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帝国的实力排名(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书籍推荐)

由网友()分享简介:世界帝国的实力排名



  世界上国家那么多,那么全世界最强的国家排名是怎么样的? 世界各大国家的实力怎么样?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世界帝国实力排名,希望能帮助到你。...

世界帝国的实力排名



  世界上国家那么多,那么全世界最强的国家排名是怎么样的? 世界各大国家的实力怎么样?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世界帝国实力排名,希望能帮助到你。

  世界帝国的实力排名

  NO.1:美国

  美国拥有现今整体实力最强大的军队,同时其军费也名列世界第一,约占全世界总军费开支的43%;陆地面积915.9万,整体上相当富饶,另有诸多海外领地,战略空间庞大;人口3.15亿,大学普及率77%,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41人,人口质量相当高;人均GDP49922美元,总量156847.5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世界第一;在美国工业中,制造业占了全国生产总额的四分之三,就工业基本金属钢铁来说,美国产量占世界五分之一,战争潜力巨大;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对优越性是不用解释的。

  NO.2:俄罗斯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主体部分,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事大国,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强大的核武器库。

  俄在普京同志执政后,俄对联邦主体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凭借世界最大的领土(1707.54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1.4%)与丰富的资源持续的恢复发展经济,人均GDP已达14247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GDP总计2.02196万亿美元(2012年)国际汇率。

  俄工业、科技基础雄厚,部门全,航空航天、核工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俄的武器销售份额占了全球军售的24%(美国占世界的30%)。但俄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民用工业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俄罗斯是教育大国,自然科学和基础研究方面,高等教育的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工程技术领域亦属世界一流;每千人(15岁以上)中高等教育以上158人,不完全高等教育31人,中等职业教育271人,普通中等教育302人。但俄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俄人口形势持续恶化,从1993年的1.486亿减少到2012年的1.431亿人),有民族193个,其中俄罗斯族占77%。

  从一定程度上讲俄国的人口问题是相对容易解决的,雄厚的基础工业、较高素质的人口与再度执政的强势领导人足以支撑俄罗斯位列第二!

  NO.3:中国

  中国乃文明古帝国的唯一幸存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着有完整的基础工业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土面积世界第三(实际控制土地面积不如美国)。

  但中国在外族征服后,民族性被扭曲,汉文化被阉割,劣币淘汰良币,至今未能匡复好华夏道统。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三个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特定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主义的僵化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整体上仍然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买办集团阻碍了自主研发与产业升级,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值,东西部发展失衡。

  中国整体上人口质量不佳,缺乏优生保护法,计生使得优秀的个体不能很好的为种群的进步作贡献,老龄化日趋严重,人口上后继乏力。军事水准有待验证。中国奠定的工业基础使得中国还是有相当大的发展与战争潜力的。

  NO.4:日本

  日本有巨大的经济总量(5.984万亿美元,2012,世界第三),先进的军事技术(没有核武器,但军事科研水平先进),较高素质的人口(学习并传承了唐朝的部分民风,大学普及率64%,每万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50人),科技发达(以前用机器人逐步代替产业工人,最近又研制出了杀人机器人,等到其成熟量产,缺乏创造性的人口到成累赘了)。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生存空间不足,国土纵深小,能源与市场严重依赖海外。

  N0.5:英国

  英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GDP总计:2.674 万亿美元,第5名),先进的科技(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强韧的军事实力(军事工业健全而发达,有岛国的防御优势),远大的国际影响力(在语言、文化、政治上对其前殖民地保留了巨大的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英格兰人是近现代最具优势的民族(源于日耳曼人),英国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之母国,二战以来与美国保持着特殊关系,协助美国主宰世界并从中获益!英国本土狭小,持续发展力受限,有待与欧盟或诸兄弟之国整合。

  NO.6:法国

  法国政治体制上相对集权,经济发达(GDP总计:2.86万亿美元,人均:46,016美元),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基础稳健,工业先进,科技水平高,教育较好;军事工业全面,军事科研水平高,有独立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作战系统,具有在远距离地域投掷兵力的力量,拥有核武器。

  法国拥有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西欧领土第一大国,在超级大国——美国的阴影下,有待与欧盟整合并与之争夺利益。

  N0.7:德国

  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GDP总计:3.667万亿美元,人均:44,460 美元)、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德国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基础好,交通发达,教育极好。奥地利乃德国的纯正的兄弟之国,有待合并,纵然近来几无可能。

  德国以建设一支能保证其和平、自由和独立的军队为目标,但其军事科研水平和军事装备先进。国民军事训练好。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师失地,仅保留有3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为中西欧最多。其地缘政治相对复杂,有待在欧盟进行整合。

  N0.8:巴西

  巴西有庞大的领土面积(851万KM2,参百度百科),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总计:2.493万亿美元,拉美第一,人均:12,788美元,2011),较多的人口(1.92亿)。

  巴西70年代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石油、水泥、化工、冶金、电力、纺织、建筑等。核电、通讯、电子、飞机制造、军工等已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军事力量并不是很强大,但发展迅速,这几年巴西政府加大了军购。

  巴西沿海与内陆开发失衡,工业层次较低,有色种人的比例超过了白种人(混血儿的质量有待验证)。

  印度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较大的领土空间(298万平方公里),巨大的发展潜力(人口12.1亿,人均GDP:1485美元,2012)。印度一直保持着巨额的军事采购,计划在未来5年内采购300亿美元以上的军事硬件和软件,拥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南亚头号军事强国。

  印度种姓、宗教矛盾尖锐,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人口的增长难以遏制,工业水准有待提高。

  N0.10:意大利

  意大利在欧洲具有社会、政治及军事上的重要影响力,人口6074万(2011年),GDP总额计2.198万亿美元(2011年),国土面积301333平方公里。意大利工业十分发达,生产技术较为先进,且规模庞大,历来是欧洲乃至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国,四分之三的能源供给和主要工业原料依赖国外进口,而产品的1/3以上供出口。

  意大利国土面积狭小,北南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待在欧盟中整合。

  关于超级帝国的简介

  部分古代超级帝国包括:

  • 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或称阿契美尼德帝国)常被认为是第一个超级帝国, 曾经控制着所有的小亚细亚地区、累范特地区(地中海东部)、埃及、高加索地区和一部分的印度、中亚和希腊(主要指色雷斯地区),也是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 亚历山大大帝短暂统治下的马其顿帝国(或称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了下一个取代波斯帝国霸权的超级帝国,它不但控制着原波斯帝国的所有领土,还拥有整个巴尔干半岛和印度河流域。

  • 从秦朝至清朝的历代中华帝国版图最大时不但统治了今天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全部土地,还曾一度统治越南北部、朝鲜半岛、蒙古、中亚大部、西亚的一部分和西伯利亚南部等地,也有看法认为蒙古帝国或元朝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阶段。

  • 印度历史上的孔雀帝国曾一度统治着南亚大部分地区和中亚的一部分。

  • 波斯人的萨珊王朝推翻了帕提亚人的统治之后,统治了所有的波斯地区,并扩张到了埃及、印度、中亚和阿拉伯半岛。

  • 罗马帝国统治了欧洲大部分地区、北非、小亚细亚和累范特地区,并曾一度统治美索不达米亚。

  • 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从倭马亚王朝一直到阿拔斯王朝中期都是这个时期最大的帝国,其版图最大时东到波斯、呼罗珊和印度河流域,与当时统治中国的大唐帝国接壤,西至西班牙和摩洛哥,与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法兰克帝国相邻。

  • 蒙古帝国从亚洲延伸到中欧,它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帝国和整个世界历史上的第二大帝国(第一大帝国是后来的大英帝国),五倍大于亚历山大帝国而且远大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和以往其他任何帝国,也有看法认为它(指元朝)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阶段。

  • 匈奴帝国或称阿提拉帝国,极盛时控制了东欧、中欧的大部分地区和西欧、南欧的一部分。

  • 塞尔柱帝国极盛时控制了西亚的大部分和中亚的一半。

  • 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整个巴尔干半岛、色雷斯、小亚细亚和一部分的东欧和中东、北非,而且在顶峰时期还延伸到亚洲的里海和中欧的一部分。

  只有当斐迪南•麦哲伦的周游世界远征(1519年-1522年)成功后,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

  第一批全球帝国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产物,起始于两个最强大的海上殖民帝国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5世纪晚期的海上勘探竞赛。这些分散的海上帝国背后的推动力是贸易、欧洲文艺复兴之后诞生的新思想和资本主义。

  葡萄牙在王子航海家亨利的带领下开始创建第一个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帝国——葡萄牙帝国。

  在西班牙黄金时代,西班牙帝国占领了尼德兰、卢森堡、比利时、葡萄牙,以及大部分的意大利、部分德意志和部分法国,还在美洲、非洲和亚洲拥有许多殖民地。随着在16世纪对墨西哥、秘鲁和菲律宾内陆的占领, 西班牙确立了有史以来最大且分布最广的海外领土(蒙古帝国虽然较之为大,但是却仅限于欧亚大陆)。占有着欧洲、非洲、大西洋、美洲、太平洋和远东的西班牙帝国在这个意义上也有资格被称为全球帝国。

  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在165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位于现在的拉脱维亚的一个很小的库尔兰公国,同时拥有着现在位于冈比亚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海外殖民地。因此,按照定义,这个未必存在的拉脱维亚-冈比亚-多巴哥联合王国,确切的来说,也是一个“全球帝国”,即使他的全部领土非常的小。(参见库尔兰殖民地。)

  随后全球帝国包括了法国(包括共和制和王权时期的法兰西殖民帝国、帝制时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荷兰(荷兰帝国)和英国(大英帝国)在内的殖民帝国。而英国,随着在19世纪海上霸权的巩固,凭借着当时运输技术的改进成为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它还宣称对诸如加拿大北极圈内和澳大利亚的无他国争夺的无人居住和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广袤土地拥有主权。)。

  在它的全盛时期,大英帝国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在1860年代,俄罗斯帝国和后来的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相连的最大帝国,而且其最大国家的地位一直延续到其后的最大继承者俄罗斯直至今日,尽管俄罗斯“失去”了苏联的周边地区,但它仍旧横跨12个时区, 而且跨越一半以上的全球经度(即180度以上)。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份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那么你知道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都有哪些吗?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提供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原因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罗马到底因何灭亡?这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者穷经皓首,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亦层出不穷。有说因为蛮族的入侵,有说因为穷奢极欲,有说因为基督教的兴起,有说因为制度的陈旧,也有说因为小冰期的来临,甚至有人说罗马亡于铅中毒,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些说法当然各有道理。

  然思大厦之立,非一柱可支;而大厦将倾,亦非一木之毁。无可否认,罗马之亡是各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一回,笔者更愿意探讨罗马灭亡的内在原因。

  古罗马于公元前9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半岛中部,而后不断扩张,建立起西起不列颠,东到美索不达米亚,南自北非,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称霸于地中海。罗马历经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屹立千年而不倒,盛极一时,不可一世,是真正的“千年帝国”。

  罗马极盛时期疆域达50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经济空前繁荣。罗马的军队横扫欧亚,所向披靡,难逢敌手,周边的那些国家和部落与之相比简直就如同刚出世的婴儿一般。罗马文化上承古埃及和古希腊,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拿破仑时期法国常以罗马帝国自居,俄国历代君主自称“凯撒”。

  英国诗人雪莱盛赞:“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他甚至还说“我只要看到罗马的斗兽场,就知道罗马的光芒将永不熄灭”。罗马如同弱肉强食的森林里崛起的一位王者,令人尊敬,身上散发出的耀眼光辉令人不敢直视。

  然而公元3世纪后,这个伟大的文明危机四伏。公元337年君士坦丁死后发生了16年争夺皇位的混战,随后也无法建立稳固的政权。虽然狄奥多西(公元379年—395年)曾一度恢复统一,但他死后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于是公元395年帝国正式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从此,整个欧洲再也没有统一过,昔日的繁荣景象一去不复返了,经济衰败,人民贫困,城乡萧条,政局混乱,外患不断,罗马可谓败兆丛生,难逃厄运。

  一切就从公元454年爆发的马克西穆斯之乱说起。

  佩特罗尼乌斯·马克西穆斯(公元396年—455年)出身望族,是著名元老,罗马巨富,两任执政官。他野心勃勃,在政坛翻云覆雨,挑拨离间,终于如愿以偿当上短命的皇帝。

  埃提乌斯是西罗马帝国后期的名将,他辅佐皇帝瓦伦提尼安三世(425年—455年)长达30年,先后击败过法兰克人、勃艮第人、哥特人,更在公元454年指挥大军挫败匈奴王阿提拉,可谓战功彪炳,声名显赫。马克西穆斯要实现其野心,埃提乌斯自然是第一个绊脚石,必欲除之而后快。

  于是,马克西穆斯买通了皇帝的近臣,令其向皇帝进谗,说埃提乌斯心怀异志,应及早除,否则陛下性命难保云云。皇帝昏庸,是非不分,竟信以为真。一日,埃提乌斯应召而来,未及开口,皇帝不由分说,大呼埃提乌斯谋反并亮出白刃,左右刀斧手一拥而上,埃提乌斯顷刻丧命。过后有人责备皇帝:你这是令亲者痛仇者快,今后有谁还会给你卖命?

  埃提乌斯刚死,马克西穆斯便巧施离间计借刀杀人。日耳曼人欧提拉和司劳斯提拉是埃提乌斯的亲兵,他们头脑简单,讲义气,最好利用。马克西穆斯找来两人,故作悲痛道:“将军为陛下出生入死几十年,忠心耿耿,今竟遭毒手,此仇不报非丈夫!”二人闻言怒不可遏,于是趁机将瓦伦提尼安暗杀于马尔斯原野。

  待到大功告成,马克西穆斯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踩着别人的血迹当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僭位伊始,他就向寡后欧多西娅逼婚。欧多西娅复仇心切,竟在绝望中向汪达尔人求援。汪达尔领袖盖萨里克大喜过望,遂发兵北上。罗马根本没有来得及防备也根本无力抵御汪达尔人的入侵。而篡位者马克西穆斯,在得知汪达尔舰队蔽海而至时,早已吓得六神无主。在他试图逃跑的时候,被愤怒的罗马市民捕杀,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汪达尔人大肆劫掠烧杀14昼夜,掳3万人并大量财物而归。罗马人口百万,此时只剩七千。

  对西罗马帝国来说,马克西穆斯之乱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埃提乌斯是帝国最后一员战将,他死后,帝国面对异族的入侵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汪达尔人洗劫罗马就是明证;再者,皇帝之死使国家机器陷入瘫痪,军政大权俱都落入罗马化的蛮族手中,犹如中国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瓦伦提尼安死后20年间,四大蛮族首领李希梅尔(苏维汇人)、冈多拜德(勃艮第人)、欧瑞斯特(潘诺尼亚人)和奥多亚克(日耳曼人)凑够了一桌麻将,成为西罗的实际掌权者。他们在罗马称王而不称帝,行废立大权,先后立了8个傀儡皇帝,其间历经22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而东罗马帝国却因地理环境等优势直到1453年才被奥斯曼土耳其征服。

  然而如果本篇就此打住,那就太过肤浅了。早在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及帝国时期,为争夺权力的阴谋和流血政变就屡见不鲜,为何那时罗马不亡?区区一个“马克西穆斯之乱”真的就能摧毁一个帝国吗?

  绝非如此。至于罗马灭亡真正的内在原因,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希腊思想家色诺芬说:“农业是其他技艺之母。”在生产力还非常低下的时代,靠天吃饭的民族无疑都要仰仗农业。在中国古代,但凡稍有作为的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而罗马却与之相反。就如同今天中国东边的某个邻国一样,罗马的历代统治者皆视军队为天下之本。“要善待士兵,其余的人皆可不管”,“先军政治”被罗马历代君主分为圭臬。军队是国家的主人,皇帝除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别无他法。虽然说在罗马开疆拓土的早期,这项政策是非常有效的,否则罗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疆域,也不可能豢养这么多英勇善战的职业军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已经变得耽于享乐,生活腐化,越来越不会也不愿意打仗了。

  早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战役——条顿堡森林战役。罗马人在占领了高卢地区后,派出的总督在当地横征暴敛,欺男霸女,激起当地人的不满,更因日耳曼人海尔曼·阿米尼乌斯不愿意成为罗马人的附庸,于是在条顿堡丘陵伏击了当时罗马最精锐的军团,此役,罗马惨败,三个军团全军覆没,屋大维得知后真是痛不欲生,反复喃喃自语:“还我军团!”这句话成为后来欧洲君主战败后的口头禅。更糟糕的是,因为此次惨败,罗马的青年公民都不愿意应征入伍,幸好阿米尼乌斯没有乘胜攻入罗马,否则罗马危矣!当时正是罗马的极盛时期,罗马人过着无比奢侈的生活,享受了太多本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东西,早已没有了先辈们那种披荆斩棘的骁武凭陵之气。

  再后来,连军队都已经是由蛮族所组成的雇佣兵,不再是由罗马公民所组成,皇帝也只好靠牺牲国民来养活蛮族军队同外敌作战。因此,皇帝要不择手段地为军队索取粮饷、武器、辎重等等,租税徭役沉重,百姓逃亡,田地荒芜,“收税人超过交税人”。为防止逃税,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推行“职业世袭制”,君士坦丁立法:更换主人的隶农应被送回原籍,归还原主;企图逃亡者应加上枷锁使之处于受奴役状态。最终,隶农被固定在土地上,丧失了迁徙自由,形同奴隶。农业崩坏,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帝国岂能不亡!

  罗马衰亡之时,正值欧洲奴隶社会晚期,奴隶来源枯竭,市场衰退,奴隶们消极怠工,随意破坏生产工具,奴隶制早已无利可图,奴隶主开始把大庄园的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征收地租,这就使奴隶变成了早期隶农,产生了最初的封建剥削关系。到了罗马帝国晚期,隶农制趋于流行。在小亚细亚、高卢、埃及等地,新兴的小庄园主把走投无路的隶农吸引过来,个人乃至整个村庄都投靠这些庄园主请求保护。为控制隶农,防御盗匪和蛮族,庄园组织起私人武装,建造店铺、市场、仓库、围墙、私牢、甚至还有教堂和牧师,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同时,这些新兴的庄园主拒绝为国家纳税,缩小帝国税源,改变经济与社会结构,与罗马皇帝争夺土地、资源、劳力和税收,是真正的离心力量,皇帝却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从公元366年起皇帝八次下令禁止,均未奏效。这些庄园如同病毒般侵蚀着巨人的身体,帝国岂能不亡!

  帝国后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如狼似虎的官吏随处可见,穷人遭抢劫,妇孺悲泣,甚至一部分贵族和中产的日子也不好过,只有跑到蛮族占领的地区寻求庇护,虽然这些罗马人厌恶蛮族,虽然蛮族的生活方式令他们惊愕甚至恶心,他们却宁愿与蛮族共同生活也不愿受官吏的欺压。他们给蛮族服务,却不后悔自己的行动,宁愿带着“奴隶”的称号自由地生活,也不愿以自由人的名义实际却过着奴隶般的日子。

  历史学家普瑞斯科记录了出访匈奴王阿提拉时的见闻:有一个希腊人来接待他。希腊人说,这里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过去在罗马境内,税吏残暴,司法不公。富人犯法,总能设法摆脱制裁;穷人却要受严刑峻法,含冤而死者多矣;一个人付钱才能获得合法权利;如不付钱给法官,法院就不受理他的申诉。

  日耳曼人与罗马人的交往由来已久。从马略(公元前157年—前86年),条顿人就入侵意大利,公元3世纪后,进攻更为频繁,规模更大。4世纪后,更有大批法兰克人、撒克逊人越过莱茵河袭扰高卢。公元378年进入帝国境内的哥特人不堪欺凌,在亚德里安堡与罗马大打出手,罗马军队溃败,皇帝瓦林斯战死。此前,他们是敌人,而后却变成“受欢迎的客人和主人”。农民把他们当成躲避税吏的“保护人”,里昂的居民甚至故意让勃艮第人占领自己的土地。因为这些牛油涂发,满身腥臭的蛮人却豪爽善良,处事公正,急公好义。天下糜烂,百姓事贼,帝国岂能不亡!

  有一则寓言说:寒冷的冬天,一个人带着一匹骆驼外出。他钻到帐篷里御寒,就想,我让我的骆驼也进来吧。谁成想,骆驼进帐以后却把他给挤走了,自己再也进不了帐篷。这寓言比喻的便是罗马和基督教。

  基督教不拜皇帝,不拜罗马众神,宣传友爱,反对血腥残忍的角斗表演,向穷苦的人许诺死后的天堂,富人想进去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深得人心。于是早已失去爱国热情的穷人甚至不得志的达官显宦开始轻视现实,寄希望于超越黑暗的现世而进入公正幸福的天国,视“灵魂得救”为终极目标,罗马的一切都是龌龊不堪的。罗马的皇帝当然不能容忍,从尼禄到戴克里先的两百年间,残酷迫害_。公元4世纪,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面对日益壮大的教会和如同潮水一般的基督_帝不得不宣布基督教为合法,之后又宣布为国教,就像日耳曼蛮子那样反客为主。

  然则基督教何以兴盛?政治腐败,官吏横行,皇帝横征暴敛,杀鸡取卵,敲骨吸髓,各族人民和奴隶不堪忍受,普遍的绝望情绪把不幸的人们推到上帝面前,这些渴望在天国获得自由和幸福的人们早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消灭了现实中的帝国,帝国岂能不亡!

  “罗马不是一天之内建成的”,同样,罗马也不是一天之内灭亡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把人民推向庄园主,隶农制发展起来了;把人民推向蛮族,蛮族壮大起来了;把人民推向基督教,教会强大起来了。这一切都如同跗骨之蛆蚕食着帝国羸弱不堪的身体。昔日的万神殿早已失去了神力,皇帝统治不下去,人民也活不下去,再也没有一种能够阻止帝国下滑的力量。纵然朱庇特下凡,纵使马略、凯撒、西庇阿、埃提乌斯复生,纵令他们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救罗马之危亡。

  西罗马的历史介绍

  西罗马帝国一建立起来便被哥德人首领阿拉里克不断入侵,东罗马帝国却对此坐视不理。

  公元408年阿拉里克带兵进攻意大利半岛,并兵临罗马城,皇帝霍诺里乌斯躲了起来,于是阿拉里克的蛮族军队包围罗马,令罗马城爆发了瘟疫,元老院不得不交出5000磅黄金、30000磅白银和众多的金银珠宝来求和。

  公元409年阿拉里克再次包围罗马城,赶走西罗马帝国皇帝霍诺里乌斯,幸好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卡狄乌斯念手足之情支援他,霍诺里乌斯才侥幸保住皇位。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又一次包围罗马城,蛮族军队在城内杀掠三天,大获而归。而罗马城则遭到了严重的毁坏。

  公元410年至公元439年,霍诺里乌斯扶立瓦伦丁尼安三世成为西罗马帝国的军事首脑,令帝国整整平稳了30多年。

  但至公元439年汪达尔人建立汪达尔~阿兰王国,阿兰王国的海军强大,不停从海路袭击西罗马帝国。他们于公元455年攻进罗马城,罗马城遭受毁灭性破坏,此次劫后余生的罗马城还剩下7000人。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杀。

  公元445年,匈人阿提拉入侵西罗马帝国。

古罗马帝国和唐朝的联系



  在盛唐时期,东方的罗马帝国受到新兴起的阿拉伯穆斯林和突厥民族的威胁,君士坦丁堡罗马试图联合唐朝共同抗击新兴阿拉伯势力的进攻,这一段历史为国人所罕知,那么你知道古罗马帝国和唐朝的联系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古罗马帝国和唐朝的联系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古罗马帝国和唐朝的联系

  630年唐朝灭东突厥,北面疆域推至阴山以北600里,将漠南收入版图。646年又灭了汉北的薛延陀(铁勒诸部之一),北至贝加尔湖的大漠南北全入唐版图。于是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627年置燕然都护府于乌加河北,663年移治回纥本部土拉河畔,改称瀚海都护府,669年改名安北,仍治漠北),统辖漠北铁勒诸部都督府州。在漠南置单于都护府(663年置云中都护府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土城子,664年改称单于),统辖漠南突厥诸部都督府州。这是唐朝北方疆域的极盛时期。

  不久。679年在单于都护府境内突厥叛唐,682年突厥复国。唐朝势力退出漠北,单于都护府并入安北都护府,移治阴山以南。7世纪初兴起于薛延陀北面的回纥,原臣属突厥。东突厥亡后,与薛延陀平分漠北。744年建国,745年灭东突厥,斥地愈广,“东极室韦,西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建都鄂尔浑河,为漠北一大强国。

  西突厥在射匮可汗在位时(611~618),拓地东北至阿尔泰山,东南至玉门,西北至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618年后更北并铁勒余部,西南逾阿姆河,占领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 640年唐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置安西都护府。658年又平定西突厥。至此西突厥及其属国全境入唐版图。在东起阿尔泰山,西至咸海的西突厥本部设置了几十个羁縻都督府州,由昆陵、罗马帝国遣使唐帝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池二都护府统辖。这二个都护府和河中及天南山路城邦诸国都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661年又在阿姆河以南于西域十六国置羁縻都督府州,势力最远伸至波斯。这是唐代西面疆域最盛时期(702年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分辖天山北路突厥诸部;安西只辖天山南路葱岭东西城郭诸国)。635年唐朝破吐谷浑和党项,将川西西羌部落收入版图,大小金川一带也设置州县,边界线推至黄河河曲,其南大致以折多山为界。 667年后吐蕃势力强大,尽破唐朝西羌地羁縻州,逼徙吐谷浑部于祁连山一带,曾一度取得了安西4镇及吐谷浑地。 后由于大食势力的扩展,唐朝退出了葱岭以西地。直到751年唐朝与大食在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一役战败后,唐朝势力退至葱岭以东。在葱岭以西的影响更被削弱。

  东北方面疆域变迁也很大。唐初朝鲜半岛上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高丽在北,新罗据东南,百济居西南。660年唐先平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668年攻下平壤,灭高丽。于其地置都督府州县,并设安东都护府治平壤,统理高丽及罗马帝国遣使唐帝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罗马帝国遣使唐帝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诸部府州,辖区西起辽河,东与北抵海,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及黑龙江下游地区,南及朝鲜半岛北部及西南部。不久即遭到高丽人民的反抗和新罗向北扩展,安东都护府从平壤先迁至辽东,后一再西迁,开元天宝年间迁至辽西。东北空虚。隋唐之际,东北的勿吉又称罗马帝国遣使唐帝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罗马帝国遣使唐帝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分为黑水、粟末等7大部落。698年首领大祚荣在忽汗河(今牡丹江)上游东牟山筑城(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建为震国。713年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遂改称渤海国。天宝末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县南的东京城),其盛时南邻新罗以泥河(今朝鲜咸镜道龙兴江)为界,东北至黑龙江下游与黑水为邻,东至海,北隔那河(今东流松花江)与室韦为界,西与契丹接壤。此外,648年唐朝在契丹所居西拉木伦河流域置松漠都督府,在奚族所居的老哈河流域置饶乐都督府。 792年前又在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流域室韦分布地,置室韦都督府,726年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置黑水都督府。归安东都护府管辖,安东府内迁后,渐失控制。

  在南方,唐朝于679年置安南都护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内),辖在今滇东南、桂西南和越南北部部分地。

  总之,唐代前期盛时版图超过汉代。唐代全盛时有800多个羁縻府州,分属边州都督府和六都护府。六都护府所辖羁縻地区极为广大。如安北至西伯利亚南,安西最远至波斯,北庭西至咸海,安东至朝鲜半岛、日本海,安南至云南东南部和越南北部。

  【内容提要】

  唐代中国典籍在“拂菻”名义下保留了拜占庭向中国遣使的记载。“拂菻”一名来自Rum一词,经由中介语言如亚美尼亚语、波斯语(如花拉子密语和粟特语)进入汉文典籍;643年遣使可能是拜占庭帝国著名的皇帝希拉克略(610-641)所策划,而由其他人实施,其目的是想联合唐朝共同抗击新兴阿拉伯势力的进攻;在阿拉伯势力征服伊朗高原的情况下,后来其他各次遣使主要经由活跃在中亚的景教徒来完成。

  Abstract: The Chinese sources in the Tang dynasty keep down several embassies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to China under the name of Fu-lin, which was derived from Rum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linguae such as the Armenians, the Persian dialects; the first Byzantine embassy in 643 to the Tang court was in all possibilities planned by Heraclius (610-641), and carried out by others, with an intention to win the help of China against the newly rising power of the Arabs, and other missions were carried out by mediation of the Nestorians in Central Asia.

  【原文】

  古代华夏诸朝,以国力强盛、声教远被而致异邦倾慕,远来结交者,规模之大,当推汉、唐两代。然唐代华夏与域外各国之交流,气象之恢宏,实超迈汉代。“拂菻”与唐代中国之通聘,可为显著例证。《旧唐书》卷一九八《西域传》:

  “贞观十七年(643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栧伐其都,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667),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701)复遣使来朝,开元七年(719)正月,其主遣吐火罗大首领献狮子、羚羊各二。不数月,又遣大德僧来朝贡。”

  又《册府元龟》卷九七〇、九七一各记载一次:

  “景云二年(711)十二月,拂菻国献方物。”

  “天宝元年(742)五月,拂菻国遣大德僧来朝。”

  以文献记载,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天宝元年(742)的100间,拂菻国向中国遣使前后凡七次,即643年一次,667年一次,701年一次,711年一次,719年两次,742年一次。

  转载 :唐代罗马帝国遣使中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拂菻”一名为中国典籍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已大致不成问题。不过,关于这个名称的起源问题,国际学术界一个多世纪的研究并未彻底解决,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

  然遍观众说优劣,“拂菻”源于Rum(罗马)说最为合理。拜占庭帝国本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由罗马迁往拜占庭,改新都为 “君士坦丁堡”,从此帝国东部与西部渐行渐远。

  476年拉丁化的帝国西部覆亡于日耳曼蛮族入侵的洪流中,而帝国东部却历经风浪又顽强挺立近一千年。以拜占庭为中心的帝国东部,融会古希腊文化、基督教东正教和罗马政治观念以及东方(如波斯)文化因素,逐渐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上表现出自成一格的独特性,形成一个不同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新型帝国,近代学者称之为“拜占庭帝国”。

  但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所谓“拜占庭帝国”。对东部帝国的统治者和民众而言,这个东部帝国仍然是罗马帝国的正统,承续着帝国的光辉和使命,故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民众自称为“罗马人”,而新都“君士坦丁堡”称作“新罗马”。[2]

  罗马帝国与外族交往以Rum自称,遂使“罗马”之名传布与四方。于此我们可举数例。

  例一:6世纪初叶拜占庭帝国商人科斯马斯(Cosmas)记载,5世纪末一位拜占庭商人索帕特鲁斯(Sopatrus)从海上经商到锡兰(斯里兰卡),与锡兰王见面时被呼为“罗马人”;[3]

  例二:波斯萨珊帝国的“王中王”对拜占庭皇帝的称呼“罗马凯撒”(quaisar i Rum)或“罗马皇帝”(basileus romaion)。[4]

  例三:576年拜占庭使节瓦伦丁出使西突厥时,无论是瓦伦丁一行还是突厥人,都是以“罗马人”(Rōmaioi)称拜占庭人。[5]

  例四:即使在东罗马帝国失去控制的领土如小亚,也常常被外族成为Rum(Rumi)。在赵汝适《诸蕃志》中,塞尔柱突厥人占领下的小亚被称作 “芦眉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取代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小亚后,《明史》卷三三二称这块地区为“鲁迷”[案,皆为RUM之译音]。

  可见,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方向上的东方各民族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称呼都脱不开“罗马”这个名称,只是由于传播过程中经历不同民族,这个名称的发音和书写形式发生变异:Rum(Rōm)一词进入亚美尼亚语演变为Hrom(Horum),帕列维语(Pahlavi)变为Hróm;由于波斯方言中h转为f,进入花拉子密语和粟特语转为 Frōm(Furum),最后进入汉语转读为“拂菻”。[6]“F”音作为一个单独音节在汉语中读为“拂”,毫无疑义;而róm或rum音译为“菻”也不乏其例。如蒙古汗国首都和林,又作哈剌和林,即Qaraqorum, 又作Xaraχorum,在欧洲使节柏朗嘉宾记为Caracorom,卢布鲁克记做Caracorum,马可·波罗记做Caracoron。[7]现代汉学家将它统一为Karakorum。[8]可知,rom、ron与rum均可对应为“林”。“林”与“菻”通,故“拂菻”又记作“拂林”(《梁四公记》)、拂懔(《大唐西域记》)、拂临(《往五天竺国传》)等。对于拜占庭帝国事物,隋唐时代的中国史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于“拂菻”名下。

  拂菻遣使唐朝之事,唐代典籍文字记载简约,后世学者难窥其详貌;而于此至关重要的拜占庭史籍对此更未见只字片语,使人茫然不知究竟。因此,我们的研究只能限于最基本的问题,即中国史书记载的诸使节是否确为拜占庭帝国所派遣?遣使的目的何在?

  643年“拂菻”使节的拜占庭身份,可由使节带来的礼物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据《旧唐书》的记载,“拂菻”使节带给唐朝廷的礼物是“赤玻璃、绿金精等物”。绿金精为何物,不能确知(案即波斯宝石所谓”祖母绿“者)。玻璃亦作“玻瓈”或“颇黎”,汉魏以后的琉璃(也作流离、瑠璃等)实即玻璃。《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坐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又,葛洪《西京杂记》:“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所谓“实密似疏”、“达照,毛发不得藏焉”都是玻璃的特征。

  在中国典籍中,来自希腊罗马世界的玻璃多被说成是大秦国的出产。《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记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壁、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魏略》记大秦国有“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晋书》卷九七《四夷传》记大秦国“屋宇皆以珊瑚为梲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基。”《本草纲目》卷八引《玄中记》:“大秦有五色颇黎,以红色为贵。”

  在古代中国,玻璃被归于玉石类。陈藏器云:“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玻璃在中土一直受到珍视,被视为宝货。拜占庭人以玻璃为外交礼物,符合中国人之所好。据普林尼,玻璃以透明而无颜色质地最佳,不透明者并非最好,故夏德认为这次使节贡献给唐朝廷的“赤玻璃”可能是仿造的假红宝石(murrhine)。[10]643年“拂菻”使节带来的“赤玻璃”,是证实拂菻使节的拜占庭帝国身份的内证。

  拜占庭帝国遣使目的,则可以根据拜占庭帝国的外交惯例和当时的欧亚大陆政治形势做出判断。根据学者的研究,拜占庭外交活动中的对外遣使大致有七种情况:

  一是新皇帝即位时,向外国君主遣使通告,同时申明继续维持两国关系;二是外国新君主执政伊始,向其派遣使者表示祝贺、承认其政权;三是遣使向外国君主通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对入侵之敌作战的胜利,个人事件如皇帝的婚庆、继承人的确立等;四是向外遣使邀请外国君主介入拜占庭宫廷内部事务;五是遣使商定两国商贸事宜;六是遣使阻止敌对国家的入侵行动或对邻国宣战;七是遣使结束战争、缔结和约。[11]

  不过,这些类型的外交活动多半是针对与拜占庭帝国有着密切关系的邻国而言,对于远方的中国,其遣使动机似乎不在以上诸范畴之内。

  7世纪上半叶欧亚大陆的政治形势,从拜占庭帝国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大事,莫过于对东部边境的老对手萨珊波斯的战争和北部边境多瑙河防线对斯拉夫人的战争;这二者之中,尤以对萨珊波斯的战争对帝国命运的影响为大。

  从603年始,波斯国王库斯老二世发动对拜占庭的战争,到627年拜占庭帝国的一代雄主希拉克略(610-641)在尼尼维彻底击败波斯军队,解除波斯对帝国的威胁,西方两个最强大的帝国几乎将全部力量消耗在战争上。由此造成的结果是,面对崛起于阿拉伯半岛的新兴伊斯兰势力的暴风骤雨般的攻击,这两个帝国均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630年,阿拉伯军队打败萨珊波斯;634年,在艾支那丹打败拜占庭军队;635年阿拉伯军队占领大马士革和艾美萨;636年波斯首都泰西丰陷落,同年在决定性的雅穆克河战役中,拜占庭军队几乎全军覆没;638年圣城耶路撒冷失陷;640年凯撒里亚落于阿拉伯军队之手;同年阿拉伯军队侵入埃及,642年攻陷拜占庭帝国的海军基地亚历山大里亚,至此,阿拉伯伊斯兰势力已夺取了拜占庭帝国在亚洲和北非的大部分领土。阿拉伯势力的兴起造成的危机是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中国方面,此时在唐太宗的筹划下,正是(案李靖部)全面出击东、西两突厥获得成功,唐帝国威望在西域趋于高峰之时,唐朝的统治权远及费尔干纳、大夏以及阿富汗、呼罗珊的部分地区。在波斯帝国已为阿拉伯军队所灭亡的情况下,拜占庭政府希望在中亚找到可以利用的力量,与之建立友好关系,结成联盟,以便帮助他们抵御新兴起的阿拉伯敌人,是十分可能的。如果考虑到此前(638年)曾有萨珊波斯末代君主伊嗣俟派使者向中国求援的事实,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断言,拜占庭使团的目的也应是为了从中国得到援助,应对来自阿拉伯势力的凌厉攻击。[12]

  转载 :唐代罗马帝国遣使中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而且,以外交手段化解外族入侵的危机,在世界历史上不乏其例,如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在于联合中亚的月氏与乌孙打击匈奴;798年阿拉伯的哈里发遣使长安,目的是联合唐朝抵抗吐蕃;13世纪中叶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教士(如柏朗嘉宾、卢布鲁克等)出使蒙古的目的是为了联合抗击阿拉伯人,都是典型的例证。[13]

  事实上,拜占庭帝国久已习惯于这种外交策略。早在这次拜占庭遣使中国之前,拜占庭帝国为了对付东方强大的波斯萨珊王朝,曾派遣使节到中亚新崛起的西突厥组织反波斯的联盟,尤其是568-576年间对西突厥的遣使,导致西突厥与萨珊波斯长达二十年的战争。西突厥从波斯的东部边境对波斯的进攻大大缓解了波斯对拜占庭边境的压力。拜占庭外交获得巨大成功。[14]

  7世纪20年代,西突厥中西迁的突厥可萨部(Khazars)自高加索北部直接参与对波斯的军事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希拉克略对波斯的战争,也是拜占庭外交活动的重大成果。[15] 所以,面对横扫一切、势不可挡的阿拉伯军队,拜占庭帝国军事力量已无能为力,拜占庭帝国所熟悉的、在以往对敌战争中屡试不爽的外交活动,似乎成了化解阿拉伯危机、挽救帝国危亡的希望所在。于是,势力已经扩展到中亚的唐帝国便成为拜占庭联合抗击阿拉伯势力的对象,进入了其外交活动的范围。由此可以断言,“拂菻”的首次遣使应是拜占庭传统外交行为的再次实施。

  643年的拜占庭帝国遣使以求援为目的,还可由《旧唐书》记载这次遣使之后提到的这个特别细节表现出来:

  ”自大食强盛,渐陵诸国,乃遣大将军摩栧伐其都,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

  这段记载不见于此前的典籍,显然是拜占庭使节带来的新消息。如果这次通使也像以往历史上的所谓的“遣使”一样是由逐利的商贾所冒充,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刻意突出大食与拜占庭的战争,以及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人面前遭受的败绩。所以,这段记载内容虽然幽晦,但确实是中国人获得了有关拜占庭帝国真实消息之最令人信服的证据。

  对于这段文字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学者们的见解颇不一致。裕尔认为它指的是阿拉伯对拜占庭帝国发动的最著名的战事之一:哈里发摩阿维亚(Moaviyah,661-680)连续七个夏天围攻君士坦丁堡而未逞其愿,最后感到需要遣使与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668-685)求和。君士坦丁四世同意议和,派贵族雅尼斯·彼泽高迪亚斯(Ioannes Petzigaudias)到大马士革与阿拉伯人谈判。双方谈判结果是,阿拉伯人答应30年保持和平,每年向拜占庭帝国交付3000金币,50名奴隶和 50匹马作为贡金。[16] 不过,裕尔所说的这次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其结果是以阿拉伯人的失败而告终。这与中国记载中的所谓拂菻“臣属大食”的描述不相符合,但裕尔没有解释这个矛盾。

  沙畹也持类似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史书的摩栧应为Moaviyah(摩阿维亚)的对音,不过不是哈里发Moaviyah,而是其子Yazīd ben Moaviyah,此人在回历49、50与52年(公元669-672年)指挥了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中国史籍所记录的是最后一个名称。[17]

  张星烺强调这段资料的重要性,但他没有考虑它与到达中国的拜占庭使节之间的关系,而认为这段文字证明“唐时中国必有人亲至东罗马帝国”,所以才有与西史相合的结果。他接受裕尔的观点,说:“查阿拉伯(大食)哈里发摩阿维亚(Khalif Moaviyah)于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起始攻东罗马,欲取君士坦丁堡都城。继续七载之久,至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兵疲财尽,国力稍耗,终不能得君士坦丁堡。不得已,乃与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四世约和。……《唐书》所记结果,与西史相反,或为史官登记时误哉。大食臣属于拂菻,而非拂菻臣属于大食也。亚美尼亚史哈里发摩维亚之名作Maui,其音与《唐书》之摩栧尤相近也。”[18]张氏将文字记载与史实的不符归因于史官的疏忽。

  齐思和的见解与上述观点大同小异。他认为这段文字“当是指公元674年至680年间阿拉伯人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之役。此役在阿拉伯方面,由倭美亚朝的建立者摩阿维亚主持,传中的摩栧,当即指摩阿维亚。此役前后经过7年,君士坦丁堡形势危急,后因用‘希腊火’大破阿拉伯军,围遂解。自此以后,拜占庭的国势日衰。传中谓‘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焉’。大概因拜占庭国势日衰,遂有臣属大食之说。这和事实颇有出入,因阿拉伯兵败之后,允向拜占庭纳年贡,才得缔结和约。”[19]齐氏以拜占庭国势的衰落来解说《旧唐书》所谓“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一语的来由。

  类似的解释均不能完全解释《旧唐书》记载与史实间的不吻合。所以有学者将这段记载与782年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联系起来,认为在这一年哈里发麦海迪的儿子哈仑对君士坦丁堡发起第三次围攻,拜占庭摄政爱利尼皇后被迫乞和,答应每年向哈里发纳贡,才使战争从此平息;《旧唐书》所说摩栧应是麦海迪,而不是摩阿维亚。[20] 这样的解释固然可以说明拜占庭“臣属大食”的事实,但在时间上却与史实不合。

  据《旧唐书》,李唐一朝,拂菻向中国的遣使最晚一次是在开元七年(719),据《册府元龟》拂菻国最后一次遣使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而751年唐朝军队在怛逻斯与阿拉伯军队交锋并遭败绩以后,阿拉伯人已经完全控制了中亚,在阿拉伯势力这个巨大的障碍面前,退守小亚一隅的拜占庭帝国已经无法与东方的中国进行联络,故天宝元年以后再无遣使,中国史籍中再无关于拜占庭帝国的消息。那么,782年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并迫使拜占庭帝国屈服的消息,是通过何种渠道传达到唐朝廷的呢?这样的消息又如何被《旧唐书》的作者嵌入拂菻遣使的记载,置于乾封二年(667)的遣使之前呢?以《旧唐书·西域传》的记载,这些遣使的顺序显然是以时间先后来安排的。

  德国汉学家夏德(F. Hirth)正确地认识到这段记载与贞观十七年(643年)到达中国的拂菻使团的关系,他说:“围攻拂菻都城虽然在日期上没有见诸记载,但是《唐书》上详列的事实所体现的编年顺序,清楚地说明这一事件发生在667年之前。这件事载于643年的遣使之后,有力地说明关于其国政治变化的消息是由该使团带到中国,围攻事件实际发生于643年以前。

  阿拉伯人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始于668年,持续到675年,虽然该城因纳贡而免于陷落,但时间有异,《唐书》记载所指不能是此事;而且,君士坦丁堡从来没有像中国史书记载的拂菻都城那样臣服于阿拉伯人。相反,安条克曾在638年受到阿拉伯人的围攻,这座‘东方明珠’ 靠纳贡而得以保全生命及宗教自由,成为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省区之城。”《旧唐书》卷一九八《大食传》记载:“龙朔(661年)初(大食)击破波斯,又破拂菻,始有米面之属”,夏德据此分析:“这段文字清楚说明,对拂菻的征服结束于上文提到的这一年,正是在这一年,摩阿维亚在为大权长期斗争之后成为哈里发帝国(即波斯、叙利亚和埃及)的唯一君主。这段文字也许意味着拂菻都城此前数度落于阿拉伯人之手,但在我看来,它排除了这样一个假定,即拂菻都城遭到围攻及其被征服发生在661年之后。”[21]

  夏德的说法解释了中国史书中的大多数要点,但没有澄清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摩阿维亚并不是围攻安条克之战的最高指挥官,中国史书何以将伐攻拂菻都城与摩阿维亚联系起来?夏德坦白承认:“《唐书》称攻伐安条克的大食将领为摩栧,这个名称显然就是Muaviya,此人大约生于600年,644年当上叙利亚总督。史书载明受命征服安条克的将领是阿布·乌拜德(Abu Ubeida)和哈立德(Khalid),我无从解释中国史书的记载。现在还不能说明Muaviya是否参与了对安条克的征服战争。”[22] 于是,摩阿维亚在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战争中的作用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在其早期的研究中试图回答夏德留下的这一问题。他在1904年发表的文章中写道:“按《唐书》所记大食的征伐拂菻,尚在摩阿维亚未即哈里发宝位之时,看到《唐书》所记大将摩栧云云,甚为显然。然则,摩阿维亚即位之后所发生的攻击君士坦丁堡事件,与上述事件,并无若何关系,一如夏德氏所述,但余亦未能赞同夏德氏的主张,而以此役与攻击安条克事件,目为同一事件。不能赞同的理由如下:拂菻都城,并无充分左证,可以确定必是安条克,且从事攻击安条克的大食将军,一如夏德氏所述,既是阿布·乌拜德和哈立德,在史籍上绝未发现摩阿维亚与此役有若何关系。故欲讨究摩阿维亚在位之前,所发生关系的战役,必须探究《唐书》上拂菻国,果为何国?”白鸟根据多桑(D’ohsson)辑录的《高加索民族志》,认定拂菻国指亚美尼亚,《唐书》中的摩栧征伐,指的是哈里发奥斯曼(644-656)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总督摩阿维亚遣将对亚美尼亚的征伐。[23] 但是,按照白鸟的观点,相关消息就不能与643年拂菻第一次遣使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次遣使不能将644年即位的奥斯曼时期的事情传达给唐朝廷。

  可能是认识到这一看法存在的问题,白鸟在1931-1932年发表的论文里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旧唐书》有关摩栧征服拂菻都城的记载,涉及阿拉伯对叙利亚战争的史实,中国史籍“说摩栧(Muaviya)指挥了对拂菻都城的攻伐,不仅是因为他以军功而声名卓著,而且也因为他自639年以后成为叙利亚的统治者,在远东大有名气。”[24]白鸟的这一修正是自己的见解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揆诸阿拉伯历史,从633年开始,阿拉伯军队分三路进攻叙利亚,其中一路由摩阿维亚的兄长叶齐德(Yazid)指挥,摩阿维亚在其兄长的麾下做旗手。[25] 叶齐德的军队军队占领巴勒斯坦,638年8月攻陷安条克。他的弟弟摩阿维亚作为副将参加攻击安条克的战争。主持叙利亚战争的乌拜德于639年死于瘟疫,叶齐德接替他的职务,不久也死于瘟疫,摩阿维亚以大马士革总督的身份接替其兄长叶齐德之职,统治整个叙利亚。[26] 这一切说明他在整个叙利亚战争(633-640)之间立下过不俗的军功,扮演过重要角色,享有很高的声望。

  对于拜占庭帝国而言,在取得昙花一现的对波斯战争的辉煌胜利之后,叙利亚的丧失实在是一场噩梦的开始。638年8月雅穆克河大决战失败以后,希拉克略在大势已去的绝望中悲叹:“叙利亚!永别了!在敌人看来,这是多么优美的地方啊!”[27]

  可以想见,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在拜占庭人心中引起何等剧烈的震动。因此,将这一事件与主导这一事件结局的任何一位重要人物联系起来,都似乎不无可能。况且,摩阿维亚本人确实参加了对叙利亚的征服战争。就摩阿维亚一生的历史而论,他能够在波诡云谲的权力决斗中历经曲折,于661年问鼎哈里发宝座,建立倭马亚王朝,说明他是一位纵横捭阖、精于谋略的政治家,这一事实似乎也可以间接说明,摩阿维亚在此前的叙利亚战争(633-640)中虽不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但一定是发挥过极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将叙利亚的征服与这样的一个重要人物联系起来并不离谱。

  至于在大食攻击面前,“因约为和好,请每岁输之金帛,遂臣属大食”的都城,叙利亚境内原属于拜占庭帝国的许多重镇,如耶路撒冷、大马士革、安条克、阿勒颇,都可当之。大马士革投降时有这样的条文: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哈立德·伊本·瓦立德答应大马士革居民:倘若他进了城,他答应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和教堂。他们的城墙不被拆除,任何穆斯林不驻扎在他们的房屋里。我们给予他们真主的契约,以及先知、哈里发和信士们的保护。只要他们缴纳人丁税,他们就会享受福利。”

  以“缴纳人丁税”换取和平保障,这是阿拉伯征服过程中常见的做法。许多城市投降阿拉伯军队时都有类似的条款,据说这些条款都是以大马士革投降条约为范本的。[28]由于中国王朝与外族交涉中,无论是主动和亲还是迫于压力的赔款,通常都是以“输之金帛”的形式达成,所以,将中原王朝习惯使用的词汇用于异族间缔结的和约,是不难理解的。况且,在阿拉伯与拜占庭帝国的条约中,确实有阿拉伯人每年向拜占庭帝国“输之金”——交付3000金币——的条款。因此,不管中国史籍中的拂菻都城是指叙利亚境内的哪一座城市,其描述的情形并不失真,没有必要如夏德那样刻意假定必为安条克。

  以《旧唐书》的记载,雄才大略而又精明务实的唐太宗,如同对于波斯的求援使节一样,没有同意拜占庭的建议,采取针对阿拉伯人的军事行动,不过,唐太宗对使团“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展现了对这次通聘的高度重视,在婉拒其要求时仍然表现出表现出友好的姿态。

  唐太宗对拂菻遣使的友好姿态,可能是因为拂菻国乃中原王朝所熟悉、感兴趣的西方大国;而拒绝拜占庭帝国的请求,则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传统外交政策是“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和弱”,对中国来说,阿拉伯和拂菻都是“远交”的对象,它们之间的战争胜负无关乎中国的根本利益,无需中国兴师动众,耗费国力;二是这时的唐朝廷正出于经略西域、出击西突厥的关键时刻,尚无力量干预过多;三是此时的阿拉伯人还没有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东方的中亚地区,还没有与唐朝廷在中亚的利益发生冲突,唐朝对新兴的阿拉伯人并没有负面的看法。这一点可从638年唐太宗谢绝波斯求援使节的一番话来证明。

  转载 :唐代罗马帝国遣使中国考略 - 何新博客管理员 - 何新网易博客

  阿拉伯史家塔伯里(Tabari)这样记述中国皇帝的答复:“国王们之间互相帮助是对的;但我从你们的使者那里已了解到这些阿拉伯人是些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的习惯、他们的宗教及其首领们的品格。其人拥有如此之信仰、如此之首领,将无往而不胜。所以,尔等好自为之,争取他们的宽宥吧!”[29]这样的记载虽有阿拉伯史家借中国皇帝之口而自我拔高的成分,但整个说来倒也符合太宗的才略和性情特征。

  与643年拜占庭遣使相关的另一问题是,派遣使者的拜占庭王“波多力”是何人?对此一问题,学者们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30]以往的研究大多从拜占庭帝国皇帝的名称上考证其可能性;夏德对此问题用力甚勤,但由于他固执于“拂菻”之名在中国的传播与来华景教徒的关系,极力从教会权威人士的名称中寻找这个名称的由来,方向偏颇,自然也难得其正鸪。

  我认为,所谓拜占庭王“波多力”,其实并不是哪位皇帝或教皇的名字,而是当时拜占庭皇帝新启用的称号 βασιλε??的转音。[31]βασιλε??是古希腊国王的称号,罗马帝国时期被代之以“凯撒”、“奥古斯都”等称谓。在拜占庭帝国初期,这个称号虽长期非正式地用作拜占庭皇帝的称号,但作为正式称号却是由希拉克略(Heraclius, 610-641)于629年采用的;此前这个名称的意义相对低微,在希拉克略时代才变成与Imperator即“皇帝”意义相同的称谓,[32] 故拂菻王“波多力”应指希拉克略。[33]

  这个称谓被载入中国史册,很可能得因于这样的情形:到达唐帝国朝廷的拜占庭使节与主持外国事务的唐朝官员交涉时,多次提到“吾皇陛下如何如何”,以强调这次外交行动的重要性,遂使βασιλε??一词深印入中国史官的脑海,从而被作为拂菻王的名称保留下来。以帝号称呼外国帝王,在中国史册中不乏其例。如《旧唐书·大食传》:“永徽二年,(大食王)始遣使朝贡,其姓大食氏,名噉密莫末腻。”“噉密莫末腻”是 Emir al mumenin的译音,意为“信从者的君主”,是哈里发奥斯曼(644-654)的称号;[34]《宋史·大食传》:“大食本波斯之别种。……(开宝)七年,国王诃黎佛又遣使不罗海。”“诃黎佛”为Caliph(哈里发)的译音。[35]

  将βασιλε?? 比对“波多力”还有另外两个理由。首先是二者的音肖,βασιλε??一词的第一个音节在希腊语中读若va, v、b均为唇音,可以互转,va可转为ba,故βασιλε??转为拉丁文作basileus,ba与汉语的“波”相当;第二个音节σι以拉丁文转写为 si,可与ti、to互转,对应汉语“多”;[36]而leu转为“力”,不仅在音韵转变上没有问题,而且可以在汉籍中可以找到例证。《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波斯国都宿利城。”“宿利城”即 Sele?kεia(Seleukia),可证leu在汉语中可作“利”或“力”。[37]其次,从史实角度,这一观点也符合拜占庭的历史实际:在拜占庭军事力量无法挽救国家危机的情况下,希拉克略这位亲自率军经过长期战争击败波斯帝国,将拜占庭国势推向鼎盛局面的皇帝,肯定比其他任何人更急于用外交手段来力挽狂澜。况且,如前所述,在7世纪20年代对波斯的战争中,他曾有过联合突厥可萨部一起攻击波斯的成功的外交经验

  如果上述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我们似乎有理由断言,643年到达中国的使节很有可能是希拉克略在641年2月死前不久所策划。虽然具体执行者在他死后才将这次外交行动付诸实施,但仍以他的特别称号——“波多力”——来昭示这次外交行动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希望以此打动中国皇帝下定决心,与拜占庭帝国联盟,共同抗击咄咄逼人的阿拉伯势力的攻击。由于此时阿拉伯人已经占领波斯全境,封锁了通过伊朗高原的丝绸之路的交通,拜占庭使节只能从北部欧亚草原之路东行,即跨越里海、咸海北岸、天山南麓、哈密、到达长安。这条道路正是6世纪下半叶拜占庭帝国与西突厥互通使节时两国使节来回往返的道路,也是裴矩在《西域图记》做过逆向描述的道路,即“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达于西海”的路线。

  643年的遣使以后,拂菻国还向中国六次遣使。其中三次(719年两次,742年一次)与中亚的景教徒有关,其他三次(667、701和711)未明言,难以判定。但我们看到,其中乾封二年(667)拂菻使节所献贡物中有底也伽,此物是西亚出产的一种名贵药物,与景教徒的行医传教传统习惯密不可分。[38]由此可以认为,这六次遣使中至少有四次与景教徒有关。鉴于这一时期中亚景教大规模进入中原内地这个背景,我们的研究将集中探讨这些由景教徒为骨干的“拂菻”使团与拜占庭帝国究竟有何种关系。

  如前所论,“拂菻”一名应源自Rum,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指东罗马帝国,然而,李唐一代,情况又并非完全如此。1909年端方(1861-1911)在《陶斋藏石记》中刊布了阿罗憾墓志的录文。该墓志出土于洛阳附近,主人公阿罗憾是一位波斯国大酋长。碑文称这位波斯人“显庆(656-661)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西域],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北门[右]领使,侍卫驱使。又差充拂菻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菻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传圣教,实称蕃心。”有学者相信这里的“拂菻”也指拜占庭帝国,将这位波斯人出使拂菻的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意大利,将整个事件考订为:唐高宗派阿罗憾出使东罗马帝国,以联合罗马军队共同抵御白衣大食咄咄逼人的进攻。阿罗憾沿着隋代裴矩《西域图记》所记载的北路西行。由于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在阿拉伯军队的攻击下,一度将宫廷从君士坦丁堡迁到意大利,阿罗憾大概在意大利宫廷见到这位东罗马皇帝,并立碑纪念——所谓“于拂菻西界立碑”。阿罗憾西行的时间大致在公元663-668年东罗马迁廷意大利这五年间。乾封二年(667)的拂菻遣使,可能是对阿罗憾出使东罗马的回访。[39]这样的想法过于大胆,意大利学者富安敦(Antonio Forte)认为这样的考订“想像失之离谱”。[40]

  长期以来一直有学者指出,唐代史籍中的“拂菻”之名可能并不总是指向拜占庭帝国。1942年日本学者榎一雄提出,“拂菻”可能是另一叫“忽懔”的地方的别称。“忽懔”即Khulm,位于Balkh与Warwāliz之间。657年苏定方在伊塞克湖(Issyk-Kul)附近击败西突厥后,王名远在中亚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榎一雄认为,阿罗憾在这一地区发挥过重要作用,当时王名远建议在中亚所立石碑,就是阿罗憾在“拂菻西界”立下的石碑,二者为同一事物。[41] 岑仲勉于1958年也注意到阿罗憾碑铭中的“拂菻”,认为碑铭中的“拂菻招慰”显然与王名远置州县同时。唯时波斯大部分已被大食占有,所谓‘拂菻西界’,断不能逾波斯而西,是‘拂菻’只是‘西域’之代用字样。”[42] 近有学者对阿罗憾墓志铭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证明这里的“拂菻”乃指吐火罗而言。[43]

  这种观点得到中国史籍记载的支持。《新唐书》卷一三五《高仙芝传》:“高仙芝……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兵马使。小勃律,其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 功一岁乃成。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这里的“拂菻”显然也位于中亚(罽宾)。张星烺注意到《新唐书》的这段记载,认为“所谓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不过史家虚夸之辞。拂菻、大食等国当时或皆有祝贺战胜吐蕃之表文,而史家遂谓为降附也。”[44]显然,他没有考察到“拂菻”在不同情况下所表达的不同地理含义。现在的研究表明,罗马帝国在中亚的影响是由来已久的,其表现之一是,中亚各国的君王惯于以“罗马凯撒”自称,这个称号在汉籍中作“拂菻罽娑”(“拂菻罽婆”中的“婆”乃“娑”之误)。[45]

  如果接受中亚也存在“拂菻”的事实,那么中亚“拂菻”的遣使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旧唐书》所记载的这些所谓“拂菻”遣使在根本上与拜占庭帝国并无联系,只是中亚的景教徒借用“拂菻”旗号而已。但这样的理解面临一个难题:景教徒为何要借用“拂菻”旗号?而《旧唐书》作者何以将中亚“拂菻”的遣使归于代表拜占庭帝国的“拂菻”名下,将两种不同意义的“拂菻”并入同一传记呢?我们固然可以承认中亚的一些地区如吐火罗具有自称“拂菻”的传统,但《旧唐书》将两个 “拂菻”并入同一传记的做法,似乎使人不能轻易否定它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

  从客观上,这一时期阿拉伯势力对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展开的全面攻击所造成的危机更加严重。在波斯方面,萨珊朝国亡后王室成员退居中亚仍坚持抵抗,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争取唐朝廷的军事援助。《册府元龟》卷九九五载:“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大食引兵击波斯及米国,皆破之。波斯王伊嗣侯为大食兵所杀。伊嗣侯之子卑路斯走投吐火罗,遣使告难。上以路远,不能救之。”《旧唐书》卷一九八《西域传》记载:卑路斯龙朔元年(661年)奏言频被大食侵扰,请兵救援。咸亨中(670-673年),卑路斯自来入朝,高宗甚加恩赐,拜右武卫将军。仪凤三年(678年),令吏部侍郎裴行俭将兵册送卑路斯为波斯王,行俭以其路远,至安西碎叶而还,卑路斯独返,不得入其国,渐为大食所侵,客于吐火罗国二十余年,有部落数千人,后渐离散。至景龙二年(708年),又来入朝,拜为左威卫将军,无何病卒,其国遂灭,而部众犹存。自开元十年(722年)至天宝六载(747年),凡十遣使来朝,并献方物。

  在拜占庭帝国方面,648年,阿拉伯人占领塞浦路斯,655年在西亚海岸的菲尼克斯大败拜占庭军队。661年穆阿维亚登上哈里发宝座后,不断对拜占庭边防发动小规模攻击,668年冬至669年夏发起对君士坦丁堡的大规模围攻,虽然失败,但已预示全面进攻的开始。674-680年“七年战争”期间阿拉伯军队在爱琴海和马尔马拉海的攻势造成君士坦丁堡的严重危机,拜占庭依靠“希腊火”才勉强解围。716年阿拉伯军队第三次围攻君士坦丁堡。782年哈里发麦哈迪的儿子哈伦·拉希德率军进攻小亚,逼近拜占庭首都,拜占庭帝国被迫求和,向阿拉伯人纳贡。[46] 可以说,从6世纪中叶到8世纪末叶,拜占庭帝国所面临的阿拉伯危机有增无减。在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军事进攻面前,正如波斯具有遣使唐朝廷、联合中国建立抗击阿拉伯人的具体行动一样,拜占庭帝国也有同样的动机和行动。这两大势力遣使求援的客观因素并未消失,因此,中亚景教团体所处的独特环境有可能使之成为二者求援于中国的中间媒介。

  景教即聂斯托里教,原为拜占庭帝国国教基督教之支派。自431年被以弗所宗教会议判为异端,受到拜占庭帝国的迫害后,开始了向东逃亡、迁徙的进程。7、8 世纪是景教教会向东传播最力的时期,木鹿、哈烈、撒马尔罕均有大主教区。[47] 7世纪中叶阿拉伯穆斯林势力进攻波斯东部时,景教在中亚发展规模已蔚为可观。

  景教大主教耶稣雅布(Jesujabus,650-660)在一封信中慨叹,木鹿省数以千计的_在伊斯兰势力入侵面前叛教,其原因并非惧怕阿拉伯人的兵燹,而是为了避免财产损失。[48] 阿拉伯人向中亚的扩张,对当地的佛教和火祆教造成压迫,[49] 对景教当然也不例外。众多不愿归附伊斯兰教的景教徒自然会加入抵抗运动,故其最初的活动与波斯联系在一起。贞观年间景教徒阿罗本的最初入华,与波斯的抵抗运动有关。[50]

  《册府元龟》卷九七五:开元二十年八月庚戌,波斯王遣首领大德僧潘那蜜与大德僧及烈来朝。授首领为果毅,赐僧紫袈裟一副及帛五十匹,放还蕃。这位充当使节的“及烈”的名字又见于景教碑,碑文称颂他与僧首罗含“共振玄纲,俱维绝纽”,为景教的发展有过重要贡献。 [51]显然,由于景教徒已经在中国内地与唐朝廷建立了合作关系,具备从事波斯和中亚各国与中国间进行外交活动的客观条件,所以利用景教徒业已建立的这种关系,争取和利用他们从事外交活动,争取唐朝对波斯抵抗运动的援助,对于亡国的波斯王室而言,是非常现实的选择。

  那么,对于同样抗击阿拉伯进攻的拜占庭帝国,中亚的景教徒不是具有同样的利用价值吗?景教徒基于自身利益而采取同样的合作姿态,同样可以理解。从客观上,反抗阿拉伯人的征服所形成的共同利害,有可能使中亚景教团体转向与拜占庭帝国结成同盟,以实际行动服务于拜占庭帝国联合唐帝国抗击阿拉伯征服的事业,正如他们积极效力于波斯与大唐的联盟一样。

  而在拜占庭帝国一面,虽然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丢失了地中海东部沿岸和埃及的领土,但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作为帝国的象征,却始终巍然屹立,成为帝国力量的象征,并在阿拉伯人多次围攻中大败对手,取得危难中辉煌的战绩。这种形势有可能促使景教徒在服务于拜占庭帝国与大唐帝国联盟事业的过程中出现身份认同上的转变,由原来的波斯身份转向“拂菻”(拜占庭)身份。更重要的是,他们了解到自己宣称的“拂菻”竟然在历史上以“大秦”之名为中国人所熟知,这时,宣传 “拂菻即往昔的大秦”,复活汉魏史籍所盛赞的“大秦”,必然成为景教徒在中原内地宣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大秦”之名遂在唐朝廷上下大放异彩。景教本身的“波斯经教”身份开始向大秦身份的转变。

  天宝四年(745年)九月玄宗诏令两京“波斯寺”改为“大秦寺”,并令天下诸府郡置寺者一并照改,应是景教徒在波斯亡国后改变身份认同、大力宣传活动的结果。当现实中的西方的拜占庭帝国被围困于小亚一隅,而中国也因751年怛逻斯之败退出西域时,“拂菻”之名逐渐与现实脱离,演变成为一个飘渺的符号。[53]而汉代以来充斥中国史籍的“大秦”名称经景教徒鼓吹和唐帝国政府的扶持获得大力传播,终有781年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建立。

  在这一过程和精神氛围中,服务于拜占庭外交活动成为景教徒的荣耀。而且,景教与拜占庭所信奉的东正教会在根本上是同一种宗教。景教徒虽与拜占庭教会存在矛盾,但并未完全割断与后者的联系。从客观上,拜占庭帝国能够战胜穆斯林,景教也可以借此得以保存;为拜占庭帝国服务,也就是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服务。在波斯帝国覆亡后阿拉伯势力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景教徒图存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拜占庭帝国战胜伊斯兰教势力的可能性上,为此它愿意为拜占庭帝国效命,促成拜占庭帝国与唐朝廷的联合。719年突厥可汗给其子命名为Frōmo Kesaro,即“拂菻皇帝”,说明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人的战争和中亚各族的抵抗运动保持着某种互通声息、相互支持的关系。[54] 这使景教徒更容易转向拜占庭一边。

  不过,唐朝廷从自己的战略出发,对拜占庭的联合意向,显然极为谨慎,避免与阿拉伯胜利发生冲突。751年高仙芝统率的唐朝军队在怛逻斯被阿拉伯军队击败,唐朝势力退出西域,阿拉伯人成为中亚的绝对强权。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虽然手段暴戾,但在征服中亚地后对当地其他教徒采取相对宽容的政策,这在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包括景教徒在内的各抵抗势力的反抗。

  景教徒面对大势已去的形势,已难有作为,所以改变行动方针,不再为拜占庭帝国和大唐帝国的联合而奔忙,退而专注于中原腹地的传教事业。于是,在中国史籍中便再难看到景教徒为中国与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外交往来穿梭的痕迹了。至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禁绝佛教,景教受到牵连,本身的存在也成为问题,其活动被官方禁止。景教徒在唐帝国的传教活动以及它在拜占庭帝国与中国外交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都成为了历史。

米兰敕令的意义是什么



  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那么你了解米兰敕令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米兰敕令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米兰敕令的意义

  米兰敕令主要指的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放开了对其宗教的限制,从此以后他宣布在罗马帝国境内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基督教,也可以不信仰基督教,米兰敕令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基督教的放松限制,使基督教成为了正式的国教,而且君士坦丁为了发展基督教制定的法律和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教派,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广,而基督教就是起源于米兰敕令,所以说米兰敕令的意义非常的深远,也包括对基督教的促进作用,君士坦丁一世统治时期,他曾经公开宣称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宗教,也颁布法令鼓励人们信仰,赐予基督教很多的特权。

  米兰次敕令的意义也包括维护了古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四处传播,最开始古罗马帝国是对基督教采取限制策略的,但是后来发现基督教可以为己所用,于是就大肆宣扬基督教的好处,鼓励人民信仰基督教,并且相信基督教派中的理论,使得基督教逐渐壮大成为罗马的国教。

  在米兰敕令发布之后,古罗马帝国那些想信仰基督教却又不敢的民众得到了很大的宽恕,他们对于国家感恩戴德,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秩序,也维护了国家的统治,使得古罗马帝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强盛时期,没有受到国内内乱的打扰。

  米兰敕令的影响

  米兰敕令的影响非常多,从基督教来看,米兰敕令使得基督教势力在罗马境内迅速壮大,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国教也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保护伞,使得基督教从此成为世界上有最大的影响力最强横的一个教派。

  米兰敕令的影响也包括其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影响,在罗马帝国统治前期也就是君士坦丁大帝上台之前,罗马帝国的贵族对于米兰敕令都是抱有不宽容的态度,他们采取了各方势力来压制基督教的发展,甚至大肆捕杀基督教徒,采用极端的方式杀害基督教的信仰者,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国内几乎生存不下去。,但是米兰敕令一颁布立刻就解放了这些可怜的下层人民,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巩固了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

  其实米兰敕令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表现在当代,在后代米兰敕令开创了宗教宽容活跃的先河,使得罗马帝国综合实力一步步强盛,开始逐渐走上一条强盛的道路,也使得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本人受到后来历史学家的高度赞誉。

  米兰敕令的影响中也包括对于其他地区的影响,当时很多地区都对基督教采取限制策略,但是米兰敕令一发出很多地区的统治者纷纷效仿君士坦丁大帝,开始承认基督教在国内的合法地位,使得基督教在欧洲范围内迅速壮大,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教派。

  米兰敕令的背景

  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基督教的发展和君士坦丁一世的上位,在颁布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的前身就是犹太教,公元元年的时候犹太教分化成了4个宗派,所以基督教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在传播进入罗马之后,立刻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所以基督教的势力在古罗马就能迅速壮大,但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尚未执掌政权之前,国内的各股势力都对基督教采取压制策略,禁止人们信仰基督教,君士坦丁一世上位之后,敏感地意识到基督教可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就颁布了敕令宣称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基督教。

  其实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也应该包括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斗争,古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前处在分裂的状态,君士坦丁上位之后很快集结了古罗马帝国所有的兵力抵抗外敌,使得罗马帝国强盛起来,不过,这时候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不稳,君士坦丁大帝就利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得下层民众对于罗马皇帝心悦诚服。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早期的基督教徒多是贫苦之人,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和不合作意识,他们不想服从统治阶级,所以君士坦丁一世才利用基督教驯化它们,使得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国家领导者的统治。

猜你喜欢:

1.关于智慧人生的感悟3篇

2.古罗马起源神话伊尼阿斯的传说

3.抵制宗教思想渗透心得体会

4.讲座心得范文3篇

米兰敕令的影响有哪些



  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那么你了解米兰敕令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米兰敕令的影响,希望能帮到你。

  米兰敕令的影响

  米兰敕令的影响非常多,从基督教来看,米兰敕令使得基督教势力在罗马境内迅速壮大,成为了古罗马帝国的国教也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保护伞,使得基督教从此成为世界上有最大的影响力最强横的一个教派。

  米兰敕令的影响也包括其对罗马帝国统治的影响,在罗马帝国统治前期也就是君士坦丁大帝上台之前,罗马帝国的贵族对于米兰敕令都是抱有不宽容的态度,他们采取了各方势力来压制基督教的发展,甚至大肆捕杀基督教徒,采用极端的方式杀害基督教的信仰者,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国内几乎生存不下去。,但是米兰敕令一颁布立刻就解放了这些可怜的下层人民,缓解了社会矛盾,也巩固了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

  其实米兰敕令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表现在当代,在后代米兰敕令开创了宗教宽容活跃的先河,使得罗马帝国综合实力一步步强盛,开始逐渐走上一条强盛的道路,也使得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罗马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本人受到后来历史学家的高度赞誉。

  米兰敕令的影响中也包括对于其他地区的影响,当时很多地区都对基督教采取限制策略,但是米兰敕令一发出很多地区的统治者纷纷效仿君士坦丁大帝,开始承认基督教在国内的合法地位,使得基督教在欧洲范围内迅速壮大,成为一个影响深远的教派。

  米兰敕令的背景

  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基督教的发展和君士坦丁一世的上位,在颁布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的前身就是犹太教,公元元年的时候犹太教分化成了4个宗派,所以基督教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在传播进入罗马之后,立刻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所以基督教的势力在古罗马就能迅速壮大,但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尚未执掌政权之前,国内的各股势力都对基督教采取压制策略,禁止人们信仰基督教,君士坦丁一世上位之后,敏感地意识到基督教可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就颁布了敕令宣称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基督教。

  其实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也应该包括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斗争,古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前处在分裂的状态,君士坦丁上位之后很快集结了古罗马帝国所有的兵力抵抗外敌,使得罗马帝国强盛起来,不过,这时候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不稳,君士坦丁大帝就利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得下层民众对于罗马皇帝心悦诚服。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早期的基督教徒多是贫苦之人,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和不合作意识,他们不想服从统治阶级,所以君士坦丁一世才利用基督教驯化它们,使得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国家领导者的统治。

  米兰敕令的简介

  米兰敕令发布于公元313年,是一个条款也是宗教宽容合约,是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发布的通令,主要规定了自从313年开始,罗马帝国就不能再允许贵族对于基督教徒大肆捕杀,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中的合法地位,使得古罗马人民自由的信仰教派。

  米兰敕令简介中曾经提及到,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英明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想利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聪明的颁布了米兰敕令,缓和了社会矛盾,也缓解了当时人们信仰不足的状况,使得罗马帝国一天天强盛起来,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米兰敕令简介也介绍了米兰敕令对于基督教的影响,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西欧各国开始了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基督教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基督教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欧洲的国教,也成为世界上综合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教派。

  在米兰敕令简介的最后,还曾经提及过当时罗马贵族对于米兰敕令的反抗,但是君士坦丁一世成功运用各种手段,平息了这些地方的叛乱,使得欧洲贵族不能够在对基督教徒进行限制性策略,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使得贵族不敢轻举妄动,也必须要承认基督教在欧洲的合法性地位,造成了罗马的空前强盛和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猜你喜欢:

1.关于智慧人生的感悟3篇

2.古罗马起源神话伊尼阿斯的传说

3.抵制宗教思想渗透心得体会

4.讲座心得范文3篇

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介绍



  米兰敕令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那么你了解米兰敕令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米兰敕令的背景

  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基督教的发展和君士坦丁一世的上位,在颁布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它的前身就是犹太教,公元元年的时候犹太教分化成了4个宗派,所以基督教就是其中之一。

  基督教在传播进入罗马之后,立刻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欢迎,所以基督教的势力在古罗马就能迅速壮大,但是在君士坦丁一世尚未执掌政权之前,国内的各股势力都对基督教采取压制策略,禁止人们信仰基督教,君士坦丁一世上位之后,敏感地意识到基督教可以为自己的政治服务,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就颁布了敕令宣称人们可以自由地信仰基督教。

  其实米兰敕令的历史背景也应该包括古罗马帝国的政治斗争,古罗马帝国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前处在分裂的状态,君士坦丁上位之后很快集结了古罗马帝国所有的兵力抵抗外敌,使得罗马帝国强盛起来,不过,这时候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不稳,君士坦丁大帝就利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得下层民众对于罗马皇帝心悦诚服。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早期的基督教徒多是贫苦之人,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和不合作意识,他们不想服从统治阶级,所以君士坦丁一世才利用基督教驯化它们,使得他们心悦诚服地听从国家领导者的统治。

  米兰敕令的简介

  米兰敕令发布于公元313年,是一个条款也是宗教宽容合约,是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发布的通令,主要规定了自从313年开始,罗马帝国就不能再允许贵族对于基督教徒大肆捕杀,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中的合法地位,使得古罗马人民自由的信仰教派。

  米兰敕令简介中曾经提及到,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英明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想利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聪明的颁布了米兰敕令,缓和了社会矛盾,也缓解了当时人们信仰不足的状况,使得罗马帝国一天天强盛起来,统治基础得到巩固。

  米兰敕令简介也介绍了米兰敕令对于基督教的影响,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从此以后西欧各国开始了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基督教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得基督教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欧洲的国教,也成为世界上综合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教派。

  在米兰敕令简介的最后,还曾经提及过当时罗马贵族对于米兰敕令的反抗,但是君士坦丁一世成功运用各种手段,平息了这些地方的叛乱,使得欧洲贵族不能够在对基督教徒进行限制性策略,也提高了自己的威望,使得贵族不敢轻举妄动,也必须要承认基督教在欧洲的合法性地位,造成了罗马的空前强盛和基督教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介绍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就是世界上伟大的古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一世在位两年之后,由于公元313年颁布了宽容基督教的敕令,这就是米兰敕令,米兰敕令的颁布者君士坦丁一世早年间信仰基督教,他执掌罗马政权后认为基督教对自己的统治有好处,所以就大肆宣扬基督教的好处,并且鼓励罗马人民自由的信仰教派。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一位非常宽容英明的皇帝,他以罗马统治者的名义发布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境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在承认基督教的地位后,米兰敕令的颁布者君士坦丁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统一,并在很多年以后成为罗马帝国的独裁统治者。

  君士坦丁一世是罗马贵族的孩子,他出生于罗马南部,在他早年时期接受了基督教的宣传,并承认相信了这种宗教,在他执掌罗马政权之后各方面势力都压制基督教发展,但是聪明的君士坦丁一世却选择用基督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用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使他的帝国逐渐兴盛,然后为自己的政治服务。

  最后米兰敕令的颁布者由于米兰敕令获得了大量的利益,由于米兰敕令宣布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很快成为了罗马的综合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教派,并成功为君士坦丁一世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使得社会治安变得非常好,巩固了君士坦丁一世的统治。

猜你喜欢:

1.关于智慧人生的感悟3篇

2.古罗马起源神话伊尼阿斯的传说

3.抵制宗教思想渗透心得体会

4.讲座心得范文3篇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