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教院(景观景点)

由网友(她、哭蓝了那片海)分享简介:正在沁县乡北三零私里的南涅火村北隅。4周田园广漠,土岭突兀,涅火河环抱寺庙而过,景致恼人。据坤隆年间所编《沁州志》载,南涅火古为蔡皋狼之地,汉置涅火县,晋称涅县,后周改阴乡县,北魏设城郡,隋称甲火,唐人潞州,宋隶威胜军,金、元、亮、清回沁州铜靼统领。南涅火曾为县邑治所,汗青悠长,文明繁荣。东汉永平10年(六七),跟着释教传...

在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四周田园广阔,土岭突兀,涅水河环绕寺院而过,景色宜人。据乾隆年间所编《沁州志》载,南涅水古为蔡皋狼之地,汉置涅水县,晋称涅县,后周改阳城县,北魏设乡郡,隋称甲水,唐人潞州,宋隶威胜军,金、元、明、清归沁州铜靼管辖。南涅水曾为县邑治所,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东汉永平十年(67),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

中文名

洪教院

所属地区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地理位置

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建造时期

67年

景点类别

佛教寺院

景区等级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观

洪教寺

占地面积

1522平方米

建筑面积

1522平方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林州洪谷山景区门票价格 团购 多少钱 特价 驴妈妈门票

1522平方米

历史沿革

屡毁屡修

东汉永平十年(67),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南涅水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弘教寺”,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规模日趋扩大,佛教僧侣骤增,信佛居士遍布城乡。这一时期兴起了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沁县南涅水石刻”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由佛教僧侣和信士开始捐资镌刻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敕封“洪教之院”,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元至元、明天顺、清康熙、民国时期及建国后曾多次修葺。

形制规模

洪教院坐北向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52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山门、前殿、戏台、大雄殿组成,左右配以韦驮殿、观音殿、厢房、耳殿等。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屋,悬山顶。戏台广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形制。

保护建设

历史遗产

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元之后。高台筑殿,三间面阔,六椽袱前后贯通,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根金柱粗壮挺拔,柱头卷刹明显,抬架式构架举折平缓,具有鲜明的金元建筑特征。大殿右次间下肩墙处镶嵌着元至元八年(1271)五月重修寺院的石碣。

殿内保存着数尊北魏石刻佛像及历代重修碑刻。在洪教院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一池清泉昼夜萦回,清澈见底。池内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泉水冬暖夏凉,饮用甘甜。水池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2根望柱、栏杆围就,中间镶嵌着栏板,精雕细刻,图案精美。砖、石、木结构的观音阁,坐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回柱三门,隔扇花菱,玲珑剔透。斗拱支檐,方额穿插,飞檐凌空,古朴典雅。屋顶单檐歇山式,筒瓦覆盖,脊兽皆备,给人以曲线柔和的飘逸美感。观音水阁内保存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的彩塑,个个形象生动,造型各异。梁架及其他构件上“观音救八难”、“太子游四门”等壁画,色彩庄重,勾勒传神。古色古香的建筑形制与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洪教院这处佛教古刹平添了几分姿色。

洪济寺 在沁县城西北20公里的郭村镇仁胜村北隅。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据《沁州志》记载,始建于唐,古为唐代沁州铜靼县所建“十八兰若”寺之一。金崇庆元年(1212)赐额,金贞祐二年(1214)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僧人来怀再修。该寺坐北向南,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为过殿(俗称前殿),后为献殿、正殿,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卷棚式献殿,三开间面宽,一间进深,平面呈条形状。圆形木柱顶立,斗拱支檐,布瓦覆盖,博风、勾栏装饰华丽,为清代晚期所重建之物。正殿位居献殿之后,面阔三间,六架檐屋,悬山式屋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昂,敦厚肥硕。前檐木柱粗壮挺拔,均有卷杀,柱升起与侧角度均多明显,阑额、普柏枋制作规整。

殿内原始材料粗略加工后的梁架,仍属元代的建筑风格。大叉手、荷叶墩等做法仍沿袭宋制。寺内现存金、元、明、清重修碑4通,惟金代贞祐二年(1214)赐额重修碑较为珍贵。碑为青石质,通高2.7米,龟形碑座,碑身光洁如镜,碑首呈半圆形,碑额为双龙绞体戏珠,刻工精细,立体感较强。碑文记叙了赐额及重修寺院之详情,为沁州碑刻第一品,堪称“四绝碑”。

规划保护

为了保障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山西南部早期木构建筑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做好预实施项目的前期工作,4月21日,市局王伟副局长携省古建筑研究所的相关专业人员,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留县宝峰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沁县洪教院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就两处早期古建筑的规划保护的前期测绘、设计工作,与相关县政府的分管领导及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门研究,协调落实相关经费,启动前期测绘、设计工作,为实施规划保护奠定基础。

保护重点

历史文化价值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沁县洪教院为元代和金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研究价值,也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但由于年久失修,自然损毁严重。进行全方位的修缮保护,是解决早期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根本途径。

文物保护开发

沁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关领导表示将把握机遇,积极落实相关经费,为保护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08年6月,市局紧紧围绕市委“以项目建设促进‘三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坚持突出重点,以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进步。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方面,以早期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为重点,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的实施,积极开展工作,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保障规划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博山洪教寺

地理位置

洪教寺,俗称西寺,旧时位于孝妇河两岸,西阜的东南崖(即现在的博山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处)。

历史发展

洪教寺始建于明代,清中期博山蒋氏购得,到清道光年间博山蒋钱二家更是达到空前规模,博山蒋氏得益于十八罗汉,增修雷音阁。

上世纪20年代,博山民众图书馆曾设立于此;到30年代,进德分会又利用该址。

民国22年 (1933年)驻博山骑兵十一旅旅长李宣德会同县长王荫桂遵令成立进德会。

迭经各界会议决议,就洪教寺改建。会内设文化、体育、游艺各组,改大雄殿为大礼堂,番音阁为办公室。新建传达室、北过厅为阅报室,北院关帝殿为招待室,东西舍为图书陈列室,文殊殿为会役宿舍,南院地藏王殿,禹王殿作商店。撤去观音殿向西辟寺外公地设体育场,新建咏仙戏楼一座。

建国后,洪教寺为公园路小学校址。80年代末,该寺彻底拆除,单正殿四根盘龙石柱就卖的40万元,在此新建老干部活动中心。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