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冠鹿(鹿科毛冠鹿属动物)

由网友(≒忠誠ζIμ浪)分享简介:毛冠鹿(推丁教名:Elaphodus cephalophus),别号为青麂,[一]是鹿科毛冠鹿属哺乳植物。毛冠鹿体中等巨细,眼较小,无额腺,眶下腺出格昭著;耳较圆阔;额部有1簇马蹄形的玄色少毛,被毛粗拙,1般为暗褐色或者青灰色耳内侧红色,下部有玄色竖纹。毛冠鹿没有喜爱湿润,栖居正在山区的丘陵地戴,繁茂的竹林、竹阔混接林及茅草...

毛冠鹿(拉丁学名:Elaphodus cephalophus),别名为青麂,[1]鹿科毛冠鹿属哺乳动物

毛冠鹿体中等大小,眼较小,无额腺,眶下腺特别显著;耳较圆阔;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被毛粗糙,一般为暗褐色或青灰色耳内侧白色,下部有黑色横纹。毛冠鹿不喜欢潮湿,栖居在山区的丘陵地带,繁茂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及茅草坡等处。毛冠鹿主产于中国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毛冠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2]

中文学名

毛冠鹿[3]

拉丁学名

Elaphodus cephalophus

别称

隐角鹿、簇鹿

亚科

麂亚科(Muntiacinae)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毛冠鹿[7]

主产地

中国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缅甸北部也有分布

栖息环境

在山区的丘陵地带、繁茂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及茅草坡等处

体重

约30公斤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亚目

反刍亚目

鹿科 Cervidae[4]

动物界[5]

毛冠鹿属(Elaphodus)[6]

哺乳纲 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

体长

约920毫米

真核域[6]

形态特征

大自然巡礼 四川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体长约920毫米.尾长约120毫米,肩高490毫米,体重约30公斤左右。体中等大小,与赤鹿相仿、鼻端裸露,眼较小,无额腺,眶下腺特别显著。耳较圆阔。额部有一簇马蹄形的黑色长毛,故称毛冠鹿。雄鹿有角,角极短长度仅1cm左右,且角冠不分叉,尖略向下弯,隐藏在额顶上的一簇长的黑毛丛中;雌鹿无角。尾短。[8]

毛冠鹿的被毛粗糙,一般为暗褐色或青灰色,冬毛几近于黑色,夏毛赤褐色。体毛较粗硬,通体暗棕褐色二头颈的毛在近毛尖处有白色环,眼上方有灰纹与额部毛冠分界。耳内侧白色,下部有黑色横纹,耳背尖端白色:脸颊和吻部稍杂有苍白色的毛,腹部、鼠蹊部和尾的下面纯白色。[8]幼兽毛色暗褐色。在背中线两侧有不很显著的白点,排列成纵行,其旁也有斑痕。

毛冠鹿的头骨细长,前颌骨与鼻骨不相连,为上颌骨所隔,鼻骨后半部向侧突出成翼状,吻旁倾斜,所以鼻骨的翼状部分向下与鼻梁几乎成一直角,上颌骨、额骨、鼻骨和泪骨间的空位只余一狭缝。雄性有角。额骨的后外侧向后突起而长出角,角基不向头骨前面延伸成棱状脊,这是与麂类不同之处,眶下腺的腺窝大而深,卵圆形,其直径长于眼窝的直径。

毛冠鹿雄性的上犬齿大而侧扁。向下微曲,后缘锐利,雌性上犬齿小。

生活习性

毛冠鹿栖居在山区的丘陵地带,繁茂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及茅草坡等处,它们不喜欢潮湿,春天以后多在较高的山上避暑,冬天则下到低山朝阳处避寒。[9]

草食性,食性与黄麂相似,均喜食蔷薇科、百合科和杜鹃花科的植物,但黄麂喜食这类植物的种子或果实,毛冠鹿则食这些植物的枝叶。另外毛冠鹿有时进入农田偷食玉米苗、大豆叶、薯类和花生叶等。[10]

毛冠鹿的听觉和嗅觉较发达,尤其是眼下腺,可算是鹿类最发达者,它对于种间的相互联系、寻找配偶等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毛冠鹿性情温和。白天隐居于林下灌丛或竹林中,晨昏时出来活动觅食,一般成对活动。[10]可是到了秋天交配季节,雄者为了争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们彼此用犬牙及前蹄相击,常致血迹斑斑,方才分出胜负。[9]它机警灵活,一有动静,就会一溜烟似的遁走,连猎狗也追它不上。可是,它有个致命的弱点:逃跑的时候,它将尾巴高高地翘起,那内侧白毛仿佛是扯起的“白旗”,目标显著。往往由此而被猎杀。[11]

毛冠鹿栖息于高山或丘陵地带的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采伐迹地和河谷灌丛。它经常活动干海拔1000—4000米之间的山上,在四川泸定地方,海拔1300—2700米的范围内都见其活动。

种类介绍

中文名学名
指名亚种E. c.cephalophus
东南亚种E.c.michianus
湖北亚种E.c.ichangensis[12]

分布范围

毛冠鹿主产于中国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缅甸北部也有分布。[13]

繁殖饲养

有明显的繁殖季节,每年4~5月交配,妊娠期6个月,每窝产1~2仔,是在鹿类中是很少见的一种。一般1-2岁性成熟,在动物园中可活7年。据盛和林等报道,雌兽的怀孕率为76.9%。一年一胎,一胎一仔,幼仔于第二年(约一岁半)性成熟,参加繁殖。[10]

雄鹿和雌鹿的最大寿命分别为10岁和12岁;初生仔鹿的雌雄性比为1:1,4~6岁时雌雄性比为3:1。雌鹿最早的产仔年龄为3~4岁。种群自然增长率和平均世代时间分别为1.221,0.032和7.014,雌鹿3—4岁时的繁殖价最高。[14]

人工饲养

毛冠鹿生性胆小,人工饲养及繁殖困难。成都动物园通过设置专门的饲养场地,并在其中种植大量毛冠鹿喜食的小叶女贞、毛叶丁香等植物,将4只毛冠鹿放入这样一个僻静无干扰的环境中饲养,提供多样化的饲料和足够的能量,同时毛冠鹿还能自由采食场地中的植物,使多年未繁殖的毛冠鹿开始繁殖,2003年有一只雌性毛冠鹿产仔,2004年3只雌性毛冠鹿全部产仔并存活。

毛冠鹿的饲养与家畜饲养方法相似,一般每天早、晚饲喂,每次食量约0.8公斤,定时定量,使其产生稳定的适应性。饲养中,应根据饲养季节、食物来源合理配料:

1、春末至秋冬前,树木生命旺盛,枝叶茂密,食物充足,毛冠鹿爱吃树叶,特别是拐枣、杜仲、桑树、柿树、构树等,也吃茜草科的槐子花、蔷薇科的桃树、梨树、樱桃树的叶子。毛冠鹿进食,要求食物新鲜,通常情况卜,嫩叶边摘边喂,有时提前2至3天采摘,要放入水中浸泡,利于咀嚼、消化。也喂豆科植物如黄豆、绿豆、大豆,农作物如山芋、玉米、甘蓝、胡萝卜、萝卜的嫩茎和嫩叶及落果如南酸枣等。

2、在秋冬至初春时,树木处于休眠期,食物来源不足,可喂多汁饲料,每天约0.5公斤,将玉米粉、鼓皮、大麦粉加水搭配。

3、搞好圈内卫生,预防疾病。每天都要清扫圈内地而,适时除虫,防止疾病发生,并不定期的给予饮食盐水,增强L病免疫力。还建造一个长方形小蓄水池,为其提供饮水和嬉水条件。[14]

动物保护

毛冠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2]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2]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Ⅲ。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15]

保护措施

加强对毛冠鹿资源的保护,建议采取如下有效的保护措施:

(1)继续加强法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

(2)违法偷猎者应及时绳之以法,切实加强保护区管理,杜绝偷猎。

(3)建议就该种的分布、种群动态和生物学特性做全面调查和研究,将其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16]

动物研究

从2002年11月到2003年3月,在四川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设点,对该区域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变量分析中,植被类型、坡位、郁闭度、竹子密度、老笋密度、乔木大小、草本覆盖率和空地面积8个变量在生境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的分析表明草本覆盖率、乔木大小和植被类型是影响毛冠鹿生境选择的主要变量,食性与气候是影响毛冠鹿冬季生境选择的两大主要生态因子。[14]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