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味大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_附子大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念舊念舊念伱妹的舊丶)分享简介: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二十四味大建中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大家都知道附子大建中汤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那知不知道附子大建中汤的功效和作用呢?附子大建中汤的食用方法呢?下面就一一的为大家解惑。【处方】附子1两(炮,去皮脐),黄耆(蜜炙)2两,白术(炒)2两,甘...



二十四味大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二十四味大建中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人参(去芦)1两,白茯苓(去皮)1两,桔梗(炒)1两,柴胡(去苗)1两,甘草(炙)1两,陈皮(去瓤)1两,当归(去芦)1两,秦艽(洗净)1两,川芎1两,阿胶(蛤粉炒)1两,半夏(汤泡7次)1两,柏子仁1两,草果子1两,乌药1两,白芍药3钱,黄耆(蜜炙)3钱,鳖甲(米醋炙)3钱,地黄(熟煮)3钱,乌梅肉3钱,五味子3钱,槟榔半钱,地骨皮(去骨),木香1钱(不见火),肉桂1钱半(去粗皮,不见火)。

【功能主治】
虚劳。寒热往来,日久未愈,不思饮食,肌肉消瘦,口燥咽干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8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四

通过本文对于二十四味大建中汤的一些介绍,我们知道随着现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选择对适合自己的,因为不一样的养生方剂是有针对性的。



大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起中药方剂,很多人都不陌生,但你知道为何中药药剂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吗?下面介绍一种大建中汤来为大家一一说明。

【别名】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
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用法用量】
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备注】
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
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制法】
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
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
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
黄耆(去芦)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去木)续断 石斛(去根)人参 川芎 当归(去芦,酒浸)白芍药 小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
上药叹咀。

【功能主治】
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酸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别名】
三物大建中汤

【处方】
蜀椒2合(去汗),干姜4两,人参2两。

【功能主治】
补心脾,祛寒气。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或蛔虫为患,脘腹寒痛,呕不能食,腹皮高起,出现头足状包块,痛而拒按,或腹中漉漉有声,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心腹寒痛,呕不能食,腹中虫物乘之而动。阴黄。厥逆,脉伏。寒饮升降,心腹剧痛而呕;疝瘕腹中痛者;又治挟蛔虫者。

【用法用量】
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注意】
实热内结,湿热积滞,阴虚血热等腹痛忌用。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临床应用】
1.腹痛呕吐:腹中痛甚则有块,平则无形,每每呕吐酸水。此属中虚,阳气不运。当与大建中汤。党参、蜀椒、干姜、金橘饼。

【摘录】
《金匮》卷上

【别名】
大建中黄耆汤

【处方】
饴糖半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2两,生姜8两,大枣20枚。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小腹急,脐下彭亨,两胁胀满,腰脊相引,鼻口干燥,愦愦不乐,胸中气逆,不下食饮,茎中策策痛,小便黄赤,尿有余沥,梦与鬼神交通,失精,惊恐虚乏。

【用法用量】
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摘录】
《千金》卷十九

【处方】
甘草2两,人参3两,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合,饴糖8两。

【功能主治】
虚劳寒澼,饮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有头并冲皮起,引两乳内痛,里急,善梦失精,气短,忽忽多忘。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纳糖消,服7合。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此本《金匮》三物大建中汤,于中除去干姜之守中,易入生姜以散表,更加半夏以运痰,甘草缓急。药虽小变而大义不殊。

【摘录】
《千金》卷十九

【别名】
八味大建中汤

【处方】
黄耆4两,人参2两,大枣20枚(擘),当归2两,桂心6两,生姜1斤,半夏1升(洗),芍药4两,附子1两(炮),甘草2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主虚劳气血俱虚,腹中拘急或疼痛,喜温喜按,呼吸气短,动则汗出,手足不温,及阴证发斑。内虚绝,里急少气,手足厥逆,少腹挛急;或腹满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出,阴缩;或腹中寒痛,不堪劳苦,唇口舌干,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热,而烦苦酸疼,不能久立,多梦寤。阴证发斑。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独熏肺,传于皮肤,胸背、手足发斑,稀少而微红,如蚊、蚋、虱、蚤咬形状。发黄;兼治下焦虚寒之证。

【用法用量】
八味大建中汤(《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葱、猪、羊肉、饧、冷水等。

【各家论述】
《伤寒温疫条辨》:方中参、耆所以补中,夏、草所以调中,以此皆脾胃药也;复有归、芍之和血,则外溢之斑,流而不滞;又有桂、附之温中,则失守之火,引而归原。此中营之帜一端,而失位之师,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参、耆、桂、附而治斑,犹兵法之变者也。

【摘录】
《外台》卷十七引《深师方》

【处方】
干姜(炮裂)1两半,芍药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虚。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加大枣3枚(去核),饧1块,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腹温服,1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五十

【别名】
大建中黄耆汤、黄耆建中汤

【处方】
黄耆3两,远志(去心)3两,当归3两,泽泻3两,芍药2两,人参2两,龙骨2两,甘草(炙)2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房事过度,气血俱亏,精关不固,少腹急痛,尿频尿精,虚热,自汗或盗汗,形体羸瘦。蛊病,小腹急痛,便溺失精,溲而出白液。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使,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日间小剧,至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或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虚热盗汗,四肢倦怠,百节烦疼,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用法用量】
大建中黄耆汤(《普济方》卷二一七引《究原方》)、黄耆建中汤(《普济方》卷二一八)。

【摘录】
《宣明论》卷一

【处方】
白芍6两,黄耆3两,远志3两,当归3两,泽泻3两,龙骨2两,人参2两,草(炙)2两,吴术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热自腹中,或从背膂,渐渐蒸热,或寐而汗,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入饴少许,煎1盏,食前温服。

【摘录】
《女科百问》卷上

【处方】
苁蓉(酒浸1夕)、肉桂、白芍药、甘草、人参、茯苓、鹿茸(蜜炙)、龙骨(煅)各等分。

【功能主治】
滋气养血,充益五脏。主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七引《定斋未病方》

【处方】
人参(去芦)2两,粉草(炙)2两,龙齿(研)3两,当归(酒洗,去芦)3两,酸枣仁(去皮)3两,黄耆(去芦)3两,白芍药4两,远志(去心)1两半,白茯苓(去皮)1两半,石莲肉(去心)1两半,泽泻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收,阴无所归,小便或赤或白,甚则尿精滑数,夜梦鬼交,或睡而汗出,日渐瘦悴,或生虚热,六脉虚弱,或大而软,按之不应。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入饧少许,再煎溶,空心温服,1日2次。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管见大全良方》

【处方】
人参、桂心、归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饴糖、南枣。

【功能主治】
劳伤阳气,不肯复元,清阳凋丧,闪气疼痛,脘中痞结,经和补调理,右脉濡,来去涩者。虚劳腹痛。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学从众录》引作“加减大建中汤”。

【摘录】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处方】
黄耆(去芦)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鹿茸(酒蒸)1两,地骨皮(去木)1两,续断1两,石斛(去根)1两,人参1两,川芎1两,当归(去芦,酒浸)1两,白芍药1两,小草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
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咄,痰多咳嗽,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济生》卷一

以上就是本文对大建中汤的简单介绍,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了解下。大建中汤和其他方剂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加减大建中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想养生的话不妨通过一些中药方剂来调节,这样既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同时,又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加减大建中汤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处方】
芍药60克 当归 川芎 黄耆 桂各30克 甘草(炙)白术各22克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治妇人胎前产后一切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疗痛,往来寒热,自汗口渴。

【用法用量】
每服7.5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大枣,同煎至1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二三

【处方】
黄耆4钱,芍药4钱,人参2钱,当归(切,焙)2钱,甘草(炙)2钱,桂6钱,半夏(洗7次)半两,熟附子1钱(老衰久冷,加至2钱半)。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血。主内虚极冷,手足厥逆,小腹挛痛,不堪劳苦,食减喘乏,梦寐精泄。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2盏,加生姜2钱3字,大枣半枚,慢火同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每日2-3次。

【摘录】
《施圆端效方》引《局方》(见《医方类聚》卷一五三)

上文是关于加减大建中汤的介绍和分析,希望在大家的生活中能有参考的价值。另外 一定要合理的用药,这才是保证生命健康的标准。



二十四味败毒散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对二十四味败毒散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在选择之前,对二十四味败毒散的成分、适应症都是要进行很好认识,这样对疾病治疗才会有很好的帮助,使得疾病得到很好改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处方】
当归、川芎、生地、熟地、芍药、牛膝、防风、荆芥、白芷、防己、忍冬、桔梗、羌活、独活、白鲜、薏仁、连翘、木通、陈皮、粉草、黄柏、知母、栀子、黄连。

【功能主治】
杨梅风毒,溃烂危恶,多年不愈。

【用法用量】
原书治上证,用秘传水银膏外擦,同时内服本方,至七日后发口则止。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看完了上文对于二十四味败毒散这种方剂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成为了许多人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不管是饮食方面还是茶品方面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



羚羊清肺丸的功效与作用

羚羊清肺丸是什么你知道吗?羚羊清肺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浙贝母40g 桑白皮(蜜炙)25g 前胡25g 麦冬25g 天冬25g 天花粉50g 地黄50g 玄参50g 石斛100g 桔梗50g 枇杷叶(蜜炙)50g 苦杏仁(炒)25g 金果榄25g 金银花50g 大青叶25g 桅子50g 黄芩25g 板蓝根25g 牡丹皮25g 薄荷25g 甘草15g 熟大黄25g 陈皮30g 羚羊角粉6g

【性状】
为黑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
以上二十四味,除羚羊角粉外,其余浙贝母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将羚羊角粉与浙贝母等细粉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40~16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清瘟止嗽。用于肺胃热盛,感受时邪,身热头晕,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规格】
每丸重6g

【贮藏】
密封。

【摘录】
《中国药典》

【处方】
羚羊(另兑)1钱2分,浙贝8钱,花粉1两,银花1两,小生地1两,黄芩5钱,桔梗1两,玄参(去芦)1两,丹皮5钱,薄荷5钱,石斛2两,天冬5钱,陈皮6钱,大青叶5钱,板兰根5钱,杏仁(去皮,炒)5钱,桑皮5钱,前胡5钱,金果榄5钱,甘草3钱,熟军5钱,枇杷叶(去毛)1两,栀子(炒)1两,麦冬5钱。

【制法】
上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
清肺热,止咳嗽,利咽膈。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咳血,舌干口燥。

【用法用量】
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上面所讲的就是关于羚羊清肺丸的一些小常识,这些方剂都是具有针对性的,而对于大多数朋友们来说,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