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鵟大东岛亚种(2023最新普通鵟大东岛亚种百科介绍)

由网友(☆觜角哋嶶笑ぷ)分享简介:平凡鵟大东岛亚种(教名:Buteobuteooshiroi)是平凡鵟的亚种之1,属中型猛禽。体少五零⑸九厘米。体色变迁较大,上体首要为暗褐色,下体首要为暗褐色或者浓褐色,具深棕色竖斑或者纵纹,首浓灰褐色,具多谈暗色竖斑。翱翔时两翼宽广,低级飞羽基部有较着的黑斑,翼下红色,仅翼尖、翼角以及飞羽外缘玄色(浅色型)或者齐为白褐色(...

普通鵟大东岛亚种(学名:Buteobuteooshiroi)是普通鵟的亚种之一,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

中文学名

普通鵟大东岛亚种

别 称

大东岛普通鵟

脊索动物门

隼形目

鵟属

亚 种

普通鵟大东岛亚种

分布区域

大东岛

拉丁学名

Buteo buteo oshiroi

动物界

鸟纲

鹰科

普通鵟

命名者及年代

Kuroda, Jr, N, 1971

外形特征

普通鵟亚种

普通鵟大东岛亚种为中型猛禽,体长51-59厘米,体重575-1073克。上体深红褐色;脸侧皮黄具近红色细纹,栗色的髭纹显著;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在初级飞羽的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为肉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的外缘为黑色(淡色型)或者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羽呈扇形散开。在高空翱翔时两翼略呈"V"形。另外,它的鼻孔的位置与嘴裂平行,而其他鵟类的鼻孔则与嘴裂呈斜角。虹膜黄色至褐色;鸟喙灰色,端黑,蜡膜黄色;脚黄色。

栖息环境

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有时甚至出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苔原带上空,秋冬季节则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

生活习性

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叫声为响亮的咪叫声peeioo。

以森林鼠类为食,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大东岛(琉球岛的中部和东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7-15m。也有营巢于悬岩上的,有时也侵占乌鸦巢。巢结构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