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方言

由网友(不羁)分享简介:湖北方言首要包孕东北官话、江淮官话(楚语)、赣方言,此中东北官话是主体,它没有仅笼罩了齐省面积以及人嘴的3分之2,还漫衍正在4川、沉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邻省的泛博地域。中文名湖北方言主体东北官话平易近族汉分类东北官话、江淮官话、赣方言简介国度言语文字委员会低级官员最暗示,古代社会要倡导“多语多言”,既能讲母语,又能讲外语...

贴心 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助力战疫 编写方言宝典

湖北方言主要包括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楚语)、赣方言,其中西南官话是主体,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还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邻省的广大地区。

中文名

湖北方言

主体

西南官话

民族

分类

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方言

简介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高级官员最表示,现代社会要提倡“多语多言”,既能讲母语,又能讲外语;既能讲普通话,又能讲方言。有人士认为:语言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汉语教育持续升温,国内方言生存环境较多宽容、语言实力渐获重视的背景下,领略武汉话魅力,或许能对增强武汉城市“软实力”带来新的启示。

武汉市语言文字工作会员会办公室主任喻志军透露,我省将于2014年开建湖北省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据悉,相关部门将在省内各地区遴选方言和地方普通话发言人,参加字词句和文章、日常对话等内容的音视频录制工作。汉剧、汉味小品等方言艺术也将被采录。这些实地采集的语音及其转写的文本将被录入数据库。

武汉方言研究专家、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朱建颂说,“普通话要推广,但方言也不容忽视,二者要‘各美其美’。若方言没记录下来,有些文化就会消失。”

武汉人在外地,大多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与人交谈,没说几句,“汉外人士”就判断“你是四川人”。虽说人家有所武断,甚至你可以笑他孤陋寡闻,但不能不说武汉方言曾经传播有限、影响有限。不过,这种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比如,武汉方言小品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表现,最能说明这一点。2006年央视春节晚会上,武汉的《招聘》一炮打响,汉上热议,呼为“开南方小品登全国大雅之堂的先河”。结果是《招聘》小品获得当年春晚节目评比三等奖。“从初一到十五”,武汉上上下下着实为此高兴了一番。

夜读当红名家易中天《读城记·武汉三镇》,深深地为里面一段话所感悟。易中天说:“武汉话和北京话一样,都具有艺术性和戏剧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听北京话像听相声,怎么听,怎么可乐;听武汉话则像听戏,有板有眼,铿锵有力。”戏剧较之于相声,或许更可称大手笔、大制作,于是就有了“板眼”,就有了自己的独有的艺术性和魅力性。这是我的理解。不仅如此,易中天笔下的“武汉三镇”,几成最能代表武汉人性格、武汉人生命劲歌、武汉人可爱之处的“方言大全”。至2006年3月,《读城记》出到第3版,印数至12万多册。武汉话借书扬名,进一步走向全国。

又有一件值得窃喜的事情。《士兵突击》走红,人们记下了主角许三多,也记下了说武汉话的王团长。与许三多的家乡话相比,王团长一口汉腔,显得更为地道,让武汉方言在中国人民面前再展魅力。

魅力归魅力,实力当实力。相对于一些地方方言已转化为一种文化生产力的现实,武汉方言还得将魅力变为实力,要走的路还很长。考察国内方言实力,较早雄起的是“川普”现象,从《傻儿师长》到《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再到《凌汤圆》、《山城棒棒军》,等等,巴山蜀水创作出许许多多川味浓烈的好作品,甚至将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抓壮丁》衍生成“王保长系列”,浓浓的川味普通话,具有十分的感染力。其后是“湘普”旋风,湖南卫视在多档节目中,穿插大量的“湘普”,有时还直接插入湘方言,诙谐搞笑,增强互动性,提高了收视率。多年来,以本山大哥的东北话和二人转为代表,不仅几乎垄断了小品领域,而且强劲地向电视剧进军,创作出《刘老根》系列品牌作品。一些最能反映方言文化生产力的地方戏,譬如,用河南方言表演的豫剧长久未见其衰,用安徽方言表演的黄梅戏为人喜闻乐见,用陕西方言表演的秦腔影响西北五省等,还有,“沪普”“侬侬”的电视剧《孽债》,也都代表着语言的穿透力量,体现出方言实力。用方言生产作品,体现出了文化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综合实力。

近与传媒界人士言及方言作用,他们中有精深于此道者称,正确运用方言,展现方言艺术和方言魅力,体现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意识。武汉在这方面也应该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

著名地理学家刘盛佳在其新著《中部地区文化发展比较研究》(李星明合著)中,提出“文化先导的中部崛起之路”的观点。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情结。发掘武汉方言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弘扬其魅力,至少将为武汉文化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

区域分布

湖北话分为四个主区和三个辅助区: 湖北方言只有3个主体:西南官话江淮方言赣语

江淮方言区

黄陂、新洲、孝感 ,黄冈大部 ,十堰市的竹山、竹溪,广水市,黄石市区,鄂城

西南官话方言区

武汉 ,荆州, 天仙潜, 荆门 ,恩施 ,宜昌,随州城区,十堰大部

赣语方言区

梁子湖、大冶、阳新、咸宁黄冈小部(武穴)

武汉方言

或许是因了“川普”、“湘普”、“二人转”文化生产力的启示,或许是因了武汉地域情结的影响,为改变武汉方言的相对弱势地位,武汉人多年前就踏上了展示武汉方言魅力的艰难之旅。在“汉味文化”的大旗下,人们不仅大力挖掘武汉题材,而且直接以武汉方言表现武汉魅力,楚风汉韵走出湖北武汉,影响力在不断放大。

闹得最为热火的是广播电影电视中的方言作品。湖北经视从《经视故事会》发展到《咵天》,开辟《阿星笑长开讲》;武汉电视台拥有自己的《江城一家亲》和《道南说案》,著名的《都市茶座》经营6年后,进行全新改版,一天推出一个故事,讲述武汉市民的“酸甜苦辣都市情”。武汉教育电视台创办《新闻故事会》,先是用武汉话演绎人家的故事,后来也用武汉话讲述武汉人自己的故事。2007年7月1日,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以武汉方言为主、穿插湖北各地方言的情景喜剧《信了你的邪》。电影《汉口夏日》以武汉人、说武汉话、演武汉事为创意,成为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惟一获奖的中国影片。武汉方言广告频频出现在电台、电视台中。所有这些令人目不暇接。

武汉不同的城区,方言档案内容也各有特色,硚口区收录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讲武汉过早文化的视频,以及桥文化和汉正街码头“扁担”文化方言视频;江岸区收录几段市民过早、接孩子放学等生活味十足的视频;东西湖区收录曲艺家李四顺讲的一段柏泉地区小笑话,东西湖味十足。

汉味小品为武汉方言长了一把脸。《招聘》之外,还有《搭白算数》、《你吓我》、《活到就要活快活》等,均以方言喜剧而自称。其间所作的努力,可说是为汉味小品挺进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南方小品登全国大雅之堂之先河,奠定了相当基础。没有《搭白算数》和《你吓我》的先行,恐怕也难有《招聘》在央视春节晚会上火了那一把。

汉味说唱在武汉方言传播中另辟蹊径。2006年以来,以说唱方式演绎的汉味歌曲《卖豆皮》、《双截棍》、《信了你的邪》、《服了你的啄》走红网络。在武汉方言的“说”与“唱”中,不仅有著名艺术名家何祚欢、田克兢、尹北琛、周锦堂、余信杰等,而且出现了笑星主持人阿星、网络歌手段思思等。

报刊方言栏目的作用功不可没。只见其字、不闻其声的纸质媒体也纷纷加入武汉方言传播的行列,开辟方言栏目,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比如,《武汉晚报》的《千家街周刊》、《楚天都市报》的《茶馆周刊》辟有专门的武汉方言栏目;《武汉年鉴》的《社会·方言》成为长期传播与研究武汉方言的代表性栏目。

其他“艺术性”、“规范化”的武汉方言传播也不可忽视。黄陂区在弘扬木兰文化、提升黄陂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传奇楚剧演绎《少年花木兰》的故事,武汉楚剧院创作演出的《三月茶香》入选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竞奖剧目。一些武汉题材的小说作品中也穿插了大量的武汉方言。这是在以“规范化”的武汉方言展现她的特色追求和艺术魅力。广泛流传于汉上的湖北四大曲种(湖北大鼓、湖北渔鼓、湖北道情、湖北小曲)。

武汉方言,说声爱你不容易。武汉文化传播界为展示武汉方言可谓使尽十八般武艺,爱你确实不容易;增强武汉方言实力,将其转换成文化生产力,进而形成文化产品的规模经营,要走的路还很长,这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容易。

文化魅力

什么是方言?《现代汉语词典》作有如下解释: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历史上的武汉人不完全这样理解。对待语言,他们也有着毫不“打梗”的豪气,认为外国语言也是一种方言。张之洞督鄂时,武汉创办的外语学堂,就叫方言学堂。至少在学人眼中,当时外语是作为区别于中国母语的一种方言出现的。

民国时期,曾有人认为“古之正音存于域中者,洋洋乎其惟江汉大鄂之风”,因而主张以“夏口之音”“导用于国中”,以之为“正音”,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是学术观点的一种。民国初期,甚至有人提出以黎都督所出之地的黄陂话为“国之正语”,这或许是因了权力谄媚而至的一种语权霸道。

“俱往矣!”增强武汉方言魅力和实力,要把握特色,在展示武汉方言的显著特征中进行语言提炼和品牌包装,在展示精神内核中发挥武汉方言的实力作用。

一是进行语言提炼。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又能为“汉外人士”所接受的语言。北京的“借光”、河南的“俺”、陕西的“我”(音e,去声),还有东北的“忽悠”等等,在体现地方语言方面至今都不可替代。成都的“儍(音ha,三声)儿”武汉的“苕”,武汉的“么事”山西的“甚”,对应了武汉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区别。除了几句著名“汉骂”外,最能体现武汉方言特点主要有“么事”、“冇得”等。方言之外。

二是注意品牌包装。比如赵本山、赵丽蓉的声音就非常有特点。仅闻其声,就知其人,这是一种具有个性的语言品牌的感染力。这就要求我们对武汉方言,特别是对传播武汉方言的代表性人物,进行声音化装,进行品牌包装。这种人物你可以“秀”他一把,但绝不可能代替他的全部。

三是见诸精神内核。语言是一种文化工具,是一个文化外壳。提高武汉方言的文化生产力,要从文化流变、文化价值、文化追求、文化心理、文化素质和文化精神等思想文化的层面综合思考问题。武汉方言作品追寻的是一种汉味文化。但汉味文化绝不是几句武汉话、几个武汉地名,或几个武汉人说和写就能真正表现出精髓的。原汁原汤的汉味作品要突破标志性地名穿插、典型方言点缀、经典建筑再现的域境,体现武汉在艰苦生活中磨砺出的城市精神(包括精明、厉害的市井文化),以汉味文化的真正内核,在武汉人的性格品质、处事方法、思维习惯等最佳“载体”中展现武汉市井生活、风貌气质,揭示武汉的“史诗性”、“史诗追求”和“史诗品格”。

声调考究

武汉城区、阴平44,阳平313,上声42,去声35,

武汉黄陂:阴平44,阳平31,上声53,阴去35,阳去33,入声12

孝感方言

阴平44,阳平22,上声53,去声12,入声22

黄冈方言

阴平34,阳平212,上声42,阴去35,阳去44,入声24

方言发音人

“为保证方言原汁原味,发音人要求相当苛刻严格。”省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处负责人介绍,去年12月,全省方言建档启动,各地纷纷列出相关条件,选拔最适合的发音人。

黄冈市列出5项条件:“土生土长”“不会说普通话”“年龄50岁以上”“长期本地居住,极少外出”“形象气质自然”等要求,确保语音纯正,真正代表地方特色。

新洲面向社会招募10名城关方言发音人,要求老年发音人年龄在55岁-65岁之间,青年发音人年龄在25岁-35岁之间,须在邾城城区出生和长大,能说地道的城关方言,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江汉区档案局副局长李娟介绍,为寻找汉口最纯正方言,他们将搜寻范围缩小到六渡桥铜人像附近,与片区居委会合作,寻找最地道的汉口话。江夏区既有北方方言,又有赣方言区的特点,选取了金口、豹澥、湖泗3个点位、按照男女两种声部,共保存了6件方言档案。

方言建档启动,市民特别是一些老人热情高涨。今年7月,武汉市东西湖区拍摄《乡音·乡愁·乡情》微电影时,多名当年垦荒老人冒着40℃高温,从抗洪现场直奔拍摄点,录制打硪(音wò)场景。在黄冈浠水县,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参与录制选拔,并完成录音。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5368人报名,很多地方出现群众排队登上海选舞台、进入面试室的火爆场面,共272人在档案中留下声音。

常用语

生活常用语

1、蛮扎实 (指人的身体结实或做事情认真、细致)

2.苕吃哈胀 (猛吃很多东西)

3.条子 (身材)

4.胯子 (腿)

5.称透 (整洁)

6.打赤膊 (半裸)

7.打挑胯 (全裸)

8.条帚 (扫帚)

9.灶玛子 (蟑螂)

10.雷头=(橡皮)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