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

由网友(我有多倔强就有多坚强)分享简介:社会主义设置装备摆设,无产阶层篡夺政权之后,设置装备摆设社会主义新型轨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设立前提的理论历程。列宁正在《如何组织竞赛》1文中,第1次应用“社会主义设置装备摆设”的观点。社会主义设置装备摆设包孕社会主义经济、政事以及思惟文明设置装备摆设,有时也博指经济设置装备摆设。正在社会主义设置装备摆设中,经济设置装备摆设是强固以及成长社会主义轨制,并乐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资根蒂根基以及物资前提...

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制度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的实践过程。列宁在《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中,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建设”的概念。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建设,有时也专指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并成功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从本国国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客观要求,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1]

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

泛指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有时专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理论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这就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了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这个理论,同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了一场革命性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是对外开放。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我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异己物的偏见。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次和创举,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

(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和谐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建设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八)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妥善处理分歧;继续加强同发展我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搞好周边环境。我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也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九)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坚持把我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我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十)“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这一科学构想,已在香港、澳门顺利实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了繁荣与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我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十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我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我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谁也离不开谁;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十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我国问题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经验教训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这八十多年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来看,从苏联、东欧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来看,人们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问题上,有两条教训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条教训: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的

教条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曾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经过一个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之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然后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原则性的构思,认为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是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实现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三个特征是,在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实行按需分配原则;第四个特征是,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没有商品、没有货币,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根本任务:一个前提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个前提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所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一个根本任务是,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须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什么是社会主义?列宁在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初,由于囿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的设想,认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后,就需要利用国家权力,以社会的名义把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国家所有;而国家一旦实行了社会所有,货币和商品生产就要废除,旧的分工和竞争也随之消失,为统一的计划经济和直接的产品分配所取代,社会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只保留按劳分配)。在1919年制定俄共(布)八大新党纲时,列宁仍坚持社会主义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并且在实践上尝试在俄国建立以产品经济为内容的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体制———“辛迪加”。“辛迪加”就是俄文大工厂的意思。第一,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全体人民所有,实行全社会的公有制。第二,实行计划经济,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第三,根据按劳取酬的原则进行直接分配。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而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其生产力已经高度成熟、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的条件下发生的,相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因此,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设想显然忽略了生产力高度成熟、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了生产力发展这一前提条件。

事实上,列宁也并没有实施关于社会主义“辛迪加”的设想。依据当时的国内战争需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和政策。在激烈的战争形势下,为了赢得战争,人民群众是可以忍受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和政策的;但战争结束后,到1921年初,俄国农民由于余粮征集制而对苏维埃政权产生不满,城市工人因生活困难而对俄共(布)产生不信任,再加上白卫分子的煽动,爆发了“喀琅施塔叛乱”,参加1917年起义的一些水兵把炮口掉转过来对着苏维埃。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革命要解决吃饭问题,革命成功后还吃不饱饭,就很容易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现实使列宁清醒了,他开始重新认真考虑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到底应建成什么样子这个重大问题。1918年7月,布哈林在俄共七大上提出在新党章中要全面阐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反驳说:说不能够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来是个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都不知道,也不能说。

在相对落后的俄国到底怎么搞社会主义?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结论,不能忽略马克思、恩格斯讲的生产力高度成熟这一重要前提。实际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预测,也一直采取科学的态度。他首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乌托邦的,而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走向作出的科学预测。其次,列宁虽然囿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结论,但又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反对详细地论述社会主义特征,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要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他在晚年写的八篇文章中就集中探索了在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列宁指出:要承认俄国是一个小农在经济上占优势的国家,要知道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将不同于其他国家,要看到俄国情况的特殊性。据此,列宁阐述了在落后的俄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如关于发挥私人资本主义作用的观点,关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允许和鼓励小农经济发展的观点,等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另一方面却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当然,就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说,计划经济体制对赢得战争是有利的;但在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之后,原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斯大林也是大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行全社会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设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但在整体上忽略了俄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前提,逐步建立了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斯大林模式逐步表现出既束缚生产力发展,又限制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从而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发挥的严重弊端。正是这种具有严重弊端的体制,才使矛盾逐步积累、激化,导致斯大林逝世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社会主义苏联的崩溃和解体。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照抄照搬斯大林模式,同样形成了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社会主义在东欧的失败。我国在建国初期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有设想,照搬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许多做法,结果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第一条教训引出第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必须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现成结论,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不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是绝对搞不成社会主义的。

第二条教训:脱离本国生产力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

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纵观社会主义各国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一条重要教训就是离开本国生产力的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以阶级斗争为纲,放弃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什么叫离开本国生产力实际?第一个“离开”就是不顾本国生产力的实际,抽象地拔高生产关系。这就是,不管本国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实际,都一律按马克思、恩格斯讲的高度成熟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特征的要求,去建设高级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俄国比整个欧美诸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要落后,我国比俄国还落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之初,却一度离开了本国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具体条件,一味地追求先进的生产关系,以为有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就可以把落后的生产力带起来。第二个“离开”就是忽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为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就能把生产力促上去。

应该说,取得政权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党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力图尽快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尽快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问题就出在主观上要尽快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而现实的客观条件却不允许,主客观差距大,犯了“急性病”。怎样尽快解决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问题?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历史来看,当时主要采用了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尽快尽早地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误以为用先进的生产关系就可以把落后的生产力带动起来。于是,一个劲地在拔高生产关系上做文章:互助组慢,搞初级社;初级社慢,搞高级社;高级社还是慢,就搞人民公社。希望通过人民公社这个“一大二公”的公有制形式,一下子过渡到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指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不适应或阻碍作用有两种情况:一是超前,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前面去了;二是落后,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这两种情况的结局都是阻碍乃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也是如此,误以为公有制越大越好,越纯越好,这种只是在拔高生产关系上做文章的办法,不仅不能发展生产力,反而是阻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个办法是,狠抓思想意识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试图通过抓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大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认为,在政治思想战线上,无产阶级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首要任务,是要继续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彻底解决在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问题。然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劳动者,只有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把生产力抓上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一是给人以合理的物质利益,充分发挥利益激励的作用;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的素质和思想觉悟,发挥精神鼓励的作用。这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为主的,第二个也是必要的。然而,如果长期忽略人们合理的物质利益需求,就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在“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影响劳动人民积极性发挥的最大原因,就是私心,只要解决了私心,狠斗私心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狠抓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老百姓就有积极性了,工作就上去了。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严重偏离了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后的结果是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给人民以合理的物质利益,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正是脱离生产力的发展实际而一味拔高生产关系,否认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要求,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犯了长达二十年的“左”的错误,直至“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离开生产力的实际,离开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侈谈社会主义建设,这是第二条教训。这条教训实际上引出了另一条基本经验,这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时必须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基本问题。

基本经验: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说,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搞清楚首要的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就是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过程。

什么叫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从根本上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的生产力的前提条件,体现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本质要求,是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告诉,一切从本国生产力实际出发,走我国人自己的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不要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按照本国的实际来办事,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搞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只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就一定能把建设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提出马列主义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以苏联和别国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我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我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又说“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体现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立足于本国,学习外国,中外结合,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了全方位借鉴学习别国的长处,更主要的是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走自己的路的要求。可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探索,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路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第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我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他强调,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我国共产党要实行土地改革,发展现代工业,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我国。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就已经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党的政策作用大小的标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指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学会管理城市,在城市工作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56年1月的最高国务会议匕,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随后在党的八大决议中又提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7年2月,还提出“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以上这些基本思想,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这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围绕这个方针,提出要处理好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把国内和国外的、党内和党外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指出“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的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基本思想的依据就是紧紧抓住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为完成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这是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四,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明确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的方针。这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重、轻、农的颠倒,而是突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这既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实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重要步骤,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二是提出了我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指出,“工业化道路,可以和苏联有些不同”同时坚持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举,农、轻、重并举,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三是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四是在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问题上,毛泽东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如何?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50年到75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形成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雏形。1964年1月,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就比较完整的概括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早在1957年3月,毛泽东还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没有多的生产就没有好的生活。要多少年呢?中看大概要100年吧。分几步走,大概有十几年要稍微好一点;有二三十年就更好一点:有个五十年可以勉强象个样子;有100年那就了不起了,那就和现在大不相同了。显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三步走”的概念,没有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下来,但“几步走”的发展战略设想成为邓小平同志的100年不动摇,到下个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基础。

第五,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一是针对斯大林在一个长时间里不承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但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这实质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先导。二是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体制,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提出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毛泽东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的统—领导的前提下,扩大点地方自主权利,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他们办更多的事情。”只有中央一个积极性不行,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且强调要特别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给企业点自主权。三是提出了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问题,提出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四是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也可以搞私营经济,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针对八大以后国内自由市场活跃,个体工商户增加,既繁荣了市场,又满足了人民生活,对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利益和便利。但有些夫妻店,私营工厂出于政治上的压力,不敢公开经营的情况,毛泽东明确表示要让他们到地上来,合法化,而且可以雇工,开私营大厂,华侨可以投资,100年都不要没收。五是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根据毛泽东的意见,陈云总结出了在工商业生产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独创性的探索。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意义重大。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相联系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他主张商品经济要搞的长久一点好。三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在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问题。五是初步提出了对外开发和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六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等等。以上是毛泽东为寻求一条有别于苏联、符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及其积累的实践成果,为后来形成比较系统和比较成熟的建设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十分丰富的,是探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但是,他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形态,有的还没有形成全党的共识,有的即使写进了党的文件,也没有最终贯彻到底,后来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给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其原因不外下列几点:一是受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初期,世界还处于冷战时期。我国基本上还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国民党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之中,后期还同苏联处于敌对状态,周边环境也不稳定,社会主义的我国处于各种威胁之中。这些就使得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探索和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梳理思想上的许多火花,形成理论体系,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遵循的方针。二是受当时国内形势的影响。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内局势一度恶化,受波、凶事件的影响,相继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事件,在党内整风中,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共产党,攻击社会主义,等等。这些也使得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误以为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沿用了战争年代的工作方法,放弃了已经找到的“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和“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作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正确方针,转而把“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斗争作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三是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主义的历史还不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更短,我国的特殊国情,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获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不能不经过艰苦的探索,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总之,说到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在那样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中,能够探索出这些可贵经验,理论上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已实属不易,不能苛求他们在那样的历史时代,达到今天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实践结果。

参考资料

1.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日期:2021-12-1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