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由网友(以心换心|以痛抵痛)分享简介:南大考古取艺术专物馆,是位于南大的1座低校专物馆。二零零二年五月完工开搁,是江苏省尾野低校专物馆,获二零零一⑵零零二年度天下10大陈设铺览精品提名惩。馆内保藏铺示了南大近百年去网络、获赠以及正在考古掘客中发明的各时代各种文物、金石拓原等,具备很低的研究取保藏价值。中文名南大考古取艺术专物馆种别汗青考古专物馆...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位于南京大学的一座高校博物馆。2002年5月落成开放,是江苏省首家高校博物馆,获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馆内收藏展示了南京大学近百年来收集、获赠和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各时代各类文物、金石拓本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

中文名

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类别

历史考古博物馆

竣工时间

2002-05

馆藏精品

小克鼎,《勘书图》

外文名

Art and Archaeology Museum of NJU

地点

中国南京

开放时间

9:00—16:00

发展历史

夜游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南京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在文物收藏和研究方面亦源远流长。

早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的文学院和史学系,即已开始收藏殷墟甲骨,中央大学图书馆亦收藏有金石拓本和名人书法等文物。

与此同时,后来并入南京大学的金陵大学接受了其创办人美国收藏家福开森的千余件文物的捐赠,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筹备建立金陵大学古物陈列馆,其中殷墟甲骨曾由商承祚研究并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书》。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迁校四川,并继续征集和研究历史文物。商承祚、胡小石、李小缘、刘铭恕、徐益棠等人,抑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抑或在经济困难的时期,竭心尽力地抢救和收集着各类文物。

抗日战争期间,举校西迁,商承祚先生曾于1940年左右冒着日本飞机轰炸的危险,在长沙一带抢救出了一批楚汉文物。由于当时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发掘,商先生只好雇请湖南当地一些被称做“土夫子”的工人挖掘古墓。他一边看着工人们挖,一边画了些图。当有些工人把出土的文物倒卖给了古董商时,商先生又费尽周折从古董商手里将文物收购回来。

此外,原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小缘先生曾在抗战期间,征集了四川邛崃窑和琉璃厂窑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商承祚与刘铭恕合作从事四川汉代石刻与崖墓等方面的调查,征集文物千余件,金石拓本2000余件;徐益棠则在川西和西康做彝族的社会学考察时,征集到民族文物数百件;前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先生还曾于1950年创建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入藏古代陶瓷、铜器、钱币和甲骨等千余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小石的倡议下,成立了文学院博物馆,入藏文物有千余件,1952年院系调整后,南京大学的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成新的南京大学,两校的文物均集中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保管,登记的文物总数有5000余件。

自1970年起,原存于学校图书馆的文物全部移交于历史系文物室保管,文物的总数已近万件,金石拓本2万余件,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期间成立了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并出版《南京大学文物珍品图录》。

馆藏文物

1934年,美国传教士福开森向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捐赠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并以此筹建金陵大学古物陈列馆,从此揭开了南大文物收藏的序幕。由于对中国古代文物有着浓厚兴趣,福开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书画和古陶瓷等。

除了福开森之外,许多南大的前辈们也都曾为南大文物收藏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的文学院和史学系即开始收藏殷墟甲骨,中央大学图书馆亦收藏有金石拓本和名人书法等文物。此后,商承祚、胡小石、李小缘、刘铭恕、徐益棠等人,抑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抑或在经济困难的时期,竭心尽力地抢救和收集着各类文物。如今,这9000余件珍贵文物,就静静地躺在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内。

馆藏珍品

小克鼎

小克鼎是福开森捐赠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克鼎原为一套,计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孝王的礼器,因规格差别,分为大克鼎和小克鼎。大克鼎与其中一件小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为该馆镇馆之宝(其余五件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书道博物馆、日本滕井有邻馆、日本黑川文化研究所[2]),南大这件小克鼎,带有铭文70余字,有极高研究价值,堪称南大博物馆中最具分量的西周青铜器。

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南京大学以馆藏小克鼎为原型,1:10 等比例放大制作成“南京大学鼎”,安放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鼎高2.85米,口径2.9 米,重约6吨。鼎配以方形底座,底座高60厘米,四侧饰与鼎身相同的夔龙纹,正面为南京大学校徽和校训,左右为南京大学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校徽与校训,背面篆刻有“南京大学鼎”与“全球校友亲情捐铸”等字样,表达了莘莘学子“一鼎屹立天地,祝愿母校秉承传统、与时俱进,为民族昌盛,人类进步不断做出贡献”的良好祝愿。

大观帖

这套法帖是当年宋徽宗利用内府珍藏的前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命人摩勒上石之后的一个宋拓本。原本共十卷,南大收藏的是第六卷的大部分,计有22页之多。其他残存的几卷则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福开森当年费尽心力,不惜一掷千金才收得这一传世孤本。

勘书图

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也是国内唯一可以确认的五代画作。画面上钤有南唐国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留有宋徽宗赵佶的两处“瘦金书”题字、卷后还有宋代著名文人苏东坡、苏子由兄弟和王晋卿的题跋,以及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人的题跋,所以极为珍贵。[3]《勘书图》,绢本,设色,纵28.4厘米,横65.7厘米。据苏东坡于北宋元佑六年(1091)6月2日《跋南唐挑耳图》记载,此图先为著名画家王诜(晋卿)所有。王诜之后,此图转入朝奉大夫王定国手中。此期该图名曰《挑耳图》,后经宋徽宗赵佶御题命为《勘书图》,并题上了称赞之词“王齐翰妙笔”。

石器

博物馆收藏的石器主要来自北阴阳遗址,1955年至1958年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在南京大学北阴阳营宿舍区发掘了南京城内当时唯一留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和图书馆文物组的同志先后参加了具体的发掘工作,历史系两百余名师生则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参加了1958年的第四次发掘,7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考古实习,发掘结束后,南京博物院即向南京大学图书馆拔交了4座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数十件文物,以供师生教学参考与科研之用。以学校师生考古发掘实物资料作为馆藏品既是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的一大特色,也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教学科研提供一手资料,成为南京大学考古专业办学的一大学科特色。

陶器

陶器是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的主要器类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均迁校四川,在此期间,中央大学文学院曾征集到四川汉代崖墓出土文物和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数千件。在1952年至2001年的半个世纪内,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基本建设工程中,还先后发现了春秋战国以至明清时期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古井等遗迹,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文物,其中以陶瓷器为主。此外,学校师生在外出考古实习过程中,也取得或获赠多批文物标本。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古朴庄重,其三足釜、罐等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具,反映出石器时代墓葬随葬器物的面貌;先秦时期的印纹硬陶罐是南方古代越族的典型器;战国秦汉时期的陶器更是反映出大一统之后,古代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古礼的制度规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出土的陶瓷器是本馆收藏的一大特色,它既是本校师生亲手发掘的,埋葬地点又在学校鼓楼校区的北大楼近侧,同时,该墓为所发现东晋墓葬等级较高者,有学者推测其为东晋时期的帝陵。

玉器

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史前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进入商周时期以后,成组的组玉佩成为贵族们的重要象征。战国以后,随着人们丧葬礼俗观念的变化,葬玉成为社会用玉的一个重要方面,较著名的有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以及大量的玉璧等。魏晋隋唐以后,玉器的制作及使用逐渐出现一些外来因素,如佛教中的飞天题材,佛教供养中的七宝等。元明清以后,玉器逐渐进入世俗社会,大量的反映吉祥、祈望的题材不断涌现。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玉器,如新石器时代的玉玦、玉璜,辽代的玉卮,明代的玉人像、玉蝉、玉法轮、玉雕葫芦杯、玉香囊,清代的玉碗等,特别是其中乾陵十三年(1768年)的《热河考》玉册,墨玉、金书,弘历笔,共达到6片,尽显皇家用玉之气。

青铜器

该馆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商周青铜礼器。商代的有龙纹扁足鼎、兽面纹的驻足鼎、象鼻足甗、瓿和觚,以及乳钉雷纹簋等。两周的青铜器虽然为数不多,但其中的小克鼎、太史申鼎和菱形雷纹方簠三器,分别为西周时克氏家族、春秋时莒国、战国时楚国的重器,颇具历史价值。此外,藏品中的商代的刀、戈、戚和弓形器,两周的戈、矛、剑和軎辖等,在当时的兵器和车马器中亦具有代表性。此外,该馆还收藏有相当数量的两汉至宋元的青铜日用器,如汉代的宫灯、素灯、耳环灯、博山炉、熏炉、锺、壶、以及各式铜镜和带钩,魏晋南北朝的鐎斗、熨斗和帐钩、唐宋金元的各式铜镜,以及北魏至隋代纪年的铜佛造像等。其中以延寿宫灯、“东门(日禾)”、“蒜头壶”、“代大夫人家”锺、帐钩和“千金”合符带钩等均较具文物价值。这些藏品可以清楚地分析,从商周至两汉及其后,青铜器的使用从礼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亦可常见的器皿。

瓷器

六朝考古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的一大特色,多年来在蒋赞初、熊海棠、贺云翱、张学锋等先生的努力下,逐渐成为中国高校考古学科最具影响力的学科方向之一。收藏和研究六朝时期的文物便成为南京大学考古和艺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一大特色,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青翠欲滴的六朝青瓷器。馆藏的六朝青瓷器有窑具、辟邪插器、青瓷盘口壶、青瓷耳杯、青瓷洗、青瓷盘、青瓷灯、青瓷鸡首壶等,尤其重要的是收藏的六朝青瓷器多为本校师生在本校校区亲自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其在学术研究和学术史意义上不可限量。除此之外,瓷器还收藏有四川唐宋窑址的出土文物,如邛崃窑的产品等等。

书画

书画类藏品丰富,主要来自于中央大学图书馆收藏和美国收藏家福开森的捐赠。在这些古代和近代绘画作品中以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北宋郭熙的《山村图》,元代的《九歌图》,明代的《列女图》和《渊明临流赋诗图》,以及清代“金陵八家”中樊圻、邹喆、吴宏、叶欣、高岑的作品和禹之鼎等人作品的艺术价值较高。书法作品则有宋人题诗、明代董其昌、清代王铎、康熙帝和林则徐等人的作品。此外,博物馆还收集有一定数量的1840年以来的近代书画,其中书法部分有冯桂芬、曾国藩、李鸿章、王闿运、慈禧太后、吴大澄、王懿荣、以及于右任和胡小石的作品,绘画部分则仅有徐悲鸿和金诚等人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本馆镇馆之一的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又名《挑耳图》,绢本设色,画上一座巨大的三折屏风,屏风前置一长条大案,案上陈箱匣书卷等物,右侧矮案前,一人坐椅上,手持耳匙,左目紧闭,其挑耳独特的神情与惬意,令人回味不已。

其他

杂项的收藏也是该馆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高校类博物馆的一个亮点。收藏有宋代、明代和清代的织锦标本,清代的顾绣和湘绣,以及缂丝的《花鸟图》和《凤鸟图》等,其中的织锦标本和缂丝作品较具历史艺术价值。西南少数民族文物是徐益棠先生于1940年前后调查征集的,主要是彝族和藏族的服饰、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具等,包括衣裙、带饰、靴鞋、荷包、钱袋、手托、袖甲、杯、碗、壶、勺、笛、芦笙、佛像、刻经、酥油灯、念珠、摇铃、喇叭等。这些文物部分地反映了彝族和藏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古代文房用具既有传世品,也有出土物。类别包括砚、砚滴、水盂、仿汉居延笔、笔架、笔筒、镇纸、臂搁、古墨、印章、印盒、印池和香筒等。其中以砚的种类较多,如六朝的圆形三足瓷砚、唐代的各式箕形瓷砚、五代的箕形石砚、宋代的长方形抄手石砚和明代的鸭形澄泥砚等均具有代表性。其他如模印诗文或图画的古墨、棕竹蟠龙香筒、以及明代治印名家文彭的篆刻印章等亦较为突出。

建筑布局

博物馆突破一般的通史陈列模式,按照南大馆藏文物的分类、来源等不同特点布置展出,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和观赏性。16个主题展区:北阴阳营遗址,北园东晋大墓,长沙楚汉文物,四川汉代文物,四川唐宋窑址出土品,宁镇地区出土物,历代工艺珍品,古代书画、近代书画,西南少数民族铜鼓,民俗艺术品,文房四宝,甲骨卜辞与碑帖,玉册,度量衡与古钱币,青铜日用品,青铜礼器。

古老的史前玉器,珍贵的殷墟甲骨,典雅庄重的商周青铜器,灵巧精致的汉代铜灯,造型生动的东晋青瓷,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先贤名画《挑耳图》、《山村图》、《九歌图》、宋徽宗内府珍版《大观帖》……都在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1]

特色展区

在南大考古博物馆入门处,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展区:北阴阳营史前遗址出土物和北园东晋大墓出土物。虽然这两个展区的陈列品不如一些传世品那般动人心魄,但是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南大师生在南大校园里发掘出的文物。

北阴阳营遗址是明朝南京城城区范围里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4年南大在北阴阳营一带建造校舍,结果在这个地区发现大量石器,1958年,蒋赞初先生带着一批老师、学生对此进行了发掘。发掘结束后,南大保留了其中四个墓葬的发掘资料,包括一些陶器、瓷器和玉器。

1972年底,根据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指示,南大开始在校园内挖防空洞,没想到挖到北大楼附近时,竟意外地挖出了一个东晋古墓。这个大墓出土了一大批青瓷器,还有一些陶器和金器,特别有一种叫做金珰的金饰举国罕见,但在这个东晋古墓中,却一下出土了4件。

此外,在1952年至今的半个世纪里,在南大鼓楼校区的建设工程中,还先后发现了自春秋战国时期以至明清时代的古遗址、古墓葬和古井等文化遗迹,出土了数以百计的以陶瓷器为主的历代文物。

历任领导

福开森

福开森,加拿大安大略省人,1886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0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86年来华,先在镇江习华语,次年来南京。1888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汇文书院(该书院后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并任首任院长。由于对中国的古代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福开森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书画和古陶瓷等。由于福开森本人有较高的收藏眼光,因此他所收集到的这批文物大多极为精善。1934年,福开森做了一件足以让人们永远怀念他的好事,他无私地将自己多年来收藏的近千件文物珍品都捐赠给了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金陵大学(1952年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并,陈列于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福开森在中国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对中国文物的收藏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在他捐赠的文物中,殷墟甲骨还曾由金陵大学的商承祚教授研究并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书。[1]

胡小石

胡小石(1888年-1962年),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江苏南京人。 国学大师。1909年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后任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与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50年创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物馆,入藏古代陶瓷、铜器、钱币和甲骨等千余件。

重要活动

开馆典礼

象征着南京大学百年文化传统的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于2002年5月16日在南京大学北园田家炳楼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南京大学文物珍品图录》首发式也同时进行。《南京大学文物珍品图录》首发式上,南大博物馆方面向众多与会人士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文物图册。该《图录》荟集了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的各类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文物珍品,内容涉及史前玉器、商周青铜礼器、殷墟甲骨、青铜日用器、瓷器、度量衡器、钱币、古书画、碑帖及部分工艺美术品如竹木漆器、古砚、古墨、古锦等。该图录所收录的文物多数未见于著录,且系首次公开发表,为有关人士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资料。在首发式上,南大与出版方还共同正式销毁了图录底版,使这套图录更显珍贵。[4]

接受汉东博物馆捐赠文物

2012年4月28日,南京大学接受汉东博物馆捐赠文物仪式在田家炳楼举行。此次汉东博物馆向南大捐赠了五件珍贵文物藏品,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介绍说,这五件藏品分别是宋代铁佛头像一尊、明代护法神像二尊、《魏故南阳王府君墓志》一合、《大周故魏州馆陶县尉李君墓志铭》一件。其中,大型佛教收藏品——铁佛头螺发右旋,白毫凸起,高鼻小口,下巴浑圆,双耳垂肩,法相庄严,饱满而慈祥,具有强烈的宋代特点。贺云翱表示,对于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而言,此次捐赠物品的类型丰富了馆藏,造型填补了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艺术和收藏价值。

所获荣誉

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2003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学会、中国文物报承办的“2001-2002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获提名奖,成为入围此次评选的唯一一所高校博物馆。

参观信息

参观时间

开放时间:9:00—16:00

参观须知

南京大学学生凭学生证参观,外校人员参观需团体预约。

地址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田家炳楼四楼(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

乘车路线

地铁一号线珠江路站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