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盾村(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辖村)

由网友(寂寞式、的爱)分享简介:猴盾村位于福修省宁德市蕉乡区8都镇闽东闻名的杂畲族聚居区。正在8都镇区北标的目的,间隔镇区一三私里。二零一六年一一月九日按照住房以及乡城设置装备摆设部村镇设置装备摆设司发布猴盾村列进第4批中国传统乡村。二零一七年一一月,猴盾村获评第5届天下文化村镇。二零一八年五月,猴盾村被列进中央财务撑持规模中国传统乡村。二零一九年一二月三一日,进选第2批国...

猴盾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闽东著名的纯畲族聚居区。在八都镇区北方向,距离镇区13公里。

无标题

2016年11月9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公布猴盾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11月,猴盾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8年5月,猴盾村被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1]

中文名

猴盾村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

地理位置

福建省东北部

人口

714人

方言

闽东方言

所属国家

中国

车牌代码

行政类别

电话区号

0593

海拔

150米

耕地

745亩

邮政编码

352100

历史沿革

有人口700多人,海拔200米。有古建筑2座(400年的雷氏祠堂、宫)。村庄周园有风水林,林木茂密,有30多株百年以上的枫、樟、松等古树。以农为主,主产茶叶、脐橙、枇杷、竹、杉木等。有高标准茶园1300亩。保留着较完整的畲族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每年举办“三月三赛歌会”、“端午节采茶”、“九月九比武会”等传统文化节日。存有畲族族谱、祖国、龙头杖畲家“三宝”。传统表演项目有奶娘刑罡、上刀山、下油锅、过火海等,原生态畲族民歌被选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歌本。女歌手有雷美凤等。目前该村全力打造畲族风情旅游与生态旅游,为宁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

人口民族

人口

村党支部设有党小组3个,共有党员21名,其中男19名,女2名,文化程度为大专1人,高中2人,初中9人,小学9人。流动党员有2人,入党积极分子7人,预备党员1人,每年发展党员1名,党员困难户3户,困难原因是由于疾病年老。人口总数714人;全村户数164户;外出务工人员:0人;党员总人数21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

经济

综述

猴盾村有耕地745亩,林地4420亩,以农为主,主产茶叶、脐橙、枇杷、竹、杉木等。

村主导特色产业:开发了1500亩的绿茶基地(其中村集体平湖山茶场578亩),培育了村集体林场200亩,全村种植美国脐橙150多亩,水蜜桃100多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60元。2006年与美国国际爱乐美食品公司签约,共同建立无公害绿茶生产基地,使该村茶叶的生产经营走向了国际化合作道路。生产经营大户情况:支部书记雷兰妹,个人带头开发茶园500多亩,村会计雷贵全开发茶园20多亩,党员兰李和开发果园30多亩,党员钟荣奎养殖肉牛140多头。科技示范基地情况:猴盾村抓住蕉城区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利契机,对平湖茶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使其变成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生产的有机茶叶达到欧盟标准,成功打入了北京、欧盟等市场。为民办实事情况:猴盾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新村建设。2004-2005年投入19.8万元建成了闽东最大的村级文化站,投入10多万元硬化村水泥路面、建造路边花圃并设置夜景工程和垃圾焚烧填埋场,投入3.5万元建成村公厕和农户厅堂建设,投入1.3万元开发造福搬迁工程配套设施。同时,村里配备了清洁工,家家门口摆起了垃圾桶,严禁鸡鸭上路,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猴盾村

文化

风俗民情

【畲族双音】“双音”。是畲族山歌中唯一存留的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民间称“双音”为“跟唱”,也称“双条落”,其发现地在八都镇的猴盾畲族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央少数民族文艺调查组到宁德畲族地区调查畲族民歌,在猴盾畲族村一带发现二声部山歌。调查组的成员,音乐家郑小瑛在1959年第7期的《人民音乐》上,发表了题为《畲族山歌与“双音”》的文章,第一次将畲族二声部山歌称为“双音”。

“双音”表现的内容题材广泛,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七字一句,四句为一条。唱“双音”时,音不同,字不同,但音调相同。“双音”的后一声部与前一声部在相差两三字时,开始接唱;先唱者在结束音处拔长音,等待后一声部跟上,一起双双落音。每个声部,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同声部的男、女性别无明确规定,但如果是“情歌”,自然是男、女各唱一个声部。“双音”声部的组合方式主要有:支声式,即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和声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未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同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双音”形式独到、内容丰富、品种稀有,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甚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是畲族民间音乐最高级、最复杂的表现形式,是畲族文化中十分珍贵的成果。“双音”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旅游

景点

【灵山寺】位于灵山村,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见明《八闽通志》),清朝天顺八年重建。《福宁府志》(清)载为唐咸通五年建。

【漈山寺】位于漈山村。又称香积寺。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其山自龟山分支,两峰对峙飞泉中,注为三派,山当瀑流之中,故称中漈。乾符六年,赐额“香积”。元大德年间重建。有插天楼。今楼废基存。相传有“如洵尝求证于蔡柳二禅师,顿悟上机,遂建寺于此。”之说。《三山志》载:“中际香积寺”为中际山人曾筠、林峻舍山林于邑僧如洵建。六年赐金额“香积”。有天成三年僧紫筠为记,刻石今存。《记》云:中际山百丈飞泉,鸣雷扑面,千里怪石,蔽日藏天。唐中和五年(885),前关隶营使陈希运与僧清彦共申闻观察使陈公岩,请为导首,铸钟一口。有刘棠、董海留题。宋代重建,后毁。现存石槽、石柱、石台阶、石雕构件多出,多为宋代遗物。近年新建大殿一座。

明教谕李辅诗赞:漈山风景远繁华,宝殿虚廓古佛家。风动珠林鸣地籁,雨飞沙界散天花。龙池水满秋滋稼,石鼎汤香昼煮茶。百役风尘飞不到,重门深处锁烟霞。

【龙兴寺】位于水漈村,始建于唐元和十四年(819),清雍正年间重建。

【白莲寺】位于福口村,始建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南宋建炎二年(1128),遭建寇焚毁,后重建。清朝初年再次被毁,康熙五十八年,邑民董百春重建。清《福宁府志》载为宋代福建提刑郑南建。现山门及大雄宝殿为九十年代新建。寺旧迹仅存清同治六年“金轮宝殿”匾,宋天僖四年(1020年)石嘈一口,侧有刻字“当院僧思义舍石嘈永当香积厨用,为四三有庚申年四月住持米道题。”。现建筑为近年重修。

【福水宫】位于福口村村口,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内有道光年间古碑、古壁画。宫祀奶娘陈靖姑。旧时宫前有桥,名“柏花桥”。

【林聪墓】位于上坂村长头山。墓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1986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墓为石构“风”字形,占地面积180平方米。墓碑无文,素面。墓手雕刻兽吻,中坪圣旨亭已毁,仅存四方柱。墓道两旁有石雕翁仲,石马、石羊各一对。墓道前有墓志铭和神道碑。现存一对石虎伏于墓志铭边。1980年,宁德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闽坑岚翠桥】位于闽坑村,建于乾隆庚午年(1750),当时架木为梁,上列屋宇。光绪六年(1880)秋天,一场飓风将桥梁吹倒,使来往道路中断。于是,当地乡贤再次筹集黄金千余两,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单孔石拱廊屋桥。此桥南北走向,长19.5米,宽4.9米,桥堍结构为方石垒,矢高14.5米,廊屋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梁架,用32根柱,左右各16根,重檐歇山顶,高4.5米,廊屋内供奉神三尊。2003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获得荣誉

2005年省优秀基层党组织、2006年市综治先进单位、2006年市文明村、2006年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参考资料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公布第二批 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的通知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引用日期:2021-05-2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