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嘴雀(雀科锡嘴雀属动物)

由网友(风清月明)分享简介:锡口雀(教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又名蜡口雀、老西子、老醯儿、铁口蜡子;鸟纲,雀科。栖息于平本或者高山阔叶林中,成群勾当。该物种已被列进中国国度林业局二零零零年八月一日公布的《国度掩护的无益的或者者有沉要经济、科教研究价值的陆熟家养植物名录》。中文教名锡口雀推丁教名Coccothr...

锡嘴雀(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又名蜡嘴雀、老西子、老醯儿、铁嘴蜡子;鸟纲,雀科。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

锡嘴雀

拉丁学名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雀科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锡嘴雀

亚种

5亚种

英文名

Hawfinch

雀形目

别称

老西子、老醯儿、铁嘴蜡子

动物界

锡嘴雀属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锡嘴雀

锡嘴雀属于中等体形的雀科鸟类,其体长在18厘米左右。雄鸟嘴基、眼先、颏和喉中部黑色,额、头顶、头侧、颊、耳羽棕黄或淡皮黄色,额较浅淡常呈棕白色,头顶往后至后颈较暗多为棕褐或棕色,后颈灰色形成一条宽带,向两侧延伸至喉侧。背、肩茶褐或暗棕褐色,腰淡皮黄色或橄榄褐色,基部亮灰色。尾上覆羽棕黄色或棕色,中央尾羽基段黑色、末段暗栗色、端斑白色,亦有基段为灰褐色、中段外翈深棕色、内翈浅灰黑色、端部白色,其余尾羽黑色、末端白色。翅上小覆羽黑褐色或暗灰色,中覆羽灰白色或白色,大覆羽、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绒黑色,端部具蓝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内翈中部具大型白斑,三级飞羽棕褐色。颏、喉黑色,胸、腹、两胁和覆腿羽葡萄红色,下腹中央略沾棕红色,尾下覆羽白色。[1]

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羽色较浅淡,不及雄鸟鲜亮而有光彩,额至头顶乌灰色、有时微沾灰绿色,枕至后颈浅棕褐色,次级飞羽外翈和部分内侧初级飞羽外翈淡灰色而无金属光泽。[1]

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雌鸟更浅,额和头顶污灰褐色,后颈至背暗褐色,羽基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淡桔黄色。颏、喉和下颈白色、上胸灰白色,羽端棕褐色,下胸、两胁和上腹白色密布黑色块斑,下腹和尾下覆羽棕白色,其余同雌鸟。虹膜红褐色或褐色。嘴铅蓝色,下嘴基部近白色,也有认为嘴冬季为黄色。脚肉色或褐色,爪黄褐色。[1]

大小量度:体重♂45-63克,♀40-65克;体长♂150-203毫米,♀153-191毫米;嘴峰♂17-23毫米,♀17-22毫米;翅♂97-120毫米,♀96-110毫米;尾♂49-68毫米,♀47-68毫米;跗蹠♂19-23毫米,♀18-24毫米。(注:♂雄性;♀雌性)[1]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林及人工林,秋冬季常到林缘、溪边、果园、路边和农田地带的小树林和灌丛中,有时到城市公园和房舍边孤立树上活动和觅食。[1]

生活习性

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有时集成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常频繁地在树枝间跳跃或在树丛间飞来飞去,有时也到地上活动。性大胆,不甚怕人,特别是冬季到农户偷食向日葵子或晾晒的松子时,轰赶也不远飞,有时飞走后很快又复回。但繁殖期间则甚隐蔽和机警,常躲藏在茂密的枝叶丛间,活动时常发出一种单调而低的‘嘶-嘶嘶…’声,有时边飞边叫。[1]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昆虫。所吃昆虫主要有象鼻虫、梨虎、金花虫、步行虫、叶蜂、山楂粉蝶和其他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是草子、小米、葵花子、角瓜子、橡子、元胡种子、棒子、红松子、忍冬果、山丁子等种子和果实,偶尔也吃玉米、高粱、小豆等农作物种子。[1]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共和国、马耳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法罗群岛、直布罗陀、爱尔兰、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美国。

中国

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南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等省,西至四川、贵州、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其中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为繁殖鸟,并有部分终年留居为留鸟,其他为旅鸟或冬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5月中下旬即已开始成对和营巢,在阔叶树枝叶茂密的侧枝上极为隐蔽。巢呈杯状,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苔藓和地衣等构成,内垫有少量兽毛和羽毛。距地高2-6米,巢的大小为外径20-22厘米,内径7-8厘米,高9-10厘米,深4-5厘米。每窝产卵3-7枚,通常4-5枚。卵淡黄绿色或灰绿色、被有紫灰色或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圈。卵为卵圆形和长卵圆形,大小为22-26毫米×14-19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约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留巢期11-14天。[1]

亚种分化

锡嘴雀(5亚种)
中文名称学 名命名者及年代
1锡嘴雀西北非亚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buvryiCabanis, 1862
2锡嘴雀指名亚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Linnaeus, 1758
3锡嘴雀中央亚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humiiSharpe, 1886
4锡嘴雀日本亚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japonicusTemminck & Schlegel, 1848
5锡嘴雀小亚细亚亚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nigricansButurlin, 1908

[1]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局部地区较丰富。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