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战争(2023最新天宝战争百科介绍)

由网友(她,我的)分享简介:天宝战役是唐天宝年间南诏结合咽蕃部队抵当唐代部队进侵的战役。[一]唐王晨搀扶南诏,原念借其牵制咽蕃。南诏权势坐大当前,唐王晨又诡计对于之添以节制。及皮逻阁逝世,两边正在王位担当上发熟抵牾,添之边臣骄暴贪残,末於招致了南诏叛唐。两边交恶当前,唐王晨策动了3次大范围的战役,诡计1举覆灭南诏。南诏则结合咽蕃部队抵当。何履光批示的唐...

天宝战争是唐天宝年间南诏联合吐蕃军队抵抗唐朝军队入侵的战争。[1]

从 天宝战争 说起,谈谈南诏和唐王朝 吐蕃的关系

唐王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企图对之加以控制。及皮逻阁死,双方在王位继承上发生矛盾,加之边臣骄暴贪残,终於导致了南诏叛唐。

双方反目以后,唐王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企图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联合吐蕃军队抵抗。何履光指挥的唐军在南诏取得胜利后返回,然后鲜于仲通、李宓指挥的唐军则在南诏遭遇了失败。

因其均发生在唐天宝(742-756)年间,史称“天宝战争”又称“唐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

名称

天宝战争

时间

公元742-756年

结果

唐王朝失败、南诏归顺吐蕃

地点

云南

参战方

南诏、吐蕃、唐王朝

主要指挥官

何履光、阁罗凤、李宓

战争起因

经唐王朝扶持而强大起来的南诏,在它并六诏、破吐蕃、和诸爨、统一云南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时候,便“日益骄大”,有割据自雄之势。加之此时的唐王朝已日趋腐败,唐玄宗骄奢淫乐,政权掌握在杨国忠集团手中,他们加重了对云南各族人民的压迫剥削,“赋重役繁,政苛人弊”。为了控制南诏,唐王朝实行了“以夷攻夷”的政策,认为“蛮夷相攻,中国大利,自古如此”。于是多次挑起各少数民族互相攻杀、支持矛盾的双方、保存南诏的对立势力,抑制阁罗凤统一云南的活动。

天宝七年(748年),南诏君主皮罗阁(归义)去世,唐朝皇帝下诏立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为云南王。不久,鲜于仲通任剑南节度使,张虔陀任云南太守。鲜于仲通器量狭小生性急躁并且缺少智谋,张虔陀矫诈。依照旧例,南诏君主要经常与妻子、孩子谒见都督,张虔陀与阁罗凤的妻子私通,张虔陀还多次向阁罗凤索取,阁罗凤经常不答应。于是张虔陀派人辱骂阁罗凤,并且密奏状告阁罗凤。阁罗凤怨恨。

唐王朝控制了洱海地区之后,便加紧经营滇池区域,筑安宁城,开步头(今元江)直通安南,受到爨氏各部反抗,杀筑城使者越崔都督竹灵倩,唐王朝派南诏前往镇压,皮罗阁和阁罗凤父子乘机拉拢爨氏各部,奏请朝廷以各爨氏谢罪而罢。

皮罗阁还将一女嫁给爨归王之子守偶,另一女嫁给爨崇道之子辅朝。唐认为南诏势力进入滇池地区,对已不利,遂派李宓以反间计挑起爨氏内讧。爨崇道杀爨归王、爨日用。归王妻阿姹求救于南诏,南诏出兵杀崇道父子,导致唐与南诏矛盾激化。皮罗阁去世后,唐朝廷决意打击南诏,想以皮罗阁另一子于诚节取代阁罗凤,并加倍征取粮税以削弱南诏。

姚州都督张虔陀企图利用阁罗风是皮逻阁的过继儿子这一事实,打算在王位继承上以皮逻阁的嫡子诚节取代阁罗凤,但没有成功,于是便准备借机对南诏进行军事征讨。

战争过程

天宝八年(749年),何履光率唐军攻打南诏,唐军攻占安宁城及五盐井,获得胜利,复立马援铜柱,然后返回。

再次征讨

天宝九年(750),南诏王阁罗凤与妻子到姚州拜谒姚州都督张虔陀。张虔陀既侮辱阁罗凤的妻子,又要勒索钱财,而且还向朝廷诬告陷害,“阴表其罪”;同时征调大军,准备征伐。阁罗凤被激怒了,起兵反唐,“发兵攻取姚州”,走投无路的张虔陀“饮鸩死”,姚州城被捣毁。

天宝十年(751),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大军6万征南诏。大军抵曲靖,阁罗凤遣使求和谢罪说:冲突系由张虔陀造成,南诏愿意赔偿一切,复置姚州城府,并且陈述利害说:如今吐蕃正在浪穹相机而动,并以兵威相加,如果不许讲和,南诏归附了吐蕃,云南就非唐所有了。但鲜于仲通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而又不顾大局,他“唯言杀戮”,又扣留南诏使臣,派大将王天运带兵绕道点苍山后,企图腹背夹击,一举歼灭南诏主力。逼得阁罗凤下决心投靠吐蕃,向吐蕃求援,合力反击。唐军大败,全部覆没,鲜于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盖其失败,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收集战士的尸体,筑为京观,称臣于吐蕃。蛮语称呼弟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他金印。阁罗凤刻在国门刻碑,记录是不得已而叛唐,并且说曰:“我世世代代侍奉唐朝,接受其封赏,后世再次归降于唐朝时,当指着碑以示唐朝使者,让他知道我的反叛不是我的本心。”

战争失败之后,宰相杨国忠掩盖败状,更在长安假庆胜利,奏请任命只身逃回的鲜于仲通为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一面偷偷地派兵强筑姚州城,任命将军贾瓘为姚州都督,好像姚州已经收复的样子。阁罗凤一不做,二不休,派兵断绝姚州粮道,再度攻下姚州,唐军再次全军覆没,贾罐被俘。但杨氏集团还不死心,他们“耻云南无功”,违背人心天意,强征暴敛,酝酿着更大的征南战争。

三次征讨

杨国忠下令临时从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百姓为士兵,进攻南诏。

天宝十一年(752年)六月,杨国忠奏吐蕃兵60万救南诏,剑南兵在云南击破了他们,攻克敌人隰州等三城,俘虏六千三百人,因为道远,所以挑选其中强壮的千馀人以及酋长投降的人献上。

天宝十二年(753年),以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率领岭南五府兵进攻南诏。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率领7万军队进攻南诏。李宓打到南诏首都太和城外,阁罗凤闭壁不战。李宓的粮草耗尽,军队有十分之七八的人因为患瘴疠瘟疫以及饥饿而死。李宓率军返回,南诏追击,全军覆没。

相关轶事

唐朝初年扩张占据云南,有关云南地区的事务,由剑南节度使统管。天宝年间,权倾朝野的“天宝宰相”杨国忠,任命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越嵩都督张虔陀改任姚州都督,负责监视与控制南诏。这些封疆大吏大多数是心术不正之徒,他们肆意干涉南诏的事务,有心挑起事端。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当阁罗凤带着妻小赴姚州拜会张虔陀时,身为唐朝都督,负有安边抚民重任的张虔陀,竟然当面污辱南诏王阁罗凤的妻子,惹怒了阁罗凤。事后,阁罗凤感慨“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派军将杨罗颠为专使,远赴长安向唐玄宗控诉张虔陀的罪行。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对此事不予理会。阁罗凤大怒之余,亲率大军攻打姚州,破唐姚州都督府,诛杀张虔陀,并举兵北上,占据了越嵩都督府管辖下羁縻少数民族的的三十余个州县与部落。南诏在此区域设置“弄栋节度”,成为南诏“六节度”之一。

阁罗凤发动“姚州之役”,张虔陀被杀,实属罪有应得。《南诏德化碑》列举了张虔陀的六大罪状,说张虔陀先是勾结吐蕃,企图夹击南诏;阴谋扶持阁罗凤的二弟诚节为南诏王,颠覆阁罗凤的统治;唆使爨崇道与南诏为敌,制造事端;更为南诏所不能忍的是,只要与南诏交好的唐朝官员,张虔陀一概不启用,偏偏重用那些仇视南诏的人,企图孤立南诏;张虔陀时刻进行军事准备,不时谋划军事袭击南诏;故意加重对南诏的赋税征收,征求无度。可以看出,张虔陀的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挑衅倾向,目的是激起南诏的反抗情绪,离间南诏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唐朝宰相杨国忠集团一贯的手法。正如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新丰折臂翁》中所说:“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天宝十年(751年),唐朝西川节度使杨国忠派鲜于仲通率兵6万人,分两路进兵征伐南诏,出戎州、巂州,到曲州、靖州。

面对严峻的形势,阁罗凤派出特使杨子芬、姜如之到曲靖鲜于仲通军中,向鲜于仲通陈述“姚州之役”张虔陀被诛的事实经过,说明事情的起因与过错在张虔陀而不在南诏,南诏愿谢罪请和。特使对鲜于仲通说,虽然吐蕃早已对南诏威逼利诱,但南诏不为所动,仍然一心向唐。吐蕃已是虎视眈眈,依据情势,如果唐军执意要进攻南诏,唐南双方交战,吐蕃将坐收渔翁之利。

鲜于仲通不为阁罗凤的真诚求和与谢罪姿态所动,继续率大军向洱海地区进发。当鲜于仲通兵行至白崖时,阁罗凤再遣使者请和,鲜于仲通不仅不允和,反而扣留了南诏的使臣。大战一触即发。

南诏腹心地带洱海坝子东临洱海,西依苍山,是一狭长形冲积扇平原,南北长约50公里,其东西最宽处约近8公里,南端有龙尾关,北端有龙首关。这里先后建有南诏国的三座都城太和城、大趋城和阳苴咩城,从而成为南诏政权的心脏地带和根据地。从战略上看,东面洱海茫茫,水路进攻不易,西面苍山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多米,山峰罗列,峰顶终年积雪,要翻越苍山,由西向东攻击南诏腹地,也几乎不可能。南面,龙尾城西扼苍山,东边将西洱河天堑作为城壕,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北面,龙首关东临洱海,西依苍山云弄峰,占据着苍山与洱海之间距离最近的地方,襟山带水,顺山势筑城,地势险要。

唐军的一队骁骑,在王天运的率领下,秘密绕道点苍山西坡,企图在漾濞一带登山奇袭南诏。鲜于仲通亲率主力,直抵龙尾关(江口)。此时,阁罗风第三次派出使臣求和,鲜于仲通仍不予理会。他心想,6万唐兵已包围了苍山洱海之间的南诏腹地,又有奇兵从苍山西坡突袭,大军由西洱河东岸从水道向西进攻,同时由陆路猛攻龙尾、龙首二关,东西夹击,南北协同,可一举而下,直捣南诏太和城,成就非凡伟业。

对南诏来说,唐王朝大军在南,吐蕃大军在北,形势万分紧迫。南诏向唐王朝请和无望,只好向吐蕃求援。当时吐蕃御史论若赞正率领大军驻守在洱海北部浪穹(今洱源)一带,即命军队从浪穹急驰洱海之滨。南诏与吐蕃军队联合,奋力御敌。阁罗凤长子风伽异、大军将段全葛率军队,在苍山西坡“丘迁和’’即今天漾濞石门关一带,与唐军的精锐部队展开生死之战,唐军惨败,主将王天运战死,唐军“腹背夹攻,,南诏的计划落空。王天运被悬首辕门,唐兵远远看到,无不心惊胆颤。与此同时,阁罗凤亲自披挂上阵,率南诏和吐蕃大军与唐军奋力杀敌,经过洱海东岸的鲁川(今双廊)、鲁南(今海东)、江口(今下关)等战役,全歼唐军于洱海两岸,唐军主帅鲜于仲通“逃师夜遁”,只身逃离。第一次天宝战争,以唐军全军覆没,只有主帅鲜于仲通一人幸免而告终。

然而,唐军惨败的消息,却被唐朝宰相杨国忠谎报为空前的军事胜利;南诏被逼应战的事实,被歪曲为南诏勾结吐蕃,联合反抗唐王朝的谋反行为。唐玄宗一方面为鲜于仲通设宴庆功,攫升他为都城长安的最高长官“京兆尹”,另一方面责令杨国忠积极备战,征集士卒,调集军队,再征云南。这真是“西洱全军败没时,捷音犹自报京师。归来设宴甘泉殿,高适分明为赋诗。”战死在洱海边的唐王朝军士,成为枉死的冤魂。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唐朝军队再度大举进攻南诏。

唐玄宗任命前云南都督兼侍御史李宓为主帅,兵分两路,一路由北方南下,一路从安南北上,浩浩荡荡,开赴云南,直取南诏腹地。

此次征战云南的唐朝军士,杨国忠不是就近从剑南节度征调,而是从两京、河南、河北等地征集平民百姓充当军人。北方人风闻云南为蛮荒之地,“瘴气”袭人,历来去者无还,因此纷纷逃避兵役。宰相杨国忠下令强制征兵,不从者铐送征兵所,闹得人心惶惶。

李宓率领总共军人与运输人员总共7万人的军队,一路攻击前行,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六月抵达洱海之滨,从洱海东岸、龙尾关、龙首关三个方向对南诏都城太和城形成包围之势。南诏军队被唐军围困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坝子之中,形势万分危急。

李宓把中军帐设在洱海东岸的陇坪,统辖全军。他采用水陆协同作战的方法,一面命令士卒日夜赶造战船,做好从洱海东岸渡海作战的准备,一面指挥军队猛攻龙尾、龙首二关。阁罗凤运筹帷幄,密令军将王乐宽袭击唐军水师。唐军造船厂被捣毁,船只全部被南诏抢获,尸横遍野,溃不成军。水军受重创,唐军水陆俱进的策略受阻。

北面,唐军深入邓川,轮流攻击龙首关。李宓亲自上阵,试图攻下龙首关,长驱直人,与何履光部配合,南北夹击太和城。南诏的精锐部队“罗苴子”坚守龙尾关,挫败了唐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时,吐蕃军队驰援南诏,抄唐军后路,出其不意攻占了邓川。南诏与吐蕃军队内外夹击,打得进攻龙首关的唐军“流血成川,积尸壅水”,连主帅李宓也战死。

从南面进攻南诏的唐军,在何履光的率领下,经过苦战,突破龙尾关天险,直逼太和城下。但终被南诏军队击溃。

战事结束后,阁罗凤认为“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下令各地收拾唐朝将士的死尸,就地祭祀埋葬。据民间传说与考古勘察,当年南诏收葬唐朝将士尸骨的墓冢,有的地方称为“万人冢”,有的称“万人堆”“千人堆”,洱海周围的龙尾关、地石曲,苍山西坡丘迁和、洱源江尾大墓坪,洱海东岸的双廊、挖色、海东等地,都有分布,至今遗迹尚存。

天宝战争之后,阁罗凤北臣吐蕃,吐蕃封阁罗凤为“赞普”,南诏改国号为“赞普钟蒙国大诏’,阁罗风建元“赞普钟”。“赞普”为吐蕃语,意为“兄弟”,南诏与吐蕃从此结为兄弟之国。南诏乘势占据了大渡河以南的土地,同时与吐蕃一道,协力侵扰唐乇朝南诏、吐蕃结盟的约50年的时间里,战事频起,成为唐乇朝的心腹大患.

唐王朝方面,天宝战争使举国骚动.朝廷内外甚至是普通百姓.对杨国忠等执意发动天宝战争,深为不满。由于大规模的战争,使武将势力增强.藩镇割据情势加剧,地方势力恶性膨胀,唐王朝深陷危机之中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乘机于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朝最终依靠朔方、安西、北庭、河西、陇右等地的唐军才平定了安史之乱。盛唐气象,由此式微。

战争结果

公元751年(天宝10年)唐军6万多人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领进攻南诏。为了抵御唐军的进攻,阁罗凤向吐蕃求援。双方在西洱河(今大理市下关镇至凤仪镇之间)决战,唐军被南诏与吐蕃的军队打败,被俘被杀6万多。鲜于仲通只身逃走。阁罗凤从此投靠了吐蕃,南诏割据局面形成了。

公元754年(天宝13年),唐朝权臣杨国忠认为,下令强行征发7万平民百姓为军人,派新任姚州都督府李宓带兵征讨南诏国。

李宓到宰相代国公郭震字元振(河北武阴县人)恩师处辞行,并请教方略。郭元振勉励李宓以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攻心为上,并推荐从家乡怀着父亲的亲笔信,到长安(西安京城丞相府)找伯父郭元振的侄儿郭仲翔,郭仲翔文武双全,正是找伯父求职来的。郭元振推荐给李宓,李宓以丞相之份,把郭仲翔用作行军判官。誓师后,唐军行军到剑南地方,又有郭仲翔的同乡吴保安,任东川遂川方义县尉期限已满,来信请郭仲翔推荐从军效力,李宓经郭仲翔说情后,复信起用为营记(军营中的文秘)。

这时报到南诏军队已逼近姚州内地,李宓令唐军日夜急行到姚州,正遇南诏军队哄抢财物,毫无战斗准备,被李宓下令一战,南诏军队败退50里到元谋县界。行军判官郭仲翔建议:班师回姚州,然后派人先播将军的威德,招彝白兵民,使其内附;且不可深入其地,以免中南诏的奸诈计。李宓不听,还说敌人已丧胆,要扫清各溪洞,不在此时待何时?拔寨行到乌蛮(今天的彝族)界上,只见万山叠翠,草木蒙茸,正拟退到平衍处屯扎,寻找土人问路时,被洞主帅阁罗凤带各蛮酋兵如飞地穿林渡岭而来,用百发百中的木弓强驽药箭围住李宓军于太和城附近决战。唐军遭惨败,主帅李宓因作战失利,自愧不如,从今天的下关镇西洱河天生桥处跳水而死(1800多年前的那里也曾经是孟获最后被擒住的地方,现还保存有元明时的凤仪牧手书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碑一通)。

后世纪念

在点苍山麓,今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有一座著名的“万人冢”,冢中埋着唐天宝战争阵亡的数万将士的尸骸,“枯骨卧黄昏”,至今已有1000多年!它是那样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引起多少墨客骚人、政治家、军事家们的感慨和凭吊,昭示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失败原因

由于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遭到了人民的反对,加之当时人民已经过了几十年的和平生活,“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更何况前度“征蛮”全军覆没的教训,谁也不愿白白送死。尤其是当时人们对云南的神秘怀有恐惧心理,大诗人白居易借新丰折臂翁之口叙述当时人们对云南的印象说:“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因此“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2]。”但杨国忠哪顾得人民的死活,强行派人分路抓捕男丁,成批铐送征兵所,竟达7余万人!战争的非正义性、人民的反战心理与杨氏的倒行逆施,成了这场征南之战更大失败的先兆。

战争影响

天宝战争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政权。不久安禄山、史思明等在北方发动了“安史之乱”叛乱,唐朝日益衰落。南诏打败唐朝以后,利用战俘唐军汉人中文化较高的人材,在各方面传播培育南诏土著民族,在文化、医学、军事、种养业和冶炼、政治等方面得以较快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接着便四处用兵,向周边地区掠夺财物,扩张土地,使南诏的疆域东接贵州、广西,北抵大渡河,南至越南、缅甸边界,西部与古代印度为邻,面积达到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强大国家,今天的云南全省都在它的统治之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