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导论(唐兰著书籍)

由网友(孤)分享简介:《古文字教导论》是中国文字教野唐兰创做的古文字教通论性著述,成书于一九三四年。《古文字教导论》齐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先先容古文字教的规模以及汗青,然后叙说汉字的发源以及演化历程;下编着沉阐述古文字教的研究要领。此书有没有长设立性的睹解,正在古文字教界有宽泛作用。做品名称古文字教导论类型古文字教字数一三四千字做者唐兰尾版时间一九三...

古文字学导论 唐兰著定价118现价85,近年来考古学 古史学 语言音韵学等均有显著进步,而与这些学科密切相关的古文字学却未能有长足发展 唐兰先生写作此书,以期建立起是非的标准

《古文字学导论》是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创作的古文字学通论性著作,成书于1934年。

《古文字学导论》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先介绍古文字学的范围和历史,然后叙述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下编着重论述古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此书有不少创造性的见解,在古文字学界有广泛影响。

作品名称

古文字学导论

类型

古文字学

字数

134千字

作者

唐兰

首版时间

1934年

内容简介

《古文字学导论》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1.古文字学的范围和历史;2.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上编中,唐兰把古文字分为四系,即:殷商系文字、两周系文字、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认为这四系文字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作者认为从春秋至汉是古文字学的创始时期,许慎是这一时期中的成功者,但许慎的成就并不突出。汉至清初是古文字学的衰落时期,清乾嘉以后至当下是复兴时期。关于汉字的起源,唐兰认为“八卦说”“结绳说”“仓颉造字说”都是没有道理的。认为“最初的文字,决不是一手一足之烈”,而是经千万人之手,由图画逐渐演变而来的。作者在论述古文字演变过程中,采用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代替传统的六书说,认为象形文字的产生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象意文字的完备至少在五六千年以前,形声文字的产生至少在三千五百年以前。

下编内容:1.为什么要研究古文字和怎样去研究它;2.一个古文字学者所应当研究的基本学科:甲、文字学,乙、古器物铭学;3.古文字的苋集和整理;4.怎样去认识古文字;5.研究古文字的戒律;6.应用古文字学。下编中,作者提出了研究古文字的四种方法:对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析和历史的考证。认为前两种方法虽然十分有用,但有它们的局限和不足,“假使没有可供对照的材料和孤文只字无法推勘的时候,就丝毫没有办法了”。因此特别推崇偏旁分析法,认为“这种方法最大的效验,是人们只要认识一个偏旁,就可以认识很多的字”,比如释出了“斤”字,就可以认识“斫”“兵”“新”“忻”等二十多个从“斤”的字。用这种方法去整理甲骨文,可以使可识之字增加一倍之多。历史的考证法重在探求文字发展演变的规律。唐兰指出:“偏旁分析法研究横的部分,历史考证法研究纵的部分。这两种方法是古文字研究里的最重要部分。”对古文字的分类,唐兰打破了《说文解字》的540部,提出了“自然分类法”。该法以象形为部首,由象形字分化出来的单体象意字隶属于“部”,复体象意字隶属于“科”,由象形、象意孳乳出来的形声字隶属于“系”,使得由一个原始象形所孳乳出来的文字组成一个系统。

作品目录

自叙追记上册附上编正讹下册附下编正讹改订本附改订本正讹图版第三版跋出版附记整理说明

作品思想

该书的《引言》说明该书写作的目的在于建立科学的古文宇学。作者对当时古文字研究中出现的两种不良风气——或墨守成规,拘于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结论,或不懂古文字学常识主观臆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古文字研究的科学性,指出:“一种科学,应当有原理、方法和规则。没有系统的理论,是无从定出标准来的。没有标准,所用的方法就难免错误。根据若干原则来建立一个系统,创造出许多方法和规则,这种方法或规则,应用时没有矛盾,这才是科学,这才是学者们应负的责任。”该书的纲目也反映出作者这种思想。书分上、下两编。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创立了一整套古文字研究方法。作者吸收了前人的成果和经验,总结出考释古文字的四种方法:对照法、推勘法、偏旁的分析、历史的考证。他指出,以不同时代、不同字体的文字相互比较的对照法和参照文义、辞例、叶韵关系来释字的推勘法是可行的、必要的,前人曾用它们正确地辨识出一批古文字。但如果局限于这些方法,有时仍不免陷于主观臆测,所以,作者着重阐述了后两种方法。清代学者孙诒让曾用偏旁分析法考证古文字,但由于所见材料有限,成果不大。作者系统地发展了这个方法,强调客观地认清偏旁,既经释定不能因主观成见任意改读,这样就可以认出同一偏旁构成的一组字,他称之为“字族”。作者认为,单个的识字犹如手工劳动,用偏旁分析好比机器生产,用这种方法整理甲骨文能使可识之字比一般的估计增加一倍。他还进一步提出历史考证法,以发展的观点追溯文字的演变历史,探求其发展乃至讹误的规律性。它与偏旁分析法分别从纵、横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互相补充参证,从而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古文字研究方法。

第二,探讨中国文字的起源。作者认为,所谓仓颉作书及文字源于八卦或结绳的传说都是不可靠的,最初的文字绝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千万人的创造。绝大多数文字起源于图画。甲骨文里已有许多形声字,它们大致产生在3000至4000年前,作者称之为近古期:并推测此前经历了一个远古期,最早的象形文字可能至少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这样,就将中国可考文明史的上限提前了几千年。

第三,研究汉字的构成。作者反对“六书说”的传统观念,认为许慎《说文解字序》对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界说过于简单粗疏,难于为文字明确分类,虽然在文字学的领域中支配了一千八百多年,后人的解释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他自己建立了“三书说”,三书即象形、象意、形声。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汉字的“自然分类法”,抛弃了《说文》部首分类,改以单体象形字统领“部”,“部”下分“科”“系”;由单体象形字分化出来的单体象意字属于“部”,复体象意字属于“科”,由象形、象意孳乳的形声字属“系”;这样把从每个原始象形字孳乳出来的文字组成一个系统。然后将所有的“部”分为人形或人身、自然界、人类意识或工具及文化三大类,统辖一切汉字。

第四,追溯汉字的发展演变。作者扼要介绍了殷周六国的古文字以及秦汉以来的篆、隶、楷、草、行以至俗字、简体字的源流与特点,提出了创制新文字的设想。

作品影响

《古文字学导论》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古文字学理论的著作,在古文字学界有重大影响。此书的问世,有力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尽管书中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和严谨,但作为中国第一部阐述古文字学理论的著作,具有指导古文字研究的现实意义。

出版信息

《古文字学导论》原为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古文字学的讲义,曾手写石印200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党校曾影印作为教材。1981年齐鲁书社重新影印,成为定本。

作者简介

唐兰,当代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和历史学家。号立庵,浙江省嘉兴县秀水人。1920年就学于江苏无锡国学专修馆,1924年在无镯任中学国文教员。1925到1931年间在天津主编《商报》文学旬刊和《将来月刊》。1932年起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讲师,讲授《诗经》《尚书》及古文字学。1939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及文科研究所导师。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7年起代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调故宫博物馆工作,直至逝世。他从事教学和科研50余年,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阔,写成多种专著及一百六、七十篇论文。在语言学范围内对中国文字学理论、古文字研究考释和青铜器断代等方面有很深造诣,做出了重大贡献。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