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科(2023最新鹳科百科介绍)

由网友(扯蛋的小情绪)分享简介:鹳科(Ciconiidae)是鹳形目的1科。鹳科都是大型火鸟,口少而细弱,正在低树或者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植物。鹳科遍布寰球的温戴以及寒带地域,有一二属一九种,此中非洲以及亚洲南部品种最多,尔国有三属四~五种,即鹳属的白鹳、黑鹳以及西方黑鹳,鹮鹳属的黑头鹮鹳(彩鹳)和秃鹳属的秃鹳。黑鹳正在欧洲长短常有名的鸟...

鹳科(Ciconiidae)是鹳形目的一科。鹳科都是大型水鸟,嘴长而粗壮,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鹳科遍布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有12属19种,其中非洲和亚洲南部种类最多,我国有3属4~5种,即鹳属的黑鹳、白鹳和东方白鹳,鹮鹳属的白头鹮鹳(彩鹳)以及秃鹳属的秃鹳。白鹳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鸟,常常在屋顶或烟囱上筑巢,在传说中,白鹳会将婴儿送到家中。我国东部的白鹳与我国西部以及欧洲的有所不同,嘴黑色而非红色,被称为东方白鹳。秃鹳是鹳类中体型最大,肉食性最强的成员,有3种,亚洲两种非洲一种,其中是非洲秃鹳非洲常见的鸟类,常和兀鹫争食腐肉,有时还会捕食红鹳等鸟类。非洲秃鹳的翼展是陆地鸟类中最大的。

中文学名

鹳科

动物界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

今鸟亚纲

鹳科

拉丁学名

Stork families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鹳形目

分类

火烈鸟 红鹳科三属鸟类总称 搜狗百科

鹮鹳属 Mycteria

包括4种。黑头鹮鹳Mycteria americana分布于美洲;白鹮鹳Mycteria cinerea分布于东南亚;黄嘴鹮鹳Mycteria ibis分布于非洲;白头鹮鹳(彩鹳)Mycteria leucocephala分布布在印度至中国西南部及印度支那,在中国可能已绝迹。白头鹮鹳羽色美丽,姿态优美,体长93~102厘米,体重2~3.5千克,寿命最高可达28年以上。橙黄色的嘴粗而长,但嘴尖稍微向下弯曲,与白鹳、黑鹳等鹳属鸟类明显不同。脚为红色,也特别长,胫的下部裸出。橙色的头部赤裸无羽,繁殖期变为红色。体羽主要为黑色和白色,其中飞羽、尾羽为黑色,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胸部具有宽阔的黑色胸带,也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其余体羽均为白色。虹膜为淡黄色或褐色。全球近危,总数约5000只。20世纪30年代,白头鹮鹳在我国属于常见鸟,但几乎已经绝迹。直至2008年6月初,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3只。

钳嘴鹳属 Anastomus

包括2种。非洲钳嘴鹳Anastomus lamelligerus分布于非洲。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2006年10月3日在我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纪录,为中国首次纪录。体型很大,体长81厘米。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和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脸部裸露皮肤灰黑色;喙淡绿的角质色或红色;脚粉红色。在沼泽地和沿海滩涂觅食软体动物。

鹳属 Ciconia

包括7种。白腹鹳Ciconia abdimii分布于非洲;白颈鹳Ciconia episcopus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黄脸鹳Ciconia stormi分布于东南亚;黑尾鹳Ciconia maguari分布于南美;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分布于亚欧大陆;白鹳Ciconia ciconia非洲及亚欧大陆;黑鹳Ciconia nigra分布于非洲及亚欧大陆。我国分布有东方白鹳、白鹳和黑鹳,北方繁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东方白鹳过去一般作为白鹳的一个亚种,但独立成种,两者区别在于:东方白鹳体型较大,喙黑色;而白鹳为红色。我国的鹳属数量都较为稀少,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裸颈鹳属 Jabiru

仅裸颈鹳Jabiru mycteri。分布于美洲,从墨西哥至阿根廷。体羽多为白色,头和上颈的裸露皮肤分别为黑色和红色。喙特厚,稍向上弯。是美洲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黑颈鹳属 Ephippiorhynchus

包括2种。黑颈鹳Ephippiorhynchus asiaticus分布于亚洲和澳大利亚;鞍嘴鹳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分布于非洲。

秃鹳属 Leptoptilos

包括3种。秃鹳Leptoptilos javanicus分布于亚欧大陆;大秃鹳Leptoptilos dubius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非洲秃鹳Leptoptilos crumeniferus仅分布于非洲。秃鹳是最大的鹳类,体高150厘米,翅展度达2.6米。体羽多为灰色和白色相间,裸露的头和颈淡绯红色,喉袋下垂淡红色,可鼓胀,嘴直而厚。和秃鹫一起吃动物尸体的腐肉,但它们占上风。

贾比鲁䴉鹳属:仅1种,贾比鲁䴉鹳Jabiru mycteria。

外形特征

大型涉禽。嘴形粗健而长,略侧扁,嘴基部粗厚,先端渐变尖细。鼻孔呈裂缝状,不具鼻沟.、颈和脚长,有利于鹳在水中摄食或捕食较远和试图逃跑的动物。飞行时颈向前伸直,有利于定位。胫的下部裸出无羽,跗踱部被网状鳞,具四趾,后趾位置不较他趾为高,前三趾的基部有蹼相连,爪短粗而钝,尾短,尾羽10枚:翅长而宽,初级飞羽11-12枚,次级飞羽较初级飞羽为长。雌雄性羽色相似,但通常雄性略大于雌性。体羽大都呈黑色、白色或为纯包,或相杂。喙、脚和颊部皮肤多为鲜艳的颜色。Cicon泌属的颈部有矛状长羽,求偶时能竖起来。每年在繁殖期间或繁殖后换羽一次。繁殖羽通常仅比非繁殖羽的颜色明亮一些,幼鸟羽毛的颜色为灰黄色或灰褐色。

习性

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塘、沼泽地等湿地环境,有时也到田园、牧场、稀树草原上活动。进入繁殖季节,通常是雄性先到繁殖地,占有大小约1km2的一块领地,十分粗暴和有力的攻击同种雄鸟的入侵。雄性最终只选择一只雌性作为配偶.鹳科鸟类已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求偶炫耀行为,并有种间差异,但最普遍的炫耀是一种叫做“up-doWn”的方式,即当配偶中的一方返回巢时,就会出现有规律的抬头和低头并伴随着一些声音或喙的嗒嗒声。单独营巢的鹳为单配型,雌雄性每年都会在同一巢中进行繁殖,而营群巢的种类则每年都会结成新的配偶。筑巢或修理1日巢都是开始于配偶关系确立以后,在树上、建筑物的层顶上、悬崖峭壁上及高压输电线路的杆塔顶部营巢,也有在岩石性岛上营巢的j雌雄性共同筑巢,通常由雄性带回巢材,雌性进行巢的搭建。巢极为庞大而厚实,巢材主要是树枝一交配通常发生在筑巢过程中:窝卵数3-5枚。产出第一枚或第二枚卵后开始孵卵,孵化期25-28天。雏鸟晚成性,哺育50天后才会飞,性成熟需3-5年,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生活的鹳可活到33龄,人一工喂养条件下大多数种类可活30龄左右。

在浅水、岸边、沼泽地及其附近的草地上觅食。主要吃鱼、软体动物、甲壳类、蛙、蟾蜍、蜥蜴、蛇、啮齿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及各种昆虫。日食量较大。幼黑鹳的日食量可达400-500克。

鹳科的大部分种可借助于热气流进行滑翔,尤其在迁徙中主要依赖于滑翔进行长距离色行。鹳科鸟类取食的范围差异很大,如欧洲白鹳一般在离巢3千米内取食,而营群巢的林鹳可飞达离巢130千米处取食。

分布

广布于全世界的一小科大型鸟类。嘴长而有力,腿长,两翼宽,尾短。多以鱼类或其他小型动物为食, 常在开阔的润湿地带悄然漫步而捕食。有些种以腐肉为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