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鸭(鸭科鸭属动物)

由网友(乱人心i)分享简介:斑口鸭(教名:Anas zonorhyncha):是鸟纲、鸭科的鸭类植物。体型巨细以及绿头鸭相似,体少五零⑹四厘米,体沉一公斤摆布。牝牡羽色相似。上口玄色,先端黄色,手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以及喉均为浓黄红色,遥处看起去呈红色,取深的体色呈较着反好。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白褐色,外围橙黄色;口蓝玄色,具橙...

斑嘴鸭(学名:Anas zonorhyncha):是鸟纲、鸭科的鸭类动物。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小鸭子简笔画图片大全

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和不丹。

中文学名

斑嘴鸭

拉丁学名

Anas poecilorhyncha

鸭科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亚种

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Forster, 1781

雁形目

别称

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

动物界

鸭属

斑嘴鸭

英文名

IndianSpot-billedDuck

形态特征

斑嘴鸭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三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宽阔的白缘,形成明显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处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镜前缘的白色。胸淡棕白色,杂有褐斑;腹褐色,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后部较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

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幼鸟似雌鸟,但上嘴大都棕黄色,中部开始变为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开始变黑,体羽棕色边缘较宽,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920-1350克,♀890-1250克;体长♂525-621毫米,♀498-638毫米;嘴峰♂51-59毫米,♀47-55毫米;翅♂253-296毫米,♀232-290毫米;尾♂88-130毫米,♀84-114毫米:跗蹠♂40-49毫米,♀40-46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生活习性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中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较大,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习性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食性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现存(留鸟):中国(香港、台湾岛)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现存(繁殖地):蒙古和俄罗斯联邦(东亚区)。

现存(非繁殖地):不丹。

中国

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直到四川;越冬在中国长江以南、西藏南部和台湾,部分终年留居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一带,以及台湾,为留鸟。[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