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清代诗人吴伟业创作的一首诗)

由网友(无需挽留...)分享简介:做品文体5言尽句做品类型即事感念主题抒情写景夕阳写景写石做品赏析采石矶正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北,取天门山夹江坚持,形势险要,为南京乡东北樊篱,向来称兵野必争之地。亮太祖朱元璋起兵,曾正在此大破元军,奠基帝业。按《亮史·常遇秋传》:“(元)至邪105年(一三五五)……(亮)兵薄中渚矶。元兵阵矶上,船距岸且3丈余。莫能登。遇秋飞舸...

作品体裁

五言绝句

作品类型

即事感怀

主题

抒怀

写景

落日

写景

写石

作品赏析

采石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与天门山夹江对峙,形势险峻,为南京城西南屏障,历来称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曾在此大破元军,奠定帝业。按《明史·常遇春传》:“(元)至正十五年(1355)……(明)兵薄中渚矶。元兵阵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常遇春后以战功追封开平王。作者于三百年后登临凭吊明初君臣建功创业的古战场,联想当时凋敝危亡的形势遭际,心中自有一番沧桑感慨。诗歌以写景发端,起句写采石矶高峻险要的地形,二句则暗用《左传·成公十五年》养由基一矢复命的故事,指出采石矶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首联自然人对,气势不凡,为以下生发感慨作必要的铺垫。明朝的开国群臣就是在如此险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基业的,而曾几何时,江山依旧,人事全非,清军的长驱南下势将不免,先辈开创的基业已面临倾圮覆灭的厄运。如果说“飞将”一词形象描绘了常遇春飞身上矶、所向披靡的战将英姿,那么“曾闻”一词正委婉传出了先哲已逝、冀北群空的哀叹,与唐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正复出于一辙而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落日吊开平”,显然不单是吊一个常遇春,更蕴涵着作者对日薄西山的南明王朝、对江河日下的败亡之势的悲叹痛惜。

填海的女娃精卫以及纪念她的诗人

采石矶是历代文人乐于登临的胜地,李白、苏舜卿、陆游、文天祥等都曾在此留下题咏之作。吴梅村此诗以少胜多,融会江山形胜、历史风云、时代气息、身世感受于五言绝句短短二十言的方寸天地之中,立意宏远而无空廓之弊,结篇精致而去雕炼之迹,诚如靳荣薄《集览》所谓“不着议论,自然人格”,是明清人五言绝句中不可多见的佳构。[2]

创作背景

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春。当时清政权已控制整个北中国,正积极筹划渡江南下。而凭借长江天险苟延残喘于南京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依然宴安耽乐,醉生梦死,秉国者马、阮之流眩豪鬻爵,排斥异己,根本不以北上进取、恢复中原为事。作者对如此政局深感痛心失望,同时也不得不考虑远祸全身,因而在清兵南下之前就托故辞职,脱离弘光王朝。东归前夕,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作者独自登临采石矶,作此诗以寄托心境。[2]

作者简介

吴伟业(1609一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1672年1月23日,一代大诗人病逝,葬于苏州玄墓山之北。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邓亚文著 . 五朝千家诗 明清 . 北京 :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7-10 . 19 .[2] 周啸天主编 . 元明清名诗鉴赏 . 成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08 . 578-579 .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