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指信息的来源地)

由网友(故事还在继续)分享简介:“疑息源” 1词是由英文 “Information Sources” 1词翻译过去的。疑息源1般指经由过程某种物资传进来的疑息,便是疑息的起源地/来历地(包孕疑息资材出产地以及发熟地、源头、按照地)。结合国学科文组织出书的《文件术语》界说为:小我私家为餍足其疑息需求而得到疑息的来历,称为“疑息源”。1切孕育发生、出产、储存、添工、传...

“信息源” 一词是由英文 “Information Sources” 一词翻译过来的。

对网上信息的认知 不同信息源的可信度

信息源一般指通过某种物质传出去的信息,即是信息的发源地/来源地(包括信息资源生产地和发生地、源头、根据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文献术语》定义为: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一切产生、生产、贮存、加工、传播信息的源泉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源。

信息源内涵丰富,它不仅包括各种信息载体,也包括各种信息机构;不仅包括传统印刷型文献资料,也包括现代电子图书报刊;不仅包括各种信息储存和信息传递机构,也包括各种信息生产机构。

中文名

信息源

定义

满足个人信息需要的信息来源

外文名

Information Source

拼音

xìn xī yuan

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信息资源即“作为资源的信息”,可以理解为有价值的信息。然而信息的价值是体现在使用中的。这反映了信息的特性: 信息是具有语境(context,也译成“上下文”)的数据。从计算机操作的意义上说,信息资源可以是任何具有标识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标识通常为由命名域给出的URI。

信息是信息论中的一个术语,常常把消息中有意义的内容称为信息。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1948年,美国著名数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在《控制论》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既非物质,也非能量。”

划分标准

按信息的可保存性,

可分为正式记录的信息源,非正式记录的信息源。

前者是可以保存的形式记录的信息源, 如各种印刷品、缩微品、声像品、机读载体的文档、 资料或出版物;后者指的是没有或没有正式记录, 无法保存的信息源, 如实物、 会议、 电话、 口头交流。

按信息源产生的时间顺序

可分为先导信息源、 实时信 息源、滞后信息源。

先导信息源是产生时间先于社会活动 的信息源。如天气预报、 科学展望、 市场预测等;实时信息源是指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源, 如实验记录、 产品、 讲座或报告等;滞后信息源是指某一社会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反映这一活动的信息源。如报刊、 会议论文等。

按信息的存在形式

可以分为记录型信息源、 实物型信息源和思维型信息源。

记录型信息源包括以下几方面: 按记录信息的方法分:有手写品、 雕刻品、 印刷品、 光学缩微品、 磁录品等;按记录信息的形式分:有文字型、 声频型、 视频型、 代码型等;按载体材料分:有纸质型、 感光材料型、 磁性材料型等;按记录信息的出版形式分: 有图书、 期刊、 报告、 学位论文、 会议记录、 专刊说明书、 技术标准、 产品样本等;按记录和存储信息的内容分:有 科技、 商业、 管理等信息源;按记录的整体功能分:有公 开、 内部、 保密各种级别等。

实物型信息源一般指的是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信 息源, 如各种产品等。

思维型信息源是存在于人脑之中的信息源, 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活动的分析、 综合、 推理等思维活动的结 果, 一般以口头形式表现。

按信息源的生产过程

可分为原始信息源、加工信息源。

原始信息源即为一次信息源, 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中直接产生或得到的各种数据、 概念、 知识、 经验及其总 结。加工信息源则是有关单位根据社会的不同需求对原始信息源进行加工、 分析、 改编、 重组, 生产人们社会活动 所需的各种信息源。

根据其加工方式和深度的不同分为二 次信息源、 三次信息源。

按信息源产生信息的内容

可分为科技信息源、 管理信息源、 生产信息源、 金融信息源、 市场信息源等。

信息的具体表现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化,不断积累的科学技术实践过程中,信息一开始都是表现为真伪难辨的消息群,由于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对于人类来说,需要借助五官和思维以及识别监测技术手段,并且这些技术不断的与时俱进,动态发展;

  • 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 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
  • 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 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

总之,“信息即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个定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能涵盖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还可以通过引入约束条件转换为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例如:

  • 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可以转化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即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 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

层层引入的约束条件越多,信息的内涵就越丰富,适用范围也越小,由此构成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信息概念体系。

比如:人类的最初的语言交流,咿呀学语,都是交互交流的信息动态表达。分别表示食物寻找、安全警告、求偶繁衍、睡眠疲劳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