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正伦教授谈顺四时_养生专家提示西瓜六类人群不宜食用

由网友(puberty)分享简介:千年药典籍,神秘莫测,您知道四季轮回与人体之间潜藏的关联吗,您知道如何饮食才能真正养生吗,情绪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影响,草根炎炎夏日,西瓜算得上是最受欢迎的纯天然“饮料”了。在中医里,它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是清热、解暑、利尿的佳品。然而,著名中医养生专家樊正伦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杨力教授近日却提醒说,西瓜并非人人皆宜,以...



樊正伦教授谈顺四时

千年药典籍,神秘莫测,您知道四季轮回与人体之间潜藏的关联吗,您知道如何饮食才能真正养生吗,情绪对健康究竟有没有影响,草根树皮为何能治百病,著名中医学家樊正伦教授作客健康大讲堂,为您打开中华医学经典的大门,破译先人的养生之道。

  养生首先要顺四时,就是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最早在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的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

  要想了解中医的养生,首先得先了解中医的四时,如果不了解四时就没法谈中医养生,因为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要根据四时的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顺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保证减少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贼风是在时令中没有正常气侯的时候,中医叫做虚邪贼风,这些东西都会导致人疾病发生,现在人们到了夏天唯恐空调开得不大,冬天唯恐暖气烧得不热,这其实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过去老百姓有一句话,叫做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冬天由于气血是避藏的,如果这时候太热,让气血都耗散出去,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如果不能够把精血很好的储存起来,春天就要得瘟病,所以建议冬天的温度一定要控制在20度左右,夏天年轻人是办公室空调,家里是空调,汽车里还是空调,这样该出汗的时候不出汗,肯定不能舒服,所以建议大家别怕费电,夏天开空调的时候开点窗子,因为空调的风和自然风绝对不一样,是一种透骨的凉,另外电扇也不要冲着自己吹,最好冲着墙吹,让它有回旋的余地。

  我们每一个人就跟外边的落叶树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您看现在是冬天,所有的树叶都落了,树叶为什么落,因为冬天的时候原来分布在四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所以它的枝叶上就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所以它的树叶就落了,到了明年春天,春天的时候所有的营养是从根部向四枝走,所以你看那个树一到春天的时候就发芽,为什么发芽,因为里边的营养往外走,外面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出现一个芽,到了夏天的时候,所有的气血都到外边来了,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了,外面枝繁叶茂,而底下根部却什么营养都没有,秋风一起树叶开始落,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这就是自然界的落叶树,我们人也一样,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的气血是从内脏向外走,到了夏天的时候气血都到了外面,到了秋天的时候气血开始从外面向里面走了,到冬天的时候里面非常充盈,而外面相对的不足,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夏天的时候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仅仅是细菌病毒的问题,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而里面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而冬天的时候,由于所有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外面是处在相对不足的状态,所以你这时候就容易感冒了,所以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人和自然界是完全一样的。我说明这个道理,就是说一年四季里面你和自然界的气侯变化是休戚相关的。

  所以春温、夏热、秋凉、动寒,它就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的规律,而人的这个生命过程你要想很好的完成你这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那么在你每一年里面,你的春夏秋冬的四季对你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霜降健体,登高远眺好时节!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过后将步入冬季,此时肺金当令,秋燥明显,燥易伤津。我们该如何养生保健以防秋燥,并顺利过渡到冬季呢?以下结合樊正伦先生的养生经验,谈谈霜降养生。

首先,在起居方面。时至霜降,天气逐渐转凉,老人易出现关节病变,易发腰腿痛等疾病,此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关节部位的保暖。同时,秋季体表的气血都向体内运行,体表腠理疏松,容易感受外邪致病,要注意穿衣保暖,但亦要注意做好“春捂秋冻”,不能过多添衣,要注意适时冻一冻,使身体适应外界逐渐转凉的天气,以便顺利过渡到冬季。另外,要防秋燥,还必须要注意休息,做到早卧早起,保证睡眠,让身体各个脏腑得到充分的调整,避免秋季的肃杀之气,减轻秋燥。

其次,在运动方面。霜降一般在农历九月,一片秋高气爽的景象,此时肺金主事,运动量可适当加大,可选择登高、踢球等运动。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也可选择广播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太极剑、球类运动等,还可选择一些导引,如《遵生八笺》中的“九月中坐功”,具体方法:每日凌晨三至七点时,平坐,伸展双手攀住双足,随着脚部的用力,将双腿伸出去再收回来,如此做五至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可治疗风寒湿痹、腰腿痛等症。

在饮食方面,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此时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有很多当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饮食调养。



专家告诉你为何现代人特别容易生病

薛长勇,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樊正伦,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研究室主任、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1、爱开空调不出汗,迟早要作病

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由于气血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常开空调,代谢不畅,能不得病吗?

农村很多上百岁的老人都住平房,因为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地气,能长寿。在平房里消暑,我不主张用空调,最好是用扇子,小大由之。

现在大家都住楼房,不得不用空调,空调出来的是透骨头的风。年轻人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男同志过了32岁,女同志过了28岁,再老呆在空调房里,就觉得透骨的凉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

夏天,人的气血由内向外走,外面的气血越来越旺盛,而里面的阳气就相对不足了。所以这时候要用点西洋参这样的药物辅助你的阳气。

夏天特别热,出汗特别多的时候会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扩散了。中医大夫这时候叫你吃点生脉饮:

人参,补中气

麦冬,清肺气

五味子,收心气

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夏天多喝点生脉饮就不会感到很疲劳。

2、种子就是生命力,多吃五谷可养命!

无论以肉食为主的民族,还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民族都得吃谷物。为什么呢?维持人的生命不仅仅靠脂肪、蛋白质,还需要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农村孩子吃的都是当年的新粮,即第二年的种子,尽管这些孩子很少吃鸡鸭鱼肉,但身体长得很健壮。现在城里孩子什么好吃的都有,却老是吃陈粮烂谷子,养出的孩子不是小胖墩就是豆芽菜。

我们东方人是以谷物为主,老祖宗给我们消化纤维性食物的肚子不是一代人能改变的,但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天天用这样肚子去对付牛排、鸡腿,能不长胖吗?

说到吃饭,大家觉得很简单,其实一点不简单。五谷就是具有生命力的种子。《黄帝内经》讲得很清楚,“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谷,是养命的,人要健康一定要吃五谷;

五果,是我们吃的水果、蔬菜,是帮助你消化的;

五畜,为益,肉类是起到补益作用的。

在谷物中,我特别要强调一下吃小米的好处,大家知道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的代称。在所有的谷物里,我们的祖先是把最好的粮食供奉给上天。为什么拿小米供奉上天?根据现代科学的研究,小麦、稻米就其营养成分,都比小米强,小米是粗粮。

但您看看小米,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一碗谷子种到地里是一大片。小米在任何贫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过去女人生完孩子为什么喝小米粥?因为小米粥的补养效果特别好。维持生命要靠无数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所以大家一定要以五谷为养,五谷中的首选是小米粥,而且不要撇掉米油。

蔬菜的“蔬”,是草字头下一个“疏”字,因为蔬菜有疏通的作用,当你觉得肠道不通畅的时候吃蔬菜有助于消化,再看荤菜,草头下一个“军”字,古代晕字和军字是同源的。荤菜天天吃,越吃越糊涂,蔬菜越吃越疏通。

3、吃好早午饭,睡好子午觉

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

半夜相当于冬至,阴气最盛;

正午12点相当于夏至,阳气最盛。

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饭一定要吃好,因为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帮助你促进消化吸收。晚饭切记少吃点,别早上、中午都凑合,晚上吃得丰盛。

吃得太饱太好,就易得富贵病。《黄帝内经》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老吃大鱼大肉这些东西,就会出现糖尿病的痈、疮、疽。

糖尿病在中国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会变成内热,出现了消渴症状。“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咱们现在跟过去帝王的生活差不多,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导致血糖、血脂高。

一些老年人,平常孩子们不在家,就对付着吃,早上、中午都吃剩的,晚上孩子回来了,就做顿好的,孩子吃得挺香,他看着也想吃,孩子也说您累了半天多吃两口吧,老人于是多吃了两口,结果,半夜就叫120了。

这是因为什么?早上、中午吃得多了,心气可以借自然界的阳气,晚上借不了。脾胃属土、心属火,土和火是儿子和妈妈的关系,火生土。心是妈妈,脾胃是儿子,本来妈妈这儿一高兴,心气就散,力量就弱,您这边又多吃东西,吃完东西要消化,脾胃要加大工作,但脾胃功能弱,自己没劲了就要跟妈妈借劲,中医讲这叫子盗母气。本来妈妈就已经很弱了,你这边再增加它的负担,半夜可不就犯病么?

中国人特别强调老年人要睡子午觉,就是子时和午时,这是两个很重要的时辰:

半夜12点至1点:是子时,这时阴气最盛,阳气初生的时间;

中午11点至1点:是午时,是阳气最胜,阴气初生的时候。

阴阳两气只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时候你就转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觉了。所以子、午两时对老年人尤其重要。中国古代很多人吃两顿饭,不是因为没粮食,早上9点至10点是脾胃最好的时候,下午2点至3点是小肠功能最好的时候。所以建议老年人最好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对老年人的养生极其有益。

4、健康不能太机械

“牛奶里含激素,吃西红柿可降解;西红柿含残留农药,可服阿托品;服阿托品,小心生物碱中毒,吃点扁豆吧;扁豆也有毒性呀!喝牛奶吧,牛奶能中和扁豆的毒性……”这是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

很多人都是这样,担心这个有激素,那个有农药,于是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的。

其实,健康不能太机械,坚持一个正确的大方向走下去就可以了。

就像要从北京去上海,只要往南走,坐飞机也好、乘高铁也行、还可以开车,甚至走着去都没问题,目标都是一致的,都能到达,只是方式不同。



常喝绿茶或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据日本NHK电视台5月15日报道,日本金泽大学近期一项研究表明,绿茶具有预防痴呆的功效,常喝绿茶的老年人得痴呆症的概率相对较低。

据报道,金泽大学神经内科山田正仁教授的研究小组,五年前对723位60岁以上的未患痴呆症的老年人的喝绿茶频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其中的490位老人以“一点都不喝”、“一周喝1-6次”、“每天都喝”分为三组进行了五年的追踪调查。

结果显示,“一点都不喝”的138人中有43人在五年后被诊断患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占了整组的31%。“一周喝1-6次”的195人中,有29人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占整组的15%。每天都喝绿茶的157人中,有18人被诊断为轻度认知障碍,占整组的11%。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可能是由于绿茶中还有较多的儿茶素,杨梅素等多酚成分,具有预防痴呆症的功效。山田教授表示,“将会把绿茶中含有的成分的研究与痴呆症的预防联系起来进一步研究”。



秋分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

 

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阴平阳秘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吐纳功、叩齿咽津润燥功。饮食调养方面,应多喝水,吃清润、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阴生津的作用。

 

精神调养方面,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同时,秋分后,气候渐凉,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收敛闭藏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莲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广东民间历来秋日最多润养的汤水,此时正是大有所用,如青萝卜陈皮鸭汤、玉竹百合猪瘦肉汤、木瓜粟米花生生鱼汤、沙田柚花猪肝汤、无花果白鲫汤、霸王花蜜枣猪月展汤等都是家庭养生之品。   在精神养生方面,要看到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垂暮之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所以这时,人们应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同时精神情绪上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金秋季节时,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洗冷水浴;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则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小动作换大健康,你还不行动?

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每天忙碌着工作学习,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运动,没有时间去关心自己的身体,而对于身上的一些不适症状也都总是得不到缓解,因此久而久之,就可能积聚成大病,所以在平常即使我们没有时间去锻炼,那也应该适量的活动一些,做一些小动作来缓解,下面七个简单的小动作,每天做一做就能为你换来大健康。

远眺

登高远眺,可调节眼肌和晶状体,减轻眼睛的疲劳,改善视力。具体方法是:每天早晨、傍晚或大脑疲劳时,在自家的阳台或登上山峰,有规律地转动眼球和平视远处的山峰、楼顶、塔尖等景物。长年坚持,必有好处。

张嘴

在学习、做家务或看电视的间隙,将嘴巴最大限度地一张一合,带动面部全部肌肉,进行有节奏的运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延缓局部各组织器官的老化,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奋。方法如下:坐在椅子上或床上,嘴巴轻松地、有节奏地一张一合,每次张合持续50次,约1分钟左右,每天早晚坚持各做一次。

转颈

茶余饭后的休闲时间,经常做做转颈运动,既能收到提神的效果,又能防止颈椎疾病的发生。具体方法是:坐在椅上,先抬头,尽量后仰,再把下颏俯至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并向左右两旁侧倾10~15次,再将腰背贴靠椅背,两手在颈后抱拢片刻。

握拳

每天进行握拳锻炼,能增强体内脏器功能,使人的体力倍增,并保持旺盛的精力。方法如下:将双手紧握成拳,全身同时稍稍用力,然后放开,重复进行50~80次,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平时感到注意力不集中及精力不足者,可采用此法。

摩鼻

鼻子是人体呼吸的一道门户,它外与自然界相通,内与很多重要器官相连。经常按摩鼻子,有增强局部气血流通、润肺、防感冒之功效。具体方法是:用两手大拇指的指背中间一节,相互擦热后摩擦鼻尖24次,用两手手指摩擦鼻旁各12次,用手指刮鼻梁,从上向下10次。上述3个动作可同时做。

咽唾液

唾液与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唾液充盈,常含而缓缓咽之,能润五脏,养肌肤,使人长寿。具体方法是:先平心静气,轻轻吐气3口,再将舌伸出齿外唇内,上下左右搅动;当津液满口时,鼓漱5~10次,分3次把唾液徐徐送入丹田。每日练生津3~4次。

踮脚

经常站立和久坐的老年人常会感到下肢酸胀,重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这是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所造成的。不妨每小时做一次“踮脚”活动,方法是:不断地抬起两脚脚跟,使下肢血液回流良好。因为人体血液下肢回流,主要是靠抬脚后跟对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缩挤压,每次收缩时挤压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心脏每次跳动排出的血量。



秋分吃什么

适宜吃什么

1、日常饮食推荐茭白、番瓜、花生、栗子、藕、黑芝麻、红枣、核桃、梨、荸荠、胡萝卜、西红柿、荠菜、平菇、黄鳝、海蜇、海带等。

2、可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西洋参、芡实、桂圆、莲子、百合、白扁豆、山药、杏仁、川贝等。

3、饮食上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以滋阴润肺为主,也可多食酸味。

禁忌吃什么

1、痰湿质人忌食肥甘油腻。

2、禁寒饮,如各种生冷瓜果、冰淇淋、冰冻饮料等。这类冷食有碍脾胃,对水湿运化不利。胃寒的人更应忌食生冷的食物。

3、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的老年人忌食大热大补之品。

4、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不宜过分进补。

5、热证病人忌食辛辣,如辣椒、花椒、胡椒、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

6、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忌食虾、蟹等海产品。

阴阳平衡,营养均衡

秋分时节昼夜均等,所以我们养生也要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使阴气平和,阳气固密。

“阴阳平衡”是中医的说法,其实这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均衡”,有异曲同工之妙。想要均衡营养,首先要做到不挑食,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和“七天营养素”的平衡摄入。所谓“七大营养素”,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水这七种营养素。夏季天气炎热,人们食欲大多有所下降,很容易缺乏营养,因此到了秋天,要保证营养的充足和平衡。另外,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也很要,要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适当调配。吃东西时,切忌狼吞虎咽,一定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使肠胃更好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而且还有利于保持肠道内的水分,起到生津润燥的作用。

秋蟹膄肥,小心食用

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补的时候。螃蟹属上等名贵水产,肉嫩味美。不仅如此,螃蟹还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好几倍,而且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秋蟹如此营养美味,可是如果“不会吃”,反而会给健康造成损害,那么吃蟹都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不吃已经死了的螃蟹。螃蟹临死前和死亡后,其体内的组氨酸分解会产生组胺。组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的物质,而且螃蟹体内组胺的积累量会随着其死亡时间的延长而增多,毒性也越大。更重要的是,即使螃蟹熟透了,组胺也不会被破坏。

第二,生螃蟹不能吃。螃蟹中很容易寄生肺吸虫、生吃螃蟹会使肺吸虫也进入人体内;另外,螃蟹好食腐败之物,各种病菌和毒素都会积累在其肠胃里,如果生吃容易引起中毒。

第三,内脏没去除干净的螃蟹不能吃。清蒸也好,煎炸也罢,烹饪前,不仅要氢螃蟹刷洗干净,还要把蟹腮、蟹胃以及蟹心等内脏清理干净。其中蟹腮长在蟹体两侧,成眉毛状条形排列,而蟹胃在蟹体的前半部,蟹腮和蟹胃都含有很多病菌和脏东西;蟹心则在蟹黄中间,与蟹胃紧紧连着,其味道苦涩,也要清除干净。

秋分最应该吃的食物:螃蟹

养生功效:螃蟹能清热解毒、补骨添髓,秋季多吃螃蟹,有助于体内运化,调节阴阳平衡。

挑食标准:应挑选外壳背呈墨绿色、肚脐凸出、螫足上刚毛丛生的螃蟹。

食而有道:螃蟹性寒,须蘸食生姜、葱、醋等调味品,以祛寒杀菌。

适可而止:80克/次。

秋分的食谱

(1)秋日蟹锅

【材料】螃蟹500克,鸡肉末180克,猪肉末120克,银耳200克,莲藕末、竹笋块、胡萝卜片各100克,鸡蛋1个。

【调料】香菜末、盐、干淀粉、米酒、葱段、姜片、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螃蟹处理干净。

2.锅放油烧热,放葱段、姜片煸香,放胡萝卜、竹笋、螃蟹翻炒,下米酒、盐、开水,小火慢炖。

3.大碗中放肉末、莲藕、香菜末、鸡蛋、盐、干淀粉,拌馅挤成小丸子。

4.另起锅煮小丸子3分钟,倒入炒锅,加盐,放银耳,煮熟即可。

(2)蜜汁炒红薯

【材料】红薯300克,松仁50克,玉米粒100克,蛋黄1个。

【调料】黄油、奶油、白砂糖、蜂蜜、桂花酱、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

1.红薯洗净,一切两半,将切面盖一层保鲜膜,放入锅中蒸20分钟左右,取出,搅打成泥。

2.取一大碗,放入红薯泥、白砂糖、黄油、奶油、蛋黄、玉米粒拌匀,即成红薯糊。

3.炒锅烧热,放入黄油炒化,放入红薯糊、植物油翻炒均匀,盛入盘中,撒入松仁,淋上蜂蜜、桂花酱即可。

关注秋分养生



秋分习俗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关注秋分养生



食疗:【白露、秋分】季节养生食材

暑气消退,秋意渐浓,最近晚上已微有寒意,不知不觉又到季节交替的时刻。秋天早晚温差大,本易染风寒,偏干的气候更容易伤肺,滋肺润燥的饮食也就成为这季节的保养重点。秋天淡雅疏静,最适宜养生。不但可藉秋季的恬静修补夏季身体的损耗,各个秋天节气也有不同适合食用的食材,若因时制食搭配得宜,将可达到最好的滋补成效,调整身体状态迎接寒冬。今天就为大家提供【白露、秋分】的2道秋季节气养生食疗,让你跟随时节脚步轻松吃好料养生。

【白露】

适合食物:秋葵、莲藕、芋头

高纤的秋葵,黏液里含有果胶及黏蛋白,有护胃功效,富含的维生素A对眼睛也很有帮助。莲藕则可清热解毒,也能凉血、润肺 。芋头为白露盛产食材,有开胃生津、消炎镇痛等功效。

秋葵伴鲔鱼

食材:秋葵4根,生食鲔鱼丁40克 ,鹌鹑蛋1颗,酱油30ml,味醂20ml,蒜泥5克,炒熟白芝麻少许。

做法:

1.秋葵切除蒂头,烫熟切小块,加鲔鱼丁拌匀。

2.酱油、味醂、蒜泥、白芝麻拌匀,淋在做法1上,最后铺鹌鹑蛋。

【秋分】

适合食物:柚子、梨

柚子味酸、性寒,对体质燥热者具有化痰润肺、促进肠胃蠕动之效。梨则主治热嗽,止咳降火,是秋冬养生食疗中的佳品。

柚子香辣鱼

材料:鲷鱼片2片,柚子果肉 200克,腌料:盐、米酒、太白粉少许,鸡蛋1颗。

做法:

1.鲷鱼切片加腌料腌半小时,放入滚水煮熟后捞起。

2.酱汁拌匀后煮滚,放入柚子果肉拌一下,淋在做法1上面。



秋分至 养生要重视

  每年的秋分节气,就是一年秋天的开始。预示着秋天的开始。秋分至,养生要重视,因为求救是一年中间的过渡时期,万物都开始出现了消极增长的阶段,因此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需要我们去注意,特别是对于饮食、锻炼和生活等等都是需要有一定的规律的。

  秋季是一个过的是季节,正在向冬季过度,温度和湿度都开始渐渐的变化,对于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容易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患者来说,这个季节是需要去多加注意的,以便度过多事之秋。

  1、收养神气保持平和

  秋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秋分至,养生要重视,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经过一夏的生长,万物逐渐结出果实,步入秋天收获的季节,世间万物都呈现出从容安定的状态。秋分时节,养生保健也有讲究,首要原则是顺应节气,与大自然保持一致,应当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态。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敛各种嗜好、欲望,保持宁和的心境。

  2、轻缓运动循环气血

  秋令时节,若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秋季以养“收”为主。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可以学习传统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从身体内部改善体质。

  3、早睡早起多食“辛酸”

  秋季尤其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分至,养生要重视,哪怕比以往早10分钟,也是进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

  温馨提示:一年中的秋季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温度和空气的湿度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各方面都要去多加注意,秋分至,养生要重视,一定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这样才能安度秋天。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