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古德范村(山东济南莱芜区苗山镇下辖村)

由网友(鬼〆柏)分享简介:西古德范村位于汶火之源、本山之阴的”莱芜南谷“”,正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乡区西南二三私里处,莱乡区苗山镇西南六私里处。内容简介西古德范村位于莱乡西南二三私里,莱乡区苗山镇西南六私里处。地处山区,北靠北古德范村,南临南古德范村,东面取东古德范村只隔1条小河,西面取石湾村交界。齐村一九八户,五七五嘴人。耕地八二一亩。汗青渊源...

西古德范村位于汶水之源、原山之阳的”莱芜南谷“”,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城区东北23公里处,莱城区苗山镇东北6公里处。

内容简介

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北古德范村开展环境道路保洁

西古德范村位于莱城东北23公里,莱城区苗山镇东北6公里处。地处山区,北靠北古德范村,南临南古德范村,东面与东古德范村只隔一条小河,西面与石湾村接壤。全村198户,575口人。耕地821亩。

历史渊源

古村起源

说起西古德范村的来历,要先从“古德范”说起,古德范是山东省莱芜市苗山镇的一片村庄,之所以说是一片,是因为有东西南北四个村,都叫古德范。综合各种资料,“古德范”来历要先从起源最早的东古德范村说起:

据东古德范村赵氏墓碑记载,东古德范村始建于元朝末年,由赵姓从淄博赵家后门迁此建村。建村吃水是关键,所以村里人打了一口水井,水量大还不深,很理想。大旱之年,张家台等十几里路外的村都来取水吃,当时把村名定为北井庄。

明朝初,村里人口较少。当时在南文字村西的一个村庄,有一个人无理霸道,经常到周围的小村里掠夺财产,村里的人都很怕他。传说有一年的一天晚上,姓韩的二兄弟为追一只虎经过此地,天晚了看到有灯影,就入村投宿。次日正好赶上行霸人到村里骚扰。韩姓二兄弟看后十分气愤,其中一人就随手拔了一棵小枣树赶走了行霸人。当时村里人都很害怕,怕事后此人再来变本加厉地作恶。韩老大为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就自愿留下来给村里当护卫。行霸人再也不敢去骚扰。村里的老老少少觉着腰杆子硬了,有一长者便将村名改为“不得犯”,意思是不得侵犯。

事隔半年,村里的祖人觉得韩老大为人厚道,也肯下庄稼力,就把本家的女儿许配给韩老大,并在河西南给他们盖了房子,并把吃水的水井与井旁一碾作嫁妆陪送,让他们开荒种地单独生活,后发展壮大,就是现在的西古德范,因此村里姓韩的多。后人有诗赞曰:

三山四村居其问,

村名皆为古德范。

古德遗风今犹在,

打虎英雄美名传。[1]

到了明朝中叶,村里人口逐渐增多,就不断向周围开发土地,由河东开发到河西。河西的土地开发多了,有一兄弟就自愿到河西建房居住,后发展壮大,就是现在的北古德范村。

前边说到北井庄改名为“不得犯”。后来村上人厌其不雅,恰有一读书人外出做了官,回村大家商议改村名。因此村自搬到此地,一代代人都忠实厚道,便更名为古德范村,意思是自古到今此村讲道德讲文明的模范。清朝末年,为区分相邻四个自然村的村名,就根据地理位置定四村分别名为东古德范村、西古德范村、南古德范村、被古德范村。

韩氏家谱记载

前面关于打虎英雄的记载也与韩氏家谱和村碑记载不谋而合:据韩氏家谱和村北记载,明朝末年,淄川珂王庄韩氏祖韩有德,因其弟被老虎伤害,怒不可忍,发誓杀死老虎给弟弟报仇,寻虎直追至黄谷山下,手拔一棵枣树将老虎打死。给弟弟报仇后,觉得饥困投宿山下赵宅,主人盛情款待。晚上有恶棍孙某持斧登门跳骂诈财,赵宅老幼不敢言喘,韩有德以理劝之不听,遂以武力赶跑孙某。赵宅主人既是为了报恩,也是怕恶棍再来报复,就把韩有德留下来,并把女儿许配给他,韩有德便在此处定居下来。从此,恶棍再也不敢来侵犯了,所以当时村名叫“不得犯”。时间一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古德范”。该村位置居西,故叫西古德范村。现有韩、张、祝、赵、马五姓,韩姓人口居多,占总人口的95%。

五古德范村战莱东

古德范村位于泰山山脉的最东侧,也是革命老区山东莱芜的军事重地,在抗战时期自然也少不了古德范村人民的英勇事迹,由由莱芜市委宣传部、莱芜市广播电视台共同拍摄的《口述历史-莱芜纪念-五古德范村战莱东》连续三集,详细介绍了抗战时间五古德范村民与日本侵略者抵抗周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行政区划变革

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北文字乡·西古德范”。据《常庄乡组织史资料》记载:1937年,莱芜时辖10个区,西古德范村隶属莱芜县六区文字乡;1941年5月,莱芜县划为三县,以区辖村,西古德范村隶属莱东县常庄区;1945年10月,莱芜恢复原建制,西古德范村隶属莱芜县常庄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西古德范村隶属常庄公社文字管区;1984年撤销公社建立常庄办事处,该村隶属常庄办事处文字乡;1985年撤处并乡,该村属常庄乡管辖;2001年合并乡镇后,西古德范村与其他“五古德范村”共同并入苗山镇管辖。[2]

新农村建设

教育

北古德范村重视教育。村中历来有私塾,新中国成立后后,更有西古德范村育红班(幼儿园)、小学,不止接纳本村适龄儿童上学,还有附近的东古德范、北古德范、南古德范、栾家庄适龄儿童前来上学。1997年西古德范村小学并入常庄共青希望小学。恢复高考制度以前西古德范村考取大专学生8名。恢复高考制度至2016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学生76名,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村。

道德文化传承

“古德范”之命名,本就有着古德范村先民“以德为先、立德为范”的良好祈愿,也是对后人的基本道德要求。2007年9月底,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专程到苗山镇北古德范村为韩玉珍老人演出。韩玉珍就是西古德范村人,韩玉珍老人23岁时,丈夫因为抗日死在了日本人手里,年轻的她没有再嫁,守寡60余载把革命的后代抚养成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韩玉珍拿起武器参加到革命斗争中去,为赶走日寇和赢得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村中有“善行义举四德榜”,不时为“古德范”之村树立新标杆。

该村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兄弟班子剧团,抗战时期作为宣传队在周边曾一度红火!而今,村里更是重视精神文化的发展,村里重建了关帝庙,现有村民自罚组织的“庙委会”负责关帝庙的日常事务,2016年11月7日,西古德范村第十届关帝庙庙会盛大开幕,锣鼓队、秧歌队还有广场舞,吸引了不少游客不辞辛苦前来参加。

从群众们热情参与的积极性和她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上,可以知道西古德范村村民们现如今的生活是幸福和富足的。老区的人民,一直遵循着老区的传统,在这里幸福地生活。敬天、敬地、敬人和爱家。这就是西古德范村一群普通人的文化追求!

参考资料

1.雨亭原创——古德范的传说 ·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6-11-27)

2.山东莱芜莱城区苗山镇西古德范村简介 · 中国易发网(引用日期:2016-11-2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