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宫

由网友(溃不成军)分享简介:武圣宫地处湘鄂两省边疆,洞庭湖区要地本地,工具跨六二.七八私里,南北跨五二.七三私里,版土面积一零七五平方私里。南县北取湖北省石尾、私安、紧滋相连,西交常德市的安城、汉寿两县,东临岳阴市的华容县,南取损阴市的沅江市隔河相视,西北取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南湾湖、千山红等几大农(渔)场连成1片,为湖南省三六个疆域县之1。县乡南...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孝故里 大美孝泉欢迎您

武圣宫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东西跨62.78公里,南北跨52.73公里,版土面积1075平方公里。南县北与湖北省石首、公安、松滋相连,西接常德市的安乡、汉寿两县,东临岳阳市的华容县,南与益阳市的沅江市隔河相望,东南与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南湾湖、千山红等几大农(渔)场连成一片,为湖南省36个边境县之一。县城南洲镇东距沿长江开放城市岳阳100公里,南离省会长沙200公里,北到长江黄金水道30公里。南县地处长江中下游,系洞庭湖新淤之地。      

景点简介

 

武圣宫地处湘鄂两省边陲,洞庭湖区腹地,介于东经112°10′53″—112°49′06″,北纬29°03′03″—29°31′37″之间,东西跨62.78公里,南北跨52.73公里,版土面积1075平方公里。

  武圣宫北与湖北省石首、公安、松滋相连,西接常德市的安乡、汉寿两县,东临岳阳市的华容县,南与益阳市的沅江市隔河相望,东南与大通湖、北洲子、金盆、

南湾湖

、千山红等几大农(渔)场连成一片,为湖南省36个边境县之一。

  县城南洲镇东距沿长江开放城市岳阳100公里,南离省会长沙200公里,北到长江黄金水道30公里。

  武圣宫地处长江中下游,系洞庭湖新淤之地。地势自西向东南微倾,平均海拔28.8米,高差不足10米,除明山、寄山两处山岗外,一马平川,属于典型的平原地形。境内土地肥沃,5条自然江河流贯其中,域内河渠纵横,湖塘密布,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洞庭明珠”之誉。景色优美。

景点故事

武圣宫建制较迟,于清光绪21年(1895年,至今108年)设县建制,是个年轻的县。南县是一块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据考证,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后因地壳构造运动,这里沦陷为泽国。唐宋时期,县境尚在浩渺洞庭之中,仅有寄山、明山、宋田山和太阳山浮峙水面。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湖北省石首县藕池江堤溃决,因频年失修,至咸丰十年,长江洪水泛滥,夹大量泥沙从原溃口倾泻南奔,直灌洞庭。清同治末年(1874年前后),洞庭湖北部淤积若干洲渚,其中乌嘴和北洲南岸新淤一个狭长的湖洲,因地处北洲之南,当地群众称之为“南洲”。尔后洲渚淤积连片,形成百里沃野,泛称“南洲”。随着南洲的形成,各地居民纷迁麋集,围堤开荒,世代相息。是时分属华容、岳阳、汉寿、沅江、安乡、常德六县管辖。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巡抚吴大澄奏本清廷获准,划割六县交界之地,在境内乌嘴设置“南洲直隶厅抚民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迁置九都。民国二年(1913年)十月,湖南都督府下令撤销南洲厅,改称南洲县,次年六月八日又根据内务部复电转令,将南洲县更名为南县。

  武圣宫尽管年轻,但历史却悠久。全县范围内共调查发现文化遗址40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处)、古墓葬群13处、古建筑2处、古石刻文物点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5处,其中有61处被载入《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1999年对南洲镇大郎城村涂家台遗址科学考古,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实属罕见,由此可将县境内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八千多年以前。

武圣宫整体维修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正殿、走马转角楼、戏楼都仍保持明、清建筑风格,并保留了一些民族特色。2002年,武圣宫被湖北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武圣宫正面庄严、精致、雄伟,白粉墙面与正中石门洞形成虚实对比,石质大门宽1.6米,高2.5米,石门上方竖刻“武圣宫”三字庙额,马头墙纵横错落,脊瓦勾滴色彩灰暗,墙顶线角优美,头角峥嵘。原有佚名《恩施武圣宫》对联云:“夫子既圣矣,至大至刚,是集义所生者;君子尚勇乎,不忧不惧,其为人之本欤”。武圣宫平面是东西窄南北长的矩形“四合院式”布局,沿南北轴线依次为戏楼(下部为入口)、庭院、抱厦和大殿。戏楼宽8.3米、深8.3米,两侧各有耳室一间,宽2.7米,深4.3米,戏楼下原有石马一对,今仅存石马踩蹲的柱形盘石一对。庭院宽13.7米,深12.3米,戏楼下侧地面及庭院均为石板嵌成,抱厦宽13.6米,深3.57米,抱厦与正殿连在一起,地基比庭院高1.1米,庭院两侧有石级阶梯至抱厦,两旁是木质两层看楼,看楼深17.7米,宽3.4米,高离地面2.1米。抱厦两侧各有一个天井,天井深8.3米,宽4.1米。大殿及抱厦顶部内侧檐水经墙壁内下水道至天井及排水地沟排出宫外,从天井向外转有两门,经“二合一”形式七级台阶可到看楼,看楼与戏楼相通。戏楼分戏台和后室,后室为化妆候演之地。戏楼前有楹联一幅,为2003年维修时所书,文曰:“视古鉴今,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站立戏台,可以想象,当年演出之时,整个建筑张灯结彩,香烟缭绕,锣鼓喧嚣,大殿上高朋满座,看楼上下及庭院戏友如云的盛况。   武圣宫大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宽13.6米,深14.5米,木柱、枋高大雄伟,与抱厦一样,地面为三合土铺成,抱厦和戏楼下石质磉墩加短柱石高达1.8米。大殿内磉礅粗大,雕刻无一雷同之处,实属罕见。大殿正后部原供奉关帝座像及关平、周仓站像。在抱厦、正殿正前部顶部木枋间原悬挂木匾,2003年维修时,撰写了匾联,抱厦内一块为:“忠义仁勇,三教尽皈依正真聪明心似日悬天上,九洲隆亭祀莫灵昭格神如水在地中”,大殿内二块,一为“志在春秋,史官拟议曰矜误矣视吴魏志人原为天物,后世尊崇为帝敢乎论春秋大义还是汉臣”;一为“神威远震,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大殿后部有门可出,相传后部平坝原有一个较小的观音庙。

相关内容

  武圣宫(杨泗庙)位于漫川关镇水码头村,依山面河,为砖砌墙五脊硬山顶。檐下为拱板装饰,联接厢房,建筑工艺独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圣宫,始建于明朝(现存为清代建筑),建有正殿、配房、场院。正殿供奉忠诚信义的关帝圣君,象征仁义聚财,诚信立市。临河处建有乐楼。建筑别致,风格独特。清光绪七年(1881)四月发洪水,武圣宫被毁坏,维修后将杨泗供奉在前殿左侧。   清宣统元年(1909),遭遇特大洪水灾害,冲走水码头街临河半边街道,乐楼受损,后来垮塌。武圣宫几遭兵燹、匪患和洪水侵袭,残垣断壁,一片萧条。   2008年,当地善士倡导并带头捐资维修,重塑关帝、杨泗等神像,恢复壁画和彩绘。

 游览指引

  在漫川当地相传杨泗是南宋义军一名年轻将领,主张等贵贱,均贫富,遭朝庭排挤,被擒拿,投湖未死。将军水性极好,刚正不阿,能降伏水魔鬼怪,被尊崇为水神。为保佑船帮平安,下湖商贾、船工于此庙供奉杨泗。

第二种传说

  杨泗将军为南宋抗金名将杨从义。该传说流传于湖北北部和陕西南部,是作为区域性神祇的杨泗将军信仰,在清代中期由两湖移民带人陕南地区之后,得到广泛传播,又整合了宋代以来陕南原有地方性神祇杨从义,不仅完成了其本土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得本为庇佑地方农业生产的水利神杨从义崇拜发生转型,成为区域性信仰的组成部分。多有清末民初县志加以说明,详情可以参阅《宋史·杨从仪传》。

第三种传说

  两湖地区老百姓崇信杨四将军的习俗相当的普遍,尤其是在洞庭湖周边,当渔民们开船启航都要拜祭杨泗将军。一般佛寺道观都有供奉。有学者认为,杨四将军就是南宋时席卷荆湖地区七个州所属十九个县的农民起义英雄杨幺,杨幺在起义军中排行老四,他在洞庭湖起义失败以后,老百姓立祠供奉,但为了避免统治者的禁止和降罪,故隐其名,只称杨四将军或者杨泗将军。

第四种传说

  杨泗乃宋代湖南长沙人氏,传说七岁成神。每年春天在水口把关检查如果是兴云作雨的正龙,杨泗将军便放他过去;如果是害人的孽龙,便用宝剑将它斩为几段。正是因为他斩龙有功,被封为将军,能镇水。很多临水的地方都修有杨泗庙,流传有各种不同的斩龙传说和故事。

杨泗形象

  现今杨泗将军信仰基本覆盖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河南、四川、云南、甘肃和陕西南部等地。无论是在道观还是佛寺,你都能找到善男信女们送去的杨泗将军。各地形象稍有不同,但普遍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盔,右手执一大钺斧。但在历史的流逝和信仰的本土化过程中,甘肃南部出现了手执宝剑文书的文相杨泗将军,云南、四川等地少数民族更是融进了自己民族的传说,把他作为保护神之一,但是基本是金盔铠甲,手执神器,利于冲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