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2023最新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唱征服i)分享简介:东南工业大教帆海教院(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PU),简称“帆海教院”,开办于一九五六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东南工业大教的“3航”特点教院之1。[一]院少是潘光,院党委书忘是孙华弱。[二]据官网二零二三年三月九日显示,东南工业大教帆海教院以“陆地工程类”大类招...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PU),简称“航海学院”,创办于1956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北工业大学的“三航”特色学院之一。[1]院长是潘光,院党委书记是孙华强。[2]

据官网2023年3月9日显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以“海洋工程类”大类招生,下设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声工程、信息工程(含控制)、海洋工程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其中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2021年新获批专业。成立兵器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三个学科组,拥有兵器科学与技术、水声工程等一级(二级)博士招生学科6个、工程博士招生领域2个,拥有一级(二级)硕士招生学科8个、专业学位硕士招生领域3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学院教职工200余名。[1]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前身是西北工学院第三机械系,简称“三系”,1970年三系暂称“船舶工程学院西安部分”,1983年三系更名为“航海工程系”,1989年西北工业大学在原“航海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航海工程学院”,2003年正式更名为航海学院。[3]

中文名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市

更名时间

2003年

现任院长

潘光

历任院长2

杨秉正、杨益新

外文名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PU

前身

西北工学院第三机械系

主要专业

船舶与海洋工程、声学等

历任院长1

宋保维、黄建国、马远良

学院简介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西北工学院水中兵器系。1983年改名为航海工程系,1989年改为学院建制,成立航海工程学院,2003年更名为航海学院。

建立之初设有 “水下航行器设计与制造”、“水下检测装置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学制五年。1958年增设“水下航行器自导”、“水声工程”专业。1979年增设“水下航行器自动控制”和“水下航行器热动力装置”。同时将“水下检测装置设计与制造”专业更名为“水下检测装置非触发引信”,“水声工程”专业改为“水声工程研究室”,只招收研究生。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逐步把军工专业改为军民结合型、学科型,使之既保持了专业特色,又拓宽了专业内涵,增强了适应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新专业,1998年增设了“环境科学”专业, 2000年增设了“信息对抗技术”专业,2003年增加了“环境工程”专业,2011年从“信息对抗技术”专业中分离出“水声工程”专业,2013年撤销“自动化”专业,增设“探测制导与控制工程”专业。

学院的发展与上级各部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几代航海人和校友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院党委书记王华、院长宋保维代表学院向关心、支持学院发展并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科研情况

学院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实验室建设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先后建成水下信息与控制、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两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及高速水洞、大型消声水池、信号处理与仿真、热动力装置以及物理场测试、仿真、声与振动等多个大型实验室和学院局域网。

学院拥有建筑面积1.5万余平方米的教学与科研大楼;现设有1 1个博士点、17个硕士点,有2个国家一级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学院在校学生数1860名,本科生1100余人,硕士研究生580人,博士研究生180名。 2003年7月,学院撤销教研室建制,正式成立了机械工程与自动控制、电子与通信工程、声学与信息工程和环境工程4个系,完成了向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的转变。

师资力量

航海学院一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形成了优良传统。从创建伊始就选拔一批骨干教师到国内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高校进修学习,聘请三位前苏联专家来院讲学和指导专业建设。通过长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实践锻炼,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特别能拼搏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73人,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28人,教授53人,副教授41人,高级工程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3%以上;一批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同行业的知名专家。

研究生培养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工程

一、领域简介(包括概述及领域范围)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基本因素之一。我国是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专属经济区,这一被称为“蓝色国土”的区域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海洋开发将是二十一世纪重要的研究发展领域,也是世界各国争夺的另一主要战场。船舶与海洋工程是我国海洋防卫与进行海洋探测、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涉及机械、电子、控制、数学、力学、声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基础学科领域,同时涉及武器平台、战术运用、兵器构形系统结构系统、动力推进及能源系统、制导系统、战斗部、发射系统等诸多专业学科方向。而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方面相对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距离,技术的发展,首要的是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

1.以在职人员为主,主要是为船舶和水中兵器技术领域的研究院、所、基地、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和工业部门,特别是为承担国家重要型号研制任务的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我国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技术的发展提供动力。

2.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掌握船舶和水中兵器领域技术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单位

航海学院、理学院

控制工程学科工程

一、领域简介(包括概述及领域范围)

控制工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的的技术科学。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这三个阶段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各有其应用领域,并各自还在不同程度地发展着。18世纪,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离心调速器,这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果。20世纪20年代,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技术在工业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50年代,由于制导技术、数控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向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出现了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图形显示等技术于一体的各类工业控制技术,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网络控制系统(NCS)等。

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宇航等领域,与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并成为当今备受重视的高技术之一。掌握和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各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培养目标

1.以在职人员为主,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培养单位

航海学院、航天学院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

一、领域简介(包括概述及领域范围)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覆盖电子、通信、自动化、电子信息、信息传感专业,涉及信号与通信工程、系统工程、水声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学科。

二、培养目标

1.以在职人员为主,为工矿企业、研究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培养单位

航海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

研究方向

一、信号检测、估计与自适应处理

(08100206)

Signal detection, estimation and adaptive processing 1. 信号检测的理论及方法

2. 波形设计及其最佳处理技术

3. 自适应信号处理算法与系统设计

4. 系统辩识及其应用

5. 信号参数估计的理论与方法

二、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

(08100207)

Virtual Reality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1. 系统的虚拟设计与仿真

2.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作战模拟系统和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应用

3. 人-机多维信息交互技术

4. 计算机图形学及三维显示技术

5. 多媒体信号(语音、图像、文字等)的处理与合成

三、DSP及其应用

(08100208)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1.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

2. VLSI信号处理系统的设计

3. 虚拟仪器与信号处理

4. DSP算法、器件、系统及其应用

四、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08100102)

Data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Network 1. 局域、广域网的集成、协议、互连技术与综合信息网络

2. 网上信息压缩、解压与传输技术研究

3. Internet Intranet 网络安全与接入技术研究

4. 新型数据通信系统,远程CSCW与个人通信系统

五、移动通信

(08100104)

Mobile Communication 1. 移动通信中的编码、调制及信号处理技术

2. 扩频通信与多址技术

3. 无线IP与移动IP技术

4. 个人通信技术

5. 水下通信技术

六、通信信号处理

(08100105)

Communication Signal Processing 1. 通信信号的变换:时频变换、光电变换等

2. 通信信号的传输处理:调制、扩频、同步、滤波、最佳接收等

3. 数字通信信号处理:编码、加密、压缩等

4. 软件无线电

5. DSP与嵌入式片上系统(SOC)技术

七、通信信道理论与仿真

(08100109)

Communication Channe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1.通信信号及信道理论研究

2.水下声场特性建模与仿真

3.信道特性、匹配和均衡技术

附: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获得的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学分不少于22学分,学位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必修环节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