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山书院(栖山书院)

由网友(他心无我)分享简介:学堂开办人栖山学堂是清终湘西凤凰的苗族举人——龙骥于光绪101年(一八八五年)开办的。距凤凰厅乡(今凤凰古乡)约二零私里。栖山学堂取其首创人龙骥师长教师密不成分,他也是栖山精力的提倡者。栖山学堂的由去以及汗青要从龙骥师长教师的熟平提及。龙骥(一八五九—一九三六),字云熟,苗族,清终教诲野、闻名诗人。祖居凤凰厅告捷营谦野苗寨。龙骥幼...

书院创办人

栖山书院是清末湘西凤凰的苗族举人——龙骥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创办的。距凤凰厅城(今凤凰古城)约20公里。栖山书院与其创始人龙骥先生密不可分,他也是栖山精神的倡导者。栖山书院的由来和历史要从龙骥先生的生平说起。

鹿栖书苑 隐匿于山色间的静谧院落

龙骥(1859—1936),字云生,苗族,清末教育家、著名诗人。祖居凤凰厅得胜营满家苗寨。龙骥幼年时家境贫寒,其父靠守碾坊为生,深感苗族由于缺少文化,备受歧视,决心送子读书。龙骥秉承父志,从小刻苦学习,三次远道从师就读,先后就学于得胜营、棉塞和凤凰厅(今凤凰古城)。他在凤凰厅“敬修书院”读书时,结识了后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的熊希龄,两人成为至交好友。光绪十一年(1885年),湖南举行乙酉科省试,龙骥科场中举,一举夺魁(乙酉文魁)。第二年春,心怀更大抱负的龙骥千里迢迢赴京参加会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才华横溢的他却因“苗籍”(苗族籍贯)而落第。当时的清廷政府在“乾嘉苗民起义”后,对湘西地区的苗族人民更有戒备和歧视之心,对苗族学子参考科考设有重重阻碍。但是龙骥没有气馁,以为是自己没有考好,希望再次努力。十年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龙骥再次赴京,参加第二次会试,但还是因“苗籍”而落第。连续两次会试失意,使他心灰意冷,受到很大的打击,也看清了清廷政府开科选士、设“苗学”的真实目的和意图。经历过两次会试,也使龙骥接触了天下举子,见了世面,开了视界。“社稷安危庙堂事,得失废兴胸内罗”,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他深感国家民族的前途暗淡,积忧郁于胸中。光绪十一年(1895年),在京应试的龙骥,正遇康梁维新变法,他毅然参加公车上书,而遭清廷政府罢黜功名。

经历过两次会试失意后,龙骥开始痛苦的思索,得出人生归宿:开馆授学,培养民族人才,用知识与命运抗争。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成为举人后,就有做官的资格。清朝廷曾授予龙骥知县的官职,被他断然拒绝。他决心归隐田园,一边劳作,一边办学,“南亩种庄稼,西窗授门徒”,并取号“栖岩居士”,隐居林泉,栖息于山。故其创办的书院名曰:栖山书院。

龙骥以家为馆,一心办学,培养了大批苗族人才,为湘西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生性耿直,刚正不阿,不乐仕进,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民族教育事业。桃李盈门,芝兰满室。他是当时湘西地区数十县内名声很大的举人,当地的绅商名仕,达官闻人,乡农父老,苗汉弟子,都尊其为一代名师。

“七十年来业笔耕,虽云糊口亦培英”。龙骥以一寒士,从26岁开馆教学,直到73岁,办学47年如一日,享年77岁而终。龙骥先生去世时,他的门徒好友——“四品世系兰州府”府尹吴伦徽学士悲痛欲绝,泪滴池砚,蘸情于笔端,写下《祭龙骥先生文》,以示哀悼。“……十年苦志,出入经史。乙酉文魁,科举成名。隐居林泉,不求闻达于乱世。南亩种庄稼,西窗授门徒。业勤行修,老而益笃……以公之才德,铭在人中,是故千秋当不朽也。维公内勤于教,外关人谋,毕生精力尽瘁于此……”。吴老先生对龙骥的为人,久怀仰慕之心,所述生平事迹,事事属实,件件确凿,有史可查。可以说,这篇祭文,是龙骥先生的略传,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龙骥先生在办学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创作。有诗作若干传世,著有《龙骥诗集》。其诗记录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和遭遇,有感而发之作。写有《课读》、《晋京途中》、《咏菊》、《感怀》、《无题》、《杂咏》、《病榻吟》等诗歌作品。

书院概况

栖山书院,分为大中小三馆,各馆教材与教学进度不尽相同。对学生“因材施教”,全院教材不一,进度也不一。四书五经,古文释义,诗词歌赋,策论作对,五花八门,样样都有。因人而教,因人而学。作文、策论、对诗,将题目一出,可由学生量力而作,但强调要“寓情言志”,反对做风花雪月的文学游戏。每月逢二、七而讲,逢三、八作文对诗,逢五、十自由活动。学生的结业时间也不统一,有的可读八九年,有的可读四五年就行了,都要从学生所学的课程和掌握的知识程度出发。教学之余还注重培养生童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龙骥办学,能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学生开始只教授《四书》、《五经》等。辛亥革命后,增设了国文、算术、体操课,还要求学生平时种菜,农忙回家劳动,改变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习气。在学生的学费上也不做统一规定,有自己的“标准”:一看家庭经济状况,家境贫寒的少交或不交;二看学习进步程度而定,进步慢的,他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学费也尽量少交。

栖山书院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因人而学,博爱互助,同时注重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在当时清政府的封建科举制度下,是一种大胆的创新。龙骥期望以此模式来突破体制之弊端,为民族培育英才。同时,龙骥深知苗族学子求学之苦,在学费上能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境情况而定,减少学生的家庭负担。龙骥先生的这种才德和博爱,深受人们敬重。当时的湘西城乡苗汉学生都仰慕龙骥的声望,纷纷入馆求学。书院极盛时,慕名而来求学的生童达两百余人,人数比凤凰厅的敬修书院和得胜营的三潭书院这两座书院还要多。三潭书院是南方长城现存第一大书院,也是中国苗族地区最大的书院,是湖南省现存四大书院之一。由此而知,当时栖山书院的规模。

栖山书院先后培养的苗汉学生达千余人,有的中了秀才,有的中了举人。民国初年,龙骥还为苗族青年争取到了留日学习的机会,其中有位凤凰老洞苗寨的麻姓苗族青年被保送到了陆军学校,此人后来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唐生智的高级参谋,参加了北伐战争。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龙骥先生创办的栖山书院历经百年沧桑,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更迭,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民族人才,他们也会继承龙骥先生的遗志,将栖山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令人扼腕的是,栖山书院在文革时期不幸遭到毁坏,现仅存有创办人龙骥先生的故居。

书院精神

栖山书院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培养了大量的民族人才,龙骥先生以自己的办学之法和做人之道,形成了栖山书院的精神:博爱、勤学、互助、创新。这既是栖山之精神,亦是民族之精神。

龙骥创办的栖山书院和吴自发创办的三潭书院是清朝末年留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使得湘西苗族地区的书院得以创建并迅速发展,是研究苗族文化变迁、民族文化互动、特别是湘西民族教育的渊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湘西苗族地区书院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重现少数民族地区书院历史创建状貌,加强民族地区书院的价值和保护研究,不断地传承和创新书院精神,能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辟一个新的视野,这也是如今我们需要重视的一项工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