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_佛教的修禅与养生有何关系

由网友(你是我向往的以后あ)分享简介:以前的时候,中国人写字都是用毛笔,所以很多人的毛笔字写的都是非常的工整漂亮的。但是现在随着电脑的出现,很多人步入社会后,对于养生来说,有很多种,它是具有多元性的,不管是佛教养生也好还是其他养生也好都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印度的瑜伽功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它起源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体系之一,这一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书法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

   

   

   以前的时候,中国人写字都是用毛笔,所以很多人的毛笔字写的都是非常的工整漂亮的。但是现在随着电脑的出现,很多人步入社会后,就很少写字了,跟别提写毛笔字了。其实,平时写写书法还是挺好的一件事情,可以修身养性。那么,书法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请看下文的解答。

   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2、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

   3、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可见。

   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

   书法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练习书法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练习的很好的,但是大家对于练习书法都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所以,喜欢书法的人,一般其精神气质也都是不错的,而且身体状态保持的也非常的不错。尤其是退休之后,老年人都可以多练习一下书法。



佛教的修禅与养生有何关系

  对于养生来说,有很多种,它是具有多元性的,不管是佛教养生也好还是其他养生也好都有着独特的方式方法,印度的瑜伽功就是一种养生的方法,它起源于婆罗门教,是印度六派正统哲学体系之一,这一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瑜伽功的出现也成了佛教的一个特殊,那么,佛教修禅与养生有什么关系呢,下边和大家介绍一下。

  佛教的修禅与养生在一定程度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了解有关佛教的文化,就会明白其中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文对佛教修禅与养生关系的介绍吧。

  瑜伽功以调心、调身、调息为手段,实现自我控制。它是一种禅,一种慧,强调修命和修性。东汉末年,佛教东渐,带来了瑜伽,与中华古老的养生融合起来,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家养生。

  佛教与道教是对立而融合的一对兄弟。佛教对道教的炼养术持否定态度,认为内丹是胶固识神、不得解脱的外道。佛教自有一套练功方法,其核心是禅。修禅分为坐禅和参禅。坐禅又称如来禅,它重视实践,主张无思维、静坐、修心、修身。参禅又称祖师禅,主张明心见性,重在顿悟,理义修心。佛教养生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很兴盛,五代十国以后日渐衰微。

  佛教自魏晋南北朝正式传入中国以后,到目前流行的有八大宗派,尽管他们信奉的教义、经典不尽相同,但都主张修禅。各宗修禅的理论、方法和客观效应,从健身、养生和开发人体潜能的角度看,即是佛家养生。

  佛家养生是参证佛法的一种手段,它的禅定止观等调身、调息、息心观想等方法的目的,是置心一处,参究佛理,以求开悟、静定生慧、彻见法性、解脱自在。与儒家一样,佛家除为了检验操作是否无误或检查修炼所达的层次以外,也不刻意追求功效。不过,事实证明,佛家养生祛病延年的功效亦很显著;功夫高深者,可以开发出许多特异功能,如传说中佛陀具足的的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六通”。但在佛家看来,这些都不过是禅修的副产品,其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是脱烦恼、超生死、度众生,倘若执著养生的功效,反而固执成障,不能破无明从而得证菩提。

  温馨提示:所以说,佛家养生的方法是有很多种的,它不但可以使人疾病化无,还能练就人的气质、修命、修性以及人的细想,可以从而改变一个人,所以说,佛教的修禅与养生有着不然的关系,也就是说是分不开的,希望以上知识点能帮助大家。



情志养生与脾胃关系

情志养生脾胃主要有三大关系:生理关系、病理关系、治疗关系,情志变化可致脾胃病,人的生命活动与脏腑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这三种关系吧。

 

一、生理关系

 

1、脾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意是五神之一。其与神、魂、魄不同,它虽根于先天,但主要产生于后天。《素问·宣明五气》云:“……脾藏营,营舍意;……” 脾藏意体现了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的生理,即“脾藏营,营舍意”。《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产生于后天,能否产生意还取决于由心神支配下思维活动的内部因素,其内因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脾胃化生气血的充养更为重要。故《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而气血的充足及运行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关的,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盛,脾藏意的功能活动也就正常。

 

2、脾主思思是思考、思虑之义,思之志为脾气所生,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动。思有两个范畴,一是认知范畴:《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思维意识活动,是为实现某种意愿而反复研究、思考,属于心主导下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二是情感范畴:即情感之思,与喜、怒、忧、恐并举。从情志与内脏的关系而言,思应与五脏都相关,但与脾脏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旁,为五脏之本,五脏中皆有脾气。思的情感变化只有以脾来解释,才比较符合情志与五脏对应的发生学规律。脾主情感之思,其变化可以表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征。脾主气机之枢,其主情感之思,就是主对情感的思考、思虑活动的内在转变。脾主情感的内在转变,具有调节与稳定其它情志的作用,以保证正常的情志活动勿太过或不及,这也体现了脾胃为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

 

二、病理关系

 

1、情志变化可致脾胃病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脏腑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动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说明情志因素在脾胃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张介宾曰:“人身气血为本,精神为用,全是四者的奉生,而性命周全矣。”情志调畅则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反之变生诸疾。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疾病发生。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脾是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脏器之一,思则气结最易伤脾,怒则气上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如思伤脾,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情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思虑过度,思则气结,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阻滞,则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进而聚湿生痰而变生它病。

 

2、脾胃病屡现情志异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神赖气血的奉养而精明,气血亏乏则不能滋养神明。脾虚则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不能主持情感的内在枢转。临证上脾虚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及智力下降。若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则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运,痰浊停滞中焦,脾不能升清降浊,痰浊蒙闭清阳,神失清灵,则可出现记忆减退,头昏神蒙,不寐心烦,癫、痫、痴呆等病证。痰在情志致病中有着极其突出的病理作用,如痰蒙心窍、风痰闭阻、痰火内盛、上扰神明等,可产生许多情志异常病证,如癫、痫、狂、神昏、痴呆、惊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这些皆与痰邪为病、神志不清有关。

 



佛教养生与五福临门的关系

    在最近几年,人们对于养生的关注度越来越深热,很多中老年朋友都比较热衷于养生,其中佛教养生就是人们比较青睐的一种养生方式。那么,佛教养生与五福临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有关佛教养生与五福临门的关系介绍吧。

               

    佛教养生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存在着一定的养生之道。每个人都希望长寿,富贵,健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佛教养生与五福临门的关系吧。

    从佛教养生的角度来看,养生不单单是指人的生命长短而言,而应从全面的概念中来完善养生的意义。中国佛教认为养生可以用人们常常谈到的五福临门来概括。在物欲横流的世间,不迷失自我,正确地阐释五福临门并按其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思考,这就是佛教养生的方法。佛教认为,那些丧失了本性而离开了五福的人,那里谈的上能养生修性呢?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中的《洪范》,现在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了,几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五福临门”这个成语,可是的确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哪五种福。至于五福临门的道理,明白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那么,到底五福是指什么呢?第一福是指“长寿”,第而福是指“富贵”,第三福是指“康宁”,第四福是指“好德”,第五福是指“善终”。有诗云: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

    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

    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

    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

    善终是无病无灾而且安详离世。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有关佛教养生与五福临门关系的简单介绍,希望能为朋友们带来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们可以多加关注佛教养生方面的知识,这对于您的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五行与养生的关系有哪些

中医讲究五行,也就是水木金火土,很多八卦者都会运动五行给人们算命,中医五行和人体的养生有有很大的关系的,在人体中我们都很清楚需要做到五脏谐和,如果人体内有哪一个器官有了损害之后,那就说明身体有了一些疾病,五行就出现了问题,那么五行与养生具体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金→肺

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了。

肺最强时间:7:00~9:00

肺最弱时间:21:00~23:00

强肺关键词:润

●白色食物可让肺强健起来。如百合,可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功效。

中医养生法

呼吸吐纳:柏树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时或下午3~5时,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呼气,共做12次,长期坚持具有补充肺气不足的作用。

两款食疗法

罗汉果茶

罗汉果1个,将其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频饮。

秋梨膏

秋鸭梨5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蜂蜜250克。

将鸭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适量水烧开,用小火煮30分钟;生姜切成片与红枣用同样的方法煮成汤,过滤去渣。

然后把鸭梨汤,枣、姜汤,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

因为罗汉果、秋梨的金气最重,且有极强的药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强壮。

木→肝

木对应肝,肝开窍于目,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肝了。

肝最强时间:1:00~3:00

肝最弱时间:13:00~17:00

强肝关键词:舒

●肝怕劳累,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须工作,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中医养生法

按摩“阿是穴”:“阿是穴”即“哪里疼痛哪里就是穴位”。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过手指对疼痛部位快速而有节奏地轻轻点揉,可缓解肝部痉挛、疼痛和不适。

食疗法

取灵芝、女贞子、黄芪、甘草、刺五加各适量,制成茶包,开水冲泡饮用。

具有保肝、抗衰老的功效。

水→肾

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

肾最弱时间:23:00~1:00

强肾关键词:藏

中医讲究五脏需要进行和谐,也就是需要重视很多的养生疗法,通过一定的中医养生,就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养生,五行是人体很重要的,而且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器官的,对于人体来说应该了解一些脏器方面的只是,调节一下五行与养生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养生。



佛教养生之饮食养生

《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而在养生里来说 ,食疗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一块。食物对于一切的生命来说都是基本,同时佛教的饮食理念也跟养生密切的关系。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称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摄取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产生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人的意识摄取各种名词术语、表象的活动。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

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都是生命所不可缺少的,其中后三种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这就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身心健康,不仅要合理摄取健康、适宜的物质食粮,而且还要合理摄取健康、适宜的精神食粮,并时常反省,调节净化之。佛教这一独特的饮食理念无疑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和养生理论,对于我们做好养生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单就满足生理需求的段食来说,佛教也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等说法。佛教在饮食问题上同样奉行中道哲学,既不自苦,也不纵食无度。下面介绍几个佛教有关饮食的养生经验:#p#分页标题#e#

一、素食养生。我国汉族地区僧人从梁武帝时代开始,即全面实行素食,以米、豆、杂粮为主食,佐以蔬菜、瓜果,不沾荤腥。据医学研究证明:人起源于灵长类动物,无论是牙齿还是肠胃结构,都宜以素食为主。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或过度发胖等均与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食品有关,而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许多僧人神清气爽,健康、长寿,少有上述现代文明病,即与他们长期吃素、不嗜烟酒有关。后面将专篇予以介绍。

二、节食益寿。佛教为了有利于修行,特别要求僧人要节制饮食,并制定有过午不食戒。科学研究表明,限食有助延长寿命。世界四大长寿地区人均热量的摄取仅1200大卡,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动物实验证明:限食的小白鼠要比随意进食的同类延长寿命三分之一。粗茶淡饭,吃七八分饱,有助清洁谷道、净化血液、减毒减肥、轻身健体。所以古人有“若要长生,肠中常清”的经验之谈;唐代百丈禅师作《丛林二十要则》也强调:“疾病以减食为良药”;古人据此还研究出一套“辟谷”术,即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断食来祛病益智的方法。据医学测定表明,肉食者血液酸化,骨质疏松症和肾功能减退者发生率极高,在僧侣中上述疾患者较少发生,这与他们吃素和节食有关。过度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最终导致慢性自身中毒和衰老。

三、戒断烟酒,倡导喝茶。烟酒都有使人上瘾的特性。吸烟对人的健康几乎可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有损个人的容貌形象,而且还污染环境,影响他人;若吸食鸦片等毒品,更是耗财夺命,为世界各国法律所严禁。饮酒过量,危害更多,不仅会造成酒精中毒,引发各种疾病,而且能使人乱性丧智,行为失控,从而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佛经中列举酒的危害多达36种,因此它被列为佛教徒应当遵守的五大戒之一。当然若为治病,佛教也允许少量饮用。至于烟和鸦片等毒品,在佛教创立之时尚未出现,因而未被纳入戒律之中,但根据佛教酒戒之精神,绝大多数佛教徒都能远离烟和鸦片等毒品。多数佛教徒不仅没有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而且还有喝茶的好传统。茶有生津止渴、解酒去腻、提神益思解乏的作用,还能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基本上可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它虽然早在我国的周朝即已出现,但真正被作为饮料开始大量饮用,还是在魏晋以后,由于僧人的提倡而风行起来。许多禅寺“农禅并重”,种植、培育、制作了一些茶叶精品,在民众中享有盛誉。茶早已成为我国老百姓家中的必备饮料,目前也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料。所以我们奉劝世人不吸烟,少饮酒,多喝茶。四、讲究卫生,实行分餐。佛教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即规定:僧人饮水要过滤,避免食入不洁之微生物;饭前要念诵经咒,心怀感恩之情;集体吃饭实行分餐制,并须遵守必要的规矩,如不许浪费、喧哗、打逗等;饭后除了为施主祈福以外,须咀嚼柳枝用以洁牙,还要散步经行。其中不乏科学、合理的养生之道,值得我们借鉴。

戒掉烟酒,多喝茶,既养生,有养心,这才把佛家饮食与养生密切的结合起来



佛教饮食核心之素食养生

佛教素食就是,不吃荤腥的东西,这其中荤是指葱,蒜等着五类辛臭的蔬菜,素食是我国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是佛教饮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养生之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所谓素食,即不食荤腥。其中荤指葱、蒜、韭菜等五种气味强烈(辛臭)的蔬菜,简称五辛;腥则指一切动物肉。前者主要是为了清净身心,不熏扰他人,后者则主要出于佛教的慈悲教义,关爱一切生命,可见佛教的饮食禁忌(包括不饮酒等)范围比其它宗教都要广。于是人们不禁会为佛教徒的身体健康而担心,不少人因此而视学佛为畏途。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就素食与健康或素食与养生问题作一番实事求是的深入的探讨。

佛教关于素食的规定与影响

如前所述,不食荤腥是佛教教义上的一种要求,但在实践中,则有一些合情合理的具体规定。如对于僧人来说,可以食“三净肉”,有病需要食用荤腥时也可开许。因为在古印度,佛教僧团实行乞食制度,僧人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以平等心来接受。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应当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我所杀,或被怀疑为我所杀,我有没有看到杀生,有没有听到杀生。如果不是,可以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三净肉”。直到今天,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和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佛教僧团仍然奉行这一规定。僧人托钵应供,不忌荤腥。而信奉藏传佛教的我国西藏、内蒙等地的佛教僧团,虽不托钵应供,但因处于牧区,自然条件恶劣,所以也根据三净肉的规定,不忌荤腥。惟有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因国情不同,未能实行托钵乞食制度,又信奉大乘,强调慈心不杀,加上农业发达,自然条件允许等原因,从公元511年,虔信大乘佛教的梁武帝萧衍颁布《断酒肉文》后,便开始严格实行素食。

而对于佛教的居家信众来说,则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完全遵循自愿的原则。受过五戒或菩萨戒的居士,原则上应禁食荤腥,或只食“三净肉”。一般的信众,多选择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六斋日和佛菩萨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吃素。

随着社会的进步,历代高僧大力的提倡佛,佛教的发展越来越快,素食养生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说佛教素食养生也是有很深远的文化的,也对社会的饮食观念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佛教养生之禅定治病的方法

  在佛教上认为,人生病主要是因为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坐禅不得法、鬼魔所侵而导致的,因此,佛教养生上面就指出禅定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但在运用禅定方法治疗疾病时,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下面,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下吧。

  专家表示,以禅定治病需要根据人们的病情,以及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治疗,其中以下十个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10个条件为:

  1、信:确信按正确方法修禅,必能治我此病,这是能见效的先决条件。

  2、用:实修禅定。

  3、勤:须于每日早晚专精修禅,每次以身上出微汗为度。

  4、恒:持之以恒,不要间断。

  5、别病:先须正确判断病因,识别病症。

  6、方便: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可请现代医生用药物或请佛医给予治疗,不应死执一法。

  7、久行不懈:坚持治疗,直到病除。

  8、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效则行之,无效是止而不修。

  9、善养护:除修禅外,还应善于保养,慎饮食,避寒热,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随便把坐禅中的境界和疗效向人宣说。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有关佛教养生之禅定治病的方法的简单介绍,相信朋友们也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养生知识的了解,对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好处的。



佛教“气功”的修习程序

佛教止观或“气功”的修习程序比较灵活,表现有渐、顿、不定三种情形。

  1、渐修。即按照一定的程序逐步地断惑证果,这是印度大小乘论典中所说修习止观的通途。修习者须从止入门,循序渐进,先系心一缘,经九住心位,渐渐进入初禅未到地定以上,证得身心轻安,然后于奢摩他寂定心中修观,发无漏慧,由无漏慧引发身心轻安,住此境中安然不动,称“止观双运”。净土宗的念佛三昧,密宗下三部法从有相瑜伽入无相瑜伽,无上瑜伽从生起次第入圆满次第,禅宗北宗从念佛入一行三昧,法门虽各有不同,而从止入观,证止观双运的次第,大体一致。

  藏密渐入法的五瑜伽说,用来概括渐修禅的次第最为明晰:

  (1)加行瑜伽:礼拜、供养、护摩、念诵、研习教理等。

  (2)专一瑜伽:心专注一缘,为修止。

  (3)离戏瑜伽:于前所证寂定心中,反观心性,现量证得离名言思虑的真如而见道,为修观。

  (4)无二瑜伽:于一切境缘中修观,证得心法不二、动静不二、寂照不二、生死涅盘不二。

  (5)无修瑜伽:功德圆满,惑业净尽,无能修所修、能证所证。

  这种渐入之途,适宜于多数中下根器的众生修学。宗喀巴大师力主此道,反对从修观顿入,其《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说:“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婆舍那者,违诸大德所造论典,非诸智者所凭信处。”唐代密宗的一行、空海等大师,也强调修密法须从有相瑜伽入手修止,次修观而入无相瑜伽。

  2、顿修。顿修止观之道,指一入手即修观,顿悟得慧,然后依所得慧顿修或渐修证止观双运。汉地台、贤、禅诸宗及藏传宁玛、迦举等派,皆有此说,而台贤禅三宗尤力倡顿悟顿修。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说,声闻乘中,也有人从初发心即修慧行,发电光三昧,而得无漏慧,成阿罗汉。电光三昧,在最初级的欲界定中,就有可能发生,依此刹那间顿悟的真无漏慧,便可断尽烦恼而成“慧解脱阿罗汉”,但此罗汉尚未具禅定神通,还须渐修禅定,得定慧俱解脱。此可谓先观后止,顿悟渐修。大乘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顿止观观心不思议境、禅宗观心、参话头等,皆属此类。至于南禅的言下见性、光明大手印的顿入法等,更是不立阶次,不作观修,直下与真如相应,顿证止观双运。《坛经》说:“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见性得慧之际,即止观双运,不以止观为二而别修,这可谓佛教止观中的最上乘法,密宗中的大藏密,只宜于上根利器。

  3、不定止观,有二说。一是从止观的性质而言,依《大集经》之说,各种世间禅,只要以佛法的观慧修习,住于禅而不着于禅,则为出世间禅。世间与出世间之分,唯在观慧。二是从止观的修习次第而言,初学者应根据自己的根器、爱好,选取合宜的止观,从一门深入,不必固执次第,也非不依次第。《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把各类人修禅的不同次第分为四种:一、次第,即依止入观的渐修次第循序渐修;二、非次第,即顿悟、顿修、顿证,不论次第;三、次第非次第,即在依次第渐修诸禅时,以正智观修,而得顿悟;四、非次第次第,谓顿悟之后,依次第渐修诸禅。这种分别根器而论次第顿渐之说,自较宗喀巴大师等仅强调依次第渐修一说为圆满。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概论

黄帝内经情志养生是养生学中比较重要的学术,那么如何运用古代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情志养生理论来调养生息呢?下面为你详细讲解:什么是七情?七情又对应着什么?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五志,是怒、喜、思、忧、恐五种志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的志意。情志是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故常称其谓“神志”。

1.情志的作用

《灵枢•本藏》强调:“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正常情况下,七情和五志在维持身体健康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2.情志与疾病

情志过用或失控容易导致疾病,甚至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伴随科技发展和进步、人类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复杂化,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与影响也日趋明显。《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素问•举痛论》特别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过用可伤人气机发生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更加明确地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 “恐伤肾,思胜恐”。《素问•血气形志》具体说明形志关系及形志过用与疾病发生的规律性联系:“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形,指躯体。志,即情志。

3.情志与疾病治疗

《黄帝内经》强调,治病要根据患者的神志状态,决定、选择治疗措施,否则,治之无功。《灵枢•本神》开篇即谓:“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黄帝内经》多次提示人们:“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以上旨在告诫人们:神气充盛,病易治,大病亦预后良好,若神气萎顿,病虽轻亦难治。

4.情志与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重视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宝命全形论》再次提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并强调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明确告诉人们: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保养神气,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调节情志,勿使过度,否则伤害五脏,发生病变。

 (作者: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