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果(壳斗科柯属植物)

由网友(夏末初凉)分享简介:风骚因(推丁教名:Lithocarpus pachylepis A. Camus)教名厚鳞柯,壳斗科柯属动物,果形态像龟头,又名壮阴因、补肾因、损肾子,马古铎。闻起去是鲜木喷鼻味,水果仁衣味香甜,肉苦。别号壮阴因推丁教名Lithocarpus pachylepis A. Camus界动物界门被子动物门 Angiosper...

风流果(拉丁学名:Lithocarpus pachylepis A. Camus)学名厚鳞柯,壳斗科柯属植物,因形态像龟头,又名壮阳果、补肾果、益肾子,马古铎。闻起来是鲜木香味,生果仁衣味苦涩,肉甜。

别名

壮阳果

拉丁学名

Lithocarpus pachylepis A. Camus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Archichlamydeae

山毛榉目 Fagales

壳斗科 Fagaceae

柯属 Lithocarpus

厚鳞柯

分布区域

产广西东南部、及广东部分山区

中文学名

风流果

形态特征

大雪山石栎

风流果

乔木,高10-20米,胸径30-40厘米,芽鳞被棕色长直毛,当年生枝、叶柄、叶背脉上及花序轴均被分枝的星芒状短毛。

嫩叶薄纸质,干后褐黑色,成长叶硬纸质,倒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5厘米,宽6-11厘米,顶部钝或短尖,基部宽楔形,叶缘有锯齿状裂齿,中侧脉均凹陷,侧脉每边25-30条,直达齿端,支脉明显,彼此近于平行,两面同色,叶背脉腋上常有丛毛;叶柄长1.5-2.5厘米。

雄穗状花序单穗腋生或多穗排成圆锥花序;雌花序长3-5厘米,雌花每3朵一簇,花柱在开花后期长达3毫米;幼嫩壳斗陀螺状,包着坚果一半以上,成熟壳斗浅盘状或碟状,包着坚果底部,高15-30毫米,宽45-60毫米,壳壁甚厚,硬,木质,小苞片粗厚的卵状三角形或斜菱形,中央及两边均脊肋状增厚而隆起,略伏贴,顶部钻尖,向壳壁弯垂;

坚果幼嫩时宽圆锥形,密被泥黄色细毛,成熟时为甚扁的扁圆形,高15-25毫米,宽40-65毫米,顶部平坦,中央常微凹,被黄棕色脱落性细伏毛,果壁厚7-10毫米,角质,果脐占坚果面积约一半或稍小,稍凸起,四周边缘凹陷。

花期4-6月,果10-12月成熟。

风流果

分布范围

风流果

产广西东南部、以及广东部分山区。越南北部也有。生于海拔900-1800米山地常绿阔叶林中,较干燥坡地。木材果实含淀粉为40%。其性喜高温向阳之地,无花,每三年结一次果,在果实成熟的后期,必须在高温30度100天后方可采摘,是“印度神油”的主原料。

主要价值

一、利水消肿

风流果可以提高人体的肾功能,减少疾病对肾脏的伤害。日常人们服用后,能有效加快人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于治疗小便不利,以及肾炎引起的身体浮肿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二、补肾壮阳

这是人们众所周知的一点,虽然医学中没有发现风流果有明显壮阳功效,但在古代流传的《本草纲目》中对风流果却有明显记载,认为它可以壮阳生精,滋补骨髓,还能提高人类的性功能,对男性出现的肾虚阳痿早泄以及腰痛等不良症状,都有一定治疗作用。

三、止泻

风流果还有出色的收敛功效,而且它含有多种天然的消炎杀菌成分,能消除人类肠道中多种致病菌,也能止泻。平时可以用于痢疾以及腹泻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治疗,治疗功效十分明显。另外,风流果对脱肛,以及痔疮和大便带血等疾病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四、健胃消食

风流果也叫野槟榔是植物白皮柯的果实,可以入药,有健胃消食的功效,可以治疗腹胀与积食,提高肠胃的消化能力。而且风流果还有明显的驱虫作用,当人们出现蛔虫病和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时,也能直接用它进行治疗。

营养丰富

风流果属壳斗科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维生素B、钾等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素等。

食用方法

1.将风流果捣碎后,可以和一斤泡酒,浸泡20天以上,然后将酒和风流果一起食用。

2.不喝酒的人可以用风流果和水煮沸20分钟后食用。

3.风流果可以生吃,或者是炒、炖后食用。

栽培技术

益肾子果树栽前1个月应按定植株行距挖栽植穴,同时改良穴内土壤。山地树穴一般间距在4至5米为宜,如种植嫁接的益肾子果树可以适当密植,(因为嫁接苗矮化了树形,早产丰产,可适当缩少0.5-1米),挖穴一般深0.3-0.5米,直径0.5-0.8米,挖穴后随即填土,以待定植。如建园时已改土,则定植穴可较小,以能容纳树根即可。南方稻田或滩涂圩田宜先按行距挖深沟,筑高畦,使灌排分列;然后按株筑墩,墩高0.5-1米,在墩上栽植益肾子果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