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23最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心病无药医)分享简介:复旦大教计较机教科有六零年的汗青,初于一九五六 年自立制作海内第1台电子摹拟计较机。教院有 “计较机科教取技能”、“硬件工程” 以及 “收集空间安齐” 3个1级教科专士教位受权点;“计较机科教取技能” 有 “计较机硬件取实践”、“计较机使用技能”、“计较机体系布局” 以及 “数据科教” 4个2级教科专士教位受权点,此中 “...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有60年的历史,始于1956 年自主建造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2019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考研交流群

学院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和 “网络空间安全” 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有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和 “数据科学” 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保密管理” 和 “保密技术” 五个本科专业;并设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建有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和一个上海市教委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围绕人工智能、网络与信息安全、理论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与服务工程、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技术、数据工程与数据科学等六个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1]

校训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创办时间

2008年5月27日

类别

公立学校

隶属

复旦大学

中文名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简称

复旦计算机学院

知名校友

陆奇、梁建章

学院院长

王晓阳[1]

英文名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Fudan University

历史沿革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历史悠远,可追溯到50年代。50多年来,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956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复旦601型电子积分机”,1971年开发了我国第一个ALGOL-60编译器,1985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X.25分组交换机,1998年提供了我国第一套因特网监控装备,等等。此外,在1964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602电子计算机”以后,又开发制造了709、719、413、753等一系列型号的计算机。作为中国第一批设立计算机学科的高等院校,复旦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中国人在世界计算机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1970年在物理系中开设了计算机专业。1975年成立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77年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4年制学士学位学生。1979年开始招收“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专业三年制硕士研究生。1982年成立复旦大学计算中心。1986年设立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点。1995年设立上海市首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7 年,在上海市研究生教学评估中,复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两个专业被评为第一名。

之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并被列入 “985” 工程重点支持。1980年至 2000年,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或一等奖,2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2001年成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2002年成立复旦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成立“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2006年成立“国家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中心”。2007年“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5月27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正式宣布成立,2011年依托计算机学院的国家保密学院成立。2012年入选“十二五”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5年成立“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2014年成立“上海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3]

师资力量

与学科发展同时,产生了一批以吴立德、施伯乐、张根度等教授为代表的,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名师名家。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缘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成功地完成了新老交替。教师队伍实现了年轻化、高学历化和国际化,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新的主力军。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08人。有教授34人,研究员5人,正高级讲师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青年研究员1人,副教授44人,其他副高级职称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3人。[1]

学院积极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双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期特聘教授3人、短期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积极培养优秀中青年在岗教师,1人获国防科技卓越青年人才基金,1人获中组部 “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2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

专业设置

一级学科负责人:薛向阳教授

人工智能|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

学科方向负责人:周水庚 教授

本方向涉及一个传统而充满生机且具有广泛应用的研究领域,即实现具有正常人脑智能的计算机系统,这有赖于对智能与智能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探索与研究。本方向致力于认知模型与算法,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方法及算法,以及在金融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社会智能与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得到 973 计划、86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等的资助。

人工智能|媒体计算

学科方向负责人:黄萱菁教授

本方向主要聚焦在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信息处理(包括分析、识别、挖掘、搜索、过滤、推荐等)、统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等方面,研究特征表示、语义提取、数字水印、检索过滤、分类摘要等理论与方法,并开展网络内容过滤和舆情分析、电视节目检索、监控视频图像识别、网络视频事件识别等示范应用。

网络与信息安全

学科方向负责人:吴杰 研究员

本方向主要研究包括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编码、系统管理及测试等理论与技术,以及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系统管理、宽带多媒体、无线通信、软件定义网络、信息物理系统 (CPS)、智能电网等方面的应用。本方向承建并运行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复旦-日立创新软件技术联合实验室等。

理论计算机科学

学科方向负责人:阚海斌教授

本方向注重计算机科学与密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注重学科交叉,特别是与数学、生物信息学的学科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计算复杂性理论、算法理论、编码理论等,并考虑在密码、通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应用。[4]

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负责人:赵文耘教授

人机交互与服务工程

学科方向负责人:顾宁 教授

本方向是一个跨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它 “以人为中心”,采用计算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信息社会中人类的群体、组织和社会关系,所处的物理、混合和虚拟的先进计算环境,以及所使用的固定、移动和环绕的普适计算设备,研究人、计算机和环境协同交互中的感知与协作、分析与计算、服务与流程、理解与影响的模型、理论、技术与方法。本方向的研究内容涵盖人机交互、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协同与社会计算、交互大数据分析、在线社区、社交网络、服务计算、服务工程、业务流程管理、嵌入式系统、普适计算、高性能计算、先进交互与界面技术、智能交互环境、可持续计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智能决策等。

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技术

学科方向负责人:赵文耘 教授

本方向的研究内容涵盖软件工程、系统软件、电子政务、新型用户界面等。研究工作包括基于程序和开发数据分析的软件维护技术、面向移动云计算的软件运行时自适应管理、软件复用与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系统体系结构、编译器、虚拟机系统、运行时系统、并行优化技术, 以及政府绩效管理信息化、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网络游戏和数字媒体等。

数据工程与数据科学

学科方向负责人:汪卫教授

本方向具有近 40 年的研究历史,以数据为核心,着重研究针对海量的各种类型数据的存储、管理、访问、分析和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国防预研等国家项目,应用于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大飞机制造、安全、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现阶段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科学、海量数据处理平台、复杂结构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方法、非结构数据的管理、大规模知识图谱、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安全等。[5]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 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 获批),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本学科负责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新鹏教授,本学科拥有一支富有学术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拥有教师 30 人,包括教授 11 名、副教授 11 人,双聘院士 1 人、国家杰出青年 1 人,青年 973 首席科学家 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人、上海市领军人才 1 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2 人、上海市曙光计划 2 人、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 3 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3 名、上海市晨光计划 1 名。本学科还拥有教育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与监控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区块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6]

信息安全

该专业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研究、教学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对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试验技能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对现代信息安全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有较为深入的掌握,了解这一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主流技术;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国家机关与各级信息中心、大中型企业及研究机构、军事与安全等部门工作,在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开发等工作,或到大学或研究部门继续深造。

信息安全保密专业

该专业依托中央保密委和国家保密局为培养保密专门人才布点在复旦大学的国家保密学院,培养掌握现代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复合型保密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全面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基础上对法律、经济管理、国际政治、新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深的理解。了解这一领域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和主流技术;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毕业生可优先推荐到党政机关单位任公务员,也可以到军工企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保密法规理论研究、保密技术开发、保密组织管理、保密教育培训等工作。或到大学或研究部门继续深造。

科研成果

复旦大学的计算机学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学研究便始终坚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坚持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50多年来,获得百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系统结构、算法理论、嵌入式系统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并与IBM、Intel、EMC、日立等国际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7][8]

国家级科研成果

荣誉奖励项目名称项目完成人员获奖时间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13 工程薛向阳等2007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电报局计算机转报系统施伯乐、夏宽理等1985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PE-NET 分组交换实验网(军用数据自动交换试验网)张根度等1990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鸟系统开发环境钱乐秋、赵文耘等1998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Internet 安全监测设备张世永等2000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S219 工程)张世永等2005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 Internet 以构件库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平台赵文耘等2006 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薛向阳等2008 年
国家发明二等奖光/热效应型光盘读、写、擦除技术及系统忻鼎稼等1995 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通用单片机在线仿真器涂时亮、陈章龙等1990 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关于形状分析的研究吴立德等1987 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大型并行超级计算机的同步朱传琪等1991 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形状分析的一些结果吴立德等1986 年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神经网络知识处理与性能研究何永保等1998 年
国家安全部科技进步一等奖Internet 安全监测设备张世永等1999 年
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陈海波2014 年

省部级科研成果

荣誉奖励项目名称项目完成人员获奖时间
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COSA 国产系统软件平台高传善等1996 年
电子部科技进步特等奖青鸟系统开发环境钱乐秋、赵文耘等1996 年
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PE-NET 分组交换实验网(军用数据自动交换试验网)张根度等1989 年
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用数据网 X.25 规程序端张根度、刘大宏、荆金华、刘光奇等1991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图书馆新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施伯乐、高传善等1998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型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施伯乐等2002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语义视频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吴立德、薛向阳等2004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关键技术薛向阳等2007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 重大工程薛向阳等2013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于网宿全球混合云架构的 CDN 及 P2P 内容优化分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吕智慧、吴杰等2015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编码理论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及应用阚海斌等2011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面向大众的城市交通按需服务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平台周水庚等2011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空间信息集成、管理与挖掘的新技术及其在数字工程中的应用推广周水庚等2011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复杂结构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技术汪卫、王鹏、肖仰华、周向东、施伯乐2012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网络计算环境下的虚拟机运行支撑关键技术与应用臧斌宇等2012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布尔函数、序列、网络编码的研究阚海斌、王新、赵进2013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互联网高速内容管控系统薛向阳、冯瑞、张奇等2013 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视频内容识别理论与方法姜育刚2015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行分布式计算机监测系统 MS-1/OM/ATE彭澄廉、吴百锋等1997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 S_Audit 安全审计系统张世永等2001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网络安全审计监管技术张世永等2003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缓冲控制和速率平滑的主从式可扩展跨平台流媒体服务器叶德建等2005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可运营管理的大规模流媒体内容分发网络研究与应用吴杰等2009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面向宽带网络的互动媒体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薛向阳、金城2011 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编码与信息安全中若干问题的研究阚海斌、陆佩忠、李伟2011 年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杂网络模型与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扩散理论及行为研究章忠志、周水庚、关佶红2013 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布尔函数、序列、网络编码的基础研究阚海斌2014 年
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图像超分辨率与远距离视频监控研究张军平2014 年

教学成果

50多年来,培养了各种层次各种类别的优秀学生一万余人。毕业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杰出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先后出版各类教材、著/译作数百部,获得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与一些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

学院每年 30%左右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远赴海外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名校,如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位于全校各专业前列,研究生就业率常年保持接近 100% 的高水平。学院的毕业生不仅成为谷歌、微软、IBM、百度、腾讯等国内外知名 IT 企业的优秀人才,而且凭借通用的计算机能力进入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及金融领域工作,如各大银行、基金和证券公司等。[1]

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育人质量。积极开展师风师德教育,邀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作 “为人、为学、为师” 系列主题报告,选树 “三好” 研究生团队典型,“自然语言处理” 研究团队和 “智能系统安全” 研究团队分获校 “十佳” 导学团队特色奖和 “十佳” 导学团队奖。积极开展 “基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组建程序设计类等 12 个教学团队。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大工程硕士招生,试点工程博士招生,激发学生学术潜能和学术规范养成,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项,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 2 篇、优秀硕士论文 4 篇。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教师发表教学论文 14 篇,出版教材、译著、专著 32 部,新增各类教学奖项 17 项,其中《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技术大类本科生数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 位教师获教育部 “高校计算机专业优秀教师计划嘉奖”。大力推进 “三全育人” 工作,强化专业教师、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配合,与业界合作开展学生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教育,i 创学生生涯工作室被评为上海市生涯教育工作室。学生在 ACM-ICPC、XCTF、“创青春” 和 “互联网+” 等竞赛中屡创佳绩,“创客” 马拉松等活动广受好评,“1024” 整数节成为学生文化活动品牌。[2]

发展前景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成立,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学院将进一步整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的现有力量,发挥复旦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加快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扩大学术队伍规模。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学科发展趋势,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理论与应用结合、学科交叉和广泛的合作与联合,坚持并发扬原始创新能力、理工结合、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的特色。争取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教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将复旦大学计算机学科建设成为具有较高国际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在若干研究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学科。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许晓茵
院长王晓阳
副院长薛向阳
副院长汪 卫
副院长赵一鸣
党委副书记厉家鼎
党委副书记张玥杰[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