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采茶戏

由网友(自作孽,不可活)分享简介:黄梅采茶戏是湖北黄梅的1种处所小戏,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又名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据史载,黄梅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便衰产茶叶,每一当茶送季候,三五成群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治氛围,排除委顿,遂以唱以及为快为乐,他们唱的情势没有拘、内容没有限,因为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采茶歌”又天然地...

湖口流泗长垅廖自然村黄梅采茶戏剧团正月家门口唱大戏

黄梅采茶戏是湖北黄梅的一种地方小戏,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又名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据史载,黄梅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就盛产茶叶,每当茶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快为乐,他们唱的形式不拘、内容不限,由于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采茶歌”又自然地与黄梅的山歌、樵歌、渔歌、船歌、灯歌、硪歌等民间小调融合汇通,形成了质朴清新、甜丽流畅,带有黄梅泥土芬芳的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小戏即黄梅戏的前身——黄梅采茶戏。

中文名

黄梅采茶戏

俗为

湖北的黄梅戏

定义

湖北省汉族地方小戏

主要曲调

安徽桐城歌

起源

湖北黄梅戏与湖北黄梅采茶戏同源。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黄梅腔、花鼓

戏、二高腔、三角色。

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为最。宋末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诜(1268-1350)就曾仿黄梅采茶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妪驱犊奔。”《清一统志》载:县北紫云盛产茶,名紫云茶。清《黄梅县志》介绍太白湖渔歌:“渔舟千艇,朝暮歌声不绝,故有倾倒太白听渔歌之句”;又介绍多云山樵歌:“樵子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这样广为流传的采茶歌、山歌、樵歌、渔歌、畈腔等民歌小调与同样广为流传的弹词、道情、旱龙船、锄山鼓、莲花落、连厢、采莲船、高跷,打花鼓等说唱及民间舞蹈相结合,且在湖北清戏、汉剧、江西湖口高腔等古老剧种的影响下,方黄梅戏这一地方戏曲剧种。

黄梅戏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经当地民间艺人不断完善和改进,大量吸收当地语言和民歌小调,并借鉴徽剧艺术的表演各式,得到很大发展,一时间独领风骚。[1]

曲调

黄梅采茶戏其主要曲调来源于安徽桐城歌、安徽青阳腔、安徽凤阳花鼓调以及江西彩灯调等,在与大别山地区的原始唱腔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黄梅采茶戏。其唱腔有七板、二行、火攻、高腔、花腔、还魂腔等,还有丰富的小调。传统剧目《私情记》、《告经承》、《告堤霸》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斗争生活。解放后整理的剧目有《过界岭》。解放之后,因安徽安庆黄梅戏的在全国地区的盛行,湖北黄梅县人们逐渐放弃自己的采茶戏而转唱安徽黄梅戏,但黄梅采茶戏仍然在大别山地区得以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