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由网友(明月心)分享简介:中国农平易近歉收节,是第1个正在国度层面博门为农平易近创造的节日,于二零一八年创造(国函〔二零一八〕八零号),节日时间为每一年“春分” 。创造“中国农平易近歉收节”,极大调动起亿万农平易近的踊跃性、自动性、设立性,晋升亿万农平易近的声誉感、幸运感、得到感。举办“中国农平易近歉收节”可以铺示屯子鼎新成长的伟大成绩,异时也揭示了中国自古以去以农为原的...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于2018年设立(国函〔2018〕80号),节日时间为每年“秋分”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1]

当农发贷遇上中国农民丰收节,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设立一个节日,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这是不多见的,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是一件蕴涵人民情怀的好事。

中文名

中国农民丰收节

节日活动

农事竞赛、文艺汇演

节日意义

体现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

流行地区

中国

设定时间

2018年6月21日

设立文件

国函〔2018〕80号

外文名

Chinese Farmers’ Harvest Festival

节日时间

每年秋分

设定地点

中国

设立机构

国务院

审议单位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主旨

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农民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节日设立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最大多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广大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央决定,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顺应了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汇聚起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磅礴力量。[1]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发端,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增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决心和信心。[2]

基础条件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有45名人大代表提出设立丰收节的有关建议。这个节日的设立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农业农村部对国内外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也广泛邀请了农业、文化、传媒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及基层农民代表座谈研讨。大家普遍认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十分必要,而且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

一是农事节庆有传统。中国古代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品尝美食等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这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积累了经验。

二是各地有探索。这些年,很多地方根据节庆特点和假日节点,举办了具有当地特色、主题鲜明、和农事有关的节庆活动,也形成了一批民俗活动、观花赏景、采摘体验、农业嘉年华等知名品牌,很多朋友肯定都参加过,这也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探索了路子。

三是市场有需求。现在人均GDP已经接近9000美元,休闲观光大众化正成为常态,广大市民也有回归乡村,参与农事体验、品味农村情调的需求和田园梦想,这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四是发展有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持续增收,粮食生产能力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12000亿斤水平,农业现代化在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农村改革、结构调整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可以说有巨大变化,农村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奠定了坚实基础。[3]

网址建设

2018年8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运行。微信公众号将同步上线运行。[4]

推广大使

2020年5月,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已故)、申纪兰(已故)、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推广大使。据悉,“推广大使”采取分批聘任的方式,分为“国家推广大使”“民俗推广大使”“社会推广大使”“乡村推广大使”“媒体推广大使”“网络推广大使”等不同类别,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颁发聘书。[5]

活动工作

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农业农村部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务院批复要求,会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秉承“庆祝丰收、弘扬文化、振兴乡村”的宗旨,遵循“务实、开放、共享、简约”的原则,坚持农民主体、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展示科技强农新成果、产业发展新成就、乡村振兴新面貌。[6]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全国性的广大农民参与的节日。这个节日一定是很隆重的、很丰富的,在全国层面也会举办一些活动,但更多的是在地方,发挥地方的创造性。各个地方有自己的农事特点,无论是农耕生产方式还是农产品品类,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会全国统一搞很多的规定动作,主要让各个地方、让广大农民来创造。

农业农村部会牵头组成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发挥地方创造。相信各地方的活动会各有特色、异彩纷呈。[7]

活动原则

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农时农事,组织开展好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突出地方特色,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全国统一的规定动作,而是让地方去创造。

二是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乡村风情不在奢华,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铺张浪费,要形成上下联动、多地呼应、节俭朴素、欢庆热烈的全国性节日氛围。我相信农民办节,节俭,而且一定会很热闹。

三是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农民是丰收节的主体,农民广泛参与是关键,这是亿万农民的节日。所以,我们支持鼓励农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农民的节日农民乐。

四是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综合性的节日,既是农民的节日,也向其他社会群体开放。所以,要用开放思维办节日,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助丰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还要举办各种优秀的农耕文化活动,让全社会、全民都感受到丰收的快乐。[8]

历史意义

众所周知,秋分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恰好是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风和日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正是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丰收景象。传统意义上,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终点,更是春耕夏种的起点,正如中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因而,国家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是对传统“二十四节气”这种古人智慧结晶的致敬与传承,同时更加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知晓自然更替,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的生态发展观。

“农民丰收节”的设立,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传承意味更加浓厚。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古老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同时更是当代人准确把握住时节规律,用现代思维点缀传统文明的一种上佳表现,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节气时令“摇身一变”,成了具有鲜活现代感的重要节日,这从某种程度上,恰是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的一种契机与自然而然。[9]

三个利于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能够进一步强化“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引起各个方面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

二是有利于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给农民一个专属的节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示新时代新农民的精神风貌,这顺应了亿万农民的期待,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所以,设立这个节日,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还是从社会进步上,都具有重要意义。[10]

历史人文

“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一般的节日,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祈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国家意志的体现。从历史脉络看,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孕育出多姿多彩的农耕文化,上至帝王祭祀社稷,下至黎民祭拜灶王,“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被视作国泰民安的“标配”。从文化现实看,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全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展示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凝练生成重视农业、尊重农民、庆祝丰收的新时代先进文化。丰收,凝结起中华文明的澎湃力量。“农虽旧业,其命惟新”,中国是农业大国,高质量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农业必须坚守的原则。

2018年12月20日,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新词语”。[5]

历年活动

2018年9月13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活动的安排情况。农业农村部精心谋划了“1+6+N”的庆祝活动,1是在北京有一个主会场,6个分会场立足体现中国农耕文明的区域特点,N就是策划了100多个系列活动。农业农村部还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社会力量来组织策划“5个100”,即自主推荐100个品牌农产品、100个特色村寨、100个乡村文化活动、100个乡村美食、100个乡村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各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2018年9月22日,中国亿万农民首次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黑龙江、浙江、安徽、广东、四川、陕西等实地联动庆祝农民丰收节。[11]

2019年,丰收节当天,全国县乡村自己举办的庆祝活动超过3000场。[12]9月23日至10月底,重庆市在广大乡村开展“3+7+N”系列庆祝活动,诚邀广大市民参加300余场乡村活动、畅游83条秋季“收获体验”精品线路,与全市千万农民朋友共迎丰收、庆丰收、享丰收。[13]

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吉林·白城举办。[14]2020年黑龙江省农民丰收节在佳木斯富锦市长安镇永胜村“万亩水稻公园”开幕。载歌载舞庆祝农民丰收节。[15]

2021年9月1日(周三)上午10时,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向媒体介绍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16]2021年9月7日,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京启动。[17]2021年农民丰收节,湖南将紧紧围绕“庆丰收、感党恩”主题,开设2个主场重点活动、2个分会场活动、8个湖南省级层面庆祝活动、9大特色活动。[18]

乡村作用

首先,可以激发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是为了农民,也要依靠农民。举办丰收节可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投身进来,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办这个节,可以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农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在精神层面必将增强亿万农民振兴乡村的热情和信心。

第二,可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乡村振兴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丰收节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浓厚氛围。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助于把各方面的力量、各方面的资源动员起来、聚集起来,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第三,可以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五句话二十个字,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表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国农民丰收节”本身就很美好。办这个节也是农民美好生活的体现。通过这个载体,展示广大农民的劳动成果,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可以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4][18]

批复全文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

国函〔2018〕80号

农业农村部:

关于申请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请示收悉。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具体工作由你部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国务院

2018年6月7日[16]

组织实施

8月10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有关部门意见建议,部署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实施工作。会议强调,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三农”、关爱农民的深厚情怀,向全社会传递了党中央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各成员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共同办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为中国“三农”事业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19]

会议指出,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推动力,有利于进一步彰显“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重农崇农的浓厚氛围,凝聚爱农支农的强大力量。办好丰收节顺应亿万农民的热切期盼,是传承和弘扬农耕文明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深化农村改革。[15]

会议强调,办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关键要做到“四个坚持”。要坚持农民主体办节日,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支持鼓励农民自发开展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关的庆祝活动,实现农民的节日农民乐。要坚持因地制宜办节日,突出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农时农事,把传统活动继承好、保留好、发扬好,做到天南地北、精彩纷呈、融合互动、相得益彰。要坚持节俭热烈办节日,既要有节日的仪式感,又要避免形式主义和铺张浪费。要坚持开放搞活办节日,让全社会、全民都参与进来,通过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社会各界话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电商促销促丰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以及举办各种优秀的农耕文化活动,让全社会都感受到丰收的喜悦,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农民的节日。[11]

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积极出谋划策,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共同把相关活动组织好实施好。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方面力量,把节日办精彩。要做好对本系统的指导,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做到纪律不松、主题不偏、农民高兴,各项活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17]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