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全国性综合日报)

由网友(难续情)分享简介:《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构造报,[一]因此中国各族青年以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以及湿部为首要读者对于象的天下性综合日报,毛泽东同道为中国青年报题写了报名。《中国青年报》以“鞭策社会前进,办事青年景少”为己任,办事1代又1代的青年,曾得到“二零一七年百弱报纸”声誉。中文名中国青年报主管单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编纂...

应用类专业不考证没法毕业 大学生可以考哪些证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1]是以中国各族青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日报,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青年报题写了报名。

《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曾获得“2017年百强报纸”荣誉。

中文名

中国青年报

主管单位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编辑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出版周期

日报

邮发代号

1-9

订阅年价

298.08 元/年

刊头题字

毛泽东

语言

中文

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创刊时间

1951年4月27日[2]

国内刊号

CN11-0061

报社地址

北京市东直门内海运仓2号

开张页码

对开12个版(周六周日4版)

荣誉

2017年百强报纸

刊物介绍

中国青年报在全国23个省区设有分印厂,采用先进的卫星传版,使全国90%以上的地区均能阅读到当日的报纸,下设四种子报(刊),《青年参考》《青年时讯》《青年体育》和《数字青年》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全国性日报阅读率,中国青年报位居第三。据日本权威社会调查机构在中国六大城市的调查表明,中国青年报在50家大报中阅读率和知名度位列第六。中国消费者协会所作的中国产品品牌调查问卷,中国青年报回收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

2016年5月26日,第三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发布,试点范围涉及中国青年报等媒体。[3]

特色

中国青年报以肩负中华民族未来的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始终涌动着改革创新的冲动,始终热情地为新生事物鼓与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追踪时代精英紧扣时代脉搏《中国青年报》一贯重视并善于发掘富有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给予可信、可亲、可敬的,以感染、召唤、影响青年。

团队

中国青年报总是站在时代前列,奏响时代的主旋律。一贯重视与广大读者联系、为读者服务的工作。《中国青年报》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编辑、记者及经营管理人才。1951年创刊时,编辑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1987年我国首批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就有20万人是五十年代的青年报人。全社大约90%以上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者均系复刊后进社成长起来的。

定位

《中国青年报》是以全国各族青年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和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报纸。它以教育青年和代表青年相结合为总的办报方针,一方面,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激励青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发进取;另一方面,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利益,反映青年的呼声,同侵犯青年合法权益、阻碍青年健康成长的行为作斗争。同时,注重介绍共青团的工作经验,指导共青团的工作。它在50年代宣传了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黄继光、邱少云,创造先进操作法的青岛纺织女工郝建秀和“走在时间前面”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等青年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60年代宣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王杰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1978年复刊后,报道了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英勇斗争的张志新、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以及中国女子排球队等青年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进入80年代以来,中国青年报加强改革的宣传,了一批各行各业勇于开拓的青年改革者的先进事迹,并以完善改革措施、推动改革前进为出发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性,在较深的层次上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帮助青年认识改革的艰苦性和复杂性。

此外,报社还为青年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1983年举办的“读书与求知”百科知识竞赛,收到答卷41万份;“我最喜爱的银幕青年形象”评选活动,收到选票100万张;1984年组织了各行各业的专家同青年见面、为青年服务的“读者日”活动,有3万名青年参加;1986年组织了有巴西、英国、法国等强队参加的“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

栏目方向

《中国青年报》通过各种副刊、专栏,帮助青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其中有辅导学习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与思考”,谈思想修养的“开拓者”,介绍文学的“绿地”,讲自然科学的“长知识”,以及“国际瞭望”“共青团支部”“法制与社会”“中华各民族”“美术天地”等。每星期日出版的“星期刊”,是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书法、体育、讽刺小品、世界青年生活等各种专版的综合性文化知识副刊。还经常发表评论、读者来信和调查报告,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报纸设有“青年信箱”“答读者问”等栏目,聘请有关人士公开答复或个别复信,为青年排忧解难。编辑部每年收到读者来信、来稿50万件以上。经常以“征答”“征文”“笔谈”“讨论会”等方式,组织青年读者就同龄人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1980年在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的讨论中,编辑部共收到国内外青年读者的来信、来稿7万多件。

报刊意义

一份纵览政经风云的权威大报;

一份商界精英瞩目的案头大报;

一份赢得学者专家信任的日报;

一份受读者尊敬的严肃性报纸。

主流媒体

《中国青年报》创刊于1951年4月27日,是当代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多年来,《中国青年报》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青年发展为神圣职责,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遍布世界

《中国青年报》触角遍布全国各地,共设有35个记者站,并在美、日、俄、法、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记者。《中国青年报》名编辑、名记者、名栏目荟萃,成为核心优势所在。

全国大报

2004年3月16日,中国青年报社与北大青鸟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发行、广告、品牌经营及其他延伸性经营活动,着力《中国青年报》打造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有鲜明青年特色的主流大报。此举开全国性大报产业经营的先河。

子报子刊

《青年参考》、《青年时讯》、《青年体育》、《中国产经新闻》、《中青在线》依附在《中国青年报》这艘媒体航母上飞速发展。

外国权威媒体眼中的中国青年报

一份有活力的中国媒体——法国费加罗报

全国24个省会城市设有中国青年报的分印点,全国近百万读者每天在第一时间阅读到当天的中国青年报;

30万发行量覆盖全国各大高校,被评为大学生最喜爱的报纸;

20万发行量覆盖解放军全军、武警、公安、消防部队。

出版发行

全国24个省市设立驻外机构,拥有一支专职而专业的发行销售队伍。

驻外机构:天津、河北、山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东、深圳、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宁夏

发行渠道:覆盖全国各地的发行营销网络

《中国青年报》在中国国内25个省份设有印点,确保每天的报纸以最快的时效送达订户。《中国青年报》高端读者群居全国平面媒体前列,其发行覆盖中国政府93个部委办、129家中央企业、各省市领导群体。

中国的政治心脏,有《中国青年报》!朱镕基总理曾在本报记者吴湘韩的《洞庭湖大规模退田还湖》上直接批示;罗干曾对本报关于孙志刚事件的进行批示。[4]

编印

中国青年报在全国23个省区设有分印厂,采用先进的卫星传版,使全国90%以上的地区均能阅读到当日的报纸,下设四种子报(刊),《青年参考》《青年时讯》《青年体育》和《数字青年》据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发布的市场调查报告,全国性日报阅读率,中国青年报位居第三。据日本权威社会调查机构在中国六大城市的调查表明,中国青年报在50家大报中阅读率和知名度位列第六。中国消费者协会所作的中国产品品牌调查问卷,中国青年报回收率连续三年名列第一1951年创刊时,编辑记者平均年龄只有21岁。在1987年我国首批评定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就有20万人是五十年代的青年报人。全社大约90%以上担任中层以上领导职务者均系复刊后进社成长起来的。

版面

《中国青年报》每日有七个新闻版和一个副刊版,国内外要闻和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体育以及青年普遍关注的新闻及时。她以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翔实的,及时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积极倡导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

版面设计《中国青年报》对开12个版(周六周日4版),设有要闻、经济、特别、教育科学、法治社会、国际、体育、摄影等新闻版面;有中国新闻名专栏冰点周刊和军事周刊、创业周刊、文化周刊、阅读周刊、汽车周刊、旅游周刊等系列周刊;有青年话题、青年调查、青春热线、共青视点、大学生村官、青青校园、青年企业家、职业教育、数字青年、屋檐下、思想者等具有鲜明青年特色的版面。

订阅

邮发代号:1-9

出版周期:日报

订阅单价:0.82元/期

订阅年价:298.08元/年(2009年)

开张页码:2开12版

国内刊号:CN11-0061

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

编辑出版:中国青年报社

位置

地址:东直门内海运仓2号

刊物影响

国内

一份纵览政经风云的权威大报;

一份商界精英瞩目的案头大报;一份赢得学者专家信任的日报;

一份受读者尊敬的严肃性报纸。

30万发行量覆盖全国各大高校,被评为大学生最喜爱的报纸;

20万发行量覆盖解放军全军、武警、公安、消防部队。

国际

外国权威媒体眼中的中国青年报:一份有活力的中国媒体——法国费加罗报

地位

《中国青年报》是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

在中国主要报纸公信力调查中,《中国青年报》连续10年位居前3名。《中国青年报》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合作媒体,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合作媒体,是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官方合作媒体。

遍布

《中国青年报》触角遍布全国各地,共设有35个记者站,并在美、日、俄、法等国家和地区设有常驻记者。《中国青年报》名编辑、名记者、名栏目荟萃,成为核心优势所在。

公认

《中国青年报》拥有业界公认的优秀编辑记者及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邹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十佳新闻记者”、“全国优秀青年报刊工作者”、“全国报业先进经营管理工作者”。

公信

60年,始终如一。追寻真相,维护公平,真实客观,公正平衡。

深刻独到的新闻时评,文风清新的理论文章,轻松悦读的事件观……《中国青年报》不仅是一张新闻纸,更是一张观点纸。

“青年话题”新闻评论版,引领中国报纸从“杂文”转向“时评”潮流。让读者说话,受读者欢迎,始终以“意见广场”定位,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持久影响力。

理论副刊“思想者”一改理论文章枯燥刻板的印象,追踪解读社会热点,解读世间万象。

对于一个社会问题,您一定想知道别人怎么看?多数人怎么看?“青年调查”版就是提供这样的精确民意调查新闻。

公平

高考关乎千家万户,《中国青年报》竭诚服务高考考生,多篇被高考试卷引用;《中国青年报》持续关注高考公平,直击高考舞弊和腐败行为。

2010年辽宁高考语文试卷60分作文题“幸福和屋子的关系”以《中国青年报》为材料

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15分考题----“寂静钱钟书”以《中国青年报》为材料

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16分考题“王洛宾访谈”以《中国青年报》为材料

荣誉记录

2016年03月24日,人民网研究院今日发布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中国青年报位列中国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第23名。[5]

重要事件

1978年10月7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在北京复刊。

复刊后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报》,套红发表了毛主席1955年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所写按语的手迹。毛主席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

叶剑英等为《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青年报》复刊的题词手迹,也套红刊登在第一版上。叶剑英的题词是:“青年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这一期还刊登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合写的社论《肩负起历史重任奋勇前进》。

点名批评部长

1980年,时任商业部部长的王磊因吃了一顿“霸王餐”而被饭店厨师陈爱武以检举信通报给中纪委,中纪委查实后发出通报,批评王磊。1980年10月16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发表《敢于向特权挑战的人》,点评批评王部长。同年11月3日,时任副总编辑钟沛璋(1924年[11]-2021年2月6日[12-13])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回应《中国青年报》点名批评高级领导干部的做法。

《中国青年报》在2008年10月2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小厨师勇批大部长》。[6]

肖鹰批韩寒

2014年8月20日上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此事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肖鹰是清华大学教授,美学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求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7]

肖鹰对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叙事结构,演员表演方式以及韩寒本人写作能力都提出了强烈质疑。语言犀利,用了“烂片”、“猥琐”等词形容,认为电影内容前后情节如“仙人跳”一样毫无联系地推进,批评陈柏霖表演“极度装萌、且脸谱化”。而针对韩寒本人,肖鹰认为其“文笔极差”,“是当代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一个虚假文化偶像”。[9]

肖鹰的文章在网上引起极大争议。肖鹰称《后会无期》上映后自己就去看了影片,觉得是“一部十足的烂片”,稿件系其主动向中青报投稿,无人授意。[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