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中”乃“中和”之意_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的方法

由网友(-怅然入梦)分享简介:中医的“中”不是相对于西医的一种说法,中医的“中”代表中国的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和”、“中庸”之意,中医的最高境界便是“阴中风带给我们的身体影响是非常的,很多中风患者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进而威胁我们的生命健康,现如今,中风的人很少了,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但是中风这种疾病依旧是威胁我们健康的一个重大疾病,不过现在的医疗...



中医的“中”乃“中和”之意

中医的“中”不是相对于西医的一种说法,中医的“中”代表中国的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和”、“中庸”之意,中医的最高境界便是“阴阳平和”,这才是“中”的本意,因此中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中”。

中医是个专用名词,现代人会望文生义地认为它是相对于西医的“西”字而言的,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并不是指中国。

中国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纳入阴阳的轨道,这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天文、地理、医学等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取得平衡才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这个名词失去原来意义,仅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区别,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确定了中医两个字。自此中医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从中医“中”的本意来看,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以平为期,以和为重。《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

中医的机制不是我们可以用一般的科学理论所能理解的,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中国几千年来倡导的儒家文化,正是中医的很好应证,所以中医的“中”应该代表着“致中和”的意义。



阴与阳在中医辩证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讲阴阳平衡才能健康,而在辩证方面当然他也是非常中药的。为何这样说呢?小编带大家来一探究竟吧!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弄懂阴阳可以避免临床上诊断的错觉诊断。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田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肌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肌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腰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人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养生的目的,是健身防病和延年益寿。阴阳学说主张顺应自然养生,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法于阴阳,以保持肌体内部以及肌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相协调平衡。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统一,就可以达到防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中医文化中神奇的治病良方

传统医药的少数民族医药疗法有不少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就带您一起看看这些神奇又有效的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本疗法原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现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推广使用,并传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线点灸疗法通过以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其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临床病症。如感冒发热、痔疮发炎、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瘙痒、痛经、软组织损伤、乳腺小叶增生、小儿厌食、遗尿、泄泻、风寒湿痹、多发性脂肪瘤等等,对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瘙痒、麻木不仁、身痒诸证,疗效尤佳。

傣医药——睡药疗法

傣医按病情不同配备相应的鲜品或干品傣药,切碎加水或酒炒热,将热药平摊在睡药床上,让患者直接睡在药上,加盖被褥,使药物之余热透周身,以达到开汗孔发汗、通血道活气血、除风湿止痛之功。用以治疗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偏瘫后遗症、风湿病等。

彝医药——水膏药疗法

彝族医药是彝族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医植物药多以鲜品入药,并且使用单味药较多,常见的用法有捣烂、揉烂、外敷、咀嚼、熬水内服和炖鸡肉服。因其外用膏药常用水摊贴,故称水膏药疗法。享誉中外的“云南白药”、疗效卓著的“青蒿甲素”、“昆明山海棠”等产品都是彝族医药的瑰宝。

维吾尔医药——食物疗法

维吾尔族人常用食物治疗前列腺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灯心花苦瓜汤:每次可用灯心花6扎,鲜苦瓜200克。制作时,先将苦瓜洗净除瓤和瓜核,切成小段,与灯心花一同煎汤饮用。

冬瓜海带薏米汤:每次用鲜冬瓜(连皮)250克,生薏米50克,海带100克。制作时,先将冬瓜洗净切成粗块,生薏米洗净,海带洗净切成细片状。将以上三物同放进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煮汤食用。

蒲公英银花粥:蒲公英60克,金银花30克,大米100克,砂糖适量。制作时,先将蒲公英、金银花同放进砂锅内,加适量清水煎汁,然后去渣取药汁,再加入大米煮成稀粥。粥成后加入适量砂糖。每日2次食用。

土茯苓粥:土茯苓30克(鲜品100克),大米100克。制作时,先将土茯苓洗净,去外皮,切成片状(已晒干并切成片的,可免此工序),放进砂锅内,用中火煎煮30~40分钟左右,取汁。将大米加入土茯苓煎汁中,用中火煮粥。每天食1~2次。



中医文化之处方与药引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电视上看到中医在开药方子时会提到处方和药引这两个词,对于很多不了解中医文化的人来说,处方与药引是两个很迷惑的词,到底什么是处方?什么是药引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说讲的处方和药引

 

可见,中医临证处方后每多涉及药引一事,药引者必与主方疗效一致,同气相求,可增加临床疗效,故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则不通病所。”

 

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可见药引在临床之常用,《串雅内编》指出:“外感葱白汤下,内伤米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水下,余可类推”,有者甚至一方数引,随证应用,其在处方中的作用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药引”并非完全等同于“引经药”或“调和药”。“引经药”乃“引经报使”之意,《本草纲目》载有:“十二经引经药”,而“调和药”则意在缓和主药之峻烈,常作为使药应用,如甘草调和诸药。“药引子”有时有引经之意,也可用于调和诸药,有的则具有矫味的作用。

 

常用的药引:古今汤方何止千万,加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以致药引无穷。药引之用临床最常见者如生姜、大枣、黄酒、童便、葱白、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猪蹄等。如桂枝汤用姜枣为引,配合主药以调和营卫;生化汤以黄酒、童便为引,增加祛瘀生新之力;外感风寒解表药用生姜、葱白以增加解表发汗之功;补益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也常配伍生姜、大枣以助益气之效;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引以温养脾胃;益胃汤用冰糖以图酸甘化阴;《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用猪蹄为引以通乳汁,等等。

 

处方与药引只是中医文化中微小的一点常识,中医的很多文化都值得我们去了解,这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基础的中医知识,对自身也有很大的帮助。



中医眼中的癌症

癌症在中国古代就有出现古人认为,血流不畅,肝气淤滞就会有癌症的出现,也就是说肝脏受到了损害则会导致身体其他脏腑的病变,肝为将军之官,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肝脏才能免受癌症的侵袭。如何保养好肝气,我们看看专家是怎说的:

中医的特性是平衡。中医的“中”字,不仅仅指中国医术,还包含了中庸之意。《说文解字》注:“中,内也。从口。上下通。”“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中庸”之意是通过变更调整,使事物处于上下左右之间的最稳定状态,这种状态即是平衡。

癌是气结血凝之物“癌”字是在古汉字“嵒”(yán)字上加一个“疒”偏旁。嵒,《说文解字》注:“山崖也。从山,从品。徐铉注释:‘象岩崖连属之形’。”癌也称恶性肿瘤。《说文解字》注:恶,蝮一类毒蛇;肿即臃,不溃烂者为肿。“瘤,肿也。”《释名·释疾病》:“瘤,流也。血流聚而生瘤肿也。”

从字义上解读“癌”,可得到这样的印象:血的流注受到阻碍,演变为不溃烂的臃肿,如毒蛇盘踞,害人性命。这就是癌。它形如海岸边重迭高陗的山,非常险巁。

将“癌”的字义和历代医家对肝藏血的论述联系起来,可以产生新的联想。清代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讲道:“肝主藏血,血生于心,下行胞中,是为血海。凡周身之血,总视血海为治乱。血海不扰,则周身之血,无不随之而安。肝经主其部分,故肝主藏血焉。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清代医家周学海在《周氏医学丛书》中说:“肝主血,而气者所以行乎血,气滞则血凝,行血中之气正以行血也。”

#p#副标题#e#

学习古代医家的论述,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肝治诸乱。故《素问·灵兰秘典论》对肝有形象的描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性刚烈,喜条达,藏血。明代医家马元台在《合注素问灵枢》中,对“将军之官”做了解释:“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肝属木,木主发生,故为将军之官,而谋虑所出,犹运筹帷幄之中也。”肝在人体这个“国家”中处于将军地位,行保卫国家之职,与胆——— —— 中正之官相表里,以智慧、有序、适度的作为,促进人体的正常运转。

如果身体内部出现“动乱”,尤其癌肿瘤这样的大乱,首先是将军未行平定诸乱之职。大乱是小乱演化而成。防微杜渐将小乱消灭在萌芽状态,是肝将军之官必须履行的职责。肝为血海,“血海为治乱”。既然肝攘外安内的作用如此重要,确保肝的本性不受伤害十分重要。将军之官的本性是:大智大勇,冲和调达,直来直去,刚正不阿。对将军的这种本性只能保护,不可遏郁。

癌症的诱因诸多,肝之遏郁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遏郁使肝变得消极甚至颓废,违反了肝“冲和调达”的将军本性。临床中癌症患者,在性情方面多有抑郁的历史,也多有在子时前不眠者。前者压抑了肝的刚烈本性,后者耗了肝的少阳之气。气滞血凝,血流聚而瘀阻则生肿瘤也。血瘀阻在于不气化,而中医十分重视 “气化”。

“气化”是中医高度抽象的一个词,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关键。不断地深入认识其内涵与外延,有助于我们剖析人体机制。我认为:既然中医理论确定肝为血海,预示着海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血作为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是在肝中孕育而成。推动这一变化的是肝之阳气。肝阳气化精微为血,气血互抱“游行三焦,达于腠理。”(清·唐宗海《血证论》)正如明代医家袁班辑在《论治心传》中所说:“夫肝体固赖心血为养,而其所以为将军之性,寄龙相之威也,以真阳之本也。肝阴不足固多为患,而肝阳亦为至重。”如果肝之阳气受到遏郁,不能行气化之职,精微无气化不能孕育为血,非血则为多余之物,滞留局部渐聚成瘤。精微聚而不化,故无包膜,也就无约束,便疯长随意,其状重迭如嵒,所以称之为癌。肿瘤良恶之分在于有无包膜,一般情况下无包膜者为恶性;有包膜者为良性。有包膜者是为长出之物;无包膜者为滞留之物,因其无根,故常有患者经补气后吐出或便下。

肝气的郁滞则会引起身体各个脏腑的衰败,因此我们要养肝气,防治肝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心情舒畅,这样才会免除癌症的侵袭。



阴盛阳衰症吃什么好?阴盛阳衰症饮食

疾病往往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痛苦,如果我们平时身体出现疾病的时候调整不好日常的饮食会导致病情变得严重,甚至引起一些并发症,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加注意,下面一起看一下阴盛阳衰症吃什么比较好。

1.红枣

吃红枣的好处

维生素B1、B2、烟酸及矿物质钙、镁、磷、铁等,这些营养素对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很好的抑制早泄。

红枣怎么吃

每天吃10颗就可以了。需要提醒的是,红枣的表皮坚硬,不容易消化,吃时一定要好好的咀嚼,否则会损伤胃,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2.狗肉

吃狗肉的好处

温肾壮阳,滋肾填精的食物。

狗肉怎么吃

狗肉150-200克切块,黑豆60克,同放锅内煮烂,分早晚食用

3.糯米

吃糯米的好处

温和的滋补品,为温补强壮品。对早泄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提高性能力。

糯米怎么吃

可以煮粥食用。

4.羊肉

吃羊肉的好处

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暖中胃之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能有效的治疗早泄。

羊肉怎么吃

将萝卜块和羊肉一起下锅,半小时后取出萝卜块,如放几块橘子皮更佳。

5.山药

吃山药的好处

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

山药怎么吃

生地黄、山药、大米各适量,用常法煮熟成粥后食用,一日一次。

通过对阴盛阳衰症吃什么比较好的介绍,这样我们就能更好的调整疾病的恢复,但是一定不能放弃药物的治疗,另外也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多运动锻炼。



阴盛阳衰的症状,怎么调理呢?

由于当下人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很少有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难免会出现阴盛阳衰的症状,阴盛阳衰主要表现出现的现象就是身体寒,特别是男性需要注意了。

其实在现在的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一些肾虚的现象,比如说经常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还有人出现面色没有光,并且脸色暗黄,还会出现怕冷的现象等,都是虚的表现哦。

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

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欲望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其实出现上面的乃些情况的都是现代人阴盛阳衰的表现,所以说现在大部分的人都是有轻微或者是比较重的阴盛阳衰的现象,所以说出现这些状况的还是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哦。



中医辩证对痛经的治疗

 

妇女经期或经前后小腹疼痛称痛经。痛经,困扰过很多的女性朋友,如何从根本止治疗痛经,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今天小编介绍的是中医辩证对痛经的治疗,希望对正在经历的痛经的你有所帮助。

气滞血瘀证

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色紫有块。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元胡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三棱10克,莪术10克。

寒湿凝结证

经前经期小腹冷痛,得温痛减,经色黯有块。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元胡10克,桂枝10克,小茴香10克,肉桂10克。痛甚者加附子10克。

湿热蕴结证

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痛。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生地黄20克,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黄柏10克,香附15克,坤草15克。痛甚者加金银花30克,元胡10克,莪术10克。

气血两虚证

经后小腹隐痛经量少,色淡质稀,乏力便溏。

方药: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香附10克,坤草10克,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5克。

若伴有腰骶酸痛,头晕,耳鸣,属肝肾虚,药用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熟地黄20克,香附10克,坤草1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川断20克。 

中医辩证对痛经的治疗,根据女性朋友症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毒副作用小,效果明显,大家不妨试一试。



传承中医文化 著名中医郭纪生收徒11名

文章导读:人才为主,具备较强的后续发展潜力;弟子们虽个人学习中医的经历不同,但都有一颗执着于中医的心。

拜师会上,郭纪生在其父郭可明的遗像前行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大礼后,11名弟子手捧拜师贴逐个向郭纪生行礼宣读拜师词。之后郭纪生面对徒弟宣读门规,劝诫弟子誓要恪守门规,以仁树人,做医先树德。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在老一辈中医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进取。

 

中医文化需要传承,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继承祖辈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必要的。

 

9月11日,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国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郭氏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中国温病大家郭可明长子、嫡传弟子郭纪生收徒仪式在石家庄市举行。

 

郭纪生来自传统师承的中医世家,祖业从清咸丰年间,大约175年前已经开始行医治病,郭纪生是家族中第四代学习中医的,15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中医,20岁学习期满,在石家庄传染病医院担任中医师,继续跟父亲边临床边继续学习,至今已经57年。主要从事呼吸病,传染病以及中医内科疑难病的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

 

郭纪生的父亲郭可明曾在50年代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效果卓著,荣获卫生部一等奖,其经验向世界公开。50年代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当时西医对乙脑没有特效药、乙脑患者死亡率50%的情况下,中医介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清热、解毒、养阴”为法则,运用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安宫牛黄丸等方法,根本性扭转了危机的局面,由死亡率50%变成了治愈率90%。1955年乙脑再次流行时,中医治疗治愈率仍在90%以上。这样的成绩引起了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中国卫生部将第一个科技进步甲等奖颁发给石家庄传染病医院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小组,并且把中医治疗乙脑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向世界公开。有专家评价中医治疗乙脑的成绩,说:以郭可明为首的中医治疗乙脑小组用实践证实了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的可喜成就,开辟了中西医合作治疗急性热病的先河!

 

郭纪生学习和继承了先父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中医技术,同时用30年时间专攻呼吸系统疾病。2003年SARS病毒肆虐的时候,以64岁高龄亲自到石家庄市传染病医院治疗SARS确诊患者12例,疑似患者11例。由于中药效果显著,大大减低了患者使用激素的量。经过30天中医治疗,最终23名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此后,经过近2年的追访,确认无1例出现肺纤维化或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2009年全球大爆发甲型H1N1流感时,郭纪生参与制定了河北省中医预防和治疗甲型H1N1流感方案,同时再一次到传染病医院参与甲型流感的治疗,也治疗了6例居家观察的程度较轻的病例。临床确诊病例使用中药后6小时降温,12小时全身症状减轻,最后这些病人全部康复。再一次证明了中药抗病毒感染的特殊作用。

 

2009年,郭纪生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名中医,2008年开始担任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带领2名高徒。2011年,为鼓励名老中医更好地发挥学术指导和传承作用,石家庄市卫生局批准建立“郭纪生名中医工作室”,收徒、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师徒授受关系,是工作室的第一个工作步骤。

 

郭纪生所愿就是要将毕生所学、全部的经验和技术,包括郭可明老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倾囊相授,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弟子,让这些立志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中医人才能够“跟名师,受教诲,得真传,成名医!”,培养和造就一批真正的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让中医技术得以真实的保留和传承!

 

郭纪生此次收徒特点是:打破传统文化的门第观念,不以宗族和学历论,而唯为贤也,广选贤才,兼容并蓄,因材施教;以朝气蓬勃的年轻中医人才为主,具备较强的后续发展潜力;弟子们虽个人学习中医的经历不同,但都有一颗执着于中医的心。

 

拜师会上,郭纪生在其父郭可明的遗像前行中国传统的三跪九叩大礼后,11名弟子手捧拜师贴逐个向郭纪生行礼宣读拜师词。之后郭纪生面对徒弟宣读门规,劝诫弟子誓要恪守门规,以仁树人,做医先树德。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在老一辈中医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进取。



中国节气夏至的中医文化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夏至吃面食这一食俗也流传至今。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本草拾遗》说“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医林纂要》说它“除烦,止血,利小便,润肺燥”。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湿气和暑气。

夏至节,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话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里就有力气。这苋菜被誉为“补血菜”、“长寿菜”,《食疗本草》说它能“补气除热,通九窍”,《滇南本草》说它能“治大小便不通,化虫去寒热,能通血脉,逐瘀血”。葫芦在我国古籍中最早称瓠、匏和壶,《滇南本草》说它“利水道,通淋,除心肺烦热”;元代王祯《农书》说,“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润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可见古人葫芦吃法多种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

在我国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有一种观点还认为端午节源自夏至节。故而在陕西等地,夏至还有食粽子的民俗。从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来看,粽子具有清热解暑、益气生津、养血安神的功效,其中的大枣补中益气,栗子补气健脾、益肾。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人们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粤桂“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别录》言狗肉“主安五藏,补绝伤”,《医林纂要》说它“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中医学认为,常食狗肉,对于脾肾之虚、胸腹胀满、鼓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及败疮久不收敛等症,很有裨益。

夏至气候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因此在江苏等地方有食三鲜的习俗。常食的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前已谈到,苋菜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通利二便,利窍止血等功效;《群芳谱》载蚕豆“快胃、和脏腑、解酒毒”,能“健脾、除湿、通便、凉血”;《本草纲目》说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树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名医别录》谓樱桃“主调中,益脾气”,《备急千金要方》还说“樱桃味甘平,涩,调中益气,可多食,令人好颜色,美志性”;《随息居饮食谱》中讲述“梅,酸温,温胆生津”,其味酸涩,长于收敛,能敛肺止咳,可治肺虚久咳不止,又能涩肠止泻,治疗脾虚久泻;香椿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消火解毒的功效,民谚云:“常食香椿芽不染病。”

川北旺苍县一带夏至节还有煮粥喝茶的习俗。人们常用荷叶煮粥,荷叶香气清芬,具有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暑热烦渴、头痛眩晕、食少腹胀等症。有的人家还用冬瓜煮粥,陶弘景说冬瓜“解毒、消渴、止烦闷,生捣绞汁服之”,此粥适用于暑热烦闷、水肿、肺热咳嗽等病症,可起到清热利尿作用。煮茶用料多为竹叶,《食疗本草》载竹叶“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重庆堂随笔》谓其“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暑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

另外,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令饮食中有吃大蒜的习俗。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大蒜有“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避邪恶,消肿痛,化瘕积肉食”之效。叶梦得《避暑录话》上记载一则以蒜疗病病例:“有人暑月驰马赶路,落马堕地欲绝,急命人以蒜汁灌下,顷刻而醒。”

夏至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风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咽炎等疾病的患者,常趁此时节用外敷配合汤药、针灸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中医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夏至节还有许多禁忌。《清嘉录》载,夏至日“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就是说,夏季要夜卧早起,“养收气阴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