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鉴远(中科院院士、化学工程学家)

由网友(交织)分享简介:陈鉴遥(一九一六年六月一五日⑴九九五年五月二六日),出熟于江苏淮安,中国科教院院士、化教工程博野,曾任化教工业部传授级低级工程师、技能委员会副主任,化教工业部第6设计院院少,北京化工教院院少等职。一九四零年,结业于国立中央大教(一九四九年改名为南大)化工系。一九四八年,获美国依阿华大教硕士教位。一九五零年,获美国...

陈鉴远(1916年6月15日-1995年5月26日),出生于江苏淮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曾任化学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工业部第六设计院院长,北京化工学院院长等职。

陈家镛 化学工程学家

1940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化工系。1948年,获美国依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叙拉古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化工新材料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满足中国“两弹”、火箭和其他国防化工产品的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1]

1995年5月26日凌晨,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中文名

陈鉴远

出生地

江苏淮安

国籍

中国

教育背景

美国叙拉古大学

出生日期

1916年6月15日

逝世日期

1995年5月26日

性别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16年6月1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起,在曹甸(原属淮安,现属宝应)读私塾和小学。

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省淮安中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1940年6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留校任工业分析实验助教。

1942年7月,陈鉴远转复兴公司重庆桐油裂炼厂,主管桐油皂化裂解制汽油装置的建设与生产。该装置建成投产不久。

1943年2月,陈鉴远去昆明云南化工材料厂研究室,从事芒硝、氨、二氧化碳制纯碱与硫酸铵的研究;11月,转贵州大学教授普通化学。

1944年6月,日本侵略军进逼独山,他再转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纤维试验工厂,参与竹材造纸的试验、建设与生产。

1946年4月,陈鉴远随该厂厂长赴天津参与接管敌产天津纸浆造纸公司。这个公司是用芦苇亚硫酸盐法制浆造纸的大型企业,日产纸能力70吨,在日本侵略军投降时已被严重破坏。陈鉴远负责该公司制药、制浆两车间。他带领工人积极修复设备,摸索掌握生产技术,很快恢复了蒸煮液制备及制浆生产。这年底,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根据陈鉴远在美国的同学推荐,同意提供奖学金接受陈鉴远人该校研究院进修。

1947年1月,陈鉴远赴美,人该院化学工程系,跟导师Gs.格洛维(Grove)研究人造纤维。

1948年3月,完成了《氢氧化钠与纤维素》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又应约随CS.格洛维(Grove)转入纽约州叙拉古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研究院化学工程系,继续深入研究"人造纤维的一步法生产技术"。这项课题基于当时刚刚兴起的高分子物理学,应用传统手段研究分子微观结构的方法,旨在改革已工业化的人造丝二步法生产技术,大幅度简化工艺、减少设备、缩短生产周期,因而在理论上和经济上都很有意义,难度也比较大。陈鉴远通过艰苦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研究进展顺利。

1949年,他被吸收为美国SigmaXi学会会员。

1950年4月,他成功地完成了人造丝一步法生产技术的模试,获得导师高度赞许。按导师要求,他抽出这项成果的部分数据和基础理论整理成《磺原酸纤维组态和结构》论文,评委会一致通过,获哲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于1951年9月在美国"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The Pulp & Paper Industry(纸浆与造纸工业技术协会)"杂志34卷第9期上发表,受到了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且经常引用;9月,启程经香港回国。他满怀热情回到祖国,以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被分配到上海华东工业部化工处设计室任副主任,并负责南京一个新建保险粉工厂的设计。

1954年初,与交通大学合作进行了锌粉还原法制保险粉的试验研究,完成了工艺设计;2月,该设计室与中央重工业部化工设计公司合并,陈鉴远随调北京,任化工设计公司基本化学工业科科长(后机构几经调整,先后为化工部基本化学工业设计院、化工部北京化工设计院),领导磷肥与硫酸专业的工艺设计。在与有关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下,相继完成了我国第1批大型过磷酸钙肥料厂及配套的大型硫酸生产装置的设计,以及万吨级钙镁磷肥厂的通用设计。

1958年,根据上级决定,北京化工设计院专设七室,综合配备工艺、设备、土建等各专业人员,负责国防尖端配套化工新材料生产装置的开发、设计。陈鉴远任院副总工程师(1964年任总工程师)兼七室主任。

1965年,七室发展为化工部第六设计院,陈鉴远任院长兼总工程师,直到1978年。在这20年间,他领导有关各专业设计人员先后完成了包括重水等18种国防化工专用产品的开发和40多项工程的设计,及时满足了原子弹、氢弹、导弹、飞机及其他国防军工的需要。

1978年3月,陈鉴远调任化工部二局副局长,主管化工新材料科技工作。

1982年,陈鉴远调任北京化工学院院长。

1985年3月,陈鉴远调到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参与化工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并负责一些重点科研开发项目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其中包括继续组织那些化工新材料大型化技术开发重点项目。

1993年12月,陈鉴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5月26日凌晨,陈鉴远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持设计建成国家急需的磷肥工厂,为我国磷肥工业开拓者之一。自1958年起,主持并参与了国防化工新材料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创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化工技术开发程序。先后成功开发了水电解交换法、双温交换法等四种生产重水的工业技术设计建成多套重水、液氢、偏二甲肼、混合甲胺、超氧化物等生产装置。其重水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偏二甲肼技术领先美国10年。是我国化工新材料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满足我国“两弹”、火箭和其他国防化工产品的需要作出了重大贡献。

开拓磷肥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除台湾外,没有磷肥生产。为发展农业,迫切需要生产供应磷肥。1953年,国家决定重点建设江苏锦屏磷矿,开展磷肥试验研究,筹建磷肥厂。陈鉴远在同前苏联专家及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从组织设计人员学习设计方法、查阅文献、参加科研与中试、整理资料做起。他亲自主持、参加研究决定重要技术方案,逐一核查工艺数据、计算,以及对各辅助专业提出的设计条件,审阅每张设计图纸,处理设计、施工、试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1958年5月和6月,两厂相继在南京和太原建成投产,生产规模和技术先进性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

在此期间,陈鉴远和设计人员还在总结国内广泛开展的钙镁磷肥研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选用高炉法熔炼技术于1958年4月编制出年产1万吨钙镁磷肥装置的通用设计,当年就在北京化工实验厂、昆阳磷肥厂和九江磷肥厂分别建成钙镁磷肥车间投人生产。随后,在各地推广建设了许多钙镁磷肥厂。

大型过磷酸钙肥料厂和万吨级高炉法钙镁磷肥装置的设计和投产,有效地培养锻炼了年轻的设计队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磷肥工业的发展。我国的磷肥工业在50年代初期的处女地上发展到1965年,产量跃居到了世界第4位。

开发重水

1959年初,陈鉴远接受了设计水电解交换法制取重水中试装置的任务。1963年5月,打通了流程。年底,得到了含量为99.8%的重水,并取得了建大厂所需的重要数据和经验。

1963年4月,为了加快核工业的发展,有关部组团出国考察,化工部派陈鉴远参加,试控引进"比投资"较省、成本较低的重水成套装置,或者关键技术,或者进口重水产品。

1963年8月,国家批准了自行开发并分别建设这两种方法生产重水的装置。陈鉴远首先抓住水电解交换法,会同有关单位集中力量,尽快完成中间试验,并组织设计人员正式开展工厂设计。之后,又亲自参加设备订货、施工安装和试车。在水电解交换法重水工厂设计中,陈鉴远选择了独特的工艺,使氧化氘浓度由0.0145%浓缩到3%,再富集到80%,最后制得99.8%的重水产品;支持并组织采取措施缩短从投料到出料所需的系统平衡时间;组织研究解决了电槽选型、阳极镀镍质量、交换塔的结构选型和贫氘水交换回收氢中氘等重要技术问题。由于有关领导正确指挥,各单位通力合作,电解交换法重水厂于1965年11月生产出合格重水,比计划提前了1年,保证了研制氢弹的需要;系统平衡时间仅4个月,比外国同类装置缩短一半以上时间。

1962年他组织进行了几种方法的多方案比较和预设计。上级决定建厂后,初期,陈鉴远任设计总负责人(他调任第六设计院院长后改由梅宁远负责)。1964年,双温交换法中试取得初步成果,逐步开展大厂设计。1968年,大厂施工安装完成,但在试车中却陆续暴露出很多问题,相继发生多起泄漏、着火、中毒事故。事后他分析,设计中的技术抉择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异种钢的焊接,某些填料和密封的选材等。在化工部工作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广大职工临危不惧、奋力拼搏、配合协同下,陆续排除了故障,逐个解决了存在问题。1970年6月,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建成了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重水装置。

1966年,在双温交换法重水工厂动工不久,根据发展核工业的需要,决定着手再设计建设第二个双温交换法的工厂。1976年11月,该厂顺利投产,我国重水生产技术又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开发高能燃料

1964年初,国家决定建设偏二甲肼的生产装置。这是我国的第1项高能液体燃料工程。设计工作由陈鉴远主持。

由于氢的液化温度很低,在常压下为零下253℃,不管哪种生产方法都需解决深冷技术问题,需要一些特殊设备、材料。1964年,我国在这些方面还十分薄弱,上级决定采取液氢精馏生产重水的方法联产液氢。当时,对于原料气路线,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以氨合成用的原料气;二是用水电解制得的氢气。陈鉴远提出:前者虽有丰富的原料来源,能耗和成本低,但其中杂质多,高度净化技术国内还掌握得不够,风险较大;后者虽然能耗和生产建设费用较高,但有充分把握直接得到高纯氢。1969年,这套装置顺利建成投产。1972年,以合成氨原料气为原料的液氢生产装置,也经陈鉴远主持开发设计,建成投产。

创立化工技术开发程序

40多年来,陈鉴远领导设计了40多项化工工程,其中有20多项是我国首次建成投产的"示范性工程"(或称"风险工程)",是在他参与下经过科研、中间试验、设计、施工安装、调试投产的。通过这些工程开发设计的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陈鉴远逐渐掌握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技术开发过程的规律,创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化工技术开发程序。1979年,中国化工学会在南京举行的一次报告会上,陈鉴远作了论化工技术开发的报告,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化工技术开发的任务、方法、现状、问题和建议。之后,应化工部秦仲达部长等有关领导约请,他先后在化工部和北京市化工局等单位举行的一些研究进修班和多次专场报告会上作了报告。[2]

人才培养

他倡导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和提高教学水平;推动开展了超临界萃取、激光化学、碳纤维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大力邀聘了一批有为的青年科技人员来校执教;积极培养学术带头人;努力开展与外国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陈鉴远还亲自指导研究生进行碳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并争取到联合国开发署资助建立了碳纤维研究室。通过这些工作,显著提高了这个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水平,对更好培养化工科技人才起了重要作用。

荣誉表彰

1993年12月,陈鉴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9年,中国建设部向他颁发荣誉证书,授予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光荣称号。

1988年,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授予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1年,被国家建委评为优秀设计。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

社会任职

国家科委化工组成员及其新型化工材料专业组副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会化学工程学科评审组成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北京化工学院名誉教授

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化工编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兼教育与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委会委员和化工卷编委会主编[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