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盐茶(卖盐茶)

由网友(逝去的感伤)分享简介:平易近间跳舞《售盐茶》又名《挑盐篰》、《售盐婆》、后又演化成《挑花篮》、《花篮舞》,前人有把花篮改为宫灯,又演化成《花灯舞》。别号挑盐篰简介申报地域:上海市南汇区平易近间跳舞《售盐茶》又名《挑盐篰》、《售盐婆》、后又演化成《挑花篮》、《花篮舞》,前人有把花篮改为宫灯,又演化成《花灯舞》。概述《售盐茶》是上海浦东地域10分衰行的传...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

别名

挑盐篰

简介

卖茶叶 百态君喂自己袋盐

申报地区:上海市南汇区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

概述

《卖盐茶》是上海浦东地区十分盛行的传统民间舞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系东方民间文化艺术园中江南独具特色的一枝绚丽花朵。

《卖盐茶》源出浦东新场一带,据旧志籍记载:一千五百年前,这里已是滨临东海的滩涂,盛产丹顶绿足白鹤,故有村落名“鹤巢村”。村民煮海作盐以谋生计,东晋时人张季鹰墓在新场鹤坡。旧志还称“新场镇(古名“石笋里”)为浦东设城之最古者。”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两浙都转盐运司署设于此,逐“人文蔚起”、“歌楼酒肆贾炫繁华,盐赋为两浙之最。”

其时,浦东属长人乡下乡,盐场灶围星罗棋布,而经营盐业须备官衙立州,谓经销“官盐”不得私售。相传,当时盐霸勾通官府,垄断盐业,压榨盐民,盐民终年劳累,却不得温饱,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偷偷将盐挑出盐灶,串村去巷地兜卖“私盐”,为避入耳目、躲衙役搜缉,在盐篮上面用杂物遮布相掩,挑着担子装作“走亲戚”模佯,串门走户到处贩售,赚些铜钿寥补家用。民间文艺源于民间生活,舞蹈《卖盐茶》由此产生,是前人根据盐场民间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概括来描绘盐民挑篮卖私盐的形景。

发展历史

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坡塘拨赐庄一带。那时候南汇还是一片盐场,盐民们煮海熬波,受尽官府、盐霸的欺压,为生活所迫,便冒险贩卖“私盐”。日后,为了掩盖盐捕的耳目,他们在盐篰下面装盐,上面用茶叶遮盖,打扮成卖茶叶的小贩串门兜售,后又改用杭州篮卖盐,乔装走亲戚暗地里贩私盐。在历代的志书上,屡有《盐妇苦》、《盐夫叹》的诗文、歌谣记载。

《卖盐茶》孕育于古盐场,一般出没于民间庙会,传统节日,风行于南汇和浦东各地,亦以下沙、新场特别盛行。时有“下沙庙会新场戏”,必有卖盐茶参与庙会行街活动。较有代表的卖盐茶表演队有1925年祝桥镇的朱引根为首的一支,解放后,又传授给卫龙娟、朱林宝等人表演;新场镇从六十年代到2006年又涌现了许多队伍,解放初由乡村表演队,后有大中华橡胶厂表演队,廿一厂表演队,商标厂表演队,文化站表演队,文化中心表演队等等;出现在各届艺术节中还有三墩乡、横沔乡等表演队。2006年3月,新场古镇桃花景点表演上,有新场镇文化中心根据下沙族拨赐庄盐民围着百花公主跳起了盐篰舞的故事情节,专门编创了《卖盐茶》歌舞剧。

表演形式

《卖盐茶》的表演形式一般分戏剧性和不带戏剧性两种:解放前常为男扮女装,带有戏剧性的舞步表演,前面有盐商、盐婆、帐房先生,中间一群挑着杭州篮的“卖盐女”,头带方布巾、脸戴墨镜、身穿布襟衣、腰系折褶裙,扭折“十字步”、“波浪步”一路唱着[杨柳青]调,一路上舞步前进,后面跟着盐捕(后改盐警)等角色,颇为诙谐;解放后改成了一群女子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变换着队形作精彩表演,盐担的竹篮也改成了精致的花篮、八角篮、荷花篮等等……肩上的扁担,也换成了各色绸带代之,音乐配以[喜洋洋],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特点

《卖盐茶》舞曲寄“杨柳青”调为主,随兴而唱,可长可短,咿呀动听。昔时常在庙会期间出现,解放后则在群众性庆祝活动或文艺会演中表演,有时在地方商品交易会时演出助兴。初时,表演者为男扮女装,单个或二、三个人表演,形式不拘。解放后,经过不断地艺术再加工,改由年轻女子表演,穿着艳丽的服装,肩挑细巧的花篮,七、八个以上表演者编队列阵,轻歌曼舞,穿插变形,阿娜多姿,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形成了如今样式的花篮舞。

意义

《卖盐茶》源出盐场,为盐民生活的写照,从它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反映了颇具海洋南汇特色的文化价值。保护民间舞蹈《卖盐茶》,对研究上海浦东发展史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然而,受前段时间外来文化的冲击,《卖盐茶》已处于频危淡漠状况。为此,必须抢救弘扬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