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攻汤的功效与作用_肝肾兼资汤的功效与作用

由网友(天生老基肉!)分享简介:兼攻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兼攻汤却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来看看吧。【处方】石膏5钱,人参3钱,白术1两中药方剂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很多人也知道它的好处,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肝肾兼资汤。【处方】熟地1两,当归1两,白芍2钱,黑栀1钱,山萸5钱,白芥子3钱,甘草3钱。【功能主治】平肝补肾。主胁痛。【用...



兼攻汤的功效与作用

兼攻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看起来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兼攻汤却有很多的功效,下面就来看看吧。

【处方】
石膏5钱,人参3钱,白术1两,厚朴2钱,天南星3钱,半夏3钱,陈皮1钱,麦冬1两。

【功能主治】
泻火平胃,祛痰养脾。主感邪气于一时,即狂呼大叫,见人大骂,大渴索饮,身出大汗,有似亡阳。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十

上面就是关于兼攻汤的一个功效介绍,从这些介绍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兼攻汤确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疾病的困扰,但是要注意绝对不能够盲目服用。



兼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国古代很早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即是我们所说的方剂。今天为大家介绍兼气汤这种方剂。

【处方】
大黄5分,麦门冬(去心)3分,甘草3分,细辛2分,甘竹叶1合(切),黄芩4分。

【功能主治】
4-5岁小儿壮热。

【用法用量】
上用水3升,煮1升2合。作1服,日2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八五

上面介绍了兼气汤的做法,不同的养生方剂带给我们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饮用一些方剂还是有好处的。



消补兼施汤的功效与作用

你知道消补兼施汤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消补兼施汤治疗呢?消补兼施汤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
人参3克 白术9克 薏仁15克 茯苓9克 黄耆15克 防风105克 白矾3克 白芍9克 陈皮1.5克 白芥子9克

【功能主治】
补气消痰。治气虚痰滞,人身生块而不消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石室秘录》卷二

通过上面的关于消补兼施汤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消补兼施汤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缓攻汤的功效与作用

缓攻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是包含了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中药材,是药食同源的纯天然配方,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相关的介绍吧。

【处方】
白芍1两,枳壳5分,大黄1钱,槟榔5分。

【功能主治】
大肠湿热痢疾。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辨证录》卷七

以上就是利用缓攻汤治疗疾病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常识问题了,最后提醒一下在利用缓攻汤治疗疾病的的同时一定注意日常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黄柏汤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养生,很多人会侃侃而谈,由此可知,大家对于养生的关注。那么大家了解中药方剂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药方剂黄柏汤的有关介绍。

【处方】
黄柏 黄连 白头翁(一作白蔹)升麻 当归 牡蛎 石榴皮 黄芩 寄生 甘草各6克 犀角 艾叶各3克

【制法】
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小儿夏月外感寒邪,迫使热气内入肠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壮热头痛,手足烦。

【用法用量】
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百日至二百日小儿,一服40毫升,二百余日至一岁小儿,一服50毫升。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处方】
黄芩1钱,黄柏1钱,黄连3钱(去毛)。

【功能主治】
阳乘阴,崩中下血,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溢。

【用法用量】
上用水4盏,煎取1盏半,去滓,加炒阿胶末5钱匕,滓再煎,空心温温分3服。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八引《简易方》

【处方】
黄柏(去粗皮)半两,阿胶(锉,炒燥)半两,黄连(去须,锉炒)1两,山栀子仁1分。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伤寒后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处方】
黄柏半两(炮,去皮,炙),黄芩(去黑心)1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石膏(先捣罗为末)1两,桂皮(炙)1两1分,竹叶半两,人参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大热痢兼渴。

【用法用量】
1岁儿每服1钱,水7分1盏,煎至4分,去滓,分温2服,空心、午后各1次。

【摘录】
《普济方》三九八

【处方】
黄柏半两,黄连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生用),灯心3小束,黄芩半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生用),蕤仁1分,大枣5枚。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热病,毒气攻两眼,赤肿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3大盏,煎取1大盏半,以绵滤去滓,看冷暖,避风处洗眼,1日3-5次。

【摘录】
《圣惠》卷十八

【处方】
黄柏1两(锉),秦皮1两,蕤仁1分(汤浸去皮)。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小儿胎赤眼。

【用法用量】
每取5钱,以水1大盏,加大枣5枚,煎10-20沸,去滓,适寒温洗之。

【摘录】
《圣惠》卷八十九

【处方】
黄柏(微炙,锉碎)2两,黄连(去须)2两,干姜(炮裂)1两,石榴皮(炙,锉碎)2两,阿胶(炙令燥匀)半两,芍药2两,栀子仁15枚。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夹时行,兼有客热,下血痢。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1日2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处方】
黄柏(去粗皮,蜜炙)半两,大青半两,龙胆半两,玄参(坚者)半两,生干地黄半两,升麻1两,射干3分(去毛)。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伤寒后心脏热,舌裂口生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3-7片,煎至8分,去滓,入蜜1合搅匀,食后含化咽津。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

【处方】
黄柏(去粗皮,炙)2两,黄连(去须)2两,木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血痢昼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
黄柏(去粗皮,蜜炙)2两,龙胆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升麻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口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时时含咽。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
黄柏2分,黄连2分,白头翁(一作白蔹)2分,升麻2分,当归2分,牡蛎2分,石榴皮2分,黄芩2分,寄生2分,甘草2分,犀角1分,艾叶1分。

【功能主治】
小儿夏日伤暴寒,寒折大热,热入胃,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身热手足烦。或以利药下之,便数去赤汁如烂肉,或下之不愈,后以涩药断之,下即不止,倍增壮热,或是温病热盛,复遇暴寒折之,热如腹中,下血如鱼脑。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3升,煮取1升3合,100日儿至200日每服3合,200余日至期岁每服2合半。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寒折热邪而痢下赤白,温下不瘳,热涩不止,惟有苦燥一法可以转危就安,乃于白头翁汤中用寄生代秦皮,兼取犀角、黄芩以散热,当归、艾叶以和血,牡蛎、榴皮以固脱,升麻、甘草引入脾家,以散伏匿之邪也。

【摘录】
《千金》卷十五

【处方】
黄柏(去粗皮,炙)半两,升麻1两,木通(锉)1两,竹茹3分,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玄参1两,前胡(去芦头)3分,大青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咽喉闭塞生疮,及干呕、头痛、食不下。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浑,入芒消末1钱,搅令匀,温服。如鼻中有疮,以地黄汁少许滴鼻中,1日3-5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处方】
黄柏(去粗皮)2两。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疳热,虫蚀鼻生疮。

【用法用量】
以新汲水浸2日,绞取浓汁1盏,煎1沸,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处方】
黄柏(去粗皮,蜜炙)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咽喉肿胀,咽气不利。

【用法用量】
每次1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4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黄柏汤的功效与作用了解了吗?其实黄柏汤还具有很多的功效,大家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发现哦。



俞山人降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俞山人降气汤,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俞山人降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俞山人降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处方】
前胡、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麻黄(去芦)、当归、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一两。干姜(炮)、人参、附子(炮.去尖)、羌活、桔梗(炒)。各半两。

【炮制】
上十五味,同作粗末。

【功能主治】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喘满,咽干不利,烦渴引饮,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咳嗽。兼治风湿脚气。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紫苏三叶,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看了上面文章关于俞山人降气汤的介绍,我突然发现好的身体还是要从饮食做起。平时大鱼大肉和太寡淡都不是养生之道,科学的荤素搭配才是最重要的。



黄耆汤的功效与作用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对黄耆汤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介绍下。

【处方】
黄耆60克(锉)知母30克 石膏60克 白芍药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锉)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 人参30克(去芦头)

【制法】
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
益气阴,去客热。治痈溃后,气血两虚,内热口渴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至四次。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处方】
绵黄耆 陈皮(去白)各15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补气通便。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大麻仁6克研烂,以水投取浆150毫升,滤去滓,于银、石器内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时服。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
黄耆(锉)60克 人参 滑石 五味子 白茯苓(去黑皮)磁石(煅,醋淬七遍)旱莲子各30克 桑根白皮22克 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各15克

【制法】
上十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
治肾虚劳淋,结涩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
黄耆(去芦,蜜水炙)45克 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去心)麻黄根 龙骨各30克 五味子 小麦(炒)防风(去芦)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
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或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
黄耆(炒)白术(炒)白茯苓 前胡 人参各9克 川芎 甘草(炒)各6克

【制法】
哎咀。

【功能主治】
益气安胎。治妊娠胎不长。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
《济阴纲目》卷九

【处方】
黄耆9克 五味子3克 人参 麦冬 枸杞子 大熟地各4.5克

【功能主治】
补肺益肾。治消渴。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学心悟》卷三

【别名】
神效黄耆汤

【处方】
黄耆1两(细锉),麦门冬(去心,焙)1两,熟干地黄3分(焙),人参3分,甘草(炙,锉)3分,白茯苓半两(去黑皮),当归半两(锉,焙),芍药半两,芎䓖半两,桂半两(去粗皮),远志(去心)半两(一方有五味子)。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去脓汁,理虚劳,内补。主发背已溃者。痈毒内虚,毒不起化,及溃后诸虚,不能收口。

【用法用量】
神效黄耆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摘录】
《普济方》卷二八九

【处方】
黄耆1两,川归(酒洗)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5钱,炙甘草5钱。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痈疽。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处方】
黄耆(蜜炙)2钱,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白芍(炒)1钱,甘草(炙)8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
汗多气虚发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四

【处方】
黄耆5两,橘红2两,甘草1两,白茯苓1两半,防风4两。

【功能主治】
风湿相搏,脉沉而弦,客在皮肤,四肢少力,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6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
《赤水玄珠》卷二

【处方】
黄耆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桂(去粗皮)1两,人参1两半,酸枣仁(微炒)1两半,甘草(炙,锉)1两,萝摩白皮1两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五劳七伤虚损,阴阳废弱,津液不荣,口燥咽干,多卧少起。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2枚(擘破),煎至1盏,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
黄耆2钱2分,当归1钱2分,生地1钱5分,天门冬1钱5分,麦门冬1钱,五味子7分,防风5分,白茯苓1钱5分,麻黄根1钱,甘草8分,浮小麦1撮(炒)。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元气虚弱自汗。风伤于卫,令人善病风厥,漉漉然汗出。

【用法用量】
《增补内经拾遗》有熟地黄。

【摘录】
《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
黄耆1钱半(蜜炒),熟地1钱半,茯苓1钱,天冬1钱,肉桂1钱,小麦8分(炒),当归8分,甘草(炙)8分,五味子3分。

【功能主治】
房劳过甚,致阴阳两虚而遗精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分,水煎出,用龙骨细研末1钱,合服。

【摘录】
《会约》卷十一

【处方】
黄耆1两1钱,人参6钱,五味子4钱,甘草6钱,当归3钱。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清和匀调镇定。主风寒湿初发,发热及热退后外汗内闷,因热血伤,气失管摄,百脉动摇,有如虫行,自踝骨有气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烦悸头重脑闷。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6分,临卧服,不拘时候亦得。

【摘录】
《臞仙活人方·附录》

【处方】
黄耆、麦门冬(去心)、白茯苓、防风、人参、地骨皮、漏芦、知母、远志(去心)、熟地黄各等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阴漏症。眼脓漏不止。

【用法用量】
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热服。

【摘录】
《审视瑶函》

【处方】
黄耆1两,当归1两,大黄5钱,芍药5钱,陈皮3钱,甘草3钱(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疮肿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大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二

【处方】
黄耆半两(锉),芍药半两,桂半两(去粗皮),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五味子半两,前胡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去黑皮),当归半两(切,焙),人参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补气。主伤寒后,骨节烦疼,不欲饮食,及气胀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一四四

【处方】
黄耆2两(锉),熟干地黄(焙)2两,桂1两(去粗皮),白芍药1两,当归(焙,切)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白龙骨半,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肺痿。小便数,无力,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八

【处方】
黄耆1两(锉),麦门冬1两(去心,焙),瓜蒌根(锉)1两,黄连(去须)、甘草、茯神(去木),熟干地黄(洗,切,焙)4两。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心虚烦躁。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半,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普济方》卷十七

【别名】
延寿汤

【处方】
黄耆、白术、防风、熟地黄、牡蛎粉、白茯苓、麦门冬各等分(一方有甘草)。

【功能主治】
产后血虚为风邪所搏,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红枣2个,煎大半盏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五三引《便产须知》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黄连、桂枝。

【功能主治】
痘收之后,卫弱自汗出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下

【处方】
黄耆(锉)1两半,生地黄4两,甘草(炙,锉)1两半,芍药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石膏(碎)1两,芎䓖1两,大黄(锉,炒)1两,人参1两,当归(切,焙)1两,半夏(姜汁制)半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退风热。主热疮。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用水1盏半,加竹叶7片,煎至1盏,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处方】
人参1钱,黄耆1钱,茯苓1钱,白术1钱,芍药1钱,干姜5分,陈皮5分,藿香5分。

【功能主治】
小儿感冒风邪,咳嗽喘逆,不时咬牙,右腮色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保婴撮要》卷五

【处方】
黄耆1两半,茯神1两半,瓜蒌根1两半,人参1两半,甘草1两半,麦门冬2两半,熟干地黄2两半。

【功能主治】
止渴退热。主男子消渴,小便极多,水饮1斗,小便1斗。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先服肾气丹补其虚损,食后宜此药。

【注意】
此病切忌慎者三:一饮酒,二行房,三咸食及面食。

【摘录】
《鸡峰》卷十九

【处方】
黄耆(锉)2两,人参1两,茯神(去木)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桂(去粗皮)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当归(切,焙)1两,天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1两,生干地黄(焙)1两,五味子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2片、大枣1枚(擘),同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
木香1钱(气通去之),藿香叶1钱,当归2钱(酒洗),陈皮2钱,人参5钱,泽泻5钱,黄耆1两。

【功能主治】
补胃除湿,和血益血,滋养元气。主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大盏,煎至1盏,食远热服。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
黄耆(锉)1两,葛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黄芩(去黑心)1两,犀角(镑)1两,升麻1两,甘草(炙)1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疮肿痈疽。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处方】
人参1两,黄耆1两,白茯苓1两,白术1两,白芍药1两,甘草7分半。

【功能主治】
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赤目红,但欲眠睡,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欲饮水,呕哕间作,或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志,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无定,便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生姜水煎,量证大小加减多少用之。

【摘录】
《阴证略例》

【处方】
黄耆1两,人参2钱半,地骨皮5钱,桑白皮2钱,甘草2钱半。

【功能主治】
小儿热入经为客热,咳嗽喘逆,身热,鼻干燥,呷呀有声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放温,时时温服。

【摘录】
《洁古家珍》

【处方】
黄耆、白术、防风各等分。

【功能主治】
止汗。主伤寒太阳证,春夏有汗,脉微而弱,恶习风恶习寒。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5-7钱至10余钱,或半两面三刀1两,水煎,温服。

【摘录】
《保命集》卷中

【处方】
黄耆、甘草、地骨皮、防风各等分(焙干)。

【功能主治】
痔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半两,水3升,煎3-5沸,滤去滓,通手淋洗。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三

【处方】
黄耆(蜜炙)1两,白术(炒)2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白芍1两,陈皮半两,藿香半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悲忧伤肺,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线,痛引胁下,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二

【处方】
川芎半两,地黄半两(生干者),黄耆半两,芍药半两(赤者),防风半两,羌活1分,甘草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大热有疮。

【用法用量】
每服2钱,葱汤调下;荆芥汤亦可。

【摘录】
《鸡峰》卷二十三

【处方】
黄耆3钱(蜜炙),五味子2钱,当归1钱,白术1钱,甘草5分(炙)。

【功能主治】
时疫愈后表虚,脉静身凉,数日后反得盗汗及自汗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温疫论》卷一

【处方】
黄耆1分,人参1分,秦艽1分,甘草1分,紫菀1分,桑白皮1分,五味子1分,前胡1分,陈橘皮1分,白茯苓1分,贝母1分,桔梗1分,山药1分,白芍药1分,当归1分,天门冬1分,干地黄1分,半夏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禀气怯弱,将温过度,积温成热,熏蒸五脏,或外触微寒,搏于咽膈,寒热相壅,攻冲肺经,或咳嗽曲折,或胸满短气,或壅邪渐退,气血犹弱,或胃口虚烦,饥而不欲饮食,或余邪尚留经络,小劳辄剧,又不可服诸补药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鸡峰》卷十一

【处方】
黄耆(锉)、芍药、知母、升麻、犀角屑1两半,苦竹叶50片。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眼上下赤脉贯黑睛。热毒攻眼,黑睛通赤。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2盏煎至1盏,去滓,下芒消少许,再煎沸,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
忌炙煿、热面。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五

【处方】
黄耆5钱,甘草3钱,香白芷2钱5分,藁本2钱,升麻2钱,草豆蔻1钱5分,橘皮1钱5分,麻黄1钱,当归身1钱,莲花青皮7分,柴胡6分,黄柏少许。

【功能主治】
表虚恶风寒。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黄耆补胃汤”。

【摘录】
《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
黄耆1两,车前子1两,细辛1两,黄芩1两,五味子1两,苍术1两,黄连1两。

【功能主治】
小儿两睑时常赤烂。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银海精微》卷上

【处方】
黄耆1钱(盐水拌,炒),当归1钱,柴胡1钱,木瓜1钱,连翘1钱,羌活5分,肉桂5分,生地黄5分,黄柏5分。

【功能主治】
腿内近膝股患痈,或附骨痈初起,肿痛,脉细而弦,按之洪缓有力。

【用法用量】
水、酒各1钟,煎一半,空心热服。

【摘录】
《外科选要》

【处方】
黄耆1钱,白芍1钱,桂枝1钱,甘草5分。

【功能主治】
痘疹身痛者。

【用法用量】
加防风5分,姜、葱为引,水煎服。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二

【处方】
黄耆3钱(炙),当归3钱,枣仁2钱(炒),白术2钱,远志(蜜炙)1钱,补骨脂(盐水炒)8分。

【功能主治】
命门虚衰,肺气大虚,腠理不固,小腹隐痛,大便不实,小便频数无度,终夜不寐,盗汗不止,精滑梦遗。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为引。

【摘录】
《医家心法》

【处方】
黄耆3分(蜜炙),熟干地黄3分(酒洒,9蒸9晒,焙干称),白芍药3分,五味子3分(拣),麦门冬3分(水浥,去心),白茯苓1分(去皮),甘草(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生津液,专补五脏之阴。主口干烦躁,不思食。

【用法用量】
《医方集解》有天冬、人参。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太阴药也。黄耆、人参补气,熟地、芍药补血,乌梅、五味敛耗生津,天冬、麦冬泻火补水,茯苓淡以利湿,甘草甘以和中。湿去气运,则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摘录】
《本事》卷五

【处方】
黄耆(锉)1两,赤石脂1两半,阿胶(炒令燥)1两,黄连(去须)1两,黄柏3分,白术1两(锉,炒),龙骨1两半(火烧红)。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赤白痢,脓血相兼,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处方】
黄耆(锉)半两,人参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地骨皮半两,五味子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甘草(炙,锉)1分,磁石(煅,醋淬7遍)1分,牡蛎粉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精极,肾气内伤。梦泄盗汗,小便余沥,阴痿湿痒,少腹强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枣大(拍碎)、大枣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腹食前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
黄耆(锉,炒)1两,人参1两,白术(炒)1两,桂(去粗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麻黄(去节)1两,柴胡(去苗)1两,半夏(汤洗去滑,焙)1两,甘草(炙,锉)1两,桔梗(锉,炒)1两。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气极虚寒,皮毛枯燥,津液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
黄耆(锉)半两,当归(切,焙)1两,大黄(锉,焙)1两,槟榔(煨,锉)1两,枳实(炒)3分,防已3分,木香3分,黄芩(去黑心)3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肠风壅,积滞不通,变成气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处方】
黄耆(锉)1分,蒺藜子(炒,去角)1分,黄芩(去黑心)1分,大黄(锉,焙)1分,甘草(炙,锉)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丹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下朴消半钱匕,去滓,食前分2次温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处方】
黄耆2两(锉),芍药2两,甘草2两(炙),赤茯苓2两(去黑皮),人参2两,石膏2两(碎),生地黄2两(切,焙),生姜2两(切,焙),麻黄2两(去根节,汤煮,掠去沫),麦门冬(去心,焙)2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发,胸背头中游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夜卧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
黄耆(锉)1两半,茺蔚子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地骨皮1两,玄参1两,黄芩(去黑心)1两,知母(焙)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眼睑硬赤肿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日3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

【处方】
黄耆(锉碎)1两,芍药(锉碎)1两,枳壳(去瓤,麸炒),牡蛎粉1两,羚羊角屑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蓐劳,肌瘦烦闷,喘急多汗,倦怠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半,猪肾1枚(切去筋膜),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别名】
菖蒲汤

【处方】
黄耆(锉)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米泔浸1宿,切)1两,木通(锉)2两,磁石(火烧醋淬17遍)3两,五味子1两1分,防风(去叉)1两1分,玄参1两1分,人参1两1分,杜仲(去粗皮,锉,炒)1两1分,白茯苓(去黑皮)1两1分,熟干地黄(焙)1两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风聋,飕飕如风雨钟盘声,或时出清水,或有脓汁;五聋鸣闹,不闻人声,出黄水;耳内生疮。

【用法用量】
菖蒲汤(原书卷一一五)。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

【处方】
黄耆(锉)1两半,生干地黄(焙)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半,升麻1两半,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炒)半两,芍药半两,远志(去心)半两,甘草(生)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产后乳结核,或肿痛,渐成痈,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六六

【处方】
黄耆(锉)1两,麻黄(去节)1两,甘草(炙,锉)1两,当归(切,焙)1两,细辛(去叶)1两,桂(去粗皮)1两,芍药1两,人参1两,牛黄(研)1分,蛇蜕1寸(炙焦黄),蚱蝉(炒)4枚(并微炙,去翅足),蜣螂4枚(并微炙,去翅足)。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风痫,发无时,数下之后,风虚不足。

【用法用量】
3-4岁儿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放温服,日3-4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
黄耆3分,人参3分,当归(切,焙)半两,芍药半两,甘草(炙,锉)半两,芎䓖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吐(口见),胸中冷气停结。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处方】
黄耆(切,焙)1两半,人参1两半,芍药1两半,当归(切,焙)1两,甘草(炙)1两,芎䓖1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胎寒,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小盏,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分3次温服,早晨、日午、近晚各1次。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处方】
黄耆(锉)半两,芎䓖半两,干姜(炮制)半两,人参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半两,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下痢白脓;小儿胃风,腹胀下痢。

【用法用量】
1岁儿每服1钱匕,水半盏,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日晚各1服。

【摘录】
《圣济总录》

通过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黄耆汤的制作方法。其实,在生活中,通过方剂来养生要比吃西药强上百倍。



槟芍顺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槟芍顺气汤,有的人或许还不太熟悉,其实槟芍顺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对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关于槟芍顺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将会在下文中给您介绍。

【别名】
槟榔顺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

【处方】
槟榔 芍药 枳实 厚朴 大黄

【功能主治】
行气通腑,清热解毒。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发热口渴,心腹痞满,呕而不食,苔黄脉数。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温疫论》卷下

【别名】
槟榔顺气汤

【处方】
槟榔、芍药、枳壳、厚朴、大黄。

【功能主治】
下痢频数,里急后重,兼舌苔黄,得疫之里证者。

【用法用量】
槟榔顺气汤(《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

【摘录】
《瘟疫论》卷下

看完了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槟芍顺气汤的正确饮用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才可以起到更好的滋补保健功效,所以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方剂的选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子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它带来的保健功效。



乌梅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乌梅承气汤大家食用过吗?肯定很多人都没有服用过吧,乌梅承气汤是很好的中药方剂,对人体的好处也有很多,那么乌梅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
大黄9-15克(后下),芒硝6-9克(冲服),川朴6克,枳实6克,乌梅6克,川椒2克,川连3克。

【功能主治】
通里攻下,安蛔止痛。主虫积结聚,壅塞肠腔,郁滞不通。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剂服后4-6小时未见好转或无便意者,可加服1剂。亦可配合使用本方灌肠,以本方1剂,煎取300-500毫升,5岁以下灌300毫升,5岁以上灌500毫升。呕吐不甚,腹胀不着,能配合治疗者,不用插胃管,可直接口服。反之,则需插胃管,一是作胃肠减压用,二是便于灌服中药。

【摘录】
韦永兴方

乌梅承气汤的作用很多,对于一些病症真的是很有效果的,但是大家在服用的时候还是要多了解一些,看看自己是不是适合吃,避免造成身体不适。



安中归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安中归气汤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有点陌生的,其实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一些特定的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
当归、羌活、独活、厚朴、半夏曲、麦芽、苍术、陈皮、米壳、甘草、续断、桔梗、茴香、川芎、南星、槟榔、芍药、熟地黄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男子、妇人元阳虚惫,一切远近气疾,上攻头目及喘息,虚浮肿满,下注腿腰腹膝浮满,气噎心惊,十种水气,五种疟疾,三十六种风,二十四般气,咳嗽呕逆,远近泄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九

通过以上文章的阅读,相信大家对安中归气汤有了很多的了解吧,安中归气汤是一味很好的中药方剂,最重要的是安中归气汤的功效与作用的也是很多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要好好的利用哦。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