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的生平简介(国学大师熊十力的简介)

由网友()分享简介:金岳霖的生平简介



  金岳霖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学者。他就最出名的就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了,那他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金...

金岳霖的生平简介



  金岳霖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学者。他就最出名的就是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了,那他一生是怎样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金岳霖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金岳霖的生平简介

  金岳霖出生在光绪年间湖南的长沙市,六岁的时候金岳霖就进入到了长沙私立明德学堂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1907,12岁的金岳霖进入雅礼大学预科学习,四年之后考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校毕业之后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后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且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后来金岳霖先后在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留学或者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金岳霖回到祖国,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执教。次年,金岳霖被清华聘请去讲授逻辑学这门课,金岳霖就和好友冯友兰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并且自己兼任了系主任一职。1936年,1940年,金岳霖的《逻辑》和《论道》分别出版问世,这期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还兼任了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的教授。

  1948年金岳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的院士,新中国成立之后担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的时候,全国六所大学的哲学系合并为北京大学哲学系,金岳霖担任哲学系的教授,后又作为系主任,最后出任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副所长。

  1953年,金岳霖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担任中央委员、中央等。三年之后金岳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晚年的金岳霖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知识论》也时隔四十年之后重新出版,1984年10月19日,金岳霖在北京去世,终年89岁。

  林徽因金岳霖的故事

  众所周知金岳霖、林徽因和梁思成三人之间的一段倾世之恋,是民国时期的一段传世虐恋。三人之间的的感情到现在被人们谈起,还是十分的倾慕。林徽因最后选择了梁思成,而金岳霖则终身未娶。

  林徽因曾经沮丧地告诉梁思成说,“我苦恼急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告诉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福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把对梁思成说的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则回答林徽因说,“看来梁思成是真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后来金岳霖就退出了和梁思成的竞争,林徽因金岳霖终身为友。

  梁思成是早于金岳霖和林徽因相识的,爱情真的就那么刚刚好,不早也不晚刚好是他。对于林徽因来说,金岳霖更像是身边的默默守护着她的守卫者,这种感情也许并不是爱情,而且这种感情一旦变味,对于林徽因来说,她不但失去一份爱情,还有少去一个不失分寸的守护者,更会伤害一个苦苦痴恋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人。

  而要说金岳霖是林徽因的守护者,不如说金岳霖是爱情的守护者。金岳霖守护的是他那份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而对于林徽因的守候正是他这份爱情表达的所在。林徽因金岳霖是民国时候有名的才子佳人,不能相濡以沫,也是一桩憾事。

  金岳霖著作论道

  《论道》是金岳霖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一本有关于哲学方面的学术书籍,它于2010年4月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金岳霖先生曾说《论道》是他最满意的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写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它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西学味,却是以中国式的语言一一道来。中国的道教与西方的哲学在很多方面其实是想通的,金先生将道与元学相结合。可能与他多年在国外学习有关,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挺西方的,他曾说他在研究知识论的时候可以忘记自己是一个人,而只是把自己当作一种事物,将自己置身于他要思考的问题氛围之下,就是我国的道家的“道法归一”的思想。

  《论道》是最体现金先生情怀的书,金岳霖论道论的是不是就是中国道家的道呢?然而金岳霖先生在《论道》中所体现出的方法论,其意义是远远大于它的哲学观。

  在哲学当中,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相辅相成的。不论是中国道家传递的哲学思想,还是西方的哲学,都没有出现过方法论大过世界观的概念。金岳霖在《论道》中体现的哲学观念,是中西结合之后的发展。他对于哲学的理解是建立在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汇的基础之上,战争年代,是苦难也是机遇,因为它带来的是国民思想的改变。中国传统哲学能够走向现代化,与金岳霖先生孜孜不倦的探究是很有关系的。

 

金岳霖的生平简介相关文章:

1.金岳霖的生平事迹简介

2.马克思的生平事迹简介

3.林徽因的生平简介

4.民国女神林徽因简介

5.著名刺客荆轲的生平事迹

6.林徽因父亲是谁

历史上吴宓是谁吴宓简介及故事



  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创办了清华大学国学院,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国学大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吴宓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吴宓的简介

  吴宓(1894年-1978年),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著作有《吴宓诗集》、《文学与人生》、《吴宓日记》等。1978年1月17日病逝陕西老家,终年84岁。

  吴宓的小故事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站着乘车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杀”胡适

  吴宓一意捍卫国学和文言文,对倡导白话文的胡适意见甚大。有一次,他与胡适在一个聚会上相遇,当时北京人流行用“阴谋”二字,胡适戏问:“你们《学衡》派,有何新阴谋?”吴宓说:“有。”胡适笑着说:“可得闻乎?”吴宓说:“杀胡适!”这段对话一时成为笑谈。

  还我五块钱

  某次,中文系一位教师借了吴宓五块钱,说好一周内归还。可一周过去了,此人并没有还钱,吴宓走到他家里,向其讨还了欠款。那位教师很愤怒,在外面说吴宓小气。吴宓向别人解释说:“我不是为了五元钱,我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

  有人也许不相信吴宓的解释,认为他把钱看得很重,而把友情看得太轻,那么,请您耐心一点,再看下面两个故事:

  吴宓有个习惯,每月发工资那天都要上邮局汇钱,收款者中有他的亲友,也有他的学生,有时不够,还向邻居借钱。某学生考取美国留学,但家里没有那么多钱,吴宓一次就给了他三百大洋,使这个学生如愿以偿。吴宓再三声明:这笔钱是送给他的,不用偿还。

  “__”后期,西南师范学院一位女教师看到吴宓孤苦伶仃,顿生同情,给他织了一双毛线袜子。吴宓回报那位女教师100元钱。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笔巨款,可以买许多贵重的东西。旁人觉得吴宓给得太多了。吴宓回答:“多乎哉?不多也。我是把袜子的成本费、劳务费,还有无价的感情都算在里面了,我给她的不算多。”

  一声“老师”热泪盈眶

  “__”中,吴宓受到批判,再也无人叫他老师。有一天,吴宓独自拄着拐杖,在街上散步,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石凳上休息。有一位青年见吴宓还活着,兴冲冲地走过去,喊了他一声“吴老师”。吴宓以为听错了,努力睁大昏花的眼睛问:“你在叫我吴老师?”青年回答:“是的。吴老师您上街散步?”吴宓不禁热泪盈眶,摸索着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张10元钞票,送给那位年轻人。该青年连忙摇手:“吴老师,我怎么能收您的钱?”吴宓说:“小伙子,已有很多年没人叫我吴老师了,你是第一个叫我老师的,我心里感动呀!你一定要收下,否则我心里就会不安。”见推辞不了,青年只好收下,10元钱在那时足够一个月的伙食费。

  吴宓的历史贡献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曾发表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之新旧事物》等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吴宓还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和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通晓世界多种语言和在外国语言文学方面的精深造诣,奠定了他对世界文学对比研究的坚实基础。吴宓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使比较文学才开始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吴宓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吴宓的学识,从他开设的课程门类之庞杂可窥见一斑:英语、翻译术、修辞原理、英文作文、希腊罗马文学、西方文学概论、英诗选读、英国散文选、英国小说、英国浪漫诗人、欧洲名著选读、英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欧洲古代文学史、人文主义研究、中西比较文学、欧洲古代近代史、英国历史、希腊罗马史、世界古代及中世纪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史、世界通史、文言文导读、中国小说、《红楼梦》研究、中国文学、古代文学史……,如此这般,丰富得惊人。他的学生评说吴宓,他是博雅通才,博通古今阅尽中外,在人文社科领域,你很难界定他是哪一门学科的专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他在哪一门学科都可称得上专家。

 

历史上吴宓是谁相关文章:

1.关于吴宓的故事

2.历史对汪精卫的评价是什么

3.当代最有名的国学大师

4.国学大师陈寅恪介绍

5.那一种遥远的幽默实用文本阅读原文附答案

6.先驱怎样造句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