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广缙

由网友(此情未央)分享简介:徐广缙,(一七九七~一八六九),字仲降,1字靖侯,安徽太以及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入士,选嫡吉人。历任山东,陕西谈御史,广西城试邪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谈,福修按察使,逆天府尹,4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以及两湖总督等。中文名徐广缙首要成绩挫败了英军的进乡要求国籍中国出诞辰期一七九七年出熟地...

因乌龙情报错判了形势,这位总督被迫迎战,被俘后绝食而亡

徐广缙,(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山东,陕西道御史,广西乡试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总粮道,福建按察使,顺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云南巡抚,广东巡抚,两广总督和两湖总督等。

中文名

徐广缙

主要成就

挫败了英军的入城要求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797年

出生地

安徽太和县大新镇徐寨

官至

太子太保

身份

政治家、外交家

别名

仲升、靖侯

民族

汉族

逝世日期

1869年

代表作品

徐仲升奏仪选、思补斋诗集、自订年谱

主要成就

  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两广任上的外事工作.他利用广东人民的力量,挫败了英人的入城要求,保卫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赢得了朝野人士的交口称赞.

  徐广缙是一个忠君爱国者,在民族矛盾中,他大义凛然,不顾生死,把但国卫民看作是自己的职责,成为受人钦敬的爱国英雄。而在阶级矛盾中,他又成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历史罪人。但二者相较,他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

廉洁爱民

  道光十四年,他任山西榆林知府的时候,榆林因头年霜早欠收,红他申请,准许借给老百姓种籽和口粮,但老百姓都不愿去领取,他感到奇怪,经过深入采访,才知道已往官府也办过这种事,名义上是照顾老百姓,实际上是坑害老百姓,贫户领不到,得领者又领不到全数,等到次午归还的时候,辽还要加码多要,“胥吏勒捐,百弊丛生”。为此,他亲自下乡,亲自发放,剀切晓谕,力娇夙弊,老百姓才“欣然领取”。

  道光十五年七月,榆林、葭州冰雹为灾。这时徐广缙兼管榆林道,他接到下面报告以后,亲到灾区查看,报请上级批准,又亲自去灾区发放救济。并对玩视灾务的葭州知州予以揭参革职。道光十六年四月,他调到皖南任职,当他离开榆林的时候,看到褕林“野无饿殍”,心中感到无限安慰。

  道光二十六年,他担任江宁布政使。发现淮安、海州交界处,有六塘河故道淤塞,每到秋季,淹没五、六州县,“请蠲请赈,岁不绝书”。历任长官都因为工程大,费用多,迁延不办。徐广缙认为,如果照常下去,年复一年,“上亏国帑,下重民困”,不如筹款挑浚一劳永逸,让人民受益,国家得利。他派人勘查,估计全部工程需用银两十六万两。于是禀明督抚,克口动工,并委任王萝龄主持这一工程。就在即将动工的时候,他又升调走了。三年以后,他在两广总督任上,遇到江苏去的官员,他详细询问了六塘河的治理价况,江苏官员告诉池:“自道光二十六年挑浚之后,淮海各州县连年大熟,非复昔日凋敞气象”。他听了非常高兴。

  徐广缙是一个比较廉洁的官员,他在榆林当知府时,为了救济灾民,把自己的“养廉”钱都捐出来。他在广东任职数年,薪俸很高,当他知道河南受灾,便把积蓄的五万两银子捐给河南灾民。所以到处犯罪抄家的时侯,抄不到什么金银财宝。晚年他回到家乡,住的是茅屋草舍,生活还常靠朋友接济,他曾作诗说:

  分俸重捞张内相,赐金还靠柏中丞。

  祗今疲茶烦亲故,差说长风海上乘。

卓越外交

  从道光二—十七年到咸丰二年,许广缙一直在广东任职。做了大量的夷务工作,使他成为晚清时期卓越的外交家。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皇帝丧失了同洋人打仗的信心,政府中出现一批畏洋号媚外的投降势力。林则徐以后的两广总督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都是这种势力的代表。他们对洋人的无理要求一让再让,对广东人民反抗侵略的正义行动却是一再弹压;进一步助长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加深了人民对外洋和本国政府的仇恨。徐广缙正是在这种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和外交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出任了两广总督。他一反前任之道,提出“不尽国体”、“以民治吏”、“断不能舍内地百姓别图交易”的主张,工作中不受胁迫,敢于斗争,依靠广州人民的力量,挫败了侵略者的无理更求,保卫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

  黄竹岐事件

  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十月,黄竹岐群众与英人发生欧斗,英方死六人,黄竹岐一死一伤。英方为此把兵船开进省河,多方恫赫,声言必须洗荡黄竹岐,方可泄愤,“人心汹汹,几至大哄”。徐广缙拥理力争,指出数人有罪,合村犯法、天下无此情理,外国亦无此法。斥责英方“非理要挟,意图寻衅”。经过反复的交涉和斗争,终于按照他的意见办理,即再将黄竹岐参加欧斗者捕捉五人,斩首示众,达到“一命偿一命”。

拒英入城

  鸦片战争以后,开放五口通商。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均允许英人自由出入,唯独广州人民,基于对侵略者的仇恨、坚决不许英人入城,贸易只能在城外进行。道光二十七年二月,两广总督耆英,在英方武力要挟下,和英方签订了缓期二年的入城条约,还同意了英方提出的许多要求。道光二十八年,耆英通过活动,到京里担任了内阁职务,处理英人入城这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便落到了徐广缙的身上。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英国新任公使文翰向徐广缙提出届时践约入城的要求,徐广缙站在广东民意方面,表示坚决拒绝,为此开展了长达数月之久的激烈斗争。

  为了做到先礼后兵,徐广缙不顾个人安危,两次登上英国兵船,和英国公使进行了艰堆的谈判,在英方威逼下,他寸步不让,“声色俱厉”,“历数夷罪”,面斥英人。

  为了抗拒英人入城,他实行了联合人民的政策,组织了十万七千多人的群众武装,募集备战银六十余万两。一时广州城内,大街小巷,添设栅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与此同时,他还使用了停止贸易的手段,来分化洋人,孤立英方。使各国商人在经济上蒙受很大损失。美、法、吕宋各国商人,纷纷开列清单,要求英方赔偿,仗英使文翰“大为窘迫”。

  这里应当指出的,就是当徐广缙坚决抗拒英人入城的时候,他接到道光皇帝的密渝:“中国扶驱外洋,总以信义相待。彼国既重提进城之说,该督若再三阳止,反失含容之度。自宜酌量日期,暂今入城瞻仰。……经此入城一游,不得习以为常。”为此,徐广缙飞章入奏;“婉阻之,未必遽起边衅;轻许之,必至立起兵端。且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而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害重利轻,犹且不可,且明知有害无利,讵敢轻于一试乎?”终不许英人入城。

  到四月下旬,英方被迫放弃了入城要求,请求恢复通商关系。这一胜利使当时朝野震动,道光皇帝喜出望外,称赞他有“过人之智”,是“贤能柱石之臣”。

澳门事件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广东民人沈志亮,杀死了葡萄牙驻澳门公使,亚玛勒生来,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亚玛勒生来只有右臂,群众称为“一只手”。此人“秉性凶暴,开平马道,毁人坟墓,无恶不作,妇孺共愤,咸思食肉寝皮”。七月五日,亚玛勒生来随带数人,出澳门驰马,民人沈志亮,矫健多力,佯饰道旁,喊冤递呈。亚玛勒生来用手接其呈词,沱志亮乘势拉之下马,“抽出利刃,卸其右臂,割其首级,持之如飞而逸”。

  徐广缙接到禀报,立即悬赏购线,先将沈志亮捕获,密令拘禁别处。又将起出的亚玛勒生来的右臂和首级,用石灰焙过,不让腐烂,也密藏起来。一而飞檄香山县,会同香山协,驰驻澳门炮台,以内葡萄牙生变。又咨询水帅洪军门,督带师船,遥为接应。并密饬澳门居民:“葡方如果率众出犯,即可乘机先倾其巢穴”。

  在这一事件中,徐广缙同情沈志亮。他利用外交手段,进行了三个月的谈判交涉,企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英、美、法、各国部出面抗议的时候,他向各国使节历数亚玛勒生来的罪恶,要求各国不要“不察舆情,推波助澜。但为了平息这件事,他还是按照大清律典,最后把凶手解赴澳门斩首。据徐氏后人讲,徐广缙并没有杀掉沈志亮,而是暗中把他放跑了,被斩首的是事先买通的另一个死囚。

两广总督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出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鸦片战争后的广州,是中外贸易的枢纽,也是侵略和反侵略斗争的前哨.按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对英方开放广州,宁波,南京等五口通商.之后,南京等四城市均允许英商入城贸易,唯独广州贸易只能在城外13家洋行进行,不许英人入城一步.由于广东人民在战争中与英人结下深仇大恨, 一旦英人进城,即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道光二十五年,广州官员曾议许英人入城, 广州人民得知以后,群起问罪,火烧了知府衙署.道光二十六年八月,有两名英国人入城,遭数百名群众围打,结果打死1人,逃跑1人.道光二十七年二月,英方以英人被殴为借口,把兵船开进省河,占领了虎门炮台,进行武力威胁.当时的总督耆英在道光皇帝"外衅不可启,民意不可拂"的寄谕下,与英方签订了"缓期二年"的入城之约. 徐广缙接任不久,英国公使文翰即提出咨询,要求届时践约入城.徐广缙坚持"决不能拂百性以顺远人"的爱国立场,坚决予以拒绝.为此,他于道光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亲赴虎门,登上英船,与文翰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虽然明以至理,晓以利害,英方仍不放弃其入城的要求.

  谈判决裂之后,徐广缙一面飞章入奏,一面在广州募集义勇,筹措银两,进行战备,旬日之内,群众捐银60余万两,募集壮丁10万余人,购买军械,加强训练.同时,宣布暂停与外商贸易,孤立英方,并暗中照会法,美,吕宋诸国商人:中国采取这种行动, 完全是由英方挑起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英方放弃入城要求,即可互市如初.贸易停止近两个月,使各国商人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怨言沸腾,纷纷开列清单,要英方赔偿损失,文翰"大为窘迫".正在这时,道光皇帝密谕徐广缙,为了保持"信誉",要酌量日期,让英国人"入城瞻仰".并指示:"一游之后,不得习以为常".为此,徐广缙急以六百里飞章入奏:"审时度势,婉阻之未必遽开边畔,轻许之必至立起祸端.阻其入城而有事,则众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许其入城有事,则人心瓦解,必至内外之交讧."坚决不许英人"入城一游".道光皇帝对停止与外商贸易的做法也非常担心,并指示:"至法,美等国,断不可借其力,尤不可招其怨."徐广缙也没有接受皇帝的意旨,继续实行其分化政策.

  经过反复的交涉,斗争,英方见中国官员不受胁迫,广州人民寸步不让,于是故伎重演,把兵船开进省河,"连樯相接,轮烟蔽天",进行战争要挟.徐广缙不畏风险,又一次单舸前往,登上英船,晓谕众怒不可犯.英方想扣他作为人质,省河两岸十万义勇呼声震天,英国人非常害怕,请求"罢兵修好,自此不言入城事".

历史意义

  反对英人斗争的胜利,引起朝野震动.道光皇帝在徐广缙的奏议上批示:"运筹之功, 不亚于斩将搴旗.将士用命,绅民一心,更有过人之智.初不料卿有此妙用,可嘉之处,笔实难宣."并为此赏给他双眼花翎和世袭一等子爵. 出身于诗书世家的徐广缙在民族矛盾面前,愿意和人民站在一起,反抗外来侵略.但在阶级斗争面前,他甘愿站在保卫君主的立场上,残酷地镇压人民。

镇压太平军

  咸丰元年(1851年),在他辖区的罗镜地方,爆发了凌十八,陈二,吴三等领导的太平军起义.琼州地方爆发了刘文楷,高廉,何若科等起义.他为此进驻高州,进行残酷地镇压.二年五月,他奉命去广西梧州进剿太平军,在梧江水战中,生俘太平军1670余人,由他下令杀掉1636人.为此,他被咸丰皇帝赏给太子太保衔。

  咸丰二年八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湖总督,奉命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 他于十二月初五抵达岳州,而太平军已于初四攻克武昌.为此他被撤职拿问,交刑部治罪.咸丰三年三月到部,五月赦出,交河南巡抚差遣委用.咸丰七年,由胜保保奏,赏给四品衔,随胜保办理豫皖军务.十月因病返里,从此不再出任.同治八年卒于家。

著作

  著有《徐仲升奏仪选》,《思补斋诗集》,《自订年谱》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