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浆水(倒浆水)

由网友(听雨轩)分享简介:简介“倒浆火”的名称,与义于这类曲艺多接纳冷言冷语的伎俩,散恼怒怒骂于1个段子以内,使人听去有痛饮“浆火”之感。河湟地域的婚、丧习雅中,风行着没有长古老的有韵的风尚说词,如“叮赞词”(给女儿饯别时的叮嘱词),婚宴上的“敬酒词”、“嚷床词”(洞房赞祝词)和祝祷庄稼神、碌碡神的说词。倒浆火的节奏、韵调,以及那些说词很类似,可...

简介

“倒浆水”的名称,取义于这种曲艺多采用冷嘲热讽的手法,集嬉笑怒骂于一个段子之内,令人听来有畅饮“浆水”之感。河湟地区的婚、丧习俗中,流行着不少古老的有韵的风俗说词,如“叮赞词”(给女儿饯行时的嘱咐词),婚宴上的“敬酒词”、“嚷床词”(洞房赞祝词)以及祝祷庄稼神、碌碡神的说词。倒浆水的节拍、韵调,和这些说词很近似,可能是由此发展而来。倒浆水只敷演时事,并多限于甘、青地区的一些重大事件或常见的事物,不演说传说故事。已发现的传统说词中,最早的一段是演义清宣统三年(1911)湟中县元山儿地区黄龙会起义的事件。经常演唱的有1930年的《河湟事件》和《打孙殿英》、《拔壮丁》、《尕女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有《解放大西北》、《马步芳出逃》等新书目流行一时。

历史溯源

芹菜浆水的做法 芹菜浆水怎么做 好豆

倒浆水

近代以来,青海文学创作开始有了新起色。20世纪以前,青海本土出生的一些旧知识分子在为官和教书之余,写诗抒志,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有一些诗作很为后人称道欣赏。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诗人有张思宪、来维礼、刘永椿、赵遐椿等。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青海文坛渐趋活跃,除传统的格律诗词的创作进一步发展外,新兴的白话小说创作、新体诗、散文的写作也渐次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国时期结集问世的诗稿有黎丹的《珊瑚砚斋诗集》,朱耀南的《寻芳书屋诗集》,周光辉《绘云阁诗抄》,周希武的《榆枋游草》,余人的《守义斋诗词遗稿》等十余部。五四运动以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白话小说和新体诗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30年代中期,青海出现了多种文艺刊物,如《到民间来》、《曙光》、《轮影》、《冰丝诗刊》等。这些刊物后来陆续并入《青海民国日报》所辟文艺副刊,该报的文艺副刊有《边声》、《学生文艺》《民众乐园》等,是当时青海新文学的重要园地。各少数民族的民间史诗等文学形式,在近代继续沿袭和发展。

清末以来,青海民间主要流行传统的平弦、道情、贤孝、灯影戏等曲艺形式,后来又有了倒浆水(类似于快板书)、八角鼓、小魔术等。民国14年(1925年)以后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和舞蹈、歌咏等艺术形式登上舞台,青海地方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省以后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师生首次演出舞蹈节目,现代舞蹈伴随着妇女对戏剧运动的介入开始登上青海艺术的殿堂,这是当时社会风气发生重大变革的一种体现。抗日战争时期,青海的戏剧、歌舞、音乐等艺术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近代青海在绘画、书法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民国以前对青海历史的专门研究基本属于空白。民国以来,这方面的研究渐次展开,出现了不少著述。青海的新闻报刊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民国15年(1926年),国民党西宁县党部在创办《党报》(手抄墙报)周刊的基础上,印发了石印版《中山周报》,这是青海用近代印刷技术印刷的最早的新闻报纸。青海建省以后,随着新闻舆论、政治宣传等需求的增大,青海的新闻报刊有了大发展的机遇。1929年2月,青海省政府秘书处公报局创办了《新青海》日报,同时创办了报道省政府工作的综合性刊物《青海省政府公报》(月刊)国民军东撤后,《新青海》报受马麒、马麟控制。1932年4月,该报改称〈青海日报〉,同时改为有光纸对开石印,日发行量为800份。在报纸杂志之外,青海曾先后出现过湟中通讯社(1929年军队成立)、北平正闻通讯社青海分社(1932年成立,不久被查封)、青海电讯社(1930年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部组建)三个通讯社组织,均存在时间短暂,影响不大。1949年5月,在马步芳政权行将垮台之时青海建成广播电台一座。8月1日正式播音,每日播音两次。西宁市主要街道装有播音器。

曲艺形式

倒浆水

又名“倒浆水”。类似快板书、顺口溜一类的曲艺。

多用青海西宁方言演唱,押韵十分灵活,韵味浓厚。表演时,艺人手持两个碰铃(方言叫“盏儿”),往往是即兴编词,语言通俗、生动、风趣。艺人见景生情,妙语连珠。

主要唱段有《马步芳出逃》、《看飞机》、《训练壮丁》等。

由于先前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倒江水”难以师承,加上历来对民间曲艺和民间艺人的不重视,这种曲种现如今濒于失传。

曲艺文化

西宁贤孝

倒浆水

贤孝是一种流传于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民间说唱形式。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演员少,往往只有一个演员边拉二胡边说唱;二是要求简单,不需化妆,不需道具,不需舞台背景;三是感情的表达全凭演员脸部丰富的变化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四是唱腔较单纯、好学,群众基础广泛。西宁贤孝的唱法灵活多样,不仅能演唱情节单一的故事,也能演唱内容庞杂的“大段子”,传统的段子有“李延贵卖水”、“白鹦哥吊孝”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员已由一人发展为多人,表现形式、伴奏的乐器亦日见丰富。倒江水

打搅儿

打搅儿是流行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一种曲艺。它擅长于讽刺、逗趣,是说书人在演唱长篇故事时,招徕听众,或调节故事凄凉悲哀情绪,或演唱休息时活跃场内气氛,起垫场作用的插曲,与正式演唱内容无关。此种情形依河湟方言称为“打搅儿”,故名。打搅儿的特点是轻松活泼,风趣幽默,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语言诙谐、夸张,格律多以七字句为主,以方言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段落间转韵。它的曲调基本为“越弦”、“大莲花”的变调,每段结尾以“大莲花”调最后两句终结。打搅儿唱腔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板胡为辅,正词用三弦,过门与结尾时两种乐器同奏。越弦

青海地方曲艺之一,又叫“月弦”、“月调”、“背调”、“越调”、“座场眉户”等。清代中期由陕西传入,故其主要曲调的名称、唱词的句式规律等与陕西眉户基本相同。流行于湟水流域各地。曲牌及主要曲调有50多

倒浆水

个,伴奏乐器为三弦、板胡、二胡、水子(碰铃)、梆子、笛子等。越弦在青海的发展过程中,艺人们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和古代小曲儿,从唱腔、道白、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加以丰富和改造,才形成了今天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曲种。越弦以表现民间生活故事题材见长,这也为广大群众传唱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曲调流畅、动人,表现力非常丰富。

道情

青海地方曲艺曲种之一,又称“渔鼓”。有简板和“渔鼓(细长筒鼓)”做伴奏乐器。青海的“道情”与全国各地的“道情”相比,除了曲调不同外,青海“道情”在段子构成上有说白、韵白、念诗、唱词等特点,在说、韵、唱之间还配以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当地民歌、小调、牌子曲等曲调间奏。唱词部分的曲调分为阴腔和阳腔。韵白和唱词不断交替出现,成为讲、唱文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平弦

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又叫做“赋子”、或“赋腔”,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叫做“赋子”。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又称“平调”、“西宁曲子”,由于其主要唱腔为“赋子”,因此又称为“西宁赋子”。平弦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等地的汉、回、土族当中。其曲牌来源最早的可追溯到元代小曲,曲词格律谨严精密,犹如宋词、元曲。其歌词讲究文雅典丽,音韵圆润,许多片断犹如古典诗词。它的曲调优美,典雅,曲词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平弦,属于连曲体的一种艺术形式,只唱不说,每个唱段都配有表达情绪与情节的固定的曲调,这些曲调又是早已成套的,十分丰富,被艺人们称做“十八杂腔,二十四调”。实际上,现以记录的各种曲调就有50多个。

艺人们依照平弦题材与表达的不同,将它的段子分为“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等四类。每个段子的组成,开头的部分配有叫做“前岔”的调子,结尾的部分配有叫做“后岔”的调子。所以一首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加上“赋子”或“背工”,加上“杂腔”或“小点儿”,再加上“后岔”构成的。

民间小调

青海民间小调主要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在黄河、湟水之滨,沃野千里,风景秀丽,聚居着各族勤劳淳朴的人民。他们不但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也创作了优美动听,传情写意的民歌小调。小调被群众称“家曲”,在演唱时不受时间、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语言结合紧密,饱孕浓郁的民间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得以长期在汉、回、土、撒拉各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小调象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异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是民族民间歌坛上一朵光彩夺目、芳香袭人的蓓蕾。

主要价值

玛沁地区的民间歌谣十分丰富,几乎渗透到藏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1982年,县上协助上级文化部门,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拉伊”和“勒”(即民歌与家曲)110首。1986年,组织民间艺人参加果洛州首届民间文学大奖赛,挖掘出许多民族歌谣。1991年,参与州有关部门编辑出版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歌谣》一书,大致可分为:

倒浆水

祈愿歌属于祭祀歌曲,一般在进行祭山等宗教活动时吟唱,主要有《祈祷词》、《琼贡山祈愿词》等。

赞颂歌以赞美雪山、湖泊、家乡、母亲等题材为主,亦有赞成颂高僧大法、神威佛法的,以及歌颂共产党和党的好政策的,有《玛卿雪山颂》、 《赞成大武滩》、《部落要数果洛大》、《党的政策好像八宝图》等。

喜庆歌每逢婚宴和节庆时唱的歌,又可分为婚礼歌和祝酒歌两种。婚礼歌篇幅较长,内容固定,以大量生动的比喻,对婚礼的场面、新人、主人等进行描述与赞誉;祝酒歌篇幅较短,内容因人因事而异。歌者为了取悦于客人,把家乡、山川、花草、英雄、美德皆作为比喻的内容,唱歌时手捧哈达,手端酒杯,边唱边舞,最后将哈达和酒敬献给客人。

劝戒歌其内容主要是劝导人们除恶习,改恶从善,改邪归正,作一个合乎当地礼俗的人,如《七戒》、《劝戒歌》、《狗之哀歌》、《桑烟、海螺、宝石》等。

出征歌主要是通过对敌人恶行淋漓尽致的挟击,采有簇咒的方式,鞭挞敌人,鼓舞士气,代表作有《出征歌》。

情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拉伊”,是专抒男女爱情的歌。按当地风俗,此类歌须到野外唱,唱时要避开长辈和老者。一般采取男女对唱,曲调高亢优美,内容从相识到相交无所不有,数量众多,俯拾皆是。

诉苦歌主要作品有《女奴之歌》、《犊劣苦歌》等。

折嘎这是流传于玛沁等地区一种富有特色的藏族民间说唱艺术,类似省城西宁和河湟一带汉族的“倒浆水”。由专职的民间艺人演唱,每到一个地方或场合,视人视事即兴编词,即演即唱,十分动人。一般艺人以佛教所讲究的兆、缘、运、愿为主题,借题发挥,说天道地、颂神赞人,祝福吉祥如意、六畜兴旺。

倒浆水

卓俗称“锅庄”,是玛沁草原上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舞蹈。舞蹈不限人数,男女老幼皆宜,节奏协调,边歌边舞,以表达喜悦之情。“玛多果卓”刚柔兼备,明快豪放;“尕拉亚卓”轻盈婀娜,悠扬婉转。舞蹈过程中,时常出现模仿雄鹰、骏马、鹿獐等英姿百态的动物造型,呈现出草原牧民胸襟坦荡的性格。

欠木意即“跳神舞”,是寺院僧人在进行宗教活动或遇重大节日庆典时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表演时,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法器的伴奏下,僧人们带着神仙、鬼怪、动物的面具,身着戏装,手扬手鼓、刀斧等道具,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做出不同的动作,编成不同的舞阵。舞姿动作时而迟缓,时而跳跃狂奔。伴相中狮和鹿的形象最为多见。欠木的演出,以劝善、正法、禳灾、驱邪为目的,是一种弘法方式。

社火玛沁地区原来没有社火,自建政后,随着支援牧区建设人员的增多和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1986年开始,为活跃节日的群众文化生活,由县文化馆组织了社火演出。起初社火队的演出与东部农业区无二,有花灯、舞狮、旱船、高跷等。随着时间推移,社火在不断发展中,融入了格萨尔、周毛、木才让、阿扎拉等藏族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增添了浓郁的民族色彩。每逢春节期间社火演出,全家老小观看,场景热闹非凡,倍增喜庆气氛。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