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常设专门机构)

由网友(有一种呆萌叫鹿晗)分享简介:结合国食粮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简称“粮农组织”,于一九四五年一零月一六日邪式建立,是结合国体系内最先的常设博门机构,是各成员国间会商食粮以及农业答题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提低列国国民的养分程度以及糊口火准;提低任何...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简称“粮农组织”,于1945年10月16日正式成立,是联合国系统内最早的常设专门机构,是各成员国间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提高各国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水准;提高所有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消除饥饿和贫困。[1]组织总部在意大利罗马,现成员共有194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和2个准成员(法罗群岛、托克劳群岛)。

中文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简称

粮农组织

成立时间

1945年10月16日

现任总干事

屈冬玉

成员

共有194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和2个准成员(法罗群岛、托克劳群岛)

外文名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总部地点

意大利罗马

出版物

年度报告《粮农状况》

驻华代表

文康农(Carlos Watson,洪都拉斯籍)[1]

历史沿革

世界粮食日是几月几日

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成立先于联合国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倡议,45个国家的代表于1943年5月18日至 6月3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温泉城举行了同盟国粮食和农业会议。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粮食和农业方面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并起草了《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1945年10月16日,粮食及农业组织第1届大会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城召开,45个国家的代表与会,并确定这天为该组织的成立之日。至11月1日第1届大会结束时,42个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1946年12月16日与联合国签署协定,从而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截至1985年底,共有158个成员国。中国是该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并从同年召开的第17届大会起一直为理事国。

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大会,每两年召开1次。常设机构为理事会,由大会推选产生理事会独立主席和理事国。至1985年底,理事会下已设有计划、财政、章程及法律事务、商品、渔业、林业、农业、世界粮食安全、植物遗传资源等 9个办事机构。该组织的执行机构为秘书处,其行政首脑为总干事。秘书处下设总干事办公室和 7个经济技术事务部。总部自1951年起迁往意大利罗马,此外还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近东和欧洲等5个地区设有区域办事处,在北美(美国华盛顿)和联合国(美国纽约和瑞士日内瓦)分别设有联络处。

粮农组织的宗旨是:保障各国人民的民生和生活水准;提高所有粮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效率;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最终消除饥饿和贫困。

各成员国政府通过大会、理事会行使其权力。两年一度的大会是成员国行使决策权的最高权力机构。大会的主要职责是选举总干事、接纳新成员、批准工作计划和预算、选举理事国、修改章程和规则,并就其它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交由秘书处贯彻执行。

大会休会期间,由49个成员国组成的理事会在大会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处理和决定有关问题。理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计划、财政、章法、农业、渔业、林业、商品问题和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自1973年恢复我国在粮农组织的合法席位后,中国就一直是该组织的理事国。

粮农组织在总干事领导下,由秘书处负责执行大会和理事会决议,并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粮农组织在全世界共有4300名职员,其中总部2300人。粮农组织1998-1999两年度预算为6.5亿美元。

粮农组织在亚太、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近东、欧洲等设有5个区域办事处,在华盛顿、纽约、布鲁塞尔、东京分别设有驻北美、联合国、欧盟、日本等4个联络处,还设有南部与东部非洲、太平洋岛、加勒比、北美、中欧与东欧等5个分区域办事处。此外,粮农组织还设有74个国家代表处,负责处理与100多个国家的日常事务。

目前已有194个成员国、1个成员组织(欧洲联盟)和2个准成员(法罗群岛、托克劳群岛)。[1]

历史事迹:

年份事迹
2007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的全部119个国家在罗马一致通过了关于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措施的建议,以遏制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生物和环境的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活动。
2006粮农组织启动了其高科技的危机管理中心,以应对禽流感和其他动物卫生或食品安全紧急情况。该中心监测疫情并在48小时之内向世界任何热点派遣专家。粮农组织96个成员国代表在巴西召开的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国际会议上共同发表声明,承认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005粮农组织成立60周年的庆祝仪式隆重举行,参加仪式的有各国政府首脑、部长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高级官员。总干事雅克-迪乌夫博士第三次当选,任期6年。粮农组织大会批准继续改革,其中包括人员进一步下放。
2004粮农组织宣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正式生效,这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鼓励通过植物育种者、农民及公共和私营研究机构之间平等分享遗传材料及其利益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2002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五年之后:来自179个国家及欧洲委员会的代表团出席,再次重申国际社会关于到2015年将饥饿人口减半的承诺。
2001粮农组织大会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国际条约》,该条约对各地育种家和农民的工作提供支持。
2000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要求,粮农组织制定一项政府和联合国机构共同行动的战略,以消除非洲之角的长期饥饿问题。
1999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就捕捞能力、鲨鱼和海鸟问题通过数项行动计划。
1998一项由粮农组织推动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管理农药贸易和其他危险化学品贸易的公约在鹿特丹获得通过。
1997粮农组织发起战胜饥饿的运动电视粮食集资电视粮食集资97的全球观众达到5亿人。
1996粮农组织于11月主办有186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其他高级官员出席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讨论世界饥饿及与之作斗争问题。
1995粮农组织庆祝其成立50周年。
1994粮农组织发起粮食安全特别计划(SPFS),以低收入缺粮国(LIFDCs)为目标。建立了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EMPRES),它使本组织在预防、控制以及在可能的情况下根除病虫害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强。粮农组织开始其自成立以来最为重大的结构调整,下放执行活动、简化程序和减少费用。
1991拥有92个签约国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获得批准。
1986作为世界最为全面的农业信息和统计数据来源,农业统计数据库AGROSTAT(现为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开始运转。
198110月16日,150余个国家庆祝第一个世界粮食日。
1980粮农组织签署56项协定,任命粮农组织驻发展中成员国的代表。
1978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召开以"森林造福于人民"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对林业发展和粮农组织在这一部门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1976设立粮农组织技术合作计划以便对紧急情况做出更为灵活的反应。
1974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粮食大会建议通过《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
1962为制定国际食品标准而设立的粮农组织/世卫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开始工作。
1960发起免于饥饿运动来动员非政府部门的支持。
1951粮农组织总部从美国首都华盛顿迁往意大利罗马。
1945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粮农组织大会第一届会议,确定粮农组织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1943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温泉城举行的会议上,44个国家政府决定创建一个有关粮食及农业的常设组织。

组织体系

粮农组织的主要职能是:

(1)搜集、整理、分析和传播世界粮农生产和贸易信息;

(2)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动员国际社会进行投资,并执行国际开发和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项目;

(3)向成员国提供粮农政策和计划的咨询服务;

(4)讨论国际粮农领域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关国际行为准则和法规,谈判制定粮农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协议,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磋商和合作。

组织机构

大会: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议世界粮农状况,研究重大国际粮农问题,选举、任命总干事,选举理事会成员国和理事会独立主席,批准接纳新成员,批准工作计划和预算,修改章程和规则等;每两年举行一次,全体成员国参加。

理事会:隶属于大会,在大会休会期间在大会赋予的权利范围内处理和决定有关问题;由大会按地区分配原则选出的49个成员国组成,任期3年,可连任,每年改选1/3;在大会两届例会期间举行5次会议。

秘书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大会和理事会有关决议,处理日常工作。负责人是总干事,由大会选出,任期4年,在大会和理事会的监督下领导秘书处工作。秘书处下设20个司,涉及伙伴关系及外联、自然资源及可持续生产、 经济及社会发展、组织后勤及业务支持四个领域。在亚太、非洲、拉美及加勒比、近东及北非、欧洲及中亚5个区域设有办事处,另设有10个次区域办事处、7个联络处和134个国家代表处。[1]

工作重点

粮农组织早期着重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1. 加强世界粮食安全。针对七十年代初期国际市场上粮食供应紧张、价格猛涨的情况,粮农组织在1973年的第17届大会上提出以建立国际粮食储备为中心内容、确保粮食供应的世界粮食安全政策。接着,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世界粮食安全的国际约定》,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粮农组织成立了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回顾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并讨论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的政策和措施。迪乌夫先生1994年上任后,决定将粮农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向帮助低收入缺粮国家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安全。粮农组织于1994年设立了帮助低收入缺粮国改善粮食安全的"特别行动计划"。为了加快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粮农组织于1996年召开了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各国承诺到2015年将世界8亿饥饿和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一半。

2. 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口增长压力的加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资源和环境所受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如何既保护环境又加强粮食安全是一个日益引起各国政府重视的问题。因此,粮农组织把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3. 推动农业技术合作。从l976年起,粮农组织建立了"技术合作计划",从其正常预算中拨出14%,以后要求增至17%作为技术合作基金,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小额、急需的技术援助。这种援助的规模虽较小(一般不超过25万美元),但手续简便,见效较快,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此外,粮农组织还设立了"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计划",以重点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任务

执行为农业发展提供资助和技术咨询的计划,搜集、分析和传播关于营养、粮食和农业方面的信息,向成员国政府提供政策和计划方面的咨询,组织成员国政府讨论世界粮食和农业问题。该组织的活动分“正常计划”和“实地计划”两部分。前者指主要依靠成员国缴纳的会费(称正常预算)而在总部和各区域办事处进行的组织管理工作,后者指依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机构或国家的捐赠(称特别预算)而在某地区或成员国进行的援助活动。此外,还从1976年开始用少量行政预算经费设立了技术合作计划(TCP),直接用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林业司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业务机构之一。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1964年成立的林业和林产品处。下设森林资源处、森林工业处、政策和计划科和执行科等机构。主要任务是:①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林业战略目标;②提出林业司的工作计划和预算建议;③就林业领域各专业的政策或专题事项提供咨询;④通过政府渠道,促进国际和区域林业问题达成协议,并采取相应的国际行动;⑤与成员国政府和其他国际机构和组织在林业、森林工业等方面保持联系和合作;⑥与粮食及农业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合作;⑦就森林采伐运输和木材加工等的发展和管理问题提供咨询或经济援助;⑧负责促进森林长期综合管理和发展森林资源,对成员国人工林规划、营造和管理给予帮助;建立适当的农林体系,使林业为作物和畜牧生产服务;还对野生动物、国家公园规划、环境保护、林业教育、林业法律等提供咨询、培训或援助;⑨出版《林产品年鉴》、《联合国育林》等林业刊物。

资金来源

成员国缴纳会费和自愿捐款。[1]

组织领导

现任总干事

屈冬玉总干事。

2019年6月23日,屈冬玉当选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新一任总干事,成为该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2]

历任总干事

1、约翰·博伊德·奥尔(John Boyd Orr)英国籍1945年10月—1948年4月

2、诺里斯·爱德华·多德(NorrisEdwardDodd)美国籍1948年4月—1953年12月

3、菲利普·卡登(Philip V. Cardon)美国籍1954年1月—1956年4月

代理 赫伯特·布罗德利(Herbert Broadley)英国籍1956年4月—1956年11月

4、比奈·兰詹·森(Binay Ranjan Sen)印度籍1956年11月—1967年12月

5、阿德克·亨德里克·布尔马(Addeke Hendrik Boerma)荷兰籍1968年1月—1975年12月

6、爱德华·维克多·萨乌马(Edouard Victor Saouma)黎巴嫩籍 1976年1月—1993年12月

7、雅克·迪乌夫(Jacques Diouf)塞内加尔籍1994年1月—2011年12月[3]

8、何塞·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美国、意大利、巴西籍2012年1月—2019年8月

9、屈冬玉(Qu Dongyu)[2]中国籍2019年8月—今[4]

主要活动

作为世界粮农领域的信息中心,搜集和传播世界粮农生产、贸易和技术信息,促进成员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向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帮助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向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成员国家提供农业政策支持和咨询服务;商讨国际粮农领域的重大问题,制定有关国际行为准则和法规。[1]

四大领域

获得信息:粮农组织发挥了智囊团的作用,利用我们的工作人员-农艺学家、林业工作者、渔业和畜牧业专家、营养学家、社会科学家、经济学家、统计员和其它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收集和分析有助于发展的资料。每个月有100万人次访问粮农组织的因特网站,查询技术文件或了解我们与农民开展的工作。我们还出版数以百计的新闻通讯、报告和书籍,发行少量杂志,制作许多只读光盘和主持几十个电子论坛。

分享知识:粮农组织向各成员国提供在设计农业政策和规划、拟订有效法律及制订实现乡村发展和脱贫目标的国家战略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

提供场所:任何一天都有来自全球的几十位决策者和专家在总部或我们的实地办事处召开会议,就重大的粮食和农业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作为一个中立的论坛,粮农组织提供了富国和穷国能够为达成共识而走到一起的氛围。任何一天都有来自全球的几十位决策者和专家在总部或我们的实地办事处召开会议,就重大的粮食和农业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作为一个中立的论坛,粮农组织提供了富国和穷国能够为达成共识而走到一起的氛围。

送知识:我们渊博的知识在世界各地数以千计的项目中受到检验。粮农组织为确保这些项目达到目标而从工业化国家、开发银行和其它来源筹集并管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资金。粮农组织提供技术诀窍,在少数情形下也成为有限资金的来源。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同世界粮食计划署以及其他人道主义机构并肩工作,保护农村人民的生计并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生物能源

地球上24亿最贫穷人口将薪材和残渣作为他们的主要能量来源,他们通过可持续原料获得能源服务的机会有限。生物量能源将有望为未来全球能源供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对于生物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及其与食品安全的内在联系都不甚了解。迄今为止,还没有对复杂的技术、政策和体制安排进行过任何全面的尝试。有必要获得相关的信息和工具来确保生物能的推广成为新的能量来源,同时发掘其潜能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生物能方面主要有四个领域的实践:

收集和发布关于生物能产品、贸易以及利用的信息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一直致力于改善经营模式,目标是通过采用生物能来增强农村农业工业的竞争力,该组织已经编制了用于培训农业和林业推广人员的可更新的能源手册。另外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还制造了:基于国家燃料木材、木炭和黑色液体石油生产、贸易和消费的交互式木质能源数据库,涵盖了大约200个国家;标准木质能源术语系统,用于检索木燃料相关术语(包括其他生物能燃料);协助国家和地区进行薪材木炭产品、贸易和消费调查的《木燃料调查指导》;木质燃料综合供求总体规划,一个用于制定国家和区域木能源政策的地理统计学战略计划方法。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同时也在一项关于选定的非洲国家的农业能源需求的研究。

对会员国的技术援助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制定了方案,为会员国提供关于制定和执行生物能政策、战略、项目和计划的咨询服务。

生物能发展所需的碳的财务估算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服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关于遵守京都议定书清洁生产机制的农业和生物能行为的资格的提议。该组织已出版了三份报告对碳市场进行了分析。

合作关系

与许多跨政府组织有合作关系,比如国际能源署、国际能源署生物能处、世界银行、拉丁美洲能源组织、非洲发展银行、国际能源理事会、国际发展银行、全球环境基金、非洲、亚太以及加勒比地区经济委员会。与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合作包括,德国天然再生材质专业协会、澳大利亚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联合王国的帝国学院、澳大利亚的乔安娜研究、中国沈阳、菲律宾的圣卡洛斯、墨西哥国家自动化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以及德国的WIP。同时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其他组织或部分也有合作。各学科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一直是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力量来源。战略、观念和项目在参与者们于计划早期就参与进来并且长期动机被发现和指明时会达到最大限度的成功。而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单个项目没有得到所有的关键部门和参与者的承诺,没有联系各领域和各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东南亚的各部门间的森林可持续发展木材能源和贫困规划就是一个关于协作的最近的例子。这项工作体现了木质燃料综合供求总体规划地理统计学的方法的应用在生产高相关度的产品来指导次国家级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发展。

其他能够体现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的特点的项目包括:对尼日尔政府的可更新能源行为国家计划制作方面的协助;与墨西哥机构合作的墨西哥第一个国家生物能评估的制作。

与华关系

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创始成员国之一,1973年恢复在该组织席位以来,一直是理事会成员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支持中国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1978年至今,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华实施了近500个国内、区域和国际项目。同时中国积极履行成员国义务,广泛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活动。

2008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宣布设立特别信托基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项目和活动。2015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联合国粮农组织“反饥饿杰出进展”特别活动并致辞,中方与粮农组织签署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第二期协议。2018年6月6日, 中方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在粮农组织总部罗马举办主题为“减贫和粮食权的保障”的展览,多层次展示中国的减贫行动和成就,以及中国为保障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各国人民粮食权作出的重要贡献。2019年6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第41届大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并选举产生第九任总干事,时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高票当选,成为粮农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总干事。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将设立第三期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