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纪昀著书籍)

由网友(知世故而不世故)分享简介:《4库齐书总目》是中国现代最大的官建图书目次,始稿于坤隆4107年(1782年)7月实现。该书共2百卷,按中国现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散4大类,每一1大类又分若湿小类,此中1些比力複纯的小类再粗份子目,每一1大类、小类的后面有小序,子目的前面有按语,每一1类的前面,还附有“存目”。该书卷尾还分列坤隆的所谓“圣谕”,4库馆臣所...

2020上海书展丨上海书店出版社副社长孙瑜推荐十种好书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图书目录,初稿于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七月完成。

该书共二百卷,按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大类又分若干小类,其中一些比较複杂的小类再细分子目,每一大类、小类的前面有小序,子目的后面有案语,每一类的后面,还附有“存目”。该书卷首还分列乾隆的所谓“圣谕”,四库馆臣所上的“表文”,以及“职名”“凡例”等,大致记载了《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纂修经过和编写体列。[1]

中文名

四库全书总目

作者

纪昀

分类

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开始修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卷数

全书200卷

又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

收录书种

3401种

编撰时间

初稿完成

乾隆四十六年

概述

该书,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提要》,百卷,[清]纪昀(1724—1805)总纂。全书200卷。著录图书3401种,79309卷,存目6793部,93551卷。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我国重要的古籍,特别是元代以前的书籍更完备。

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大类下又分小类,小类下又分子目。每大类与小类前面均有小序,子目后面有按语,简要说明此类著作的源流以及划分类、目的理由。

该书著录了清乾隆以前包括哲学、史学、文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文化典籍一万多种,为我国收书最多的目录,而且写有内容提要和评论,为学者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部翔实的书目。但它是由乾隆钦定、督办的官修书目,在图书入选、内容著录、提要、评论等方面,都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观点和利益。

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由翰林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号文达。能诗及骈文,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等。

乾隆中修《四库全书》,纪昀与陆锡熊总其成,锡熊后入馆而先投,陶则终始其事。校理《四库全书》,虽白各专门学者分任,史部邵南江(晋涵)、子部周书昌(永年),经部从子部的天文、算学类皆戴东原(震),分别撰写初稿,而别择去取,笔削考核,则皆纪陶一人任之。昀亦自称:“余于癸巳受识校书,弹仆年之力,始勘为总目二百卷,进呈乙览。”(《文集》卷八《诗序总义》序)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大体完成,<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也同时写出初稿,几经增改,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写定,并由武英殿刻版印行。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书六千八百十九种。总计一万零三百二十一种。每种书部撰有·篇提要。

收入《四库全书》各书的提要,原来本是附在书前以供皇帝审阅之用。至于离书别行的提要,那才‘是供一般读者参考的。原有之各书提要,当它别辑成书、单独印行时,已经过纪陶大大修改、有些地方已与原文相差很远了。如将《四库全书》各书前面所附的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逐一核对,就可证实这一点。

分类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子部之医家类

医家类共收入著录医书97种,存目医书92种,附录兽医书6种,总计195种。若加上其中一些书后所附录的书并把丛书中的书单独计算,再加上子部别家中的医书,则录入的医书总数则更多。所收医籍时代跨度较大,先从秦到乾隆时期的重要医学名著基本都被涵盖。而且内容丰富,涉及医经、针灸、本草、医方、伤寒、金匮、瘟疫、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医案、藏象病机、杂著、诊断、养生等诸多方面。可以说,将医家类提要通读一遍,将对历代医学古籍的版本变迁、源流变革、内容得失有一宏观印象。

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颇有一些特点:

1、本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解题书目。它不同于正史中的艺文志是史书的组成部分,而与e5rJ录》、《崇文总目》、《直斋书录解题》等同样是书目的单行本。因而它在各部类的序论、解题、作者介绍、版本源流等方面,不像史志目录那样受篇幅的限制,因而可以尽量作11必要的叙述和评论,从而使它成为清代规模最大的解题书目。

2、本书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是一个创例。“著录”书,写为定本,收入《四库全书》之内;‘存目”书是不收入《四库全书》的,但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同样撰写提要。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成因

1.安定的社会环境

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

2.统治者的重视

《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

3..雄厚的资金来源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

4.严密的组织系统

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

5.破格录用人才

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评价

后人给予此书以高度评价,如“《四库提要》成书较晚,介绍最详细,对我的启发帮助尤大,我感到从它那里得到的教益,比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还多。”——陈垣《与青年朋友谈治学》

谬误

根据本书《凡例》规定,列入“存目”者,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书有谬误,应在提要中“附载其名,兼匡跃谬”;另一种是“寻常著述,末超群流……并亦存其目。以备考核”的。《四库全书》共收“著录”书三干五百多种,“存目”书则多达六干八百多种,后者多于前者一倍。这些书,赖有“存目”的提要,才使读者知其梗概,进而访求原书。试想当年如果没有这份“存目”提要,所存古籍将少去三分之二,鲜为人知,这将是一个多大的损失。就此而言,《四库全书总目》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

《四库全书》于乾隆36年(1771年)开编,46年(1781年)完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其以“稽古右文”之名,行“寓禁于征”之实,致使编入丛书的只有3461种,79309卷,其余被认为价值不大且无“违碍”的图书未收入《四库全书》,列为“存目”。而其他有“违碍”内容的书则遭到禁毁、篡改、删节。可谓文化史上之又一浩劫。

(清)永瑢、纪昀等撰,共200卷,是在编篡《四库全书》的基础上完成的,著录书籍10254种,172860卷,对它们分别编写提要,汇成一部分类目录,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是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检索途径是:1、分类途径,需熟悉其分类体系。2、人名、书名途径,81年影印本附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名、人名索引。

英介

……Every work copyied into the SKQS was preceded by a long descriptive note which was writte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editor of the particular section in which the work was classified.Later,by order of the Emporor , these descriptive notes were gathered together and re-edited by Chi Yun ,and published, together with similiar notices concerning the works listed but not copied into the collection, in the this annotated bibliography ,as in the SKQS itself,the classics branch is divided into ten sections, the history branch into fifteen, the philosophers branch into fourteen,and the belles-lettres branch into fiv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section of bibliography th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 after which the works are listed chronologically, the titles of the works actually copied into the SKQS preceding those merely listed, each title followed by a descriptive note.

The notes giv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number of chuan, the source of the copy made use of by the Ssu Ku editors, and the nature and style of the work;the wholeof,or a summary of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included,examples of the work'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are given, and finally there is a critical evaluation. A brief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author is included in the first time a work written by him appears in the catalogue.These descriptive notes, although containing a few mistakes and occasionally showing prejudice,particularly against Ming writings,are very well written ,and on the whole ,show excellent judgement.Each was written by a specialist in the field in which it is classified, and all were finally edited and their style made uniform by one of the greatest scholars of the Chien Lung period. Even though the Ssu Ku Chuan Shu Tsung Mu has one serious defect in that it gives no information on different editions, no other annotated bibliography can be compared with it either in the number of works included or in the clarity and thoroughness of its descriptive notes. 10254 works, with a total of 171796 chuan(414 works not divided into chuan), are included in the catalogue……

编纂

该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修,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稿完成,自此后方得广泛流传。该书主要版本有浙本系统和殿本系统两种,至今还有人持浙翻刻殿本的错误观点。

乾隆六十年十月,浙江布政使谢启昆等刊竣《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首一卷,底本是文澜阁所藏的写本一百二十五册,是为《总目》第一刻,是为浙本。浙江刻本的底本,即「文澜阁藏本」。文澜阁《四库全书》中的写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一百二十五册,析为四部,分置《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其绢面颜色亦因库书而异(经绿、史红、子蓝、集灰)。这些都明明白白记录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杭州承办盐商吴恒聚等造《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目清册》之中,同时载录的还有《钦定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册,亦分隶库书经、史、子、集四部;《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八册,置全书之首。三书皆写本。《清册》中没有武英殿刊本或武英殿聚珍本之记载。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乾隆四十六年二月编撰完稿,四十七年七月修改定稿,拟缮写正本四分,於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四阁陈设,并“请交武英殿刊刻颁行”。因有各馆未成之书,尚须续纂提要,依类归入,所以拖到乾隆五十一年曹文埴才奏请开始刊刻,并缮写式样。然因随後查出李清等人有违禁书籍,《总目》又经覆查、修改等,直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始刊竣刷印装潢(陶湘编《故宫殿本书目》著录为乾隆五十四年刻本不确),是为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殿本从基本完稿到武英殿刊刻完工,花了近十五年工夫。如上所述,这期间《总目》一直处於修订、调整状态。殿本与浙本同年刻成,而且浙本还早殿本一个月,所谓“浙本翻刻殿本”之说,纯属向壁虚造。

同治七年(1868年),广东又以浙本为底本翻刻,是为粤本。(以上参考崔富章《关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定名及其最早的刻本》,《文史》200402期)

三刻本中,以殿本最佳,以浙本流传最广。

2015年底,市场上又出现了《四库全书卷前提要四种》,对四库的研究又进了一步。[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