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郡(2023最新玄菟郡百科介绍)

由网友(阳光般刺眼的你我琢磨不透)分享简介:玄菟郡是汉4郡之1,其边境每次由于战役及行政沉组而有所转变。于前一零八年(汉武帝元封3年)创造时边境最广漠,亦是4郡里最沉要的1个, 约莫是今北晨鲜咸镜南谈、咸镜北谈和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1戴,郡治大要正在咸镜南谈境内。前八二年,实番、临屯2郡被打消,玄菟郡迁于今吉林省1戴,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阴市上伯官古乡遗迹...

玄菟郡是汉四郡之一,其疆域屡屡因为战争及行政重组而有所改变。于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设立时疆域最广阔,亦是四郡里最重要的一个, 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被撤销,玄菟郡迁至今吉林省一带,东汉时西移至辽东,即为现沈阳市上伯官古城遗址;之后玄菟郡被高句丽所灭。

行政区类别

中文名称

玄菟郡

设立时期

前108年

方言

汉语

政府驻地

今咸镜南道境内

地理位置

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和高句丽

玄菟郡

  三国志说,高句丽都于丸都之下,丸都应该指的是丸都山。高句丽核心地区——国内地区在战国后期就已经被纳入燕国的版图,这可以从文献和考古两方面得到印证。公元前82年(西汉始元五年)第一玄菟郡也就是后世史书中的南沃沮地区和临屯、真番郡一同并入乐浪郡。七年之后,公元前75年(西汉元凤六年),为了加强东北边境的力量,西汉政府将辽东郡长城以东的部分划出来,另立一郡,复置已经省并的玄菟郡,这就是第二玄菟郡。

  其时,匈奴和汉朝的战争还没有停止,东北边疆的扶余国也没有彻底臣服于汉朝,后一点可以从朱蒙带领部分扶余人南下投靠汉朝后仍然受到扶余攻击看出来。西汉时,政府对边郡的当地首领往往按照势力、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封号,大者、有功者封王,其余封侯。根据南山野网友的观点,高句丽在东明王和琉璃王时代还没有获得汉朝的册封,而只是汉朝玄菟郡高句丽县下的诸多侯之一,在第三代王也就是大武神王时代,高句丽为汉朝对扶余作战有功,才在公元前37年(西汉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

  根据史籍记载,西汉后期,高句丽和边疆各族都服从于汉朝的统治。王莽建新后,更改西汉的政策,将高句丽王贬为高句丽侯,征调高句丽兵马,诱杀高句丽侯驺(也就是闵中王邑朱),终于逼反高句丽。两汉之际,新朝在内忧外患中崩溃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则乘机四处征伐,不但征服了整个第二玄菟郡,而且兵锋直指乐浪沃沮县,将第一、第二玄菟郡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边疆民族割据政权。其后,中原稳定,高句丽则顺服,成为边疆地方民族政权,中原强大,又变为割据政权,叛服不常,直至被唐消灭。

  高句丽兴起后,东汉政府玄菟郡侨治到辽东郡北部,也就是今天沈阳、 抚顺间,这就是第三玄菟郡。第一、第二个玄菟郡则成为高句丽统治范围,直到四、五世纪的时候,高句丽才又一次大规模扩张。那么,这里两汉时的人口到底是多少呢?

  西汉时,高句丽开国的第一、第二玄菟郡地区是汉朝的郡县,当地有着有效的户籍制度。根据汉书郡国志记载,“玄菟郡------属幽州。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关于沃沮县,或者说东沃沮,三国志记载,其人口为五千户,这里没有大的战乱,想来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高句丽开国初期的人口规模应该是五万户上下,其中本部为四万五千户左右。东汉末年,中原大乱,高句丽又逐渐控制了乐浪郡的领东地区,也就是西汉乐浪东部都尉地,东汉东秽地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里的人口是两万户。

  后汉书没有高句丽人口方面的记载,这说明东汉时高句丽不属于边郡直接管辖,其户籍已经不在边郡统计之中。曹魏时,毋丘俭大破高句丽,深入到沃沮地区,至大海而还,中原获得了高句丽方面的不少信息,这些信息记载到了三国志中。从三国志来看,除了高句丽本部,东沃沮、东秽都受到高句丽的统治。关于人口,东沃沮、东秽上文已说,只有高句丽本部的人口书需要研究。三国志中说了一个高句丽本部人口的概数,那就是三万户。和汉书的记载的一比较,少了不少。按理说,这些地区的人口基本上是当地人口,不会轻易迁徙,高句丽在这期间一直处锐意扩张状态,这中间必然伴随着人口的掠夺,总人口如何反而少了这么多了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人口短期内大量死亡或者迁徙。史书中有以下几个可以解释的事件。

  一、公孙氏的征讨。东汉末年,公孙氏雄张辽东,三国志记载,“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

  二、内乱导致的迁徙和战乱。东汉末年,高句丽王男武早亡,王妃于氏无子,于是矫诏迎立男武的三弟伊夷模为王,引发本该继承王位的男武二弟拔奇的叛乱。三国志载:“拔奇不肖,国人便共立伊夷模为王。”拔奇“怨为兄而不得立,与涓奴加各将下户三万馀口诣康降,还住沸流水。降胡亦叛伊夷模,伊夷模更作新国,今日所在是也。拔奇遂往辽东,有子留句丽国,今古雏加驳位居是也。其后复击玄菟,玄菟与辽东合击,大破之。”经此一乱,高句丽因迁徙而损失的人口在六万多人,这些人应该迁徙到辽东了。

  三、毌丘俭的征讨。公元244年(曹魏正始五年),幽州刺史毌丘俭攻破丸都城,再次给高句丽以巨大的打击。

  合理推测一下,高句丽在历次战乱、内乱中损失的人口肯定超过两万户,也就是如果没有掠夺的人口或人口的恢复性增长,那么,三世纪中,高句丽的人口应该在不足两万五千户。而实际上,高句丽的人口仍然达到三万户,这是人口的掠夺以及恢复性增长在起作用。因为,古代的人口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非正常减少的人口很快会恢复,直到重新遇到有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决定的界限。有理由相信,高句丽本部的这个界限是超过四万五千户的。

  最后,再将高句丽人口在东北的范围内作一下截面性的比较。首先是东汉时代高句丽西边南边的汉朝郡县的人口。后汉书记载,。“玄菟郡---六城,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辽东郡---十一城,户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乐浪郡------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后汉书中,一城应该就是一县。不难发现,这里的数据明显有误记的,一个编户人口有大有小,总体而言,每户应该为四上下,统计上,户均四人左右的数据才合理。不防按照这个标准修改一下,玄菟的户数应该是一万一千五百九十四户,六个县,每县一千九百多户,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户均三点七二人;辽东的户数是六万四千一百五十八户,每县五千八百多户,总人口为二十八万一千七百一十四,户均四点三九人;乐浪郡共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户,每县三千四百多户,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户均四点一九人。辽东三郡,总户十三万七千二百四十四,口五十八万一千九百二十七,户均四点二四人。汉代的人口数据都是国家控制的编户人口,豪强控制部曲依附人口是不统计的,因此,辽东三郡的总人口应该在六十五万上下。

  再考虑辽东塞外其他各族的人口。东沃沮、东秽的人口上文已经说过,这里提一下东汉时代高句丽控制的人口。可以推测东汉时代高句丽本部加上受其控制的东秽、东沃沮及其它部分,总户数应该八万上下,口三十五万上下。辽东塞外东北还有夫余国,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其户数是八万,口应该也是三十五万上下。其次还有散居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挹娄人,他们受到臣服于扶余,人口不祥,但是地域分布广大。最后还有长白山东北,东沃沮以北的北沃沮,他们的一部分受到高句丽的控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挹娄人高,人口比也不祥。

  关于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如果不算挹娄人、北沃沮人,那么东汉全盛时期辽河以东的地区的总户口应该有三十多万户,口一百三四十万。如果算上挹娄人、北沃沮人,人口至少在一百五十万以上,两百万上下应该是比较可靠的推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