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机炮(火炮)

由网友(左眼皮跳跳)分享简介:佛朗机炮(上为子铳,下为母铳) 佛朗机炮由欧洲发现,亮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由葡萄牙传进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成为中国亮代中期水炮。由母铳以及子铳组成。母铳身管颀长,嘴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于遥间隔方针举行对准射击。铳身双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仰俯调解射击角度。铳死后部较细,开有少形孔槽,用以装...

佛朗机炮(上为子铳,下为母铳) 佛朗机炮由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成为中国明代中期火炮。由母铳和子铳构成。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

中文名称

佛朗机炮

研制时间

1524年

装备类型

大炮

所属朝代

明朝

概述

渐学渐远 明中期以后的中西方火炮对比 转

嘉靖三年(1524年),明廷仿制成功第一批32门佛朗机,每门重约300斤,母铳长2.85尺,配有4个子铳。之后,明廷又陆续仿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各式佛朗机,装备北方及沿海军队。佛郎机与当时明军装备的火炮相比,在结构上有根本性改变,比以前明军装备的火炮优越得多,佛郎机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采用了母铳与子铳结构,母铳即炮筒,子铳实为小火铳,每门母铳配4~9个子铳,每门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以备使用,作战时,先将一个子铳装入母铳的弹室中,发射后,将空子铳退出,换装另一个,由于可以轮流换装子铳,减少了临时装填弹药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射击速度,因此又被称作“子母炮”,佛郎机炮还安装了瞄准具,即增大了射程,又提高了精度,显然,佛郎机已初步具备了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的确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武器。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佛朗机炮详细介绍

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配有准星、照门,能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瞄准射击。铳身两侧有炮耳,可将铳身置于支架上,能俯仰调整射击角度。铳身后部较粗,开有长形孔槽,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小火铳,每一母铳备有5至9个子铳,可预先装填好弹药备用,战斗时轮流装入母铳发射,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佛朗机由欧洲发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葡萄牙共和国传入中国,按其国名称为“佛朗机”。

传入中国时间

佛郎机传入中国的时间各资料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1) 明初就有佛郎机。所凭借的典籍主要有《续文献通考》,《枣林杂(左两人右且).智集》等,此说基本已被专家否定;

(2) 正德初年有佛郎机。《福建通志》记1506年仙游县与匪盗作战时曾使用过。但一般认为1510年明才与葡萄牙人首次接触,此说似也不确;(且按此记载一个县就能集中数百佛郎机,也不大可能!)

(3) 正德12年传入佛郎机。刑部尚书顾应祥在当年与葡萄牙战舰上参观此炮。并将其描述给《筹海图志》作者。但同书记载嘉靖元年8月,明军在广东与葡人作战时缴获的佛郎机。似应已后者为较准确。

(4) 何儒仿制佛郎机。此说记载颇多,在此不一一祥述。但也不能使人确信

(5) 嘉靖元年(1522)8月明军缴获佛郎机。此说比较可信。至于作战过程,不再祥论,有兴趣者可再行讨论。

无论如何,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佛郎机传入中国的时间在我国正德嘉靖年间。嘉靖后年佛郎机渐成为明军主要作战武器。

发展

当时葡萄牙的佛郎机多为舰上使用。除葡萄牙外,德意志、英、西、意等国都有装备。其共同特点如下:

(1) 身管长,约5~6尺,初速较大,威力大;

(2) 装弹室大,有一个宽肩形敞口装弹室,长度约为炮身长的1/3~1/4,宽度约口径2倍,利于安放子炮和提高射速。

(3) 管壁厚,较安全;

(4) 采用子炮,(弹筒式炮弹前身,可事先装药,轮流发射。)

(5) 安装了瞄准具。(照门,准星)

(6) 制造时注意了子炮和母炮之间的气密,使其贴切相嵌,减少了火药气体外泄。

当时的欧洲殖民冒险家们普遍使用了这种武器,在征服美洲和侵略东方的过程中都将其持为利器! 明廷对佛郎机炮是十分重视的,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据文献记载和各地出土的上百件佛郎机实物印证,仅嘉靖年间,兵仗局,军器局和边关驻军就制造了大样佛郎机、中样佛郎机、小样佛郎机,骑兵佛郎机,佛朗机式流星炮、百出佛郎机、万胜佛郎机、连珠佛郎机、无敌大将军炮、钢发贯等十多种,总数达三,四万门之多,分别用作舰炮,城防炮、战车炮、野战炮、步兵枪、骑兵枪成为明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装备情况

嘉靖二年,明朝开始了对这种火器的仿制。(《大明会典》)在仿制的过程中,中国工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完善改进了佛郎机的制造,生产了大佛郎机和铅锡铳的小佛郎机等。次年就制成大样佛郎机32副,发各边试用。嘉靖七年又造4000门中样佛郎机,说明当时的生产能力已经十分惊人!嘉靖二十二年又将手把铜铳、碗口铳改制为小佛郎机。二十三年造马上佛郎机1000支。四十三年又造出铁质佛郎机,至此佛郎机已成为明军主要装备之一。

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各种规格齐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 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载5种佛郎机,一号长8~9尺、弹一斤、药一斤;二号长长8~9尺、弹10两、药11两;三号4~5尺、弹5两、药6两;四号2~3尺、弹3两、药3.3两;五号1尺、弹3钱、药5钱。已经形成了从大到小的系列装备。而且该书中对佛郎机的制造有科学详尽的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实战中的各种要求。还对不同佛郎机的用途有所说明,1~3号主要用于舰炮和要塞防御,4号可以随军作战,5号因其轻便可作为士兵的普遍装备。(2) 百出佛郎机,是宣大总督翁万达与嘉靖25年设计的佛郎机式军用枪,长3~4尺,每枪配子铳10个,预装弹药连装连发,还可以供骑兵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该佛郎机铳口装有6寸长的戈形叉锋,可在射击完后当冷兵器使用,已具有刺刀的雏形!(3) 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形制较小,弹3钱、药3钱。适于步兵握持。(4) “无敌大将军”炮,安在炮车之上,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威力巨大!上述各型佛郎机说明,明朝时的佛郎机制造已经达到了很完善的境地,为改善明军装备创造了前提条件。

明军以这些佛郎机为基础,创建了新型的水兵营和由车炮营,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组成的合成军,并建立了长城的火炮防御休系。明朝后期火器在战场上已经相当普及,明军主力和精锐部队都大量使用火器,冷热兵器配备达到了3:1,仅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天启元年(1621),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火药类177,3658斤,大小铅弹142368斤,大小铁弹1253200个之多,火器几乎占到了全部兵器的一半。

应用和其军事意义

佛郎机对比当时的铳炮有明显的优势,对明以后的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发展了明代的火器制造。明初的火铳曾经是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火器,但永乐之后,承平日久,火器的发展就停滞了。到嘉靖年间就落后与世界水平了。佛郎机的投产,使明朝的火器制造业重新赶上了世界水平,吸收了西方技术的精华并有所发展。使明管形火器的制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改善了明军装备。水军方面,戚继光的新型水营下辖2哨,备大型福船6艘,中型海苍船2艘,小型苍山船4艘,每哨各半。福船装大样佛郎机6门,海苍船大样佛郎机4门,苍山船大样佛郎机2门,全营有佛郎机40门,火力远超原先装备火铳的老式水营。陆军方面,戚继光的车营和辎重营也都装备了佛郎机。其中车营有炮车128辆,佛郎机256门,平均全营每12人一门,火力堪称世间第一!而辎重营也有炮车80辆佛郎机160门,更是史无前例地将辎重部队赋予了强大的火力。直到天启年间红衣大炮传入前,佛郎机一直是明军主力火器。

(3) 边塞增加了重型火器防御。戚继光在东线长城修建空心敌台,每台配佛郎机8门,子炮72个,守御能力大增。辽宁的个大边镇也都有佛郎机装备。

(4) 军队训练更加复杂。随佛郎机装备部队,军队增加了使用其作战的新训练内容。包括射击前检查,选用合适子炮,准备火药火绳备件,装填,瞄准等等。这些新的训练内容是中国军事史上首次出现。

(5) 作战方式变化。佛郎机射程比原来的火铳远,威力大,所以各军种在装备后都带来了新的作战方式的变化。水战中,可以射击一里外的敌舰;守战中可以用来射击攻城之敌,毁坏攻城战具;攻城中,可以杀伤守卫人员,摧毁守城设备;野战中将炮车联结成阵,发扬齐射火力,可以在远距离上杀伤敌人,阻止骑兵突袭。佛郎机使原先的冷兵器作战逐渐转向了现代的火器作战。使弓弩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尤其是弩,弓因骑兵还要使用仍未退出历史舞台!)

佛郎机的传入和制造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作战的模式,自嘉靖以后无一古代兵书不谈佛郎机,足以证明其影响的巨大。但是到了清朝,军中对火器一味求其射程,重红夷而轻佛郎机,以至于到了十八世纪清朝的军队里已经完全没有佛郎机的踪迹了。佛郎机大炮和红夷大炮同样是明朝中后期引进的西方先进武器,它们的命运差别竟然如此之大,令人唏嘘。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