位继承资格。但最终亨利·德·波旁在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顺利即位为法国国王。而纳瓦拉王国亦同时并入法国,纳瓦拉国王也成为以后历任 法王众多头衔的其中一个。

  亨利四世即位后,主动结束了困扰法国多年的宗教战争,令法国的经济得以复苏。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了南特敕令,施行宗教宽容政策,令很多信奉基督新教的手工业者留在法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繁荣。但亨利四世的宗教宽容政策,随着他的驾崩而被终止施行。

  染指西班牙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最后的男丁,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历5代的统治。卡洛斯二世的遗诏,是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外甥,来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次孙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奥地利表亲。路易十四捍卫孙子继承权的强硬立场,导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于1702年爆发。

  战事持续到1711年,此时波旁王室已在西班牙站稳了脚,且表示愿意为英荷两国商人提供贸易优惠和保障,导致哈布斯堡联军的瓦解。1714年,西奥两国签署和约,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承认波旁王室入主西班牙,但腓力五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自此,西法两国波旁王室正式分家,也揭开了波旁王室对断断续续统治西班牙三个多世纪的首页。

  波旁王朝的对外战争

  17和18世纪之交,波旁封建专制王权逐渐由盛而衰。在国外,波旁王朝进行了几场旷日持久的欧洲战争,1756~1763年,在以英国、普鲁士、汉诺威为一方,法国、奥地利、俄国、萨克森、瑞典、西班牙为另一方的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

  法国大革命

  法国的宗教宽容时期随著亨利四世的驾崩而逝去,随后的波旁君主恢复了对基督新教徒的压迫,导致大量信奉胡格诺派的手工业者离开法国,加上王室生活挥霍,国家连年用兵,导致法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而随经济衰退而来的还有社会矛盾,税制不公、政府腐败、罗马天主教会特权和土地兼并严重等因素都增加了法国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美国独立战争引起民主思潮和法国国内的启蒙运动思潮,成为了法国大革命的催化剂。

  1789年,由于法国王室的财政问题,法王路易十六被迫重开三级会议,但增税的要求遭到否决,导致法资产阶级和王室的武装斗争开始。初时资产阶级代表仅是将国家体制由君主专制转为君主立宪制,但亦遭到欧洲列强的反对,继而借机入侵法国。而此时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涉嫌向娘家奥地利通风报信,惹来极大民愤。波旁王朝终于在1792年8月10日被巴黎民众的起义推翻。最终,路易十六在1793年1月21日成为法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送上断头台的君主。

  在路易十六被处决后,部分保王党人士宣称其长子,王太子路易-夏尔为法王路易十七。但那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成立,这宣称也无实际效用。而路易十七也没熬过法国大革命,于1795年在狱中死去,得年10岁。此后,路易十六的弟弟,流亡俄罗斯的普罗旺斯伯爵路易成为王位继承人。

  复辟

  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健全的政府制度,造就了拿破仑这个法兰西人民的皇帝。但法国和拿破仑的霸业并不能维持很久。1814年,拿破仑倒台,在反法联军和法国国内拿破仑军中的新贵的奉迎下,流亡英国的普罗旺斯伯爵返国即位为法王路易十八。在军队和资产阶级的压力下,路易十八被迫接受一部倾向自由主义的宪法。

  但好景不长,拿破仑于1815年3月杀回巴黎,重建帝国,立百日王朝,路易十八落荒而逃。在滑铁卢战役过后,路易十八得以复位。而他和他的弟弟查理十世一直致力维护保王党在国会的势力。而一些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政策,亦因被认为倾向于自由主义而被两人废除。这些举动令波旁王朝渐失民心,最终导致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

  波旁-奥尔良王朝

  查理十世保守的政策在1830年终于惹来了革命。在那一年法王查理十世试图推行镇压法令,触发一场叛乱,史称"七月革命"。革命过后,法国国会让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三世以法王路易十三的后代支系第八代孙的身分继承王位,正式称号为"法兰西人的国王"路易-菲利浦。由于他以波旁-奥尔良为姓氏,因此他的七月王朝,亦被成为波旁-奥尔良王朝。

  路易·菲利浦采取中间路线,但依然无法解决法国经济持续衰退的问题。1846年的工农业萧条,令他被迫于1848年退位。自此以后,没有任何一位波旁王室及其分支成员能再次统治法国,而法国波旁王朝而正式落下帷幕。

猜你感兴趣

1.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2.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

3.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4.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5.法国历史沿革

6.法国的名字是怎样由来的

波旁王朝的有怎么样的等级制度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你知道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吗?你想了解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吗?一起跟着学习啦小编来看看吧。

  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介绍

  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

  波旁王朝的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波旁王朝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波旁王朝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波旁王朝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_德_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波旁王朝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_德_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波旁王朝,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波旁王朝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_德_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_德_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波旁王朝,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波旁王朝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波旁王朝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波旁王朝“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波旁王朝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通常,波旁王朝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波旁王朝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OrderofGarter)。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波旁王朝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中间加中缀词。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欧洲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波旁王朝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波旁王朝,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波旁王朝,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1237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波旁王朝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波旁王朝,博蒙德_约翰于1440年第一个被封为波旁王朝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波旁王朝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_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波旁王朝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波旁王朝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属于这一类。

猜你感兴趣

1.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2.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为何会失败

3.波旁王朝的历史简介

4.为何法国大革命会在法国突然的爆发

5.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6.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波旁王室,顾名思义便是起缘于法国中部的波旁地区。你知道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吗?你想了解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吗?一起跟着学习啦小编来看看吧。

  波旁王朝的等级制度介绍

  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

  波旁王朝的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学者认为波旁王朝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波旁王朝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earldom)。而伯爵爵位却是在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诺曼大公威廉侵人波旁王朝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_德_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1307年计有9名。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似有“自由者”或“国王的臣仆”之意,但无尊贵的含义。波旁王朝男爵出现于11世纪。到12世纪初国王大部分高级世俗贵族都被封为男爵。其中少数与王室关系密切、封地较多者又被称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间。很快,大男爵发生分化,显赫者升为伯爵,其余与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当时男爵在世俗贵族中占了很高比例,以至于“男爵”一词长期作为贵族的集合名词使用。11-14世纪,男爵的封号和封地可通过血缘和婚姻关系传递,但不得随意出售和转让,历代国王也不随意增加或褫夺贵族封号。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补男爵爵位,比奥查姆波_德_豪尔特被封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后数百年至今,居于5级贵族之末的男爵始终人数最多。

  在正式场合,男爵穿着与伯爵同样的外套,帽子上镶有两条貂皮,冠冕上有一浅色银圈,饰有6个银球。

  依次出现的是公爵(Duke)。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大陆的公爵称号通常授予守疆拓土、军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官,以后因重大政治变化而中断。几百年后,公爵爵位又见于德国。大约在公元970年,德国皇帝奥托一世初设公爵爵位。不久法国和欧洲大陆其他地区也建立了公国(duchy;大公国,Archduchy)。在波旁王朝,公爵是仅次于国王或亲王的最高级贵族,与作为一国之主的欧洲大陆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duke)有所不同。波旁王朝公爵爵位出现很晚。1337年,爱德华三世把康沃尔郡升为公国,将公爵爵号授予年方7岁的“黑太子”爱德华。该王储16岁参加百年战争,锋芒显露;1355年前往法国指挥作战,军功卓著。父王对他赏赐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种称号,如1343年封为威尔士亲王,1362年加封为阿基坦公爵。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后多年里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亲均不许称王,最高可获公爵爵位。随后,爱德华三世及其继承人又先后建立了兰开斯特公国(1351年)、克拉伦斯公国(1362年)、约克公国和格洛斯特公国(1385)、赫里福德公国(1397)、贝特福德公国(1413)和萨默塞特公国(1443)等。这些公国的领有人都是王室宗亲,他们得到高级爵位后,在贵族中鹤立鸡群,威势不凡,为以后争夺王权、扰乱朝纲、制造战乱埋下了隐患。自从1483年建立诺福克公国以后,公爵爵位开始授予王亲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国。而且能获此最高爵位者多是军功显赫的统帅。行政界政务家即使任职多年,政绩昭著,也难获此殊荣。在正规场合公爵也穿深红色的丝绒外套,帽子上镶四条貂皮。其冠冕上有一个金环,上饰8枚红色金叶片。国王则称公爵为“我们真正可信和最为敬爱的伙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词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边疆殖民地总督;伯爵]演变而来。侯爵原意与“方伯”词义相近,系指统辖一处的封疆大吏。在英格兰,拉丁语“侯爵”一词最初指威尔士边疆的领主。那时只说明他们领地的位置靠近边界,并不说明其地位高于伯爵。1385年涵义变化,第9代牛津伯爵罗伯特_德_维尔被封为都柏林侯爵。1397年,萨默塞特伯爵约翰被封为多西特侯爵和萨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荣程度不甚明确,大约在公爵和伯爵之间,一段时期内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间,约翰_德_比奥福特被国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为此向国王请愿,要求恢复比奥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却反对乞求国王,并说:“侯爵乃是一个新的荣誉称号,完全不为先人所知。所以,应对此冷漠视之,并不认为接受它是明智之举。”到了15世纪,这级爵号稳定地保持了它在贵族爵位中的第二级地位以后,才被贵族们所看重。与其他4个等级的贵族相比,侯爵的数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场合,候爵也穿红色丝绒外套,帽子上镶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装一银环,带有四片金叶和四个银球。国王对他的称呼一如对待公爵。

  上院贵族中数子爵资格最浅。子爵称号(Viscount)源于法国,原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时可能是实力强大的诸侯。在波旁王朝,1440年比奥芒特的约翰被封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两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银环,饰有6个银球。

  直到此时,波旁王朝5级大贵族方完备成形,成为相对固定的贵族等级制。

  在学界,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波旁王朝5级贵族是上院的当然成员。史实却非如此简单。在13-15世纪,尽管所有大贵族都拥有出席上院的资格,但每届议会召开前还必须得到盖有国里的国王诏令,否则不可前往开会。自14世纪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称为“勋爵”(lord),后来勋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义与“显贵”(nobility)一词相近。另外,在波旁王朝“贵族”一词始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贵族(aristocracy)源于希腊文和拉丁文。在希腊文中原有“杰出”、“优秀”之意,可以用来指大贵族。但在含义较广泛的拉丁文中,该词除了用指大贵族外,还包括地位较低的自由人,并含有“愚蠢”、“平庸”的贬义,尔后同形异义地转化为英文源,意为服兵役的自由农民。从诺曼征服到近现代,aristocracy用来称呼包括骑士在内的大小贵族。5级贵族形成后,为示区别,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词nobility和Peerage专称上院大贵族。以后,Nobility除用指上院贵族外,有时还泛指政界要员。

  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兰西等国贵族相比较,波旁王朝贵族集团的特点之一,是人数较少。长期以来,贵族称号以及相应的财产权和政治特权只是由爵位领有者本人所拥有,其家属虽为贵族家庭成员,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贵族爵号和封地按照相当严格的长子继承制传递;若长子早殁,依次由长孙、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员依序递补。若某贵族没有继承人,可根据其遗嘱或生前安排,并经国王和高级法庭批准认可后,由其近亲继承其封号封地。但在多数情况下是被国王收回爵位。通常,波旁王朝贵族爵位和封号不可随意转让、出售。历代国王为保持贵族的群体规模和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大多会适量增补贵族。

  某要人一旦获得一种爵位,并非固定不变。若新获显赫军功、政绩卓著或受到国王格外宠爱,可以晋升更高级的爵位,或兼领新爵位。除此之外,贵族联姻也是获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机会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为社会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拥有贵族身份和家产者以及其长系继承人总能轻易得到爱慕者和求婚者。例如兰开斯特王朝的兴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拥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亲布里奇从娘家带来。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孙女,她除拥有兰开斯特公国外,还拥有德比、林肯和莱斯特的伯爵领地。

  波旁王朝5级贵族大致定型于13—15世纪。它与中国周初的5级贵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时刻一次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最终成为定制的。

  14世纪初,在5级贵族之上的王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一个颇为独特的、专为王储所占有的称号——“威尔士亲王”。该称呼最早为一度统一过全国的威尔士王子利维伦制造出的名号。1282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与舰队攻打威尔士,利维伦死于非命。两年后,威尔士合并于英格兰,爱德华在1301年把威尔士亲王之头衔加给不列颠王位的继承者。

  在政局动荡、战事连绵的中世纪后期,欧洲各封建君主为了使各级贵族在骑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业、效忠国王,除了利用贵族爵位科赐臣下之外,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划分为不同等级名分的勋章勋位,奖赏他们的战功政绩。

  在英格兰,最著名的勋位是创立于4世纪中叶的嘉德勋位(theOrderofGarter)。据传,爱德华三世设立这个勋位是为了纪念一次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庆祝攻陷加莱城的舞会上,姿态秀美的索尔兹伯里女伯爵落下一只蓝色袜带,被爱德华三世捡起,缠在自己的腿上,旁观者见了哄堂大笑,爱德华斥责他们说:“凡是认为这是坏事的人可耻”。以后这句话成为国王在1449年建立袜带骑士团和颁发勋位的格言,它同蓝色袜带和圣乔治十字架图形一起出现在勋章上,激励武士们在战争——当时主要是百年战争——中蔑视死亡,奋勇厮杀。爱德华本人也是袜带骑士团的成员。他与宠爱的武士围绕圆桌议事,共同进餐,多次主持武士们的比武演技,使已经衰落的骑士精神有所振作。并使嘉德勋位成为以后波旁王朝最诱人的贵族勋章。

  欧洲大陆贵族来历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应该是来自戴克里先改革罗马行省以后的省行政或者军事长官,后来被蛮族用来称呼大领主。伯爵则是克洛维王朝的军队指挥官。但因为往往随着军役而授予领地也成了领主。男爵则是对宫廷显贵的尊称。子爵和侯爵是分别作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设立的。这些官衔在加洛林时代吞并采邑的过程中也被当成了采邑而继承下来,才慢慢变成爵号的(就像莱茵—巴拉定选侯自己是行宫伯爵但还是皇帝的骥厩总管。勃兰登堡侯爵还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样,他们的官衔也成了采邑只是拥有的人太少而没能成为爵号而已)。所以很多拥有领地但没有官衔的贵族,就以领地为头衔。中间加中缀词。翻译过来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门包括日后君临半个欧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这些没封号的家族里的。

  外国的爵位

  当你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时,扑面而来就有主持法庭审判的威尼斯公爵,接连向鲍细娅求婚的又有巴拉庭伯爵、波旁王朝的福根勃琪少年男爵、德国撒克逊公爵等等。初学外国文学的读者,一时往往被这些头衔搞得眼花缭乱,迷惑不解。因此,了解一点外国爵位的由来及其内涵,是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知识。

  爵位是欧洲封建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它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近代的一些国家中仍然继续沿用。一般以占有土地的多少来确定分封爵衔之高低,主要可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五等。

  公爵:在贵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级,地位最高。这个爵名的由来有三:一是欧洲氏族社会解体时期,日耳曼部落的军事首长;二是古代罗马部落的军事首长;三是古罗马时代的边省将领,后指地方军政长官,其拉丁文原意为“统帅”。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公爵成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在波旁王朝,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纪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分封的,被封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员。十五世纪后才打破这惯例,少数非王室人员也被封为公爵。

  侯爵: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藩侯,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变成了独立的大封建领主。封建王权加强后,侯爵成为公爵与伯爵之间的爵衔,其地位与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纪后,才确认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罗马帝国时,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强化后,伯爵可割据一方,成为世袭的大封建领主。后来,其地位渐次低落,介于侯爵与子爵之间,为贵族的第三等级。在波旁王朝,伯爵之衔历史最久,在1237年黑王子爱德华被封为公爵之前,它是波旁王朝最高的爵位。这一爵名,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丹麦。

  子爵:子爵原系法兰克王国的国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国王查理曼于八世纪时封的,后来传到欧洲其他大陆国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后来独立存在,也可世袭。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纪才传入波旁王朝,博蒙德_约翰于1440年第一个被封为波旁王朝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贵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级。在十一至十二世纪时,它是欧洲君主国国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语中,男爵(Baron)一词,是诺曼人在征服欧洲大陆时引进来的,本义为“只不过是普通的人”,后来演变为“强有力的人”。当时,波旁王朝的那些直接从国王那儿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称为男爵,但这并非由国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约翰_比彻姆为男爵后,男爵才成为波旁王朝贵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这五个贵族爵位中,又根据其能否传给后代,分为世袭贵族和终身贵族两类。世袭贵族死后可由长子继承,终身贵族仅限本人活着时担任,死后其子不能承袭。波旁王朝的诗人拜伦的伯父是世袭贵族,他去世后,侄子拜伦获得了世袭的爵位。《威尼斯商人》中的少年男爵福根勃琪也属于这一类。

猜你感兴趣

1.法国波旁王朝

2.法国波旁王朝世表

3.波旁王朝是如何从发迹到逐渐落寞的

4.波旁王朝历史沿革

5.法国波旁王朝世

6.法国的路易十四是怎样的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