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姓(起源于陕西的姓氏)

由网友(总有刁民想害本宫)分享简介:源于伉姓,后来人旁为卑姓,出自姬姓,卫国医生3伉之后。另有1说以封地为姓。山东省济宁市南,有个现代的军事要地鸣卑父,《国策全策》说,年龄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儿女子孙就以封地名为氏,造成了卑姓。考卑氏史,封地为姓正在先(年龄期间),该卑姓应为鼻祖。改伉为其次(战国时卫国),改子姓为再其次(5代10国期间),更佐姓无可考(...

源于伉姓,后去人旁为亢姓,出自姬姓,卫国大夫三伉之后。还有一说以封地为姓。山东省济宁市南,有个古代的军事要地叫亢父,《国策齐策》说,春秋时有个贵族受封于此,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为氏,形成了亢姓。考亢氏史,封地为姓在先(春秋时期),该亢姓应为始祖。改伉为其次(战国时卫国),改子姓为再其次(五代十国时期),更佐姓无可考(详见《中国姓氏大全》)。康姓演变更在后(清朝时期)。

中文名

亢姓

拼音

kàng

堂号

武威堂

起源地

陕西

郡望

武威郡

姓氏始祖

三伉大夫、微子启

姓氏名人

亢仓子

基本介绍

百家姓 亢姓起源

亢姓

亢[亢、伉,读音作gāng(ㄍㄤ),不宜俗读为kàng(ㄎㄤˋ)]姓

序言

亢姓,人丁兴旺,源远流长,枝柯遍布。虽散居神州各地,然不辞千辛,甘历万苦,创世拓业,奋发不止。既安居皆能自成一支,光宗耀祖,最终名振一方。

衣食足而尚礼义,政通人和则思祖谱。故追源亢氏而集此册,虽为弱水三千之一瓢,然其传统美德、拓业功名尽收眼底矣。

亢氏济济,业绩赫赫。能入录者,皆据实录之,以彰其贤德,而励后人进取。

亢书兴

2004.5

姓氏渊源

亢(kàng)姓

源出有:

亢姓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齐国亢父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典籍《战国策·齐策》记载,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世称其为“亢父”。据传,亢父邑是古代东夷族部落的住地,有亢父山,因以为名,是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亢父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即系唐虞氏故国,有仍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时期为仍国,周王朝时期封夏后氏至此为任国、邿国。亢父之地的地势十分狭峻险要,从军事地理上观察,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与泰山余脉的梁父山紧夹东西之道,至称阴阳。在战国时期,齐国在其地居高临下建有亢父城,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南荣氏所撰著的典籍《遁甲开山图》中曾描述其境:“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据典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当时的大纵横家苏秦在谈论亢父之地时对齐宣王田辟疆说:“今秦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至闱阳晋之道,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百人守险,千人不能过也。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恫疑虚猲,高跃而不敢进,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又改亢父县。西汉时期初为任城县,后亦为亢父县,属东平国。到了东汉时期,汉章帝拆分东平国,置任城国,后为任城县。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黜亢父县之称,从此其地在行政建制上只称“任城”,不再称“亢父”。一般传说:在亢父之地,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封于斯地,亦称“亢父”。不过,亢父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任国,而任国曾先后附庸于鲁国、宋国、齐国,但本书笔者在现有史籍中并未发现有哪一位贵族大夫曾被封在“亢父”,

在亢父地区的住民与齐国驻军中,皆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亢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亢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先秦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故址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在古代,“亢”、“伉”、“抗”、“杭”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亢父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三伉氏、亢父氏,后分别衍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四氏同宗同源。到了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7~167年在位),有一位著名的宣城长史抗徐,字伯徐,丹阳人,为一时名将。史籍《汉书》记载抗徐:“乡邦称其胆智。初试守宣城长,悉移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置于县下,由是境内无复盗贼。后为中郎将宗资别部司马,击太山贼公孙举等,破平之,斩首三千余级,封乌程东乡侯,五百户。迁泰山都尉,寇盗望风奔亡。及在长沙,宿贼皆平。卒于官。桓帝下诏追增封徐五百户,并前千户。”乌程,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县,抗徐荣封为“东乡侯”之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之后,抗徐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字面更加文雅的杭氏,他的后裔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抗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抗徐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达丹阳(今江苏镇江),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西乡的新埭村。故杭氏后人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讹为háng(ㄏㄤˊ)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燕国督亢之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战国时期,燕国有一地名为叫督亢,为燕国的富饶之地,史称该地区为“膏腴之地”,其地域范围以今河北省涿州市东南督亢陂为中心,圈括定兴县﹑新城县﹑固安县、高碑店市一带的涞水流域平衍之区。督亢地区原为韩国之地,先秦时期的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亡之后,燕国趁秦王忙于应付魏、赵、楚三国之时夺占了该地区。督亢地区很早即由韩国人民建有的著名督亢渠,其灌溉系统的发达使得督亢地区丰田万顷,被称为“膏腴之地”。对督亢地区,在典籍《诗经·韩奕》中有这样的描述:“……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吁吁,鲂鱮甫甫……”当时的督亢地区已经是一个十分富庶而有盛名的地方,一直为秦王嬴政所垂涎。因此,燕国公子丹在秦王赢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派遣大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时,在“图穷匕见”中所展示的地图,用的就是“督亢肢图”。结果,不但没有刺杀了秦王,反而激怒秦王暂时放弃攻击齐国的打算,提前发动了灭燕之战。

秦王赢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上都蓟(今河北蓟县),燕王姬喜被迫迁都于辽东地区,督亢地区自然落入秦始皇的沙盘之中。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在消灭了赵国的残余势力代国之后,大将王贲率胜军乘势攻击辽东,一举攻灭了苟延残喘的燕国。

在督亢地区的古代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其地名为姓氏者,分称亢氏、督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亢氏姓源繁复,或长狄人、或西戎人、或晋国人、或韩国人、或燕国人、或秦国人,不可一论。

源流四

源于子姓,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宋国微子启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任(今河南淇县),名启,汉朝时期避帝讳改称微子开。因其封国名微(今山西潞城),爵位为子爵,故称“微子启”。微子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商纣王执政期间暴虐无道,微子启曾多次亲谏纣王,单见“纣终不可谏”,便谋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于是微子启便远离纣王逃到自己的封国微。后微子启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所以那里也称为“微”。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于周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情况。周武王听了以后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到了公元前1063年,周公旦在平定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的叛乱之后,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封微子启国于宋,即今河南省的商丘市地区。微子启从此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微子启寿终后,葬于原商丘古城西南二十五里的青岗村,后迁今山东省微山湖市的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汉朝著名宰相、经学家匡衡亲篆的“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春秋晚期的大儒孔子称“微子”、“箕子”与“比干”为“三仁”。

在五代十国时期,微子启的后裔被封在亢父之地(今山东济宁任城区南部),其后代中亦有以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氏。

源流五

源于改姓,出自佐姓所改,属于省旁简化改姓为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的记载,历史上有佐氏,源出左氏,后有人加“亻”偏旁以别于其他左氏,称佐氏,其后有改为亢氏者之后代,相传亢氏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琨都勒氏,亦称喀穆都里氏,满语为Kundule Hala,世居红山(今吉林桦甸富尔山),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琨都勒氏所冠汉姓即为亢氏。

源流七

源于改姓,出自河南宜阳康氏家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相传,今河南省宜阳县石村乡铁炉村的亢氏家族,原来为康氏,后家境渐败。康氏族人怀疑是因为与朱氏家族同居一村,有“猪吃糠”之嫌,故随邻村张深亢氏家族改为亢氏,以与朱氏家族抗衡。

因为“亢”字作为姓氏用字读音为gāng(ㄍㄤ),谐音就是“钢”,猪咬不动,可保康家无忧,由此遂成亢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三伉大夫、微子启。

各支始祖

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亢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亢英、亢宁。长子亢英有子亢振政及亢振远。亢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亢乾、亢坤。亢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亢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五世。是为河南亢氏始祖。

迁徙分布

亢氏属于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在山东省济宁县南部一带有个地方,古时候叫亢父,是很著名的军事要冲,其地住民与驻军人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形成了最初的亢氏。另外按典籍《风俗通》的记载,亢氏是由伉姓省去个“亻”偏旁而形成的,因为春秋时期卫国有名为伉的大夫,他的后代形成了亢氏。在史籍《姓苑》也记载:唐登科有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真轸。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的荆门市,湖北安陆市,山西省的太原市、临汾市尧都区、浮山县、原平县、汾西县、蒲县、襄汾县、翼城县、晋城市、洪桐县,陕西省的西安市、商南县、韩城市,河南省的洛阳市、开封市嵩县、宜阳县、灵宝市、南阳市淅川县、方城县城北、武陟县、洛宁县、杞县、伊川县、濮阳县、许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辽宁省的朝阳市喀左县、鞍山市,山东省的聊城市开发区、济宁市、青岛市即墨市、栖霞县,湖北省的荆门市,甘肃省的兰州市、金昌市、定西县、通渭县、临泽县,江苏省的苏州市、扬州市、吴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卓资县,安徽省的合肥市、当涂市、宿州市,贵州省的罗甸县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丹阳郡(现居四川亢氏郡名):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堂号

武威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家谱摘录

1986年清明节祭祖时,河南四支亢门代表共续第27世至46世统一世系辈字:

平灵宜洛长

嵩峰彩紫芳

风云才智广

举国照华阳

山东亢氏

山东亢氏主要分布在亢父、聊城、栖霞、即墨、青岛等地。亢父为亢氏封姓地。据推考,其它地方之亢姓多来之于此地。其中,亢家庄发展较为旺盛。亢家庄位于青岛市北区宁夏路与山东路交界处,属丘陵地。明初?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姓在此定居,称张家疃。明永乐年间(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迁徙此地,子嗣延续众多,遂改现称。另据史料记载,远在明朝初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村落。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一张姓家族,那时的庄名亢姓自相邻的浮山所、闫姓自海西相继迁入,稍后又零零星星迁入一些他姓。经过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清道光年间,亢、闫二姓在庄里已成为大姓,相传亢家庄的名称也是自那时叫起来的。亢家庄村民以农为业,种植蔬菜,兼种少量农作物。1984年村民转为城市居民,隶属湛山街道办事处。随着城市中心东移,此地已被辟为居民住宅区。

青岛亢氏

青岛亢氏人丁旺盛,民情淳朴,人杰地灵。前北洋舰队青岛基地副司令亢正浩,系青岛亢家庄人,江西话剧团团长亢正大亦为此地人。另,青岛市文化局局长亢清泉系青岛浮山所人,其姐亢清兰为青岛老龄委主任。山东的现代建设都离不开这些亢氏传人。

山西亢氏

山西洪桐亢氏

山西临汾亢氏(山西汾西亢氏山西蒲县亢氏)

山西晋城亢氏

山西原平亢氏

山西大同亢氏

陕西亢氏

陕西商南亢氏

陕西韩城亢氏

陕西西安亢氏

河南亢氏

河南亢氏主要分布在灵宝、宜阳、洛宁、嵩县、武陟、原阳、禹州、濮阳及南阳、方城等地。其中灵宝、宜阳、洛宁、嵩县为一枝,由陕西韩城迁徙而来。据有关资料:从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赋税加重,民不聊生。部分亢氏世祖(不详)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至陕西韩城。到了明末清初,李自成起事,农民流离,其时(咸丰二年)再迁至灵宝大王乡(今亢家营)居住。始祖亢君美由陕西韩城迁至河南灵宝,时有四子。次子重贤居南营,其有二子英、宁。长子英有子振政及振远。振远迁至洛宁,生二子乾、坤。坤迁至宜阳,是为五世。发展至十一世思杰,始迁至今日的嵩县汪城。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几世。而武陟亢氏则是亢彖、亢登(世祖)弟兄二人于明初朱洪武时期,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当年亢彖务农,称为“民亢”。亢登从军,称为“军亢”。后民亢恐军亢惹事造反,与军亢划清“军民”界线,分村而居——亢彖留武陟亢杨村,亢登迁出另立门户。亢崇仁……. 亢雪峰……(据河南灵宝亢灵瑞)(1986统计)

湖北亢氏

江苏吴县亢氏

江苏苏州亢氏

江苏扬州亢氏

辽宁鞍山亢氏

辽宁省沈阳市亢捷,生于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县亢姓是十九世纪初迁入的,在依兰县江北的红石村。祖居河南省宜阳府。十九世纪末,红石村能回忆姓名的有:亢礼、亢芝、亢起、亢俊,其后人同族兄弟十一个:依次为:亢德发(后人不详)、亢德福(后人不详)、亢德生(有后)、亢德才(后人不详)、亢德祥(有后)、亢德成(无后)、亢德安(无后)、亢德明(有一女)、亢德亮(有后)、亢德林(有后)、亢德清(无后)。亢捷是亢德祥的后人。有知道依兰县亢姓族谱(文革动乱时损毁)的请联络:电子信箱:亢氏家族

河北亢氏

河北燕郊亢氏

河北唐山亢氏

安徽亢氏

安徽灵璧亢氏

安徽当涂亢氏

甘肃亢氏

甘肃临泽亢氏

甘肃金昌亢氏

甘肃定西通渭

四川亢氏

四川泸州宜宾亢氏

我族始氏始族先朝肇自丹阳(丹阳系我族郡名),超荣继祖历有年矣。亢思谦由翰林而坠布政;亢仓子从老聘道列上卿;亢除战绩著泰山之望,乡帮列民众之尊;亢潮李唐题塔;亢良玉菩萨临汾产芝,闾旌孝养莲枣奇微。递及亢金枝(妻董氏)祖公夫妇浮入陕西杆(柑)子坪生二子,长子亢连、次子亢起(乏嗣),连祖公生一子,名亢玉振;玉振公生三子,长子元林,次子元亨,三子元贞。长房元林生四子,长子国楷,次子国祥,三子国龙,四子国钦;二房元亨生三子,长子国荣,次子国栋,三子国用;三房元贞生二子,长子国槛,次子国成。彼时玉振祖公三子九孙移居陕西赣州府楠江乡胡包田历时百余年。至明纪洪武二年(1369年)遭乱弟兄各自逃生。国楷入广东,国祥国成入福建,国龙入河南,国钦入山西,国栋入云南。

洪武八年(1375年),国用祖公(我支入川始祖)随母逃难入川,至泸州宜民乡和凤弯居住八年后,在水淹土址贵州逃难难女苟氏与之配合生四子,又迁居重庆镇一里地名老屋基,家声不振。国用次子宗帏生世藩,移居黄州府韩家嘴。世藩生登毓移居隆昌,登毓生大成,大成生延玉,移居叙府头一乡棬子弯。廷玉次子自高,因镇守永宁府田坝场遂定居(今兴文县金鹅万寿一段)。妻万氏,室成氏,成氏生三子拱极、拱北、拱辰。自高祖公死后夫妻合葬田坝大石桥侧。拱辰是自高祖次子,移居永宁府忠义里六甲,地名弯头(兴文太平镇火箭村)。拱极公于崇祯时迁居泸州崇文乡。拱北迁居九姓司近城里菜子坝黄姓宅内,夫妇死后合葬大路边。拱极、拱北两房后裔未及详载。拱辰公生之灿、之炳(乏嗣)。之灿公生亢鹏,家业乃畅,置买弯头田产。鹏祖公生朝彦、朝相、朝卿三祖,朝彦生玺、珍、珩三祖,朝相生玟、现、琏三祖,朝卿生琦、琳、瑄三祖,共九房。远传至文凤天继建德光昌远,各支子嗣延续至今,已发展至二十几世。

字辈排行

河南四支亢氏字辈:“平灵宜洛长嵩峰彩紫芳风云才智广举国照华阳”。

河北泊头亢氏字辈:“兰玉连殿树吉文建业程路万世春传宗延寿永觊春德才双全贵如金”。

四川泸州宜宾亢氏字辈:“金连玉元国宗世登大廷自拱之鹏朝()文凤天继建德光昌远图维秉正权修任绩善彦 尚应启于贤仁义信作本孝弟友传家耕勤诗书永振武庆安帮。”

安徽灵璧亢氏字辈:“彩金佃荣庆旭”。

分布地区

祖居地区 可联系人 联系方法

河北 亢保亮

北京 亢宝位 (100022)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

河南南阳淅川县 亢文文(10019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化研究所

甘肃金昌 亢 奇河北 亢峻星 中国新星石油公司上海海洋石油局装备处

河南灵宝 亢吉祥 洛阳信立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湖北荆门市 亢慎梅 荆门市国税局东宝分局

辽宁鞍山 亢 亮 广东“亢亮建筑堪舆研究服务中心”

内蒙呼和浩特 亢海叶(011500)内蒙古蒙牛乳业

青岛 亢正大 江西省话剧团

山西大同 亢守东

山西临汾 亢龙田 焦煤集团有限公司古交西曲矿综采队(人大代表)

山西原平 亢铨寅 太原市中心医院

陕西商南县 亢文选 商南县环保局

上海 亢丽琴 上海市亭林中学

苏州 亢为琳

河南洛阳 亢安宁 河南开封 亢 君 开封市文联

河南宜阳 亢书惠(471600)宜阳二轻局家属楼

河南灵宝 亢崇仁 河南省人大(郑州经四路)

河南南阳 亢瑞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西安 亢 伟 亢宝晶 中央电视台动画部

山西汾西 亢海银 山西汾西县县政府(县长)

河南开封 亢 君 开封市文联

山西晋城 亢利钢 山西省晋城市一机家属

河南武陟 亢安忠 河南省武陟县谢旗营乡亢杨村

河南洛宁 亢明阳 河南省洛宁县广电局

河南杞县 亢子卯 河南省杞县武装部

安徽合肥 亢金凯 合肥望江路21号合肥热处理厂

山西临汾 亢振州 北京东皇城根南街84号

山西太原 亢伟 山西太原市新建南路文源巷18号中盛审计事务所

山西临汾 亢瑶 临汾市车站路21号京铁旅行社有限公司计调策划部

河南伊川 亢雪峰 河南省伊川县人民医院

吉林 亢丽娟 吉林市工商局注册分局企业注册科

山西太原 亢雁铭 030072太原市府东街101号山西《政府法》编辑部(主任)

辽宁朝阳市 亢忠学 朝阳浪马轮胎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 亢华 100050北京市宣武区太平街3号中央笆篱舞团

陕西 亢世勇 陕西 亢小峰 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吕庄

山东 亢甲敏 聊城市开发区辽河路大东钢管市场2区10号

河北 亢立飞 邢台市桥西区阳光国际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 亢永杰 搜狐集团

山西忻州市 宁武县 亢叶英 西马坊乡细腰村

亢氏分布参考表(2)

省市 亢氏聚居区 迁自何地 迁徙年代 人口 始祖(相对世序)备注

山东 济宁亢父 春秋时期 封姓地

浮山所 失考 150 亢大(1)

青岛亢家庄 浮山所 明永乐年间 2000 亢振公(11)古张家疃

即墨窝落子 浮山所 亢福麟(10)

即墨大金家 浮山所 亢鸣启(13)亢鸣玉(13)先迁至棘洪滩,后鸣启迁来此地

栖霞

聊城

山西 洪桐县

临汾市浮山县

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亢村

山西大同市广灵县北岳庄(亢家湾)约2000

原平

临汾市汾西县城关镇古郡村约900

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

临汾市蒲县西坪垣乡耳里村

临汾市襄汾县

临汾市翼城县

晋城

山西省宁武县西马坊乡细腰村

陕西 西安

商南县

韩城市芝川镇吕庄 山西洪桐县 元朝末年

河南 灵宝亢家营 陕西韩城 咸丰二年 约2000 亢君美(1)古南营

洛宁亢洼 灵宝亢家营 900多 亢振远(4)

宜阳张深 洛宁亢洼 3000多 亢 坤(5)

嵩县汪城 宜阳张深 400多 亢思杰(11)

武陟县亢扬 山西洪桐县 明初朱洪武时期 1000多 亢彖 民亢

武陟县 山西洪桐县 明初朱洪武时期 1000多 亢登 军亢

开封

原阳亢村矿

禹州

获嘉亢村

南阳淅川县 湖北

濮阳县梁庄乡亢屯

湖北 荆门市

河北

辽宁 鞍山

朝阳市喀左县坤都营子乡上店村 失考 亢月文

吉林

黑龙江

北京 山西

甘肃 金昌市 山西

兰州市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亢川村

临泽县新华镇亢寨村

上海

江苏 苏州

扬州 山西临汾 清康熙年间

吴县

内蒙 呼和浩特

内蒙古卓资

安徽 当涂

贵州 贵州省罗甸县罗妥乡交算村

四川

安徽 宿州 灵璧 亢氏

陕西西安 亢赟(兄)亢健(弟)陕西华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历史名人

亢仓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有《亢仓子》。亢仓子不仅倡导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而且也提出了举贤任能、施行教化、重农耕、举义兵等一系。(注:当代名人亢亮系亢仓子后裔)

亢青

亢青,元末明初人,祖籍河南宜阳张深,状元,官刺史。他曾与亢恒(县尹)一道赴东北,教“土人”种植五谷,造福一方,万民感念。至今东北人还称其为“五谷圣人”。

亢恒

亢恒,明末清初时期河南宜阳张深人。县尹。

亢良玉

亢姓的先人有亢良玉,是明正德年间临汾(今山西)人,因孝敬老人被记载在古书里。

亢霖

亢霖,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公元1457年)年间河南宜阳张深人,举人,乙酉科官当涂(今安徽境内)知县。

亢宪

亢宪,河南宜阳张深人。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公元1465年)年间人,举人,庚子科官栖霞(今山东境内)知县。相传亢霖、亢宪乃父子知县。

亢树滋

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清朝的文人,在苏州成名,有《市隐书屋文集》。因为著书作文特别出色。

亢思谦

亢思谦(1510年-1584年),字子益,号水阳,山西临汾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山西乡试第一名,后参加会试第二十五名。嘉靖二十六年,登进士第二甲第一名123。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使淮藩,督河南学政,擢右参政,分守洛阳。后擢陕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迁四川左布政使。曾祖父亢通;祖父亢昇,曾任府知事;父亲亢逢。

宗祠用联

七言通用联

临汾孝子传名远;市隐书屋播惠长:上联典指明正德年间的孝子亢良玉,临汾人,为府学生,事父母至孝,诏旌表其门。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文人亢树滋,字铁卿,吴县人。著有《市隐书屋文集》。

良家子弟风尚好;玉洁冰清品格高:全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此联以鹤顶格镶嵌“良玉”二字的嵌字联。

十言通用联

纯孝格天,庐产莲花异品;懿文华国,衣沾杏苑春香: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孝子亢良玉事典。下联典指亢氏文人亢潮事典。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