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协调发展(三化协调发展)

由网友(她是我的神明)分享简介:3化协调成长正在河南地域实施,包孕新型工业化新型乡镇化农业古代化,重心正在于拉入“3化”协调成长。中文名3化协调成长包孕新型工业化新型乡镇化农业古代化所在河南要害环节拉入“3化”协调成长简介3化协调成长:新型工业化,新型乡镇化,农业古代化。把加速工业化、乡镇化取拉入农业古代化联合起去,起劲促成“3化”协调成长——那是河南省...

三化协调发展在河南地区实行,包括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重点在于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中文名

三化协调发展

包括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地点

河南

关键环节

推进“三化”协调发展

简介

三化 协调给力中原经济区

三化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这是河南省郭庚茂省长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做好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六个原则之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河南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着力点

1、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河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新兴战略支撑产业释放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省内资源与国际国内资源的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孕育和发展新的先进生产力。要兼顾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共同发展,以充分发挥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主要的渠道,服务业发展滞后,必然抑制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阻碍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各级政府与领导一定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结构、扩大就业的重要方面来认识。要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现代服务业具体方向。突出重点。就河南的具体情况来看,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农业的融合。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3、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内在联系,但河南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这种内在机制受到了城乡分割制度的制约。因此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打破分割,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交通、供水、流通、能源、信息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城乡统筹、区域共享。要建立健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此外,在当前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的背景下需要特别关注人才、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问题,尤其要努力促进人才由城到乡的流动,加大城市教师、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支援农村的力度,鼓励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那些已积累一定资本或经验的外出打工者到农村服务、创业,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多的人力与社会资本,以助推农业现代化。

4、坚持走产业城镇融合发展之路。只有产城融合,才能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空间和就业部门的双重转变,从而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因此,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建设产业生态良好、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镇。要科学规划,同步完成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并与城镇规划协调衔接。要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按照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的要求,科学规划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外来投资的密集区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要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发展节奏和规模与产业聚集速度及程度有机结合。要坚持从河南人多地少、作为农业大省肩负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的基本省情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镇建管水平,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个阶段

萌芽时期(1984~1990年)、雏型时期(1991~1997年)、形成时期(1998~2004年)和提升时期(2005~2013年)。

科学的决策是正确行动的指南。任何区域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都需要顶层设计决策。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决策中,往往有初始提出、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时期(1984~1990年)、雏型时期(1991~1997年)、形成时期(1998~2004年)和提升时期(2005~2011年)。在这个过程中,河南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回顾和总结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决策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对于更加自觉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1984~1990年),河南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战略,但在省委省政府的一些文件和省主要领导的有关讲话中,反映出在把握河南省情和提出河南发展的对策中,闪烁着许多“三化”发展的思想萌芽和观点火花。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改革开放前,河南的粮食产量一直低迷,保证不了本省人民的吃饭需要,粮食和农业始终是河南最大的问题。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只有420亿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保障了农民的劳动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加之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河南农业实现了飞跃发展。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增长到581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除满足本省需要外,还能输出省外,甚至开始出现“卖粮难”现象。为此,198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省委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意见》,做出“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决策,提出“大力发展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努力搞好粮食转化、增值”。同时提出“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立足当地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与城市工业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探索城乡改革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河南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各种发展思路激烈碰撞,既有沿海发达省份加速工业化的巨大诱惑,也有河南重农意识造成了发展思路上的困惑,经济发展进入缓慢期,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落在全国后面,与沿海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沿海地区大力推进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繁荣,也给河南各级政府带来了很大思想冲击。这一时期许多领导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多数人认为河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程度的落后上,工业化是河南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没有工业化,河南要想摆脱贫困落后面貌是一句空话。1990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举行“学习先进经验,加速振兴河南步伐”报告会上,时任河南省长的李长春同志提出:“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把大力发展城乡集体工业作为振兴河南的战略措施来抓”;“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下决心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管理,使我省工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雏型时期

这一时期(1991~1997年),在探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并探索了河南的城市化道路,为下一时期河南“三化”发展战略的确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1991年1月,河南省五届二次全体会议,确定了“一高一低”的战略目标,即河南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新一轮解放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面对新的不能再错过的历史机遇,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破解发展难题?结论是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这逐步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河南省决策层深知,对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来说,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越是农业大省越要大力发展工业,但绝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否则,既不符合河南的省情,也会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影响稳定大局,河南必须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河南必须在强农兴工中寻求经济转型。

河南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在“农”这个字里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机会和市场潜力,是河南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1992年以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不断解放思想过程中,科学分析河南省情,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坚持“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八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的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一起解”(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全省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1994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文件中提出,逐步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转让和入股。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有稳定收入的地方,可尊重农民意愿,允许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同时,河南积极探索城市化道路。1994年,省政府计经委组织开展了中原城市群开放战略研究。当时,中原城市群是指沿陇海铁路的河南段两侧,以郑州为核心的较为密集分布的15个城市。其中,有特大城市郑州,大城市洛阳、开封、新乡,中等城市焦作,小城市巩义、新密、新郑、荥阳、登封、偃师、卫辉、辉县、沁阳、济源。研究认为,中原城市群在世纪之交期间应朝着都会带的方向发展,在我国中原地区竖起一座新的可带动周围地区开放开发的核心经济区。因此,必须树立大系统的观念,明确建设都会带城市体系的指导方针,制定联体成片的布局原则,打破行政区划壁障,清除各自为战的思想,按照一个统一的群体大规划全面展开各市城建和经济布局,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互补优势和聚合优势。

1995年,结合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制定,省计委组织编制了《河南省生产力布局规划纲要》。《纲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干线为依托,按“六个”层次展开全省生产力布局的规划:一是抓紧抓好郑州商贸城建设,使其逐步成为有较强吸引力、辐射力的经济中心城市;二是加快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步伐,加强分工与协作,逐步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一个经济密集区,在全省经济振兴中发挥龙头带头作用;三是依托交通主干线,改造和建设一批对增强河南经济实力有重大影响的工业基地。重点抓好洛阳、郑州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发展,加快洛阳、濮阳、南阳石化基地,焦作、平顶山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开封精细化工基地,以及安阳、新乡、鹤壁电力工业基地建设;四是抓住京九铁路全线开通的机遇,加快以商丘及潢川、台前为重点的沿线市县的开放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水城能源基地,推动豫东和豫东南经济的发展;五是抓住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豫西山区、豫南山区四大农区的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重点发展粮棉油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豫西山区和豫南山区以发展林果业、畜牧业为重点,搞好旱地农业及矿产资源开发,加快发展步伐。1995年11月30日至12月,河南省委五届十二次全会在郑州召开,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同志在全会上强调:要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突出抓好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1998~2004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发展战略,采取了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动员全省上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农业大省的工业化需要立足农业,不能片面理解工业化。只有依据省情选择主导产业,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行深加工,使农业“长入”工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涉农工业,才能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实现农业的新突破和更大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河南农业获得了新的发展,1999年粮食产量创纪录达到851亿斤。但由于农产品原字号多,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以及随之而来的新一轮“卖粮难”、财政补贴库存压力增大等问题,加上畜禽、油料、蔬菜等农产品也相对过剩、销售不畅,导致农业效益持续下滑。针对这种状况,河南省委省政府果断作出了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竞争优势、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进军的重大抉择。2000年1月,河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针。接着,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此后河南连续几个五年计划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带动了河南经济发展的深刻转型。

2001年10月,河南省委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陈奎元同志代表省委在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要把城市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2002年12月,河南省委七届三次全会又提出,要认识和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强化工业意识、城市意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003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这是一份比较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河南“三化”发展战略的非常重要的文献。《纲要》确定了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纲要》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化进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辐射带动作用;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纲要》还提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2004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系统提出了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举措。《意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要素的引进、市场机制的强化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农业组织程度较高、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强、农业机械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现代农业强省。为此,《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做到“七个坚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坚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壮大现代农业企业;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升时期

这一时期(2005~2013年),丰富和完善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战略的内涵,河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是贯穿整个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线和核心。提出在“三化”协调基础上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为了促进河南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1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全省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和工作举措。《意见》指出:河南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功能较弱,一些体制性障碍还在影响着人口、资源等要素向城镇聚集,推进城镇化的任务依然很重。《意见》就进一步促进河南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意见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增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破除体制障碍,改善城镇化发展环境;放开投资市场,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进城市规划工作,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建设节约型城市;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领导。

2005年10月,河南省委七届十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2006年2月颁布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

河南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上,作为顶层决策的突出标志,是2006年6月河南省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加快城镇化为核心,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使农村和城市共享现代文明。《意见》选择鹤壁、济源、巩义、义马、舞钢、偃师、新郑等7个市为试点,为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经验,提供示范。《意见》总体要求:统筹规划生产力和人口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有序向城镇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快城乡融合;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快体制创新步伐,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河南“三化”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得到丰富。2006年10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同志在河南省委八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要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走城乡互动、区域协调、体系合理、发展集约、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新突破。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1月,召开的河南省委八届二次会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同年12月召开的河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指出:狠抓粮食生产不动摇,坚持发挥优势和承担责任相统一,坚持发展工业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坚持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在城乡互动中培育新的增长极。2008年8月,河南省制定了《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纲要》力求在河南现有粮食年产1000亿斤的基础上,到2020年再增加年产300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这是河南省切实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粮食安全重任的生动体现。

2009年,卢展工同志任河南省委书记后,在组织大量调研、广泛讨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决策。2010年11月召开的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中原经济区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全会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纲要(试行)》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首要重要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纲要(试行)》指出:要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带动作用,统筹安排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协调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纲要(试行)》提出:要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产业、人口、生产要素集中度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局面;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2011年4月颁布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纲要》用三篇的篇幅系统详细阐述了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纲要》还提出了以空间布局的优化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战略布局。

2011年9月28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贯穿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主线。《国务院意见》指出:“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2011年10月20日,卢展工书记在中共河南省九次代表大会上作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指出:前不久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此为标志,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卢展工书记强调: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从根本上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走好这条路子,一是要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二是要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支撑能力。三是要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四是要强化“三化”协调的保障能力,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持续发展。五是要强化“三化”协调的驱动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拓展发展空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此,河南省委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决议中,强调了信息化在推进“三化”协调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六个原则

一是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把重视项目投资与扩大消费、增加出口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三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四是把推动自主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五是把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六是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