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于朋村(上于朋村)

由网友(super model)分享简介:亮崇祯年间(一六二八⑴六四三年),马姓修村于山夼上方。是以处有1浓蓝色石硼,量地粗净,人认为玉,故命村名上玉硼,后演化为上于朋村。另外一说为,亮终清始,有朱、王两姓正在此栖身。清始,云南沙里灾黎祁姓去此假寓。其时家草丛熟,住所多石硼,吃烧不足,故命村名为上余硼,后演化为上于朋村。上于朋村位于210里店镇北部,地处东经一二一...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马姓建村于山夼上方。因此处有一淡蓝色石硼,质地细洁,人以为玉,故命村名上玉硼,后演变为上于朋村。另一说为,明末清初,有朱、王两姓在此居住。清初,云南沙里难民祁姓来此定居。当时野草丛生,居处多石硼,吃烧有余,故命村名为上余硼,后演变为上于朋村。上于朋村位于二十里店镇北部,地处东经121°03′,北纬36°47′。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坳之中。南面与中于朋村相接,隶属二十里店镇,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6公里。全村辖区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3公顷,山岚33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260户,878人。有祁、孙、张等3姓,均为汉族。祁姓占总人口的98%。

大事记

胶东村庄与姓氏 海阳 祁 姓分布简述

1939年3月日军扫荡进村,抓走村民2人,打死1人,打伤数人。 1942年2月本村解放。 1945年村合作社(村社)成立。 1947年本村15人参加人民解放军,出支前民工50多人。 1950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本村捐献银元及金、银手饰等若干。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重视文化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经常聘请农业科技人员来村讲授科学种田及畜牧养殖管理技术。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15人。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百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粮。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人均粮食250公斤。1983年后达到500公斤以上。1978年,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7年,全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2002年,全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人均存款1000元;有农用车14辆,摩托车20余辆;程控电话130余部。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7年建立党组织。曾有祁永川、祁同见、祁学通、祁培俭、祁明心、祁炳举、祁世昌、祁云江、祁学深、祁世乐、祁云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4个,党员43名。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祁云庆、祁希文、祁云江、祁祥英、祁云亭、祁云喜、祁炳福、祁法芝。1999年4月,祁法芝当选为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