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有助于养生_如何安排生活起居有助于养生

由网友(天黑路滑社会复杂)分享简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们的精神高度的紧张,导致了身体上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所以现在太多的人注重自身的养生了,养生成为一年四季的气候都不一样,我们的生活起居也应该有不同的安排,如果大家能够顺应季节的变化而合理的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那么对于身体健康是很有益处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才有助于养生保健呢?...



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有助于养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们的精神高度的紧张,导致了身体上有很多不和谐的地方,所以现在太多的人注重自身的养生了,养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实养生不是简单的预防什么疾病,而是治疗一些疾病,让人们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收到任何的痛苦才好,那么,道德经里边是怎么说的养生呢?

  道德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经法,在如今的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也具有这一定的影响作用。下面,我们就一定来有关道德经里面的养生方法吧。

  道教南宗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曾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皆从此处达真诠。”元代主张南北二宗合并的上阳子陈致虚也说:“老子之道,即金丹大道也”,“金丹之道……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

  可见《道德经》是指导我们体悟真元,达到上乘养生境界的一部充满真言的妙文;千百年来,玄门依据《道德经》而进行的修炼正是对太上养生思想的实践,修炼是解决养生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本人以自己三十年来在修道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来谈谈如何以《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养生。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之母”按照自然的原则生成了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按照相应的自然法则展开了人类的生活,我们随处可见自然对我们中国人生活中每个角落和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

  《道德经》主张一切人类的生活、社会活动乃至国家和环境都应当按照自然法则来自然地展开。唯有这样自然的生活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自然的心灵环境,人类才可能达到自然,或者与真理合一。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唯道是从”。只有理解了自然大道,才可以理解自身,才谈得上道家养生。因而,符合最为自然方式的生活规律才是道家的养生原则。

  温馨提示: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着自然原则的,都是一些道家的养生经典,可以让人们放心的运用,甚至说是秘籍,根据人的生活层面和角度来说,都可以很自然的运用道德经里的经典例子,可以调整自身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很有帮助。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的智慧

  除去吃药以外,自己的生活应该怎么安排呢,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是从里面向外走,整个的自然界处在万物生发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了,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记住,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夜卧就是天黑了以后你就睡觉了,早上早点起来,你晚上早一点睡的话,有助于阴气的避藏,因为这时体内的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你早一点睡觉,广步于庭,就是说经常到外面去走一走,接触一下大自然那种万物生发的感觉,很自然的和自然界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而且在情志上,因为春天是一个生发的季节,中医说五脏里面肝起到重要的作用,肝起到什么作用呢,肝有抒发的作用,它可以让你的气血往外走,肝喜调达,而恶抑郁,所以大家记住春天一定不要郁闷,因为一郁闷,肝气就要受影响,所以春天最好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别郁闷,这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

  夏天的时候人特别容易上火,动不动就发脾气,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儿有容易发火,所以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尽量少发脾气,因为你本来气血就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就不泵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春夏秋冬的中医养生,中医是很有道理的,它讲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晚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的时候你可以晚点睡,早点起,可以睡得少一点,哪怕你中午再补点觉都可以,我说的晚不是无限度的晚,就是晚上11点以前你得睡觉,早上五六点钟你就起来,就是跟着太阳走,跟这个自然的规律有助于你的阳气向外生发。

  秋天的时候要早卧早起,这时候气血正好从外面向里面收,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早卧早起,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气血往里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而且秋天的时候由于万物都凋零了,这时候既有非常美的秋天的景色,也有一个什么感觉呢,秋天容易产生非常悲哀的情绪,别老伤感,过悲就会伤肺。

  到冬天的时候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一定要跟着太阳走,因为冬天的时候整个的天气是一种天地都在避藏中,我们刚才讲了植物所有的营养都在根部,如果你过早的起来锻炼,你的毛孔就要开放了,毛孔的开放不利于你精气的储藏,所以冬天的锻炼一定等着太阳,就叫做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的时候是避藏的时候,在人的情志中要非常注意别害怕,如果天天在惊恐害怕中生活,不利于肾气的内藏。

  另外我劝大家有两个季节非常值得注意,一个就是冬至,一个就是夏至,冬至和夏至这两个时间,在一年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冬至大家知道第一个特点就是太阳到了最南边了,最冷的时候,第二个特点就是阳气开始出生了,所以大家说冬至亦阳生,夏至太阳到了北回归线,到了最热的时候,这时候太阳开始向回走的时候,既是最热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生的时候,所以一年里面只有冬至和夏至这两个季节是最值得注意的,尤其是中老年人,大家如果仔细注意的话,冬至和夏至都是收人的时候。



老庄哲学与中医养生

今天,养生方法风靡社会,人们谈论养生津津乐道。但中医养生文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她同老庄哲学著作中的养生问题有何关系呢?

从语源来考,《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当初都被学者们归于“摄生”类。其实,如果寻根问底,摄生一词首出《老子》。所谓“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第五十章)。这里的“不遇”和“不被”都有“不直面”之意,引伸为“远离弊害”的意思。事实上也只有不面对或远离弊害,才能有助于养生。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养生一词经常出现,但意义很不一样。例如,《荀子·儒效》有“以养生为己至道”,养生是指治理或管理生活;《孟子·离娄》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其词义是侍养活着的老人。《庄子·养生主》两度出现养生一词,还是“庖丁解牛”寓言故事情节的结语和着眼点。它以一个厨师(疱丁)讲述宰剔牛肉(解牛)技巧的熟练经过,比喻在社会活动中应当趋利避害。文惠君听后若有所悟,说:“好啊!我听了疱丁的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这就是“养生之道”典故的出处。其实,这里的养生既不是讲医药保健,也不是指康复延年。而是宣扬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就是要“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只是顺便托出了保全性命,以尽天年的意思。

《内经》和中医虽有“养生”的内容和方法,但并不称为养生。即使出现“养生”一词,意义也与今天有别。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语中“养生”与下文“养长”、“养收”、“养藏”排比,与我们讨论的养生文字相同,意义有异。见于论述十二脏腑与十二职官相关的《灵兰秘典论》,在婉转评论“主明”、“主不明”,即“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等普遍社会现象之后,说“以此养生则寿”、“以此养生则殃”,尽管这里的养生已经与寿夭相联系,但仍是侧重诊治原则。

养生用于保健延寿,大约始于两晋以后。如嵇康有《养生论》,是认为学道可以延年益寿的代表作。同期还有葛洪所著《抱朴子》,观点相似。葛洪又以《肘后方》、炼丹术等著称,故对后世影响很大。尽管如此,稍后梁代的陶宏景也只是以“养性”来命名他的《延命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治病方药少见,所引“养生方导引法”却屡见不鲜。可见当时此法已较流行。同期,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首先将养生内容收于“摄生”名下;稍后,王冰所注《素问》,序言中虽说自己“弱龄慕道,夙好养生”,但注解相关正文时只是称养生方法为“修养之道”。直到元明清时期仍未对其有统一称谓。

人们在什么情况下特别要强调养生?当然是在逆境之中。通常人逢喜事精神爽,“春风得意”之际既无郁怒,又很少得病,本是无所谓养生的。倒是处在逆境之际,容易憋出许多病来,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从来成败相因,祸福倚伏,一个结束往往连接着一个新的开始。因此,道家主张抱朴守一,修身待时。

人们也许会问,道家哲学果真对养生保健有用?回答是肯定的。典型的例子像年少得志的西汉才子贾谊,罢官贬职后他没有去死,居长沙时尽管受打击不小,受道家启发,还写下了“同死生,轻去就”的《服鸟赋》,以排解心中的愤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哲学是“处逆境的哲学”。由于老庄时处战国时期,他们代表的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形态,逐渐被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取代,他们感受到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势不可挡,只能顺应。于是在忍耐中求生图存待变,梦想着将来的发展。

从阶级社会矛盾法则的观点来看,他们的学说成为一种处逆境的哲学是理所当然的。他们还不时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惊呼今不如昔。反映在《内经》中,总是将上古、中古与“当今”作比较,也总是把“当今”看得一无是处。可以说,哲人话养生,智者“处逆境”,尽管他们的学说和思想带有没落阶级的烙印与偏见,仍不失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在两种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领域碰撞中闪烁出来的灿烂火花。批判地继承道家养生思想的精华,对于身处不顺境界的人仍有保健康复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我们国家在古代早早就有了关于中医的一些比较详细的治疗记载,这些中医记载能够很好的帮助医术的传播和养生保健。那么在日常应该怎样做好一年四季的养生保健呢?首先生活作息是非常重要的,五脏的保养对我们来说尤为重要的,需要我们在日常引起重视。

对于我们身体来说,春季养生是非常重要的。春冬两季的交汇很容易引起身体各方面的不适,所以在日常一定要注意养好肾脏,对于男性朋友来说更是需要多加警惕。这时养好身体是非常有必要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对于四季养生的一些介绍或多或少都所了解,所以在日常四季看似简单的养生,其实需要我们多加注意身体。如果身体肾脏虚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肾脏,特别在日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很好的缓解这方面的不足。



中医养生辨证施行

中医养生讲究个体化

中医养生讲究个体化的养生和保健。因为并非每种养生方法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也并非人人都适合所有的养生手段,必须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及所患疾病的性质等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

中医学一个大的特色就是因人而异,辨证论治。比如两个糖尿病患者,西医检查一样,在西医治疗基本一样,但在中医可能就大不一样了,一个人属于阴虚,就应该补阴,用的是枸杞子、百合、知母、黄精、山萸肉等养阴的东西;另一个人属于湿热,就该清热利湿,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藿香、柴胡、黄芩等等。这就叫“同病异治”,就是一样的病不一样的治疗方法。有人说中医太灵活了,太个体化了,不好重复,其实这是她的优势呀,也符合哲学的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养生也要遵循整体观念

中医的整体观有两层意思:大整体和小整体。

大整体是说人和自然界、社会和周围环境是一体的,因此,人的健康也会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也叫“天人合一”。很多疾病,身体的、心理的,是因为你没有处理好大整体的关系,比如你不把大自然当回事,气候变了,你不注意,自然就要闹病。再比如处理不好同事的关系问题、甚至家人的关系,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这时候来看病如果医生不考虑大的整体,不考虑影响健康的原因,只考虑病情,想治好可能性太小了呢,只是治标不治本呀。

举个例子,很常见的中国传统的婆媳关系问题,处理不好的话,心情不舒畅,婆婆肝郁,儿媳妇肝郁,没准儿子夹在中间也肝郁呢。别管中间的哪一位,如果不解决根本问题,只根据症状病情开药,效果都不会理想更不会长久的,“心病还须心药医”嘛。

什么是小整体呢?小整体强调人的脏腑、气血、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也就是说人体本身是个整体,古代中医称为“人身亦一小天地”,所以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以咳嗽为例,《黄帝内经》讲“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上大学时怎么也不明白这句话,后来有临床经验了,实践多了,慢慢就理解了,比如某人最近有心事着急上火了,肝火旺盛,肝火可以犯肺,这样的咳嗽,仅仅用止咳化痰药效果好不了,再多的半夏、杏仁、桔梗、前胡、贝母、陈皮效果也不会理想,必须要清清肝火。就像开锅了,你不想让水开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凉水,但不是根本办法,过一会儿还会开的;二是撤火,把火一关,水自然也就彻底不会开了,这样的咳嗽就叫肝咳(肝火犯肺的咳嗽),清泻肝火是治病求本的办法。以此类推,什么心咳、肾咳的叫法就容易理解了。



中医养生音乐疗法有哪些呢

对于现在不少的年轻朋友来说,听音乐就想听歌曲一样,不仅仅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平时闲来无聊的时候打开收音机细细的听一曲音乐,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缓解疲劳,其实如果一个人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面那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现在音乐也被很多中医的专家的指导的方法,那么中医养生音乐疗法来了解一下。

音乐是一种旋律,一种语言,一种心境,是“欢乐、悲哀、忧郁、幽默、愤怒……等情绪以声音形式的体现”,音乐的魅力可以抵达人的心灵、拨动人的神经,让人在流动的、玄想的体验中浇注心灵的药方,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反映了宇宙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灵状态,它能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养生功能。

故产生了以音乐保健医疗为内容的“音乐疗法”,亦称为“音乐养生”或“音乐医疗”。音乐疗法是一门涉及音乐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而从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中溯源音乐养生之旨,更能体验“乐者,心之动”,“乐者,德之华”之妙。

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音乐养生源远流长

作为现代医学一个分支的音乐治疗学,它的一些原理,早在几千年前,就被我国的音乐家和医学家所了解。用《易经》上的这句名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为说明我国音乐养生的历史悠久,它比Altshuler在五十多年前才提出,而后被各国音乐治疗家所认同的“同质原理”早了好几千年,而且含义更加深刻。

医和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音乐治疗专家,春秋时代,秦医和为晋平公诊病,就对音乐与健康的关系作过深刻论述,医和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固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

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繁手淫声,堙心耳,乃忘平和,弗听也。物亦如之,至于烦,乃舍也己,无以生疾。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徴为五声,淫生六疾。

”对于音乐治疗中如何选用音乐的问题医和已说得较为清楚。孔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作为一代思想家,也都对音乐养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孔子提倡音乐应“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的精辟论述其实已涉猎了音乐欣赏心理,荀子提倡礼乐治人、治国[2]。

自唐宋以来,音乐空前繁荣,音乐的养生和治疗作用,被人所知晓,利用音乐治疗疾病已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深谙音乐之理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在诗篇中有很多关于音乐养生的诗句,曾有诗《好听琴》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诗句强调了音乐对人的心理调节功能。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中记载:他曾因忧伤政事,形体消瘦,屡进药物无效。后来,孙道滋以“宫声数引”治愈了“幽优之疾”,欧阳修深有感触地说:“用药不如用乐矣。”这可以算是我国历史上以音乐治病的典范事例之一。

以上的文章当中为大家介绍了有关于中医养生音乐疗法的由来,其实在上古时期,中医就把这种意思疗法被命名为抑郁症,心情压抑过度压力的朋友们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对于很多精神疾病可得到相关的治疗。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