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

由网友(與寂寞脫軌)分享简介:宁铂(一九六五年-),出熟于江西赣州,结业于中国科教技能大教,中国科教技能大教一九七八级长年班成员[一],被誉为“第1神童”。宁铂年仅一三岁时获准破格入进大教便读,是齐中国第1个被私认的蠢才神童,原科结业后留校任学,并正在一九岁时成为中国汗青上最年青的帮学。他于二零一三年落发,后还雅,研究释教,从事生理征询事情[二]。中...

宁铂(1965年-),出生于江西赣州,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1],被誉为“第一神童”

宁铂的介绍

宁铂年仅13岁时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助教。他于2013年出家,后还俗,研究佛教,从事心理咨询工作[2]

中文名

宁铂

别名

第一神童[3]

国籍

中国

民族

出生日期

1965年

人物关系

谢彦波(同学)、申喻(同学)、程陆华(妻子)[4]

研究领域

宗教、气功

出生地

江西赣州

毕业院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性别

职业

助教、讲师

主要成就

13岁读大学

信仰

佛教

人物经历

中国多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获准破格进入大学就读,是全中国第一个被公认的天才神童,不过背负太多的期许,宁铂最后选择出家,从此与世隔绝。

前中共副总理方毅眉头深锁,和他较量围棋的正是当时轰动全中国大陆的天才神童宁铂,因为一封推荐信,1977年当年才13岁的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不过拥有诗词、医学、围棋等多项专长的宁铂,当时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这一点对宁铂的将来产生重大变化。

宁铂说:“并不是‘神童’(身份)害了我,这一点的话,我做为过去的经验,不管是怎么样,做为我人生经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这点给我的体会很多,使我认识了很多东西。” 虽说不后悔进入少年班当天才神童,但之后的宁铂却有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神童的大帽子让宁铂恐惧失败。

宁铂同学周逸峰说:“进少年班,在当时来看是一件很荣耀的事,一个人在这种荣誉感之后,如果用得好是一种动力,用不好它就是一种压力。”太多掌声、太早承受压力。

宁铂最后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是1998年参加电视节目录影,2003年宁铂做出人生重大决定,出家当和尚,在世人的期许当中销声匿迹。

“中国第一神童”

1965年,宁铂降生在江西赣州市一个普通家庭。宁铂在1978年被中国媒体广泛报道,称这个没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很早就表现出一些天赋: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在采访中了解到,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父亲宁恩逐渐意识到儿子智力超常。

还有一个有待确认的说法:宁铂六七岁时生过一场大病,吃过一些滋补品,据说营养补剂促他早熟,他在11岁就进入青春期。他显得比同龄孩子“沉静、坐得住,自控能力强,学习更自觉”,另一方面,他确实较早对异性产生兴趣。一位培养了近20位“少年班”大学生的退休教师说,宁铂的基础其实打得并不扎实。

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他为大学生,并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1979年,少年班学员开始选系,宁铂说科大没有他喜欢的系,要求调到南京大学学天文,但被学校当局拒绝,他只好选了理论物理作为专业,但把爱好转向了星象学、宗教和气功。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出家。

宁铂与少年班

1976年“文革”结束前,李政道教授给中科院写信,要求快速恢复发展科技、教育,获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赞同。

1977年10月末,宁铂父亲宁恩渐的朋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给方毅副总理写了一封10页长信,举荐天才少年宁铂。11月3日,方毅副总理将此信转给当时的中科院下属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上有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一句口号,少年班的气候初步形成。

信寄出10天后,中科大两位老师抵达江西,到宁铂就读的赣州八中面试。考的是数学,同时参加的还有两位早慧少年,宁铂得了67分,排名第二,第一名80多分,第三名64分。宁铂90年代末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当时抽考物理他肯定最差。他不明白比他分别大几个月和1岁的两位同学为什么没被录取。

1978年初,宁铂受到方毅副总理接见,两局对弈,宁铂全胜。当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之一,就是江西“神童”宁铂的传奇,配有他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的照片。

1984年,邓小平接见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谈及前3届少年班学生的优异表现:70%读了研究生,其中有16岁就获博士学位的。丁肇中赞叹道:“这在国外是少见的。”

“破格提拔”在1984年下半年面积扩大:从中科大一所高校扩展到13所高校,其中有北大、清华、华中工学院、吉林大学等等。与之配套,全国省级重点中学开始为少年班输送优秀学生,当时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天津耀华中学、沈阳育才中学、无锡天一中学。后来逐级向下,触角伸至小学。

于是,挂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跟中学生一起竞赛,个子短小的中学生跟大学生进一个课堂成为美谈,舆论异口同声,社会积极响应,恨不得家家出个神童。

“仔细想想,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跟当年的‘大干快上’、‘放卫星’、‘三年赶英超美’有相通之处,跟现在有些人抱怨的‘这国家跟打了鸡血似的’也是有血缘关系的。直到这几年科学发展观提出来之后,平衡、理性才纳入国家和人们思考的范围。但是在当时,舆论是一边倒的,就算基层教师发现了一些类似‘拔苗助长’的问题,提出过一些质疑,也被大环境的声音淹没了。”一位当年给少年班学生开过小灶的中学物理老师说。

2004年校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27年来,共招收1134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942人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并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中科大的校史陈列室里,已是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位居醒目位置,在几张有宁铂等人出现的图片下方,他们被统称为“少年班同学”。

启示

从1978年入校到2004年元旦后离开科大,25年里宁铂做过许多次“离开”的挣扎,无一成功。[5]他必须服从人们安排好了的事,父母、师长、学校、国家,满足媒体围观一位神童的嗜好,譬如他的“七步成诗”;他必须压抑16岁甚至更早即已到来的青春期的骚动,不能说,也无处求教,因为他是宁铂;他还必须无数次与“分数不理想”的现实搏斗,他确实聪明过人,但他的分数与神话不符,这让有些人觉得“宁铂已经不行了”。

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装成一个天才的样子——在对天文学的求学之路阻断之后,他转向了对神秘的“星象学”的研究。有老同学反映,“当时他就神叨叨的。”

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又是一则抓眼球的新闻。同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但汪惠迪老师和许多人一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如果一个人被反复告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那么这种选择属于正当防卫。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还原宁铂当时承受的那种“光荣”之下的压力。

1998年,宁铂与程陆华结婚,然后生子、给儿子喂奶、烫尿片、去菜场买菜……婚姻生活似不和谐,于是他醉心于研究佛学。

2002年,他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被学校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门。在此之前,他引高尔基一句话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来的。”

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求的产物,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决不会再读少年班。“我的那些同学,今天有的很棒,有些很平常,还有的不怎么好。”张亚勤认为就为这些当年的神童下定论为时过早。“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大家的标准不一样。我们这些人才30多岁40出头,这个年龄很难讲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宁铂以后成为一位高僧呢?”

人物评价

宁铂很聪明,他从来不记笔记,只听,下课后他的复述和老师差不多,记忆力真强。他给我们演示公式推导,一行行,跟‘录影’一样。[6](宁铂中科大78级校友评)

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校友张树新评)[7]

人物轶事

19岁,宁铂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而他醉心佛学,两度出家,再次引来关注的目光。这个从赣州市走出的天才,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天才人物。

记者巧遇宁铂听其讲课

2007年秋天,记者到离南昌不远的某寺采访时无意中得知,素有“中国第一天才少年”之称的宁铂就在该寺院出家,担任该寺佛教学院的讲师。这令记者大感意外。毕竟,此时全国有许多记者都在找寻宁铂,但无人清楚其下落。

经与该寺院的住持沟通,记者被允许到佛教学院听宁铂讲课。

在住持的带领下,记者进入课堂坐在最后一排。几分钟后,一个身高不到一米七,圆脸、微胖的僧人捧着一大摞经书走进教室,放在讲台上。他就是宁铂,赣州市人。

他讲课的语速很快,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从不翻教材,却能说出哪个内容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页。昔日神童,今朝高僧,宁铂需要的是一份宁静的生活。

炮轰“神童教育”

2002年,宁铂离开中科大前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2003年,宁铂再次出家,这次他成功了。

据媒体报道:宁铂入校一年后告诉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打了一份报告给学校,希望学校根据宁铂的兴趣转至南京大学天文系。学校的答复是,既来之,则安之。宁铂被安排选择了自己在赣州八中时就不喜欢的理论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留校,19岁的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讲师。在中国科大任教期间,宁铂并没有将时间花在物理研究上,而是开始了对宗教、气功的研究。1993年,他开始学习佛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一期有关神童教育的讨论,针对神童教育,他表达出不予肯定的态度。这期节目,被传为是宁铂向神童教育开炮。

留下的争议

宁铂及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宁铂及“制造神童”,留给人们的思考很多。

江西省社会学学会会长王明美谈到,“神童教育”在本质上是违反教育规律和人的智力发展规律的。一般情况下,人的受教育过程都要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过程,这是正常的一般的教育规律,而“神童教育”却贸然提前了学习时间,导致违背教育规律。人在违背规律的情况下,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是难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的。

但也有不同观点者。江西师大的李教授说,著名画家李叔同是在出家后,方才找到艺术创造的崭新天地的。宁铂何以不能成为第二位李叔同?或者成为一名高僧呢?

关于宁铂及神童教育的争论并不会很快结束,或许永远没有结束。不管如何,宁铂及神童教育,均在社会留下了一道深刻印记。

反观“中国第一神童”的人生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说,宁铂虚荣而害怕失败的性格缺陷,造成了他后来无法很好地发挥高智商来面对学业、事业和生活,从而上演了一幕现代版“伤仲永”的人间活剧。而性格方面的缺陷,又是家庭和学校在培养“神童”的智商和情商方面长期不对称所致。

事后有人说,宁铂的不幸在于,人们强加在他身上的种种荣耀和期望过于沉重。在他成名的时候,毕竟还只是个孩子,无法负荷那么重的东西。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他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失败,因为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他由此失去了一个“神童”身上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伸手去拿。

“有时候我们回过头看看过去,对比你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比你更聪明、更杰出,那不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事实上你和他们一样好。”作家凌志军说,“如果你今天的处境与他们不一样,只是因为你的精神状态和他们不一样。在同样一件事情面前,你的想法与反应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比你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仅仅是这一点,就决定了事情的成败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长之路。”

中国科大少年班被人们叫做“神童集中营”,但是如果有谁要到那里去寻找所谓“神童”的证据,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在过去25年里,中国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少年大学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铂,中国大学少年班的“第一人”。他非常聪明伶俐,又很听话,中国人心中一个完美儿童的种种要素,他都有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成了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也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可是今天,宁铂成了人们心中的那种平凡的人,默默无闻,只有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知道他是这所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宁铂开始担心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他觉得自己无法承受失败,因为没有人会接受一个“神童”的失败。他由此失去了“神童”身上最神奇的一个东西——自信,甚至对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也畏首畏尾,不敢伸手去拿。大学毕业之后,宁铂在内心里强烈地希望报考研究生,但是他一再放弃自己的希望。第一次是在报名之后,他放弃了;第二次是在体检之后,他又放弃了;第三次,他甚至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他又放弃了。他后来再也没有为自己争取类似的机会。有时候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过去,对比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就会发现:有些人比你更聪明、更杰出,那不是因为他们得天独厚,事实上你和他们一样好。

少年大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小,一般是在16岁以下;二是没有经历完整的中学阶段。因此,他们必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会承受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二是他们可能会造成自己在中学阶段某些知识层次、某些学科的断层和缺陷,从而影响他们日后的深化。

对孩子的培养,不必过分主观地去设计、培养,应该自由地任其发展,哪怕做个普通的人,自己的路应该自己走,但有一点很重要,须在道德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和教育孩子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宁铂的经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智力超常,但他从小就对文学、围棋,后来对哲学、宗教感兴趣,从来就对物理学没有兴趣,但大人们却让他去学当时被认为是正道的物理学。我相信宁铂在小学、中学是快乐的,因为他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表现出众,但从大学开始,他一直在挣扎、反抗,直到最终出家。如果当初能够让他学习自己喜欢的哲学或者宗教,以他超常的智力,他也许会有不俗的成就。其他神童,我也不相信都是最喜欢物理或者自然科学,即使他们因为聪明而考分合格。

不能否认的是,“神童”梦里面,往往包含着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朴素理想。不过,这一朴素理想,往往是一种包裹着爱和好心的危险。一般来说,虽说“神童”的智力开发较早或智商较高,但一个人的成长、成功和成名,更多的是后天不懈努力和勤奋拼搏的结果。现代研究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相对于高智商,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心理、足够的自信心和快速的适应能力对个人成功更有裨益。

专家分析说,自卑、急躁、固执、自言自语、爱哭闹,直至影响身体健康,都是孩子存在精神障碍的表现。而缺乏与家长、老师心与心的交流,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一父母离异的六年级女生承载着单亲母亲不可理喻的过高期望:每学期必须考第一。巨大的心理压力,折磨着孩子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在保持了5年全班第一后,孩子的成绩开始下滑,一考试就全身打抖,最后根本无法正常学习,只能暂时回家休学。[8]一些借读于重点学校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尤其突出。该校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过高期望、老师疏于关心,使得这些孩子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的症状。而随着他们的成长,这些儿时的阴影并不会自动消失甚至日益加重。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像宁铂这样来个总爆发。但愿我们的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尽量避免这样的悲剧一再发生。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