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胡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什么?_前胡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唯我独萌ii)分享简介:前胡主要的功效是用来清风散热,还可以对化痰止咳有着很好的功效。如果人们出现了痰多咳嗽,肺功能不是很健康,经常会出现风寒感前胡是一味很好的药材,在中医里面经常要用到前胡给患者治病,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前胡的几个方面。【英文名】RADIX PEUCEDANI【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 白花前胡 Peu...



​前胡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什么?

前胡主要的功效是用来清风散热,还可以对化痰止咳有着很好的功效。如果人们出现了痰多咳嗽,肺功能不是很健康,经常会出现风寒感冒的症状,这个时候就可以用钱糊来进行治疗,这是一种中成药,不用担心对身体有伤害。

前胡能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哎逆食少、胸膈满闷。

1、前胡治肺热咳嗽,痰壅,气喘不安:前胡(去芦头)一两半,贝母(去心)、白前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枳壳(去瓤、麸炒)一两,芍药(赤者)、麻黄(去根节)各一两半,大黄(蒸)一两。上八味,细切,如麻豆。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圣济总录》前胡饮)

2、前胡治咳嗽涕唾稠粘,心胸不利,时有烦热:前胡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半(去心),贝母一两(煨微黄),桑根白皮一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前胡散)

3、前胡治骨蒸热:前胡5克 柴胡10克胡黄连5克 猪脊髓一条猪胆一个.水煎 入猪胆汁服之.(《国医宗旨》)

4、前胡治妊娠伤寒头痛壮热:前胡(去芦头)、黄芩(去黑心)、石膏(碎)、阿胶(炙 焙)各50克.上粗捣筛.每服15克水一盏 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温服.(《普济方》前胡汤)

5、前胡治小儿风热气啼:前胡(去芦).上为末炼蜜和丸小豆大.日服一丸 熟水下.服至五六丸即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前胡丸)



前胡的功效与作用

前胡是一味很好的药材,在中医里面经常要用到前胡给患者治病,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前胡的几个方面。

【英文名】
RADIX PEUCEDANI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 白花前胡 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或 紫花前胡 Peucedanum decursivum Maxim.的干燥 。冬季至次春茎叶枯萎或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白花前胡: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浸渍2 小时后,取乙醚液2 滴,分别点于两张小滤纸片上,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淡天蓝色荧光。然后滴加15%氢氧化钠溶液数滴,2 分钟后荧光消失。将一张滤纸片避光保存,另一张滤纸片曝光,约3 小时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曝光者天蓝色荧光加强,避光者不显荧光。

【炮制】 前胡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肺经。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
《中国药典》

【出处】
《雷公炮炙论》

前胡的功效作用等已经在上文中有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前胡是否还有其它的疗效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去研究。



黄芷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了什么?

黄芷是非常有价值的中药,在平时随着现在西医越来越发达,更多的人对中医还是比较信赖的。针对一些慢性的疾病,西医束手无策的时候,可以通过用中药改变一般,这种中药在平时的主要功效,能治疗气血不足,还有的通便利尿的作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如今,随着西药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服用西药,而对于中药的了解与用法却不是太了解。

今天,就来为大家推荐一款中药——黄芪。接下来我们将会针对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来进行一番深度的讲解。黄芪,是中药的一种,其多被人们称为黄耆。黄芪药材珍贵,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其被广泛种植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山西等地。黄芪作为一种名贵的药材,其具有利水消肿、补气固表、排毒排脓等作用。

黄芪属于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功效主治:

黄芪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气、固本,敛汗、生肌、利水、消水肿等。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作用: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芪能显著增加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促进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杀菌能力。

给小鼠灌些用黄芪水煎的药可以很好的增加它的脾脏NK细胞活性,这一过程与诱生干扰素会同时发生。



旱前胡的功效与作用

旱前胡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药,具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对天一些体质不好的人来说,吃旱前胡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身体健康情况,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旱前胡。

【别名】
前胡、红前胡、羽裂藁本、滇前胡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羽苞藁本的根。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细圆柱形,长达10cm,根颈密生残留的枯萎叶鞘纤维。茎细,单生,具分枝,圆柱形,具纵沟纹,无毛或被微柔毛。基生叶叶柄长8-18cm,叶片轮廓卵形至三角状卵形,三至四回羽状全裂,羽片5-6对,末回裂片线形,长1-3mm,宽1-2mm,茎生叶叶柄全为鞘状。复伞形花序顶裂的窄裂片,外被短柔毛;伞辐14-23,开展,果期向外反曲;小总苞片810,二回羽状深裂;萼齿明显;花瓣内面白色,外面常呈紫色,长卵形;花柱基隆起,分生果长圆形,长6-8mm,宽3-4mm,背棱略突起,侧棱扩展成窄翅;背棱槽内油管1,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胚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0-4000m的山坡、草地、山地丛林中。

【化学成份】
根含香豆精类物质:羽苞藁本素(daucoidin)A和B,二氢山芹醇当归酸酯(columbianadin),异食用当归素(isoedultin),园当归素(archangelicin),香柑内酯(bergapten)和非香豆精类物质:阿魏酸(ferulic acid),镰叶芹二醇(falcarindiol),蜡酸(cero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功能主治】
散风清热;下气消痰;活血调经。主感冒;头痛;咳喘痰多;痞满呕逆;月经不调;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以上就是对旱前胡的功效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所有的朋友都能所帮助,总得来说旱前胡的养生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旱前胡来更好的促进身体健康 。



五行草的功效与作用包括什么?

五行草大家都是知道的,我心草本身是一种中成药,主要的功效是能够清热解毒活血散痛的,一般,对治疗许多病毒性疾病有着很好的帮助,另外就是五行草的药用价值也很广泛,能够被人体所吸收使用,平时的时候很受人欢迎。

五行草的功效与作用之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热痢脓血,热淋,血淋,带下,痈肿恶疮,丹毒,痕疬。用于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常配黄连、木香。内服或捣汁外敷,治痈肿。亦用于便血、子宫出血,有止血作用。

(1)《唐本草》: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儿尤良;用汁洗紧唇、面疱、马汗、射工毒涂之瘥。

(2)孟姺: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敷。治疳痢及一切风,敷杖疮。

(3)《食疗本草》:明门。亦治疳痢。

(4)《本草拾遗》:止消渴。

(5)《蜀本草》:主尸脚(人脚无冬夏常拆裂)、阴肿。

(6)《开宝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热,杀诸虫,止渴,破症结痈疮。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肿。以封之,即根出.生捣绞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

(7)《日用本草》:凉肝退翳。

(8)《滇南本草》:益气,消暑热,宽中下气,润肠,消积滞,杀虫,疗疮红肿疼痛。

(9)《纲目》: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

(10)《生草药性备要》:治红痢症,清热毒,洗痔疮疳疔。[2]

主要附方

(1)治血痢:马齿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马齿苋煮粥,不着盐醋,空腹谈食。(《圣惠方》马齿粥)

(2)治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菜,捣,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调,顿服。(《经效产宝》)

(3)治小便热淋:马齿苋汁服之。(《圣惠方》)

(4)治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一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取顿饮之。(《海上集验方》)



前胡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前胡散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 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前胡散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处方】
前胡、子芩、山栀仁、防风、甘菊花、沙参、甘草(炙),各半两。羚羊角屑、麦门冬(去心)、枳壳(麸炒),各一两。石膏(二两)。

【功能主治】
治热毒风攻头面,壅热,口干心烦,不欲吃食。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前胡散功效和用法等。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虽然前胡散的好处很多,但是还是要在充分了解它的情况下再去服用。



白独活的功效与作用

白独活是非常有营养的珍贵药材,经常吃白独活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功效和作用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食用白独活呢,食用白独活对于我们的身体具体能够起到怎样的好处呢,我们需要懂得一些白独活的专业知识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别名】
独活、朱噶尔、法洛海、白羌活、藏当归、香白芷、骚独活

【来源】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白亮独活的根。

【原形态】
白亮独活,多年生草本,高1-1.5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或柔毛。根圆柱形,下部分枝,棕黄色,粗大。茎直立,中空,有棱槽,上部多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叶柄长10-15cm,叶片轮廓为宽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5-30cm,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长卵形,长4-7cm,宽2-4.5cm,羽状浅裂,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下面密被灰白色软毛或绒毛;茎上部叶有宽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花梗长15-30cm,有柔毛;总苞片1-3,线形;伞辐24-40,具白色柔毛;小总苞片少数,线形;每小伞形花序有花约25朵,花白色;花瓣二型;萼齿极细小;花柱基短圆锥状。果实倒卵形,长5-8mm,宽4-6mm,侧棱有宽翅,每枝槽中有油管1,长度为分果长度的2/3,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4200m山坡、林下、灌丛边。

【化学成份】
根含柑内酯(bergapten),独活内酯(heraclenin),独活属醇(heraclenol),异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软木花椒素(suberosi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8-牛狼醇基补骨脂素(8-geranyloxypsoralen),白芷素(angelicin),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根中还含叔-O-甲基独活属醇(tert-O-methylheraclenol),异独活内酯(isoheraclenin),花椒毒酚(xanthotoxol)和牛防风素(sphondin)。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
散风止咳;除湿止痛。主感冒;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麻风;风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沁酒。

【摘录】
《中华本草》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白独活,我们知道白独活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白独活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白鲜皮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对大家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些都是对人体有非常大的益处的,白鲜皮散这种方剂也不例外,那么白鲜皮散有什么样神奇的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处方】
白鲜皮15克 黄芩15克 秦艽15克(去苗)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麦门冬15克(去心)大青15克 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治热病,狂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
白鲜皮汤

【处方】
白鲜皮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麻黄1两(去根节),白芷1两,白术1两,防风2两(去芦头),葛根1两(锉),独活1两,汉防己1两,人参1两(去芦头),茯神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石膏3两,桂心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风痱,四肢缓弱,心神烦闷,不能言。

【用法用量】
白鲜皮汤(《圣济总录》卷九)。

【摘录】
《圣惠》卷十九

【处方】
白鲜皮半两,川升麻半两,川朴消1两,茵陈1两,黄芩半两,栀子仁半两,大青半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葛根半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急黄,头目四肢烦热疼痛,小便赤,大便难,心躁不得睡。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新汲水调下。须臾当利1-2行,如人行10里未利,即再服。

【摘录】
《圣惠》卷五十五

【处方】
白鲜皮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犀角屑半两,黄芩半两,知母半两,沙参半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小儿心肺风热壅滞,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
白鲜皮3分,黄芩3分,川升麻3分,地骨皮3分,钩藤3分,犀角屑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胡黄连3分,龙齿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百日以来,至3-4岁,发热痫瘛疭,身体如火。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入牛黄末1字,温服。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五

【处方】
白鲜皮1两,犀角屑3分,钩藤1两,子芩3分,龙齿1两,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惊痫,邪气发即吐涎,迷闷难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加淡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服之。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五

【别名】
白鲜皮汤

【处方】
白鲜皮1两,防风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知母1两,沙参1两,子芩3分(去黑心)。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肺脏风热毒气,攻皮肤瘙痒,或时胸膈不利,时发烦躁。

【用法用量】
白鲜皮汤(《普济方》卷二十八)。

【摘录】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处方】
白鲜皮2两,黄连1两半(去须),土瓜根1两半,芍药1两半,大青1两半,栀子仁1两半,茵陈蒿1两半,栝楼根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芒消3两半(研入),贝珠30枚(烧赤,研入),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3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诸黄。皮肉如金色,小便赤黑,口干烦渴。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煎茅根汁调下,空腹顿服。取利;至晚不利再服,服了以少葱豉粥投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

【处方】
白鲜皮半两,子芩半两,川升麻半两,玄参半两,白蒺藜半两(微炒,去刺),桔梗半两(去芦头),防风半两(去芦头),前胡半两(去芦头),百合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栀子仁半两,马牙消1两,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茯神半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遍身热毒疮,及皮肤瘙痒,烦躁;热苑四肢,肿实不散,令人气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薄荷汤调下。

【摘录】
《圣惠》卷六十四

【别名】
白鲜皮汤

【处方】
白鲜皮半两,细辛半两,蚱蝉2枚(微炙),钩藤半两,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蛇蜕皮5寸(炙令黄色),甘草3分(炙微赤,锉),牛黄半分(细研)。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风痫,胸中痰涎。

【用法用量】
白鲜皮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摘录】
《圣惠》卷八十五

【处方】
白鲜皮半两,川升麻半两,黄芩半两,玄参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犀角屑半两,栀子仁半两,赤芍药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热病,毒气不散,遍身生热毒疮。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白鲜皮1两,栀子仁3分,麦门冬3分(去心,焙),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郁金3分,黄芩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铅霜1分(细研)。

【制法】
上为细散,入铅霜同研令匀。

【功能主治】
热病,心神烦躁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熟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白鲜皮1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大青半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热病,热毒在心脾,狂乱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白鲜皮1两半,大青3分,羚羊角屑3分,玄参3分,栀子仁3分,子芩3分,川大黄(炙微赤,锉)3分,地骨皮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大热,心狂欲走。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五

【处方】
白鲜皮1两,犀角屑1两,川升麻1两,大青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大热,闷乱谵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
《圣惠》卷十五

【处方】
白鲜皮1两,黄芩1两,柴胡1两,大青1两,麦门冬1两,栀子仁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羚羊角屑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时气6日,热毒不退,心胸烦躁,大小肠秘涩,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五

【处方】
白鲜皮半两,黄芩半两,秦艽半两(去苗),犀角屑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大青半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热病,狂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七

【处方】
白鲜皮1两,百合1两,石膏1两半,羚羊角屑1分,木通1两(锉),防风1两(去芦头),川升麻1两,龙齿1两半。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阳痉,壮热不渴,筋脉不能舒展,牙关疼急,不欲见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惠》卷十

上文介绍了白鲜皮散的食用方法,我们可以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采纳后好好利用白鲜皮散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黄香薷的功效与作用

你知道黄香薷吗,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对于一些疾病非常有帮助。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

【别名】
香薷、寸薷

【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 黄香薷 全草 。中秋前采收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木.根须状。茎高10~30厘米,节甚长,节上具分枝。叶对生,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2~4.5厘米,宽0.3~0.9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渐尖。上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并有极微小的腺点,无毛;几无柄。假穗状花序,顶生,长2.5~6厘米;苞片膜质,具紫色多睫毛的纵脉,边缘有锥刺状齿,覆瓦状排列;花小,米黄色,开向花序的一侧面。小坚果极细小,留于宿存的花萼内。花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向阳处。分布福建、云南、四川等地。

【性味】
辛,香,性微温,无毒。

【归经】
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清暑热,利小便,除胸满,理烦渴。治中暑下痢,发热口渴,心烦胁痛,口臭,舌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摘录】
《*辞典》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对于黄香薷的功效与作用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身体出现了什么不适的症状,可以用中药的方法去调理,中医治病的历史久远,可以放心食用。



旱半夏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旱半夏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以及药用价值,这种植物往往在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被广泛种植,可以用于化痰润燥以及止呕消肿的治疗。旱半夏不但能够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而且对于畜牧业来说,也是常见的用药。旱半夏有很好的止咳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消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常说的半夏为旱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性温,味辛,有毒。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痰湿水饮、胸膈胀满、恶心呕吐、痰多咳喘等病症。常用量3~9g。产量少,价格高。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有显著镇咳、祛痰、镇吐、缓解咽痛、防治矽肺、抑制应激性溃疡、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生半夏,为原药材经拣净杂质,筛尽灰屑入药的生用饮片,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者,称半夏片。半夏生用辛烈毒甚,不宜内服,故处方中单写半夏者,都指的是经过炮制后的各种制半夏而言,如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等。若需用生半夏入药时,应特别注明。生半夏多供外用,旧时大多研末吹鼻,引涎以治晕厥、小儿惊风或喉痹肿痛;近来多外敷以消痈肿、除瘿瘤、疗癣痒等。

有的朋友可能心律失常,这个时候可用旱半夏的给你治疗,另外旱半夏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可以用于某些疾病的抗凝治疗,除此之外,临床上面旱半夏对于胃癌食道癌以及皮肤癌都有比较不错的抑制作用,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