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铜佛像(金铜佛像)

由网友(ゅ唯我独尊°)分享简介:金铜佛像是用铜或者者青铜锻造、外貌鎏金的佛像,汉传以及匿传是其两大维持,今朝正在市场上常能睹到的是亮清期间的做品,以匿传佛像占多数。汉传首要接管的是印度显学风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气势派头以及伎俩,外型绝对简略,抽象敦朴温文,大可能是1头2臂,以沉寂像占多数;匿传首要接管的是印度密学期的东印度、尼泊我、斯瓦特、克什米我等几个艺术...

金铜佛像是用铜或者青铜铸造、表面鎏金的佛像,汉传和藏传是其两大支柱,目前在市场上常能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作品,以藏传佛像居多。汉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显教流行期的犍陀罗、马土腊等几种造像风格和手法,造型相对简单,形象敦厚温和,大多是一头二臂,以寂静像居多;藏传主要接受的是印度密教期的东印度、尼泊尔、斯瓦特、克什米尔等几个艺术流派的影响,造型以愤怒像居多,多为多面多臂或异类身,有坐、立、舞等各种姿态。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开本

16

ISBN

7532242536、9787532242535

书名

金铜佛像

作者

张力

页数

150页

出版日期

2004年12月1日

品牌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图书金铜佛像

稀世珍品 收藏界的新贵 鎏金铜佛像

  作者:海国林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页码:193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978750842717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

  市场价:¥98.00

内容简介

  明清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明代由于寺院的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要,使得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精工细作,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宝爱。本书作者利用博物馆和民间的丰富资料编写本书,详细阐明了明清金铜佛像的发展史,及金铜佛像的收藏常识、投资分析、拍卖品鉴赏。书中附彩色插图百余幅,介绍了百余尊不同佛像的拍卖信息及常析与评点。

  与已经出版的同类图书相比,这套丛书的最大特点是专家们结合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分别对各类艺术品的收藏和鉴赏要点进行了剖析,可谓字字精华。每本图书中近300件艺术品均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详细分析,极具代表性和资料性。通过阅读和鉴赏,读者既可以获得艺术品全貌的知识,也能够掌握艺术品鉴宝的精极。本套丛书非常适合各界艺术品收藏及爱好者阅读。

目录

  总序

  概述

  金铜佛像的收藏常识

  金铜佛像的投资分析

  金铜佛像的拍卖品鉴赏

  图片索引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佛像绝大数为金铜造像,时代跨越了北魏、隋唐、辽金、元明清各个发展阶段,又以藏传佛教造像为主。根据佛像的神格,分为释尊、诸佛、菩萨、本尊、佛母、祖师、罗汉和空行护法八类。

金铜佛像辨真伪

1、看材质。金铜佛像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它铜合金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

  2、看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识、座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

  3、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

  4、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5、闻气味。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它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味太重,容易被行家识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