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斑鼓额食蚜蝇(斜斑鼓额食蚜蝇)

由网友(┌~难离﹎*)分享简介:歪斑饱额食蚜蝇是食蚜蝇科虫豸的1种。漫衍于中国西南、河北、江苏、江西、4川、云南、西匿;亚洲西部以及北部、欧洲、北非、美洲。捕食棉蚜及其余各类蚜虫。中文名歪斑饱额食蚜蝇目单翅目科食蚜蝇科门节肢植物门纲虫豸纲族食蚜蝇族种歪斑饱额食蚜蝇漫衍区域寰球推丁教名Scaeva pyrastri亚门有颚亚门亚纲有翅亚纲亚目环裂亚目亚科...

斜斑鼓额食蚜蝇是食蚜蝇科昆虫的一种。分布于中国东北、河北、江苏、江西、四川、云南、西藏;亚洲西部和北部、欧洲、北非、美洲。捕食棉蚜及其他各种蚜虫。

中文名

斜斑鼓额食蚜蝇

双翅目

食蚜蝇科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食蚜蝇族

斜斑鼓额食蚜蝇

分布区域

全球

拉丁学名

Scaeva pyrastri

亚门

有颚亚门

亚纲

有翅亚纲

亚目

环裂亚目

亚科

食蚜蝇亚科

动物界

鼓额食蚜蝇属

生态特征

雌虫每天认识一种昆虫

斜斑鼓额食蚜蝇

体长12.50-15毫米,翅长10.50-11毫米。复眼被淡棕色毛,头顶黑色,宽度大于头宽的1/4,被黑毛。额黄色,被黑毛,亦有部分透明;额上部不隆起,额宽小于头宽的1/2。面被白色细毛。小盾片被淡黄色毛,端部杂黑毛。中胸盾片黑色。足大部分黄色,基节、转节和腿节基部黑色。腹部第2—5节腹片中央常有矩形大黑斑。雄虫

复眼密被棕色毛。额宽约占头宽的2/3,上部隆起于复眼之上。触角棕色,第三节除腹面基部色淡外,呈棕黑色。面被黑毛,中突上方两侧被稀疏白短毛。腹部长卵圆形,第二、三节之间最宽。第二节有1对黄斑,位于中间偏后;第三、四节黄斑内端较近背片前缘,外端斜向后方并增宽,约占该片中部的1/3,但可伸达背片侧缘,黄斑前缘甚凹入。第四背片后缘黄色;第五背片黑色,侧缘端部及后缘黄色。背片被白毛;第2-5节后缘被黑毛。

白色,长1.20毫米,宽0.40毫米。卵壳上有密集的纵脊,排列不规则,纵脊间连有交错的小脊。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6-18毫米,宽3.50-4毫米,鲜绿色。背中线白色,宽带状,向后逐渐加宽,末端常呈粉红色。背侧线白色。体刺毛浅绿色,基部黑色。后呼吸管位于腹部末端的三角形凹陷之内。气门板黄褐色,气门痕圆形,色淡,内有深色的孔口痕迹。

初产时灰绿色,背中线明显,后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背中线消失。气门板较深,圆柱形,长8毫米,宽4毫米。

生物学特性

习性

斜斑鼓额食蚜蝇

斜斑鼓额食蚜蝇羽化时间集中在早晨7时至8时半。羽化后成虫排出白色乳状液后即可飞翔,取食蜜露、花粉。日平均气温在18℃时活动最盛;气温在30℃以上时活动减弱。卵产于蚜群之间,散产。孵化盛期在凌晨1时至9时。幼虫一生只排粪一次;到三龄后期老熟幼虫化蛹前一天排出大量酱油膏状粘液,然后离开植株到土表根际周围5—7厘米潮湿土中化蛹。历期和生活史

在21℃左右情况下,卵期平均3.30天,最长4.10天;全幼虫期平均9.50天,最长12天;蛹期平均9.40天,最长10天。

在甘肃省武威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上,每年3月中、上旬即见成虫活动;在甘肃省武都县发生6代,1986年元月也曾见成虫活动、交配和产卵。

地理分布

分布于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北京、河北、上海、吉林、辽宁、云南、西藏、甘肃。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