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角鼻鱼(辐鳍亚纲鲈形目的鱼)

由网友(20.养过一条狗名叫前男友°)分享简介:突角鼻鱼(教名:Naso annulatus)为刺首鱼科鼻鱼属的鱼类,雅名环纹鼻鱼。脾气温文,幼鱼正在约一私尺深的浅火区勾当,成鱼则成群洄游於断崖边二五私尺以上的火域,遭受要挟时会甩动首部进犯仇敌。纯食性,以浮游植物为主。漫衍于南日原至印度、承平洋之间、台湾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正在帝汶。中文名突角鼻鱼别号环纹鼻鱼外文名R...

突角鼻鱼(学名:Naso annulatus)为刺尾鱼科鼻鱼属的鱼类,俗名环纹鼻鱼。性情温和,幼鱼在约1公尺深的浅水区活动,成鱼则成群洄游於断崖边25公尺以上的水域,遭受威胁时会甩动尾部攻击敌人。杂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分布于南日本至印度、太平洋之间、台湾岛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帝汶。

中文名

突角鼻鱼

别名

环纹鼻鱼

外文名

Ringtailed unicornfish

鲈形目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鼻鱼属

突角鼻鱼

分布区域

印度至太平洋、中国台湾有分布

拉丁学名

Naso annulatu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

亚纲

辐鳍亚纲

刺尾鱼科

保护级别

无危

基本介绍

像长有长鼻子的一种鱼,突角鼻鱼长得越大,长鼻子就越明显

中文名:突角鼻鱼

学名:Naso annulatus

命名者:Quoy et Gaimard, 1825年

突角鼻鱼

俗名:环纹鼻鱼

模式种产地:imor

世界分布;印度至太平洋   台湾分布:东部、南部、东北部、澎湖、小琉球、兰屿、绿岛、东沙

最大体长;100 cm

有毒鱼类:否

食用鱼类:是

观赏鱼类:是

栖息深度和环境:1 - 60公尺,礁区、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溷合区

同种异名: Naso herrei, Priodon annulatus

濒危状态

不在IUCN濒危名单中

形态特征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尾柄部有二个盾状骨板,各有一个龙骨突。头小,随着成长,在眼前方之额部逐渐突出而形成长而钝圆之角状突起,角状突起与吻部呈60°角。口小,端位,上下颌各具一列齿,齿稍侧扁且尖锐,两侧或有锯状齿。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分别具V棘及II棘,各鳍条皆不延长;尾鳍截平,上下叶缘微延长。体呈橄榄色至暗褐色,鳃膜白色,体侧无任何斑纹;背鳍基部有一灰带,背鳍与臀鳍软条部有数条纵线纹;尾柄与腹鳍缘白色,成鱼消失。

特点

背鳍Ⅵ,28—29;胸鳍17—18;腹鳍Ⅰ,3;臀鳍Ⅱ,26—28。体长为体高2.5—2.7倍;为头长3.8—4.1倍;头长为吻长1.4—1.5倍;为眼径3.4—3.6倍。体长椭圆形、侧扁、尾柄较细,每侧具2个盾状骨板,其上各有1个锐嵴。头较大,额部向前突出1个圆柱形角状棘,其长度小于眼径,角状棘下缘与吻背缘之间形成锐角。口小,前位,鼻孔2个,前鼻孔具瓣膜,上下颌各具齿1行,齿锥形,眼前方有较深的眼前沟。体被细小栉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尾鳍后缘凹形,上下叶不延长成丝状。为暖水性鱼类,生活于珊瑚礁丛区。分布于我国台湾、南海诸岛海域。

生态和习性

栖息于潟湖和礁区海域,栖息深度在1-60公尺左右,幼鱼则常出现于潮池。主要集聚成小群于白天捕食浮游动物或底藻,夜间则躲藏于礁石间。

这种胆怯的鱼类会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保护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它们尾部两侧分别突出的两根尖刺,这两根尖刺可以对任何攻击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突角鼻鱼属日行性鱼类,在礁区及水中表层活动,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幼鱼常出现于潮池。主要集聚成小群于白天捕食浮游动物或底藻,夜间则躲藏于礁石间。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水域,西起非洲东部,东至土木土群岛,北至日本,南至罗得豪。台湾目前除西部海域外,其馀各地海域及离岛礁岸均有记录。

渔业利用

一般以流刺网、延绳钓或潜水镖鱼法等捕获。观赏及食用兼具。剥皮后,煮薑丝汤,肉质鲜美。尾柄上骨质盾板非常锐利,易伤人,处理时需小心。

生长繁殖

突角鼻鱼最大能长到100.0厘米。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