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牙乌髭地黄散的功效与作用_牢牙地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时光的那头)分享简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药的方剂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叫最近食用中药方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牢牙地黄散,那么牢牙地黄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来看一看下面这篇文章吧。【处方】藁本0.6克 生地黄 熟地黄 羌活 防己 人参各0.9克...



揩牙乌髭地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药的方剂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叫做揩牙乌髭地黄散的方剂。

【别名】
地黄散

【处方】
莽草4两,生姜(切片,焙干)4两,筒子漆4两,乌麻子(如无,胡麻子代之)4两,地黄4两,猪牙皂角4两,菟丝子4两。

【制法】
上入瓶内,以黄泥固济,火煅一日后,入地1尺2寸深窖,三伏时取出,合子盛,露三夜,不得着日气,研罗为末。

【功能主治】
乌发,延寿。主风齿血弱,齿肉萎缩,渐至宣露。

【用法用量】
地黄散(《圣济总录》卷一二一)。

【摘录】
《博济》卷三

通过上面的关于揩牙乌髭地黄散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揩牙乌髭地黄散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附子地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中药方剂吃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那么你知道附子地黄散是什么吗?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附子地黄散的相关知识呢?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附子2两,干姜2两,桂2两,黄耆2两,龙骨2两,乌鱼骨2两,白术2两,牡蛎2两,生干地黄2两,白芍药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虚劳吐血、下血、衄血、崩血、漏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米饮调下。

【摘录】
《鸡峰》卷十

上文介绍了附子地黄散的妙用,可见它的功能有很多,是不可多得的好方剂。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前请一定要了解清楚相关的用药禁忌哦。



附子煮散的功效与作用

众所周知附子煮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可是大家对于附子煮散的功效了解多少呢?附子煮散到底应该怎么吃呢?想知道这些的话,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处方】
附子1枚(重1两者),诃黎勒3-7枚。

【制法】
用蛤粉炒,令附子裂,去皮脐尖,诃黎勒去核,为细散。

【功能主治】
哕逆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香煮散”。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以上就是本文对附子煮散的一些介绍,其实养生方剂还是很值得我们来研究的,因为,它在中医养生领域占了一席之地,而且独树一帜,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附子丁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大家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都是对人体有非常大的益处的,附子丁香散这种方剂也不例外,那么附子丁香散有什么样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白术5钱,甘草3钱,附子(炮)1两,干姜(炮)5钱,丁香5钱,肉豆蔻5钱。

【功能主治】
翻胃恶心吐逆,脏冷泄泻等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煎至6分,空心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十便良方》

以上就是关于附子丁香散的一些简单的介绍了,虽然说附子丁香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长期吃药还是不好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日常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危害,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附子茴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人类来说,养生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会健康,而且气色也会改善不少,这让很多人为之心动,不过,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种好,对此,下面就为朋友们说一说中药方剂附子茴香散,它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养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养生秘诀。

【处方】
肉豆蔻 干姜(炮)附子(大者1枚,炮,去皮、脐)各30克 茴香 木香 白术(炒)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白茯苓 丁香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盐少许,煎取105毫升,空腹时服。

【备注】
方中白茯苓、丁香用量原缺。

【摘录】
《仁斋直指附遗》卷十五引《澹寮方》

【处方】
肉豆蔻(煨)1两,茴香(炒)1两,白术(炒)1两,木香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干姜(炮)1两,附子1枚(大者,炮,去皮脐),丁香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
气虚积冷,心腹绞痛,泄泻食少。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加盐少许,煎7分,空心服。

【摘录】
《医方大成》卷七引《澹寮》

以上就是本文对附子茴香散的简单介绍,大家平时也可以多了解下。附子茴香散和其他方剂有些相同的功效,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达到的效果来选择。



丁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在中国的许多药学著作中,丁香散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早在很久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它投入到医学中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的一些相关信息。

【处方】
人参半两,丁香、藿香叶,各一分。

【炮制】
上件同杵,罗为散。

【功能主治】
治胃虚气逆,呕吐不定,精神羸困,霍乱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五、七沸,入乳汁少许,去滓,稍热服,不拘时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良姜各1.5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胃寒哕逆。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热汤调下,乘热服,不拘时。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处方】
丁香2个,黄连1寸,大枣1个(去核)。

【制法】
上以枣裹2药,麻缠,火上烧存性,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疳气瘦弱,下利白脓,久而不愈。

【用法用量】
米饮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二

【处方】
丁香1钱,胡椒2钱,益智2钱,桂2钱半,青皮(去白)3钱,陈皮(去白)3钱,甘草(炒)3钱,茯苓2钱,白术2钱,连翘2钱,桑白皮2钱,木香2钱,枳壳(去瓤,麸炒)2钱,木通2钱,车前子(炒)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腹胀硬满,水肿遍身,小便涩少。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食前和滓温服,1日3次。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施圆端效方》

【处方】
丁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白术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木瓜3分,草豆蔻3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3分(煨,用皮),茅香花3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脾胃冷热气不和,心腹虚胀,痰逆,少思饮食,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生姜、大枣汤调下,不拘时候。

【注意】
忌生冷、油腻、湿面。

【摘录】
《圣惠》卷五

【处方】
丁香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1分,黄连半两(去须,锉,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诃黎勒半两(煨,用皮),白术半两(锉,微炒),赤石脂1两,伏龙肝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久赤白痢,渐至羸弱,胃气全虚,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1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
丁香(捣末)1两,虾蟆灰1两,麝香(研)1分,五倍子(捣末)半两,白矾(熬令汁枯,冷)半两,腻粉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一切癣病。

【用法用量】
敷于癣上,以愈为度。先涂漏芦膏,后用此方。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处方】
丁香、砂仁、白术(蜜炙)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妊娠伤食,胸满胁痛,右关紧甚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白汤调下。

【摘录】
《叶氏女科》卷二

【处方】
苦丁香7个,枯矾5分,轻粉5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鼻息肉。

【用法用量】
将息肉针破,用此药末点搽。

【摘录】
《外科启玄》卷十二

【处方】
草豆蔻、白芷、细辛、草乌、丁香、蝎梢。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寒牙痛。

【用法用量】
先用温水漱净,以药擦之。

【摘录】
《医统》卷六十四

【处方】
丁香1钱,白芷半两,瓜蒂1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头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愈。

【摘录】
方出《奇效良方》卷二十四,名见《医统》卷五十三

【处方】
丁香10粒,陈皮1钱。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小儿百晬内,吐乳或大便青色。

【用法用量】
用年少妇人乳汁1盏煎,去滓,稍热与儿服。

【摘录】
《袖珍小儿》卷六

【处方】
丁香、柿蒂、枇杷叶、陈皮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妇人上膈受风寒,气不顺,致塞噎不住者。

【用法用量】
细嚼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一二引《仙传济阴方》

【处方】
丁香20个,母丁香1个,藿香1钱,半夏5个(汤泡7次)。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霍乱吐泻,不食奶。

【用法用量】
以姜汁浸3宿,焙干,再为末。每服1字,藿香汤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五

【处方】
陈皮1两,青皮(去瓤)半两,诃子肉(去核)半两,甘草半两,丁香2钱。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脾怯多汗。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6分,食前温服,儿小分之。

【摘录】
《卫生总微》卷二

【处方】
丁香2-7粒,肉豆蔻1个,木香1钱(以上三味,研,用醋面裹,热灰煨,面赤去面取出,不用面),藿香半钱,桂心半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吐泻。

【用法用量】
每服1字半钱,用陈米饭煮饮调下。

【摘录】
《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茅先生方

【处方】
丁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龙骨(烧)3分,芦荟(研)3分,麝香(研)1分,胡黄连1分,肉豆蔻(去壳)1枚。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小儿疳痢,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早晨,午后各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三

【处方】
丁香半两,鹿肉(干者)半两,紫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疮疹倒靥黑色,及出不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酒1盏,入麝香少许,同煎至半盏,放冷灌之,如人行3-2里再服。立发红色。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处方】
丁香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芎䓖半两,草豆蔻(去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3分,白术(炒)3分。

【制法】
上为散,研匀。

【功能主治】
产后呕逆,膈脘痞闷,不思饮食,脾胃伤冷,四肢无力,不能运动。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吴茱萸、醋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
丁香、石莲肉、枇杷叶(生姜自然汁炙熟)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吐乳、伤食。

【用法用量】
米饮汤调下。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处方】
丁香1分,白术1两,苍术1两,前胡(去芦头)半两,胡椒半两,高良姜半两,干姜(炮)半两,葛根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藿香1分,诃黎勒(去核)1分,旋覆花1分,甘草(炙)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妊娠腹满胀急,不进饮食,干呕。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
黑丁香7个,密陀僧1分,硫黄1分,白丁香1分,肉豆蔻1个(面裹,煨,去面)。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乳癖。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乳食前温水饮调下。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三

【处方】
丁香7枚,绯帛方1尺,曲头1两,棘刺1两,腊月1两,大豆黄1两,母猪屎3块(如鸡子大),盐1分,乱发1团(如鸡子大),苍耳子半两。

【制法】
上8味,将7味以绯帛裹,于熨斗内火烧令烟尽,细研为散。

【功能主治】
疔肿、痈疽。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盖覆取汗。若汗不出,任意饮酒,以汗为度。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处方】
丁香半两,青黛(研)半两,黄连(去须)半两,木香(研)半两,石灰(研)半两,蚺蛇胆半两,麝香1钱(细研)。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下部疳(匿虫)疮,经年不愈。

【用法用量】
每用半钱匕,敷疮上,日3-2易。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处方】
丁香3分,缩砂(去皮)3分,白术(炒)3分,干姜(炮裂)3分,陈橘皮(去白,焙)3分,人参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高良姜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槟榔(锉)半两,白豆蔻(去皮)半两,陈曲(炒)半两,甘草(炙,锉)1分,木香1分半。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嗑气吞酸,食饮迟化。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炒生姜、盐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
丁香1两,木香1两,肉豆蔻(去壳)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霍乱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白粥饮调下,热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
丁香14枚。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干霍乱,不吐不下。

【用法用量】
热汤1升和之,顿服。不愈再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八引《王氏集验方》

【别名】
二十八宿散

【处方】
丁香7个,荜茇7个,蝎梢7个,大椒7个。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牙齿疼痛。

【用法用量】
二十八宿散(《杂类名方》引《元戎》)。

【摘录】
《御药院方》卷九

【处方】
丁香5分,干姜5分,白术1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经来时常呕吐,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晨米汤调送3匙。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处方】
木香1分,干姜(生)1分,茯苓1分,甘草(焙)1分,酸木瓜半分,丁香半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初生儿,恶秽入腹,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
用1捻,水煎,以绵与之

【摘录】
方出《直指小儿》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三六○

【处方】
丁香14枚,北枣10个,灯心14茎,糯米1匙许(净洗)。

【功能主治】
呕吐哕。

【用法用量】
用水1盏,煎8分,空心、食前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六引《卫生家宝》

【处方】
石莲肉10个(去心,炒),丁香10枚。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产后咳逆。

【用法用量】
《普济方》有茯苓一两。

【摘录】
《三因》卷十八

【处方】
好丁香25个,白丁香70个,密佗僧5分,舶上硫黄5分,黄莺调5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痃癖,胁下痞满,息而不消,积而不散,元气在胃,不妨食者。

【用法用量】
每服1字,皂子煎汤调下,不拘时候;治肚内生硬物,黑瘦如柴,呕吐积滞,食后服,每日3次。

【摘录】
《宣明论》卷七

【处方】
舶上硫黄1枣大,丁香21个,密陀僧1枣大。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儿奶癖。

【用法用量】
量大小,临卧以荆芥汤调下。来日下黑物,乃病故也,永不再发。

【摘录】
《卫生总微》卷十三

【处方】
丁香3分,当归(切,焙)1分,蓬莪术(煨)1分,益智(去皮)1分,甘草(炙)1分,芎䓖1分,木香1分,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妊娠腹中冷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前以沸汤调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
丁香半两,赤小豆半两,寒水石2两,羊桃根1两,消石(研)1两,大黄1两,木香3分,白蔹3分,榆皮(锉)3分,防己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令痈疽速溃。主痈疽发背,热毒攻焮,肌肉赤色,疼痛欲成脓者。

【用法用量】
先以雄雀屎9粒,乳香1小块细研,以醋调和,涂疮头上;再醋调药末如糊,摊故帛上贴之,干则易。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八

【处方】
丁香半两,桂心3分,白豆蔻1两(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麦糵3分(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3分,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脾胃虚冷,宿食不消,吃物无味,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五

【处方】
丁香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妊娠霍乱吐泻,烦闷。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5个,煎至1盏2分,去滓,分温3服。

【摘录】
《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
丁香末1分,麝香1钱(研),犀角屑3分,甘草3分(末)。

【功能主治】
疳湿(匿虫)。

【用法用量】
上为散,以盐3合,椒3合,豉2合,水3升,同煎至1升,去滓。令稍热,用绵蘸洗熨下部,冷即再暖用之。

【摘录】
《圣惠》卷六十

【别名】
丁香汤

【处方】
丁香7枚,头发灰1枣许。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虫心痛。妇人卒心痛。

【用法用量】
丁香汤(《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吴氏集验方》)。

【摘录】
《外台》卷七引《必效方》

【处方】
丁香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茯苓1两,人参3分(去芦头),鸡苏3分,麦门冬3分(去心),甘草1分(炙微赤,锉),槟榔3分,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心胸痰积,气噎呕逆,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
丁香半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膈气,心胸冷气疼痛,不食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酒半小盏,更煎3-2沸,不拘时候,稍热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处方】
丁香半分,干姜半分(炮裂),桂心半分,人参1分(去芦头),诃黎勒皮1分,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霍乱吐泻,心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煎生姜、大枣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
丁香1两,藿香(去土)1两,枇杷叶(去毛,炙)1两。

【制法】
上锉散。

【功能主治】
小儿霍乱,吐不止。

【用法用量】
用水1盏,生姜半钱,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引《海上名方》

【处方】
丁香半两,桔梗半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霍乱,心腹刺痛,呕吐。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八十四

【处方】
丁香1两,白术1两,藿香叶1两,丁香皮1两,荆三棱(煨)2两,白檀香(锉)1两,乌药(锉)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宽胸膈,消胀满。主气逆不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前沸汤点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
肉豆蔻(去皮)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皮)3分,苍术3分,青木香半两,吴茱萸1分,丁香1分,厚朴(去皮,姜汁炙香)半两,荆三棱(炮)半两,干姜(炮,锉)半两,芍药半两,(炙),甘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暖脾助胃。主脾胃虚冷,心腹切痛,不思饮食,呕逆泻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米饮调下。

【摘录】
《博济》卷二

【处方】
丁香3分,白术3分,人参1两(去芦头),当归半两(锉,微炒),肉豆蔻半两(去壳),缩砂3分(去皮),藿香半两,诃黎勒皮半两,草豆蔻3分(去皮),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神曲半两(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妇人脏腑虚冷,脾胃气弱,食即呕吐,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生姜、大枣汤调下。

【摘录】
《圣惠》卷七十

【处方】
丁香半两,槟榔3分,芎䓖半两,桂心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高良姜半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后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心腹冷气相引痛,或时呕逆,四肢不和,少思饮食,渐至无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个,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
丁香半两,白术3分,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3分(炮裂,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神曲3分(炒令微黄),诃黎勒皮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伤寒后,脾胃气虚,心腹胀满,宿食不消,四肢逆冷,不欲饮食,食即欲吐。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三

【处方】
丁香1两,前胡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麻黄2两(去根节),白术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伤寒已经三日,头痛,壮热不解,咳嗽痰逆。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九

【处方】
丁香1分(不见火),肉豆蔻2枚(面裹,煨),附子1两(炮,去皮脐,锉如豆块),生姜4两(净洗,和皮切碎,同附子入铫内,慢火炒令姜干为度)。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一切冷气泻,脾泄,腹内刺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食前温粥饮调下,1日3次。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
丁香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木香半两,诃黎勒1两(煨,用皮),人参半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温中和气。主热病后,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丁香3分,人参(去芦头)3分,槟榔3分,白术3分,桂心3分,当归(锉,微炒)3分,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前胡(去芦头)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高良姜1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产后脾胃气寒,心胸满闷,吐逆,四肢少力,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
丁香3分,肉豆蔻(去壳)3分,当归(锉,微炒)3分,白术3分,缩砂(去壳皮)3分,人参(去芦头)3分,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产后胃气虚弱,因饮食不节,致成霍乱。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别名】
丁香豆蔻散

【处方】
丁香半两,伏龙肝1两(细研),白豆蔻半两(去皮)。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产后心烦,胃虚寒呃逆。

【用法用量】
丁香豆蔻散(《金鉴》卷四十七)。

【摘录】
《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
苦丁香5钱,川乌(炮)3钱,香白芷3钱,草乌3钱,牙皂(炮)3钱,细辛3钱,胡椒1钱,麝香少许。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用竹筒将药吹入肛门内,即通。

【摘录】
《回春》卷四

【处方】
丁香不拘多少。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乳头破裂,或因小儿吹乳,血干,自裂开,多痛。

【用法用量】
干敷裂处;如燥,唾津调敷。

【摘录】
《医学正传》卷六引朱丹溪方

【处方】
丁香1钱,柿蒂1钱,甘草半钱,良姜半钱。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伤寒咳逆、噎、汗。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用法用量】
用热汤猛点,乘热1服。

【摘录】
方出《中藏经》卷六,名见《活人书》卷十一(工作肃增注)

【处方】
丁香1分,桂心1分,白术1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高良姜1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1分(炙微赤,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羸瘦,脾胃虚冷,四肢不和,少欲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大枣1个,煎至5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
丁香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3分,前胡3分(去芦头),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枇杷叶半两(去毛,炙微黄),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柴胡1两(去苗),白茯苓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气劳,脾胃久弱,呕逆不纳饮食,四肢羸瘦,渐加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
丁香7粒,瓜蒂7枚,赤小豆7粒。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急黄。

【用法用量】
以鸡子清1枚相和。用新汲水调,顿服。当吐利,即效;未愈,即再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五

【处方】
丁香1分,花桑叶1分,人参1分(去芦头),白茅根1分(锉),藿香1分。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呕吐,哕逆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二

【处方】
丁香半两,白术3分,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藿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皮2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五膈气,脾胃虚冷,呕吐酸水,不能下食,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五十

【处方】
丁香1分,桂心1分,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1分。人参1分(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脾胃

上面已经详细为大家推荐了丁香散,大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养生方剂,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应该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身体需要。



健胃丁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想养生的话不妨通过一些中药方剂来调节,这样既可以维持身心的健康,同时,又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那么今天就来看一看健胃丁香散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别名】
健脾丁香散

【处方】
广木香1两,净全丁香1两。

【功能主治】
反食,呕吐气噎,关格不通。

【用法用量】
健脾丁香散(《奇效良方》卷十八)。

【摘录】
《普济方》卷三十六引《德生堂方》

大家看过对健胃丁香散的介绍之后,肯定有很多的想法吧,有没有觉得很长知识呢,活到老学到老啊,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



茴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疾病的困扰,那么面对疾病我们又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呢?遇到疾病应该怎么办?又要如何调理?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种中药方剂茴香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学习下哦。

【处方】
京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金铃子(去核,麸炒赤)各30克 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 木香 当归(洗,焙)30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一切气疾,脐腹满,膀胱疝气,小肠气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如小肠撮痛,炒生姜,酒调下,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一服。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

【处方】
香附子(用去壳巴豆2~7粒,同炒焦,巴豆不用)茴香(炒)各30克

【制法】
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
治小儿外肾肿大,胀闷作痛。

【用法用量】
幼儿每服1.5克,空腹时煎紫苏叶汤调下,如是3岁以上服3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处方】
白蒺藜、附子、茴香子等分。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阴疮,风冷所伤,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一引《千金》

【别名】
茴香汤

【处方】
茴香(炒)、苦楝(炒)。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用法用量】
茴香汤(《洁古家珍》)。

【摘录】
《保命集》卷下

【处方】
茴香(炒)、川楝子(去核)、牵牛、巴戟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疳疝气攻,阴核肿大。

【用法用量】
3岁半钱,灯心汤调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全婴方》

【处方】
茴香(炒)半钱,芸苔子半钱,田螺壳2钱,甘草3寸(炙),川楝子1分(用肉)。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瘹气。小儿生下5个月以上至7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在脐下痛者。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煎沉香汤调下;木香汤亦得。

【摘录】
《幼幼新书》卷十引《形证论》

【处方】
茴香(炒)、木香、黑附子(炮)、金铃子(去核,用皮)、萝卜子(炒)、槟榔、破故纸(炒)、白豆蔻(煨)各等分。

【功能主治】
小儿盘肠气痛。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半盏,入盐煎服。

【摘录】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

【处方】
茴香(炒)1两,蓬莪术1两,京三棱1两(2味炮熟,锉),金铃子肉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膀胱气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热酒调下。每发痛甚连日,只2-3服立定。

【各家论述】
《本事方释义》:茴香气味辛温,入足厥明;金铃子肉气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阴;蓬莪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厥阴;京三棱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能缓诸药之性;热酒调送,欲药性之入厥阴也。此治膀胱气痛不可忍者。刚剂屡投而效,故治以攻坚破积之药,虽有缓中之品,而苦辛泄肝之药居多,气既得泄,病自缓矣。

【摘录】
《本事》卷三

【别名】
茴香子散

【处方】
茴香子1两,苦楝子1两(炒微黄),木香半两,槟榔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盲肠气,小腹连阴疼痛。

【用法用量】
茴香子散(《普济方》卷二五○)。

【摘录】
《圣惠》卷七

【处方】
舶上茴香1两(炒),金毛狗脊1两(刮去皮毛),黑牵牛2两(微炒)。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膀胱气肿硬,上下不定,腰膝气滞疼痛,行履艰难。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入腻粉少许拌匀,以猪肾炒,临卧盐酒调下;盐汤亦得。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处方】
茴香1两,紫苏1两,槟榔1两,木通2分,巴戟(去心)2分,人参2分,赤茯苓2分,当归半两,桃仁(去皮,麸炒黄)半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气淋,小肠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
芸苔子(炒)1分,蓬莪术1分,茴香(炒)1分,青皮1分,甘草1分,辣桂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脐下气块瘹痛。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盐汤调下。

【摘录】
《直指小儿》卷二

【处方】
京三棱(炮)、茴香(炒)、甘草、没药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吊疝,大人膀胱疝气痛。

【用法用量】
煎吊藤汤调下;葱汤亦可。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处方】
茴香、冬青胆(阴干)、生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孩儿赤眼,并治胎热及疳障多泪。

【用法用量】
每洗眼时,取药1分,水1盏,煎10沸后,温洗之。

【摘录】
《颅囟经》卷下

【处方】
茴香、苦楝(炒)、五味。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肾消,小便如油。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酒送下。

【摘录】
《脉因证治》卷下

【处方】
茴香1两,川楝肉(炒)半两,破故纸(炒)半两,香附子半两,猴楂子半两(去核)。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男子小肠气,女子盘肠气,寒湿气入少腹疼痛,或外肾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空心温酒、盐汤任下,日3次。初生小儿女皆可服。如药冷,将盏盛药,于热汤内坐热,涂母乳与吃。

【摘录】
《医方类聚》卷九十引《经验良方》

【处方】
广木香1两,茶1两,八角茴香半两,乳香半两,人参半两,川楝子2两半(去皮子),甘草1两半,知母1两半,小茴香1两半,贝母1两半,沉香2钱,安息香2钱半。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牙痛。

【用法用量】
好酒和聚,阴干为末。每服3钱,空心酒下。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

综上所述,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哪些朋友不小心患上某些疾病可以尝试服用茴香散,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除了对特定疾病的治疗,茴香散还可以帮助增强记忆力,有效地增强身体某些方面的机能。



川楝茴香散的功效与作用

大家都知道中药是很神奇的,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特定的属性,当它们中的几种融合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呢?接下来就为大家推荐川楝茴香散这种中药方剂,为我们来揭晓答案。

【处方】
木香、茴香(盐炒香,不用盐)、川楝子(切片,盐炒,同盐用)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小肠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热酒1盏,空心调下。

【摘录】
《瑞竹堂方》卷二

通过上面的关于川楝茴香散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川楝茴香散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附子五味散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系统,如果生病,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中药方剂恰恰可以在治愈病症的同时顺带调理修复其它受损的器官机能,是很多患者的福音,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附子五味散这种中药方剂。

【处方】
附子(炮)5两,细辛5两,白术5两,干姜4两,神曲1升。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水谷痢,痢无期度,食不消化,腹痛,每过冷便发。

【用法用量】
初服1方寸匕,稍稍加至2-3匕,以饮送下,1日2次。

【注意】
忌猪肉、生冷、油腻、桃、李、雀肉等。

【摘录】
《外台》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在我们阅读完上文后可以发现附子五味散不仅仅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是治病的良方,我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附子五味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